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網(wǎng)小編整理的《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學反思12篇,供大家閱讀。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學反思1
這是一首以自然科學為題材的兒童詩歌,向孩子介紹了在自然中很多細微的、能幫助人們識別方向的自然現(xiàn)象,這首詩歌易懂,很能引起孩子們對大自然的興趣,并使他們懂得大自然中的很多現(xiàn)象,只有細心的孩子才能觀察到。在這節(jié)課的教學中我做到了如下幾點:
1、注重語言的積累和運用的訓練。由字、詞、句到段都培養(yǎng)了學生積累語言、運用語言的能力。教學第二節(jié)時,通過理解太陽怎樣幫助我們指點方向時,巧妙地將太陽在早上、傍晚的所指方向蘊含其中,并積累詞語“旭日東升”“夕陽西下”。
2、課堂上,創(chuàng)設各種情境進行交際,如導入時,我選擇這樣的方式:“小朋友們到野外去游玩,本來是多么快樂的一件事情啊!可真沒想到,三三兩兩結(jié)伴游玩時,這幾個小伙伴忘記了時間,也找不到集合地點了!其實他們身邊就有大自然的指南針可以給他們指明方向,可是這些粗心的孩子還沒發(fā)現(xiàn)呢!你想幫助他們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這篇課文,看看我們可以怎樣去幫助這些迷路的小朋友。”又如:教學第三節(jié),讓學生扮演北極星介紹怎樣辨別方向;把枯燥的科學性知識,以往的語言,本課學習的語言,加以運用和創(chuàng)造,這正是語文學習的重點。
3、采用了多種形式的讀文方式,有:指名讀、自由讀、與小伙伴合作讀、接龍讀、范讀、齊讀、選擇自己喜歡的小節(jié)讀、小組合作讀,激發(fā)了學生讀文的興趣,使學生在多種形式、多次讀文的過程中輕松地理解了課文的內(nèi)容。 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理解,讀出情感,讀味道。以讀代講,以讀促思,以讀悟情而展開課堂教學活動。
4、體現(xiàn)出課堂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新課程理念倡導的是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出發(fā),主動參與,合作學習。在這篇課文里我積極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如教學課文3~5小節(jié)時,指導學生小組學習,和其他小伙伴說說怎樣使用其他的三個指南針。小組討論后,匯報自己小組最喜歡哪種天然的指南針,是如何學會使用天然的指南針的。在學生有合作需求的基礎上形成共識,迎合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體現(xiàn)出課堂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
5、課文拓展部分,我讓學生先總結(jié)2~5小節(jié)的學法,然后再學生事先搜集資料的基礎上,然學生仿寫詩歌,做到讀寫結(jié)合,學以致用。
6、恰到好處的運用了多媒體簡化并突破了課文的重、難點,使學生直觀形象的理解了課文的內(nèi)容。如讓學生說出自己知道的大自然的指南針,再讓全班同學互相閱讀、交流。又如,在教學看積雪哪邊化得快時,出示示意圖,讓學生直觀地了解到溝渠里的積雪和高山上的積雪哪邊化得快哪邊化得慢。在多媒體教學環(huán)境中學習,學生始終處于積極主動的地位。
