【導語】每當畫家和牧童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反思時,他們會思考如何更好地傳授知識和技巧,以培養(yǎng)學生的藝術才華和創(chuàng)造力。以下是網(wǎng)友“l(fā)udijiatun”整理的畫家和牧童教學反思(共7篇),歡迎參閱。
《牧童》教學反思 篇1
今天上午第三、第四節(jié)課跟孩子們一起學習了第21課《畫家和牧童》,感覺不大好!
最需要改進的地方是引領孩子們感悟戴嵩是一位著名的畫家時,學生反饋并說明理由時老師的引導和評價過于瑣碎,像這樣的環(huán)節(jié)如果操作不好容易讓一部分孩子精神渙散,在仍然以字詞掌握為主的二年級孩子難度也有點大!要是改成:通過默讀課文畫出前四個自然段中每段最能體現(xiàn)戴嵩繪畫技藝高超的詞語,并說說自己的理解,我覺得效果肯定會好很多。1、畫詞語難度低,學生對詞語容易聯(lián)系上下文或調(diào)動自身的生活材料去理解;2、抓住關鍵詞語理解課文內(nèi)容,學生對詞語的理解比較透徹,表達也會流利順暢很多;3、照顧到不同層次的孩子。就像于永正老師上《荷花》一課,學生初讀完課文后,讓孩子們把自己畫的每一段中最能體現(xiàn)荷花美的詞語寫在黑板上,然后談談自己對這些詞語的體會,于是,孩子們畫了:“清香”、“冒”、“花骨朵兒”、“仿佛”等詞;再如《月光曲》一課,學生抓?。骸坝南恪?、“斷斷續(xù)續(xù)”、“隨便說說”等詞理解,效果都非常好!
今后的備課,一定要有更細致的課堂預設,關注到孩子的學段特點、不同的層次以及興趣所在!
當然,這兩堂課也有很多可取的地方!
1、把畫家寫得大大的,把牧童寫得小小的,然后讓孩子們說說從大畫家和小牧童之間看出了什么。孩子們的發(fā)言很精彩,有的說大畫家很偉大,小牧童很普通;有的說大畫家很會畫畫,小牧童卻不會畫;還有的說大畫家能賺錢,小牧童不會賺錢...
2、戴嵩謙虛聽取牧童的批評后,決定再畫第二幅《斗牛圖》,他會怎么想?怎么畫?孩子們都能入情入境流利表達自己的看法。
3、我們班未來的畫家(科學家、工程師、醫(yī)生、教師...)們,將來你想當一名怎樣的畫家(科學家、工程師、醫(yī)生、教師...)?從學生的發(fā)言中發(fā)現(xiàn)謙虛這一美德已經(jīng)深入孩子門的心靈!
守住自身的優(yōu)勢,正確認識自己不足的地方,勤學善思,教學之路才能越走越寬敞!
《牧童》教學反思 篇2
《畫家和牧童》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課文講述的是唐代一個牧童勇敢地指出著名畫家戴嵩畫中出現(xiàn)的錯誤,戴嵩虛心接受批評的事。課文以生動的敘述深深的吸引學生去朗讀、去品味,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畫家的虛心好學和牧童實事求是敢于向權威挑戰(zhàn)的優(yōu)秀品質(zhì)。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閱讀教學要真是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發(fā)揮學生在閱讀重的自主性、積極性。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不斷進行“理解、積累、轉(zhuǎn)化、運用”語言的實踐過程,教師應該為學生的語言實踐與發(fā)展提供盡可能多的空間和機會,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生活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感悟和思考。因此教學中,我決定不給學生講空泛的道理,而是采用以讀代講的方法引導學生將自己當作課文中的任務去學習課文、朗讀語句,從而收到思想上的教育。
下面,我就粗略地說一說我的設計思路。
在上課前,我把課題板在黑板上,“畫家”寫的稍大,“牧童”寫的較小,接著情學生說一說我為什么要這樣寫課題,同學們可以各抒己見,答案不唯一,這樣做的目的是想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同時也為學生理解畫家和牧童身上的優(yōu)秀品質(zhì)埋下伏筆。
接下來,在學生通讀課文,了解大意之后,我讓學生默讀課文,邊讀邊想:戴嵩是個什么樣的人?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板書“著名”“謙虛”。
