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網(wǎng)小編收集的《阿Q正傳》閱讀筆記范文3篇(阿q正傳的閱讀筆記),供大家賞析。
《阿Q正傳》閱讀筆記范文1
《阿Q正傳》是魯迅的一部經(jīng)典之作.這篇小說十分的短,但主人公阿Q還是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小說不光賦予阿Q這個人物靈與肉,它還從幾個方面寫出了當時我們國人的靈魂。我認為小說深刻的思想主題是由阿Q這個人物多面的形象來呈現(xiàn)的。
阿Q無姓、無名、無籍貫,是一個到處以打短工為生的流浪雇農(nóng),他上無片瓦,下無片地,孤苦伶仃地寄住在土谷祠里,只能靠出賣自己的勞動力過活,“割麥便割麥,舂米便舂米,撐船便撐船”。不說其他的,阿Q并不懶惰,他完全靠自己的勞動獲得食物,所以“真能做”的阿Q在發(fā)生調(diào)戲吳媽那件事前還是有很多老主顧的,這也從側(cè)面表現(xiàn)了阿Q從本質(zhì)上說來那種勤勞、老實、淳樸的農(nóng)民性格。
阿Q雖是個農(nóng)民,但他也有夢想,也有追求。當他被別的有地位的人欺辱時,他也想過去追求地位和名聲,盡管說起來這像一個笑話,我們不也總是鄙夷的笑著阿Q嗎?但是我想,當別的所有人都認為你最卑賤最不堪時,你會一直忍受嗎?真的沒有一絲反抗的念頭?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這是人的本能。哪怕是奴性深植骨髓的阿Q他也有想反抗的時候。革命了,“但他有一種不知從哪里來的意見,以為革命黨便是造反,造反便是與他為難,所以一向是‘深惡而痛絕之’的,殊不料這卻使百里聞名的舉人老爺有這樣怕,于是他未免也有些‘神往’了,況且未莊的一群鳥男女的慌張的神情,也使得阿Q更快意。”這種病態(tài)的報復(fù)我認為也是阿Q的一種反壓迫的行動吧。
毫無疑問阿Q是個弱者。阿Q總是被人欺負,趙老太爺,假洋鬼子,甚至是阿Q自己也看不上的王胡,小D。可阿Q自己也不是一個安分守己的人,正像魯迅先生所說的,阿Q有著“農(nóng)民式的質(zhì)樸,但也沾染了游手之徒的某些油滑”。他會在有錢時為樂,無故也會去捉弄小尼姑取樂。最讓人印象深刻還是阿Q的精神勝利法:他因說自己姓趙被趙老太爺教訓(xùn),卻自想是兒子打老子而得意不已;他窮得娶不上老婆,卻自吹“我的兒子會闊得多啦”,在精神上鄙視趙、錢兩家;進過幾回城,卻又譏笑未莊人的“不見世面”;“癩瘡疤”的故事,寫他被欺辱時從怒目而視到自輕自賤;“押牌寶”事件,寫他被欺辱后為取得精神上的勝利而進行自我摧殘。精神勝利法這個東西是阿Q在遭受到種種挫折、傷害以后所發(fā)明出來的一個自我安慰的東西。其實它就是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鴕鳥心態(tài)。正因為這種逃避的態(tài)度阿Q才始終無法逃脫被封建迫害致死的'命運。以至于在臨死時阿Q還在安慰自己二十年后又是一條好漢。
阿Q性格的多面性受當時社會影響很大,但自身原因也是不可忽視的。我們在看這篇小說時總是很容易就概括出討伐封建社會的東西,我們很少想到阿Q自身的問題。試想一下,阿Q不再沉迷于精神勝利法而是踏實干自己的,結(jié)局還會一樣嗎?我想至少阿Q不用去做小偷吧。精神勝利法是給那些缺乏自信的人以生存的哲學,但最后,他們只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與現(xiàn)實社會脫軌,逐步的麻痹自己,讓自己墮落。這樣的思想是要不得的,這樣的人也是要不得的。
讀《阿Q正傳》讓我明白,也許現(xiàn)實生活中有許多的挫折,許多的不順利,但是至少在我們的內(nèi)心要積極進取,積極向上,學習新的知識,新的文化,與這個社會同步,而不是如阿Q般的消極、落寞。阿Q的社會沒有為他提供這樣的機會,而我們所處的社會則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條件,我們要好好利用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創(chuàng)造自己得明天!