不足: 多媒體課件在不同的電腦中有時會出現(xiàn)格式或顏色改變的情況,由于沒有提前在課室的電腦中調(diào)試,有些課件色彩調(diào)配不是很合理;在教學北極星那節(jié)時,為了能讓學生能更好地理解北極星的位置,可以找些動畫的課件,或者直接找學生在黑板上畫出來,這樣會更直觀;由于在讀書感悟中花得時間比較多,出現(xiàn)前松后緊的情況,到后面指導背誦的時間不夠,展示仿寫課文訓練的時間比較緊。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學反思2
這是一篇科學性、知識性非常強的文章,處理的不好很容易上成常識課,變得枯燥乏味,甚至死板。如何讓孩子覺得大自然是一本永遠也讀不完的“書”,是那么神秘、那么有趣……這堂課里首先做到教師和學生語言的融合,教師的語言是談話式的,不是問答式的,不是生硬的,是親切的師生無拘無束,平等的對話。其次創(chuàng)設各種情境進行交際,如:教學第二段時,教師扮演迷路的小孩,學生當太陽指點方向。
又如:教學第三段,讓學生當北極星考一考學生怎樣辨別方向;再如教學第四自然段,讓學生演大樹,自我介紹大樹指點方向的方法。把枯燥的科學性知識,以往的語言,本課學習的語言,加以運用和創(chuàng)造,這正是語文學習的重點。通過鉆研、利用教材,引導學生走向更廣闊的語文學習空間。如:教學“太陽”指點方向時,通過當太陽幫迷路的小孩指點方向的游戲中,巧妙地把太陽在早上、傍晚的所指方向蘊含其中,并積累詞語“旭日東升”“夕陽西下”;再如對“忠實”這一詞語的理解,在讓學生理解“太陽為什么是個忠實的向?qū)А钡幕A上,讓學生結(jié)合生活實際說說值得自己信任、可靠的`人和事,使語文從課內(nèi)延伸到課外。
又如:第三自然段的難點是如何在黑夜里找到北極星,利用課件形象演示后,讓學生找找兒歌的后半部分,巧妙的把找北極星的方法集于易讀易記孩子喜聞樂見的兒歌中;如教學“第五自然段”,通過實驗學生知道溝渠里的雪哪邊化得快,哪邊化得慢后。讓學生改寫這節(jié)詩句,實現(xiàn)了讀寫遷移;如在教學完四種天然指南針后,把它們是怎樣準確指點方向歸納為“我會填”,讓學生自由說、開火車說、沒有發(fā)過言的站起來說,全面參與,大面積練習。在最后,我提出了“你還知道哪些天然的指南針?”,不僅是拓展學生的思維,更是引導學生更開放地學習語文,并培養(yǎng)學生學會課外搜集資料的興趣,加強了學生自主學習語文的實踐活動。 我班已建立班級博客圈,歡迎來訪^_^0 推薦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學反思3
在《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的教學過程中,我請同學說說在冬天溝渠里的積雪是如何為人們指明方向的?這時一位同學站起來說:“在冬天溝渠里的積雪,融化比較慢的是北面,融化比較快的是南面。”大部分學生表示贊同,而另一部分孩子似乎有不同的意見,但也說不出我們來。一同學說:“融化比較快的是北面,融化比較慢的是南面!”他的話立即引起了同學們的議論,教室里頓時熱鬧起來,但是沒有誰能說服對方。
當時我想課本上已經(jīng)寫了,怎么會這樣呢?我說:“冬天的`太陽在偏南邊,大家看。”為了讓他們明白,我在黑板上簡單的畫了一個溝渠的示意圖。示意圖一畫出來,立刻同學發(fā)現(xiàn)了問題所在。他說:“從南邊射過來的太陽照到的是溝渠的北邊,因為它面朝南!”這時候我連忙說:“看,說得很對,溝渠里的積雪,雪化得快的是北方,化的慢的是南方!因為南邊射過來的太陽照到的溝渠的北邊,所以是哪邊的雪先化呢?”這時候我班學生一下子恍然大悟,異口同聲地說:“北邊!”