然后讓學生再讀課文,找一找哪些語句說明戴嵩是個著名的人,哪些語句說明戴嵩是個謙虛的人?這一塊是教學重點也是教學難點,在教學中,我滲透了兩個句式的訓練,“一……就……”,“一會兒……一會兒……”的句式練習說話。與此同時,我抓住課文中不同人物的語言,作為訓練重點指導朗讀,引導學生把自己當作課文中不同的人物去表現(xiàn)不同人物的表情、動作及語言,是學生能夠深刻的理解課文,感悟人物品質(zhì)。
最后,我又出示了一些與人物品質(zhì)有關的名人名言,與學生共同分享。同時,也讓學生在課余時間搜集一下與此有關的名言或警句,把課內(nèi)知識與課外知識有機的結合在一起。
《牧童》教學反思 篇3
《畫家和牧童》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課文講述的是唐代一個牧童勇敢地指出著名畫家戴嵩畫中出現(xiàn)的錯誤,戴嵩虛心接受批評的事。課文以生動的敘述深深的吸引學生去朗讀、去品味,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畫家的虛心好學和牧童實事求是敢于向權威挑戰(zhàn)的優(yōu)秀品質(zhì)。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閱讀教學要真是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發(fā)揮學生在閱讀重的自主性、積極性。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不斷進行“理解、積累、轉(zhuǎn)化、運用”語言的實踐過程,教師應該為學生的語言實踐與發(fā)展提供盡可能多的空間和機會,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生活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感悟和思考。因此教學中,我決定不給學生講空泛的道理,而是采用以讀代講的方法引導學生將自己當作課文中的任務去學習課文、朗讀語句,從而收到思想上的教育。
下面,我就粗略地說一說我的設計思路。
在上課前,我把課題板在黑板上,“畫家”寫的稍大,“牧童”寫的較小,接著情學生說一說我為什么要這樣寫課題,同學們可以各抒己見,答案不唯一,這樣做的目的是想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同時也為學生理解畫家和牧童身上的優(yōu)秀品質(zhì)埋下伏筆。
接下來,在學生通讀課文,了解大意之后,我讓學生默讀課文,邊讀邊想:戴嵩是個什么樣的人?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板書“著名”“謙虛”。
然后讓學生再讀課文,找一找哪些語句說明戴嵩是個著名的人,哪些語句說明戴嵩是個謙虛的人?這一塊是教學重點也是教學難點,在教學中,我滲透了兩個句式的訓練,“一……就……”,“一會兒……一會兒……”的句式練習說話。與此同時,我抓住課文中不同人物的語言,作為訓練重點指導朗讀,引導學生把自己當作課文中不同的人物去表現(xiàn)不同人物的表情、動作及語言,是學生能夠深刻的理解課文,感悟人物品質(zhì)。
最后,我又出示了一些與人物品質(zhì)有關的名人名言,與學生共同分享。同時,也讓學生在課余時間搜集一下與此有關的名言或警句,把課內(nèi)知識與課外知識有機的結合在一起。
牧童教學反思 篇4
語文教學是最富個性和最具魅力的精神創(chuàng)造,也是最自由、最愉悅的心靈享受。本節(jié)課的教學我力求體現(xiàn)以下三個特點:
1.自主探究求發(fā)展。
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所以整節(jié)課我從交流入手,努力營造和諧平等的對話環(huán)境。首先我創(chuàng)設了自然生動的教學情境,以“是否喜歡畫畫,并觀看名畫”為切入點,打破常規(guī)寫課題,激發(fā)學生讀文的探究欲望。在觀看名畫中認識畫家“戴嵩”二字。識字中引導學生通過聯(lián)系生活實踐、做動作的方式進行,通過自由讀、指名讀、帶讀方式來激發(fā)孩子主動參與識字的積極性,逐步培養(yǎng)學生自主識字能力。另外在朗讀環(huán)節(jié)我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體驗,引導他們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感悟。讓他們在讀、說、評中進行充分的角色體驗,用原生態(tài)的自身感受,入情入境的讀文,進一步體會戴嵩畫技的高超。