《阿Q正傳》閱讀筆記范文2
阿Q的精神勝利法在魯迅先生的筆墨“傳揚”之下得以流傳至今。然而,魯迅先生所想要傳揚的不僅僅是這些。其中還有更深刻,更能發(fā)人深醒的東西。
魯迅先生筆下的阿Q是一個悲劇的人物形象。正如魯迅先生所說,“阿Q不獨是姓名籍貫有些渺茫,連他之前的‘行狀’也渺茫”,阿Q渾渾噩噩地渡過了他的一生。因為阿Q的人生目的僅僅是活著,他不會去思考怎樣更好地活著。這樣活著,和一個“活死人”又有什么區(qū)別呢?
阿Q一生最大的輝煌就是從城里回來的那段日子。在那幾天里,甚至未莊的趙大爺也對他刮目相看。但這些都不是通過光明正大的手段得到的,這樣說來,阿Q仍是可悲的。他受著強勢的欺負,卻又去欺負其他弱小;他本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卻又去恥笑和他一樣的窮苦百姓;他不知“革命”為何物,卻又因“革命”而喪了命……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阿Q不僅僅是一個個體,更是那段時期廣大群眾的典型代表。那是一個正值“改朝換代”的時期,國內(nèi)清朝的數(shù)百幾基業(yè)搖搖欲墜,西方卻是在蓬勃地邁向一個嶄新的時代。傳統(tǒng)“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生活已經(jīng)被打破,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人民渴望重新過上安居樂業(yè)的日子,但又不知道從何做起。他們就像是貝克特筆中的戈多,他們在等待著,等待著一個自己不曾了解的世界的到來。確切地說,他們選擇了服從命運的安排,不去嘗試,不去努力。
讀完《阿Q正傳》,我深深體會到了魯迅先生寫作這篇小說時的心情。魯迅先生就是那一個時代的引路人,他看到了人民群眾的痛苦,也看到了他們的希望。魯迅先生奔走相告,企圖告訴每一個人他所看到的世界,渴求給每個人帶來幸福與快樂。魯迅先生恨不得自己立刻變成一根巨大的蠟燭,即使燃燒自己,也要讓每一個人看清前進的道路,讓每一個人重拾前進的信心與勇氣。
《阿Q正傳》閱讀筆記范文3
本書的作者是魯迅,一直聽說其作品難以讀懂,故此次想領(lǐng)略一番。這本書的章節(jié)有我們熟悉的狂人日記,孔乙己,阿Q正傳等。
一開始講述的是狂人日記,當我讀這一章節(jié)的時候,我感到滿滿的都是吃人的味道,幾乎可以說每一處都時時刻刻在講述一個群體想去吃掉個體。里面主人翁是一名被吃者,主人翁發(fā)覺自己可能被眾人當做吃的對象時,十分害怕,即使看到路上的小孩還有狗,都認為他們那眼神是極度想吃掉自己的眼神。表面是吃人,個人覺得更多的是諷刺當時社會的黑暗,以及整個基層人民的困苦。
接下來便是講孔乙己,他給我的印象就是一名老實人,識那么幾個字,但往往大街小巷的人都想看他笑話,從不欠飯錢的他,當老板說出“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呢”,就知道,孔乙己也許已經(jīng)死了。在講“藥”這一章節(jié)時,小孩得病了,長輩是給他吃“鮮紅的饅頭”,以為人肉包治百病??煽闯霎敃r人們思想封建腐朽,迷信。
到了阿Q正傳,我覺得這個人是當時時代基層人民的縮影。文章中阿Q給我最深刻的印象,便是他那所謂的精神勝利法,被人打了,總有安慰自己的理由,給人一種軟弱的感覺,其實那是當時中國人大部分人的劣根性——軟弱。當他知道自己應(yīng)結(jié)婚生子的所表現(xiàn)的魯莽行為,以致被雇主趕出家門,到后來選擇到城里去偷東西,變賣成銀兩,這是他的中興時期,但偷東西總有破綻的時候,從此走向末路。
到了鬧革命,想投降于革命黨的阿Q,最終卻被革命黨游行示眾殺了頭,這無非是在體現(xiàn),當時的社會,槍打出頭鳥,鬧革命就會被殺死。槍斃前,阿Q并沒有說救命,也意味著革命勢在必行。
以上便是我看這本書以來,最深刻的感想。
《阿Q正傳》閱讀筆記范文3篇(阿q正傳的閱讀筆記)相關(guān)文章:
★ 《阿Q正傳》五年級讀書心得年3篇(阿q正傳讀書報告范文)
★ 最新魯迅《阿Q正傳》閱讀感悟與感想3篇 《阿q正傳》的讀后感
★ 《阿q正傳》小說閱讀筆記范文3篇 阿q正傳第一章讀書筆記
★ 《阿Q正傳》觀后感300字范文精選分享 阿q正傳的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