然后我突然想起了山上的雪,說:“如果這不是一個溝渠,而是一座山呢?”并在黑板上畫了一座山,這時學生立刻回答說:“山上的雪化得快的是南面,化的慢的是北面!”“對!”這時我及時地給予了肯定,心里也挺高興,終于把這個問題弄明白了。課前對這個問題想的太簡單,以為孩子們能理解,結(jié)果呢,卻不是這樣。以后對學生活動的預設要更多些更全面些,孩子們能和老師共同把握課堂,這才是學生真正喜歡的課!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學反思4
執(zhí)教的班級是xxx校二年級xx班,這個班級的學生比較多,之前沒有對這個班級做過詳細的了解,所以這次上課對學生的基本情況沒有掌握好。個別學生學習起來還是很吃力,對他們的關心似乎也少了點,這一方面還需要拿出多一點時間關注,引導學習吃力的孩子。
這堂課對于引導學生讀書上欠缺了些,這篇課文是詩歌形式的,讀起來也朗朗上口,除了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這些天然的指南針外,應該多引導學生讀書,從讀中感悟大自然中這些天然的指南針會幫助我們辨別方向。比如第二小節(jié),講太陽會幫助我們辨別方向,中午的時候他在南方,地上的.樹影正指著北方。這一小節(jié),我在處理上只是引導學生觀察了圖片中的方位,自己范讀了一遍,一帶而過,顯然對于學生照顧少了,學生啟而不發(fā)。
這次上課的收獲是教師要引領學生在充滿感情的文字中學習,找到快樂,和學生一起走進文本感受文本,這樣就會學的更好。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學反思5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是一首以自然科學為題材的兒童詩歌,告訴我們要是在大自然的曠野中迷了路該怎么辦?為我們介紹了四種天然的“指南針”:
(1)我國地處北半球,正午時太陽所在的方向就是南方,于是太陽成了我們的指南針;
?。?)晚上,北極星可以為我們指示北方;
?。?)陰雨天,大樹的枝葉稀稠可以幫我們辨別方向,樹葉茂密的一面是南方,樹葉稀少的一邊就是北方;
?。?)冬天里,溝渠里的積雪的多少,也能幫我們辨別南北的方向。豐富的知識,秀麗的小詩,一定會把我們和學生帶入大自然那美妙的境界。
之后,我利用課件直觀的向?qū)W生展示了太陽光的照射和溝渠里的積雪,由于被溝渠的壁擋住了,所以陽光先照到溝渠中北面的積雪,所以北面的.積雪先化,南面的積雪反而化得慢??戳酥庇^的畫面,學生就一下子理解了。為了讓學生靈活運用,我又用簡筆畫在黑板上簡單地畫出高山和太陽,請同學觀察,高山上的積雪和陽光照射與溝渠里的不同之處,然后說說:高山上的積雪化得快的是哪一方?這時的學生已能清楚地辨別了。
從學生的辯論中,我發(fā)現(xiàn)了學生都有自己的思想,而且也能完整地表達,我們應該給他們創(chuàng)設這樣的機會,從中學生展示了自我,老師也會得到意外的收獲。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學反思6
在《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的教學過程中,我請同學說說在冬天溝渠里的積雪是如何為人們指明方向的?
這時一位同學站起來說:“在冬天溝渠里的積雪,融化比較慢的是北面,融化比較快的是南面。”大部分學生表示贊同,而另一部分孩子似乎有不同的意見,但也說不出我們來。一同學說:“融化比較快的是北面,融化比較慢的是南面!”他的話立即引起了同學們的議論,教室里頓時熱鬧起來,但是沒有誰能說服對方。當時我想課本上已經(jīng)寫了,怎么會這樣呢?我說:“冬天的太陽在偏南邊,大家看?!睘榱俗屗麄兠靼?,我在黑板上簡單的畫了一個溝渠的示意圖。示意圖一畫出來,立刻同學發(fā)現(xiàn)了問題所在。他說:“從南邊射過來的太陽照到的是溝渠的北邊,因為它面朝南!”這時候我連忙說:“看,說得很對,溝渠里的積雪,雪化得快的是北方,化的慢的是南方!因為南邊射過來的太陽照到的溝渠的北邊,所以是哪邊的雪先化呢?”這時候我班學生一下子恍然大悟,異口同聲地說:“北邊!”然后我突然想起了山上的.雪,說:“如果這不是一個溝渠,而是一座山呢?”并在黑板上畫了一座山,這時學生立刻回答說:“山上的雪化得快的是南面,化的慢的是北面!”“對!”這時我及時地給予了肯定,心里也挺高興,終于把這個問題弄明白了。
課前對這個問題想的太簡單,以為孩子們能理解,結(jié)果呢,卻不是這樣。以后對學生活動的預設要更多些更全面些,孩子們能和老師共同把握課堂,這才是學生真正喜歡的課!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學反思7
教《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這篇課文時,在導入這一環(huán)節(jié)上,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假如你在一座城市里迷了路,你會怎么做?話音剛落,吳浩天就說:“我用指南針辨別方向。”其他同學有的開始翻書,因為他們已經(jīng)猜到這節(jié)課我們要上《假如你在野外迷了路》。有的則坐著無動于衷,可能是問題難倒了他們。大概過了五秒鐘,陸續(xù)有學生舉手了。
“我們可以看大樹,樹葉稠的一面是南方,樹葉稀的一面是北方。”徐怡婷站了起來。她的話還沒說完,就被紛紛附和的聲音給淹沒了。
“我們可以看太陽?!币晃粚W生說。
“還有什么方法?聽清楚是在一座城市里。”我不停地提示學生,怎樣的.方法最簡便。
這時胡桑林站起來說:“我們?nèi)绻吹角懊嬗幸患倚〉辏图傺b哭起來,那店主就會幫你打電話了?!?/p>
我極力稱贊這種辦法好,請人幫忙,非常方便。
但有的學生反對,他們說:“要是碰上壞人怎么辦?”