2.重視詞語的教學
在第一學段中,字詞的教學是語文課的重點。因此,本堂課中,在各個環(huán)節(jié)中滲透字詞的教學,將識字與生活聯(lián)系起來,識字與個人經(jīng)驗相聯(lián)系。如講到畫家“戴崧”時,引導學生說說從哪里見到“戴”字,怎樣記住“崧”字。學生聯(lián)系生活提到了“戴”紅領巾時想到“戴”,用加一加的方法記“崧”,對于詞語的理解方面,我覺得學生對“拱手 濃墨涂抹 輕筆細描 錢”的理解是難點,因此,教學中,讓學生做動作理解“拱手”用簡筆畫幫助理解“濃墨涂抹 輕筆細描”,并在快結課的時候,讓孩子書寫生字。
3.重視語言訓練
本堂課中,引導學生通過多種讀,來體會到畫家畫技高超,如““他的畫一掛出來,就有許多人觀賞??串嫷娜藳]有不點頭稱贊的,有錢的人還爭著花大價錢購買。”于是引導學生結合課文重點,進行語言訓練,使得學生在語言訓練上有新的收獲,接著用這種句式進行訓練。如:“看畫的人一( ),就( )。有錢的人一( ),就( )。”學生說得很不錯。
然而,課堂是遺憾的藝術,在這堂課中有許多地方做得不夠。
1.寫字時間不充分
寫好字不是老師教出來的,更不是說出來的,應該是學生大量親自的實踐,認認真真地寫出來的。低年級的寫字就應該在課堂上完成。在這堂課中由于在識字、感悟朗讀等環(huán)節(jié)訓練的點貪多,容量大導致寫字的時間不夠,使學生沒有充分的時間進行寫字訓練,寫的字也沒有得到及時的.反饋。可想而知,寫字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其實,合理的課堂結構應有一個合理的時間分配。在上課前也曾告戒自己,給學生留有充分的寫字時間并當堂反饋,但還是把寫字環(huán)節(jié)作為機動環(huán)節(jié)處理。看來,對寫字的重視是偽重視。有些事光想沒有真正落實都是空話,只有內(nèi)心深處有振動才會付諸于行動。
2.沒能引起學生情感共鳴
戴嵩是唐朝著名的畫家,離我們的生活年代久遠,他畫的又是中國國畫,學生不熟悉,所以文本與學生有一定的距離。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xiàn)出來的學習狀態(tài)雖然不是游離,但它所表現(xiàn)的是課堂常規(guī)所要求的一般的狀態(tài),而不是源于內(nèi)心的積極渴求狀態(tài)。學生在課堂上是很努力的,也想盡力地表現(xiàn)自己,但他們又是真實的,他們的眼睛會告訴你,總缺點什么。內(nèi)心的尷尬與失落不免產(chǎn)生。我想可能是沒有觸動學生內(nèi)心的某一根心弦,沒能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低年級的孩子總是喜歡小動物,喜歡同齡人,喜歡似曾發(fā)生在他們身上的事。如何讓學生走近這樣一個離他們年代久遠的人物,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引起情感上的共鳴?我想,情境的創(chuàng)設、語言的渲染、直觀的感受、生活體驗的喚起應該非常重要吧。
牧童教學反思 篇5
在十年校慶研討會上,我執(zhí)教了《畫家和牧童》,經(jīng)過幾番磨課,對課力求想體現(xiàn)得,理解得比較深刻,力從不同的角度引領孩子體會畫家虛心的品質(zhì),出現(xiàn)了為時20分鐘的句訓,給人喋喋不休的感覺,令人遺憾,請看當時的片斷:
?。ㄕ业阶屇愀械疆嫾姨撔牡木渥樱?/p>
出示:這時,戴嵩把牧童叫到面前,和藹地說:“小兄弟,我很愿意聽到你的批評,請你說說什么地方畫錯啦?”
?。男┑胤阶屇愀械疆嫾沂翘撔牡模浚?/p>
生:我從“和藹”看出他很虛心,因為他對錯誤沒有生氣,沒有惱火,而是親切地詢問,顯得虛心。
師:平常誰對你和藹地說過話。戴嵩和藹地說著什么話?這話給你什么感受?
生:他是很愿意接受批評的。
師:批評的滋味好受嗎?
師:為什么叫他兄弟呢?
師:那么客氣,那么有禮貌地對待牧童,讓我們覺得他真的.很想知道自己的錯誤,非常的虛心好學。我倒在想,戴嵩干嘛要把他叫到面前說這話,又不是聽不到?
師:我們知道,戴嵩是堂堂的著名大畫家;我們也知道,牧童是個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不起眼的牧童用得著戴嵩把他請過來,還那么有誠意地聽他說?你現(xiàn)在明白嗎?我們來做做虛心的戴嵩,和藹可親地讀讀這些話。如果,你能配上動作,或許會更像。
師:“這時”──這是在什么時候?是在一大片贊揚聲中,突然傳來這樣一個聲音的時候──放錄音
這是一個怎樣的聲音?“炸雷”有多響?炸雷聲會讓地動山搖,小牧童的聲音讓地動了嗎?讓山動了嗎?那震動的是什么?這些人,當時在想些什么?