我告訴他們,世界上大部分是好人,壞人只是很少的一部分。最后我們達成一致,打110請警察叔叔幫忙最好。
反思:從這則教學片段中我們可以看出:
1、面對教師的提問,學生很少真正去動腦筋,而是馬上求助書本,大多按書中的在野外辨別方向的方法去套。
2、學生認真聽講的習慣還沒有養(yǎng)成。教師提的問題是針對在城市里迷了路怎么辦。而很多學生給出的方法都是不切合實際的,既煩瑣效率又低。但我們從中也能驚喜地發(fā)現(xiàn)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強起來了。不和陌生人講話,不輕信陌生人的話。作為一個教育者,我們的責任是告訴學生,周圍雖然有壞人,但好人居多,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是美好的。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學反思8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是一篇充滿科學性與知識性、秀麗有趣的小詩,如何讓孩子覺得大自然是一本永遠也讀不完的“書”,課文很有趣。如何讓孩子對大自然充滿向往與探索的興趣,這是我備課時一直考慮的問題。
首先通過齊讀、 個人讀 、小組接龍讀、 師生合作讀多種方式的讀,以讀代講,使學生自然而然感受詩歌的.韻律美,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避免了單純的講解,避免把美麗的詩歌講成了科普文章。
2 本課重難點的處理,充分讀的基礎上,利用信息技術資源,例如圖片理解四種天然指南針如何指點方向,突破了教學重難點。
3 安排說話和寫話。即落實了新課標的要求,又拓展了學生思維,培養(yǎng)了學生語文素養(yǎng)。
同時,我也發(fā)現(xiàn)這節(jié)課存在的一些問題像學生參與度不高,拓展環(huán)節(jié)時間安排緊張,感覺有點倉促等。
就本節(jié)課存在的問題以及平時發(fā)現(xiàn)的問題,自我認為以后在以下方面多努力:1 多鼓勵學生,調(diào)動學生積極性。2 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培養(yǎng)學生讀書習慣,有利于課堂上交流展示。3 課堂是老師的基本陣地,以后力求每節(jié)課都按照公開課去準備,去上課,充分運用信息技術,把每節(jié)課都上成精品課,提高自己教學水平。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學反思9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它是一首以自然科學為題材的兒童詩歌,向孩子介紹了在自然中很多細微的、能幫助人們識別方向的自然現(xiàn)象。
本課,我分為室內(nèi)教學和室外教學。
一、在室內(nèi)課堂教學中,我做到了如下幾點:
1.在識字部分能夠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自主學習識記生字。并采取都種形式幫助學生識記。
2.采用了多種形式的讀文方式,有:指名讀、自由讀、齊讀、選擇自己喜歡的小節(jié)讀,激發(fā)了學生讀文的興趣,使學生在多種形式、多次讀文的過程中能夠比較好的理解課文內(nèi)容,做到有感情朗讀課文。
3.運用課件簡化并突破了課文的重、難點,使學生直觀形象地認識了大自然中天然的指南針“太陽、北極星、大樹、積雪”,對理解了課文內(nèi)容有很大的幫助。
4.對于課堂上學生提出的問題能夠靈活應對。
二、室外教學
除室內(nèi)教學之外,我?guī)ьI學生去操場實地演練了本課的幾種辨別方向的方法,為的是讓學生真正在生活中掌握并運用。我對學生說:“老師希望你們永遠沒有機會用到這些方法,但是,走投無路時,或許它能救你一命……”
這樣的嘗試讓我花費了比在班級上課多幾倍的'精力:紀律要提前規(guī)范好,聲音上要提高聲調(diào),需要帶領將近60人得隊伍在操場上來回變換地方,需要記熟并且講清楚每個辨別方法(因為沒有課本教案和課件的幫助),需要將“看熱鬧”的成分減少到最低,將知識的實用性在模擬的環(huán)境下提到最高……這些無疑讓課堂難度上升不止一個梯度!但是,我覺得這是在課堂教學中的一次有益嘗試,我愿意做下去,希望能收到令人滿意的結(jié)果,希望學生在我的語文課堂上學到除語文知識、方法外的技能。
我會繼續(xù)朝這方努力。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學反思10
傳統(tǒng)的教學教師在課堂中講得口干舌燥、筋疲力盡,學生卻聽得頭昏腦脹,這樣的教學,教師占滿了課堂教學的所有時間,而且也感到盡心盡力了,但從學生學習的效果來看,這樣的教學恰恰是低效教學。而我校在實施“數(shù)字化下的個性化”教學,開展“備學——交流——提升”的教學模式,促進師生的共同發(fā)展,使課堂教學真正達到了高效。利用多媒體網(wǎng)絡教學,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參與學習過程,獲取較大容量的真正理解的有效知識,同時,充分培養(yǎng)和鍛煉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在教學《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這篇課文時,我先讓學生按學習導航自主學習,獨立思考,讀懂其中的科學知識。讓學生充分的品讀,體會詩歌的美感。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理解,讀出情感,讀出味道。
我還注重學生的交流。讓學生根據(jù)理解充分地說,先在小組內(nèi)說,然后全班進行交流,這樣很好的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最后進行拓展提升。在本課中我重視了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引導學生走向更廣闊的語文學習空間。如教學“第五自然段”,通過多媒體演示讓學生知道溝渠里的雪哪邊化得快,哪邊化得慢。在最后,我提出了“你還知道哪些天然的指南針?”,不僅是拓展學生的'思維,更是引導學生更開放地學習語文,并培養(yǎng)學生學會課外搜集資料的興趣,加強了學生自主學習語文的實踐活動。并且讓學生仿照詩歌的形式寫一寫,說一說。
這節(jié)課我在有限時間內(nèi),采取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方式,并制訂了相應的課堂評價量規(guī),讓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取得了良好的學習效果。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學反思11
這是一首簡明通俗,同時包含豐富的自然知識的兒童詩歌,向孩子們介紹了大自然中很多細微的、能幫助人們識別方向的自然現(xiàn)象。詩歌易讀易懂,節(jié)奏感強,適合朗讀,能讓學生在學習中激發(fā)對大自然的探索欲望。
現(xiàn)在的孩子閱讀量普遍較大,課文中的內(nèi)容學生可能已經(jīng)在課外閱讀中接觸過。所以,教學時要用他們對知識的探索代替教師的講解、分析,讓他們在疑惑中閱讀課文、尋找答案,在閱讀中了解自然現(xiàn)象,在尋找中感受自然科學帶來的樂趣。
本課采用學生自主學習、教師點撥為主的教法,借助多媒體手段,多方位、多視角地讓學生去認知、去朗讀,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和知識點,積累語言,拓寬視野。教學本課,要讓孩子們掌握一些辨別方向的方法,體會大自然的.奧秘與情趣,學會留心觀察周圍的事物,發(fā)現(xiàn)科學知識。通過這篇課文的學習,大家的收獲可真不小。其實,在大自然中處處充滿了神奇與奧秘。我們一定要細細觀察,多多思考,還要通過看書、上網(wǎng)等多種方法搜集各種資料,這樣我們才能在科學的世界里遨游、飛翔。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學反思12