就這樣一個句子的體會用了將近20分鐘的時間,也就因為此處所化這樣長的時間導致課的拖堂,有了一種累的感覺,讓我不得不反思。細細琢磨,我的覺得都是完美惑得禍。就因為能讓孩子深深感悟畫家虛心的品質(zhì),通過研讀文本,反復研究,決定從“態(tài)度、情境、語言”三個角度出發(fā),抓關鍵詞體會,就因為反研究到的點都抓了,搞得面面俱到,反而變得說教味??磥磉€欠學會選擇抓點,以點帶面,千萬別鋪點。
《牧童》教學反思 篇6
《畫家和牧童》這篇課文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第一篇課文,這是一篇人物情感豐富,形象生動,內(nèi)含深刻哲理,貼近學生認知水平的文章。講述的是唐代一個牧童勇敢地指出著名畫家戴嵩畫中出現(xiàn)的錯誤,戴嵩虛心接受批評的事。贊揚了畫家的虛心好學和牧童實事求是敢于向權威挑戰(zhàn)的優(yōu)秀品質(zhì)。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閱讀教學要真是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發(fā)揮學生在閱讀中的自主性、積極性。因此我在教學《畫家和牧童》這篇課文中為學生的語言實踐與發(fā)展提供盡可能多的空間和機會,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生活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感悟和思考。
一、 欣賞名畫,激發(fā)興趣。
在優(yōu)美的古樂聲中,幾幅水墨畫徐徐展開,這就是戴嵩畫的《斗牛圖》,老師適時講解,引導學生欣賞圖的絕妙之處。這樣美的水墨畫,作者是誰呢?引出今天的課文的主人翁——戴嵩,走入課文的學習。
二、 抓重點詞句,品讀感悟
1、品悟“著名”一詞。
重點詞句的理解是學習課文的關鍵。課文是如何評價這位畫家的呢?你從哪些詞句看出戴嵩是個著名的畫家?學生從書中找出相關句子讀出,我從中抓出兩個重點詞:濃墨涂抹、輕筆細描引導學生理解。我展出兩幅圖畫,讓學生區(qū)分比較:哪幅是濃墨涂抹,哪幅是輕筆細描,為什么。學生一時對兩幅畫特別感興趣,觀察仔細,很快在觀察比較中,理解了詞語,并體會了戴嵩畫畫非常認真,技藝高超。
在此環(huán)節(jié),我引導學生自讀、評讀、再一起讀,讀出語氣,注意區(qū)分輕重,體會情感。戴嵩的畫得到了圍觀的人紛紛夸贊,首先從其他兩段中找出和夸贊相近的詞:稱贊、贊揚。讓學生感受到詞語的.靈活運用和豐富多彩。我采用個別讀、男女同學比賽讀、分角色朗讀,感受商人和教書先生的夸贊。學生的朗讀一次比一次進步,讀得精彩,表達了感情。這樣反復的朗讀使學生能夠深刻地理解課文,來感受“戴嵩”的“著名”。自然而然就理解了著名的含義了。
2、感受人物的品質(zhì)。
牧童敢于在這么多人面前指出畫家的錯誤,戴嵩會怎么想?怎么做?我通過讓學生品讀5、6兩段進一步感受畫家虛心好學、不恥下問的高貴品質(zhì)。最后再一次地欣賞《三牛圖》、《歸牧圖》,從而感受到戴嵩取得的成績和他虛心好學是分不開的。
人們在贊不絕口的時候,我出示課文的最后一段:戴嵩連連拱手說:“多謝你的指教!”引導學生質(zhì)疑:“為什么這么有名的畫家卻向一位小牧童致謝?”讓學生帶著問題研讀課文,并讓學生說說為什么“這聲音好像炸雷一樣,大家一下字都呆住了?!蓖ㄟ^討論知道,大家都認為畫家的畫無可挑剔的時候,小牧童竟敢大膽地指出大畫家的錯誤,這件事出乎大家的意料,從而感受牧童實事求是、感于向權威挑戰(zhàn)的可貴精神。然后啟發(fā)學生:你想對這個牧童說什么呢?學生都一一稱贊牧童,很自然就感悟到了牧童的品質(zhì)了。
三、練習模仿,學習語言。
模仿是創(chuàng)造的基礎,沒有模仿就沒有創(chuàng)造。在教學中,我以教材為本,以教材為例子,引導學生學習語言、運用語言。比如:在學習了句子“他的畫一掛出來就有許多人觀賞。”后,我讓學生用“一……就……”練習說話。有的學生說:我一放學回家,就做作業(yè)。有的學生說:我一進超市就來到賣玩具的地方。還有的學生說:我考試一考好,爸爸就給我獎品。通過造句訓練,學生學會了運用語言。
再如,當學生讀到圍觀的人紛紛夸贊戴嵩的句子時,我順勢引導學生:假如你是圍觀的人,你會怎樣夸贊戴嵩的畫呢?學生通過對文中語言的學習,模仿說句子,同時也有自己創(chuàng)造。
總之,我們的語文課,要上出語文味。應引導學生在讀書中理解語言、品嘗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讓學生在扎實的語文實踐中習得語感,積淀語感。我們要簡簡單單教語文,扎扎實實教語文,輕輕松松教語文。
《牧童》教學反思 篇7
《畫家和牧童》講述的是唐代一個牧童勇敢地指出著名畫家戴嵩畫中出現(xiàn)的錯誤,戴嵩虛心接受批評的事。贊揚了畫家的虛心好學和牧童實事求是敢于向權威挑戰(zhàn)的優(yōu)秀品質(zhì)。
教學中,我這樣開始展開學習:
一、了解古今畫家,激發(fā)學習興趣。讓學生欣賞古今畫家的作品,了解繪畫的藝術魅力,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并對“畫家”一詞的含義有了感性的理解。為后面的學習作了鋪墊。
二、走近“戴嵩”,理解“著名”。學生只有了解了戴嵩是一個技藝高超的著名畫家,才可以進一步感受身為著名畫家,地位可謂十分尊崇,在不絕于耳的贊美聲中,卻能虛心聽取一個小小牧童的意見,虛心之美德讓人感動,同時牧童敢于挑戰(zhàn)權威的實事求是的精神。因此,我設計的第一個問題是“你從哪些詞句看出戴嵩是個著名的畫家?”請你找出有關的詞句。教師隨機板書:“一……就……”、“ 沉思片刻”、“濃墨涂抹”、“輕筆細描”及大家稱贊的話。同時進行語言文字的實踐。通過現(xiàn)場繪畫,理解“濃墨涂抹”、“輕筆細描”,通過模仿圍觀人說話,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最后抓住課文中不同人物的語言,作為訓練重點指導朗讀,引導學生把自己當作課文中不同的人物去表現(xiàn)不同人物的表情、動作及語言,使學生能夠深刻地理解課文,來感受“戴嵩”的“著名”。
三、形成反差,感悟牧童的可貴品質(zhì)。正當人們贊不絕口的時候,教師出示課文的最后一段及課文插圖:戴嵩連連拱手說:“多謝你的指教!”引導學生質(zhì)疑:“為什么這么有名的畫家卻向一位小牧童致謝?讓學生帶著問題研讀課文,并讓學生說說為什么“這聲音好像炸雷一樣,大家一下字都呆住了?!蓖ㄟ^討論知道,大家都認為畫家的畫無可挑剔的時候,小牧童竟敢大膽地指出大畫家的錯誤,這件事出乎大家的意料,從而感受牧童實事求是、感于向權威挑戰(zhàn)的可貴精神。同時,也對這一比喻句的用意有了深刻的理解。
四、積累詞句。
讓學生積累一些描寫畫藝高超的四字詞和描寫做人要實事求是,謙虛的名人名言。
五、推薦學生了解《伽利略和亞里士多德》的故事,進行課外拓展。
畫家和牧童教學反思【錦集7篇】相關文章:
★ 《雪地里的小畫家》教學反思10篇 部編版《雪地里的小畫家》教學反思
★ 畫家和牧童的教案通用3篇(畫家與牧童優(yōu)秀教案)
★ 《畫家鄉(xiāng)》教學反思12篇 畫家鄉(xiāng)的風景畫教學反思
★ 魯教版小學二年級語文下冊《畫家和牧童》教案及原文3篇 畫家和牧童課文二年級下冊
★ 《畫家鄉(xiāng)》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3篇(畫家鄉(xiāng)教案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