五月三號是家長開放日,我執(zhí)教的是20課《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俗話說:內(nèi)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因為是家長來聽課,這課跟平常的教研課側(cè)重點有所不同。每個家長都盯著自己孩子的一舉一動,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被老師叫到而且回答精彩得到老師的滿意,所以我把答題的面撒得很廣,盡量叫到每個孩子,根據(jù)自己的了解盡可能讓每一位回答的同學滿意地坐下,即使讀一個詞語也好。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是一首以自然科學為題材的兒童詩歌,在生動形象的語言中,向我們介紹了太陽、北極星、大樹和積雪四種大自然的指南針。但的科學性、知識性都非常強,處理得不好很容易上成常識課,變得枯燥乏味。如何讓孩子們覺得大自然是那么神秘、那么有趣?在這節(jié)課的教學中我做到了如下幾點:
1、利用多媒體課件突破重難點
教學中恰到好處地運用多媒體可以簡化并突破課文的重、難點,使學生直觀形象地理解課文的內(nèi)容。
課文第三自然段的難點是如何在黑夜里找到北極星,我利用課件形象演示后,使學生認識了北斗七星,再找到北極星就容易了。
最難的是第五自然段的積雪這一天然指南針,溝渠里的`雪哪邊化得快,哪邊化得慢?受前面知識的影響,大家一致認為是南邊化得快。真是如此嗎?我利用課件向?qū)W生展示了太陽光的照射和溝渠里的積雪,由于被溝渠的壁擋住了,陽光先照到溝渠中北面的積雪,所以北面的積雪先化,南面的積雪反而化得慢??戳酥庇^的畫面,學生一下子就理解了。那么高山上的積雪呢?我再出示高山和太陽,請同學們觀察高山上的積雪和陽光照射與溝渠里的不同之處,然后說說高山上的積雪化得快的是哪一方?這時的學生已能清楚地辨別了。最后,把南邊和北邊放進課文里讀一讀,印象就深刻了。
2、引導學生走向廣闊的語文學習空間
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和運用的訓練。教學“太陽”指點方向時,先理解“忠實”“向?qū)А钡囊馑迹瑸槭裁刺柺莻€忠實的向?qū)??聰明的小朋友馬上說出了地球繞著太陽轉(zhuǎn),太陽是不動的。在通過理解太陽怎樣幫助我們指點方向中,我運用做“小詩人”的形式,巧妙地把太陽在早上、傍晚的所指方向蘊含其中。
學完“大樹來幫忙”,提示學生:植物生長需要陽光,陽光充足的地方,植物就長得快,長得好。根據(jù)植物生長的特點,你能再舉幾個例子嗎?當出示果子、樹皮、年輪后再讓學生仿照課文說一段話,學生說得還真不錯:“年輪疏的一面是南邊,年輪密的一面是北邊”“樹皮光滑的一面是南邊,樹皮粗糙的一面是北邊”。這樣就讓學生在交流中實現(xiàn)資源共享,豐富了知識,提高了口語表達能力。
不足之處:
1、詩歌的教學應更強調(diào)多讀少講,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理解,讀出情感,讀出味道。由于本課知識難點較多,我重視了語言文字的訓練,忽視了朗讀的指導。
2、備課時預設不足,對學生的學情分析不夠。從課堂上來看,不少孩子還沒有正確的方向感,如我們的學校朝哪個方向就不知道。我應該在上這課前讓孩子查找有關的資料,了解北極星、觀察大樹的枝葉特點,以及陽光下的影子變化等,現(xiàn)在這些我就作為課外延伸的作業(yè)了。
3、課堂上缺少合作學習。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需要自己成為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如果今天沒有家長來聽課,我會嘗試讓學生自己通過合作、探究來學習這篇文章。學生一開始不可能獨立進行研究工作,需要一個從“扶”到“放”的過程,這個過程不會是一帆風順的,所以我還是選擇較為“保險”的教法。
課堂中的不確定性,是教學過程中不能為人所能完全掌控的,而這恰恰是教學的魅力所在。教了那么多年的語文,回過頭來想想這課是越來越不會上了。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學反思12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