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劉余莉品讀《群書治要》
《群書治要360》講座第75集07全文1604字,閱讀需5分鐘
“信”,就是言語要誠信?!兜茏右?guī)》中說:“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边@就是說,說話一定要講誠信,言出必行,不要有意無意地欺騙別人。但在現(xiàn)在社會,不誠信的現(xiàn)象似乎已經(jīng)習以為常了。譬如我們上市場去買菜,想要貨比三家,買到物美價廉的商品,逛了第一家可能感覺還不錯,但又想看看其他家是不是更好,于是可能就會跟第一家說過會再來買,結(jié)果可能別人家的菜更好更便宜,就買了別人家的菜回家了,而沒有再回第一家買,無形之中,這也是失信于人。
其實,做人如果言而有信,在社會上處事就會節(jié)省很多成本,也會減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煩。在中國古代,人們接受倫理道德的教育,能夠普遍以誠信作為立身處世的準則規(guī)范,一言既出,駟馬難追;受人之托,必忠人之事,答應了別人的事,就一定會辦好,根本不用訂立合同,人與人之間完全信任。再看現(xiàn)在,為了些許利益,人與人之間爾虞我詐、勾心斗角,缺少了誠信,即使雙方訂立了合同,可能還想著怎樣鉆空子,不能夠互相遵守約定,結(jié)果就會產(chǎn)生糾紛,甚至還會吵上法庭。
關(guān)于誠信,《弟子規(guī)》里還講“事非宜,勿輕諾;茍輕諾,進退錯”,就是說,在承諾別人之前,首先還要考慮條件允不允許、自己能不能辦到。如果自己能力有限,或者條件不允許,就不要輕易答應,否則會進退兩難。
當然,言語除了要做到誠實守信之外,還有很多別的要求。比如,《養(yǎng)正遺規(guī)》中說:“凡為人子弟,須是常低聲下氣,語言詳緩,不可高言喧哄,浮言戲笑。父兄長上有所教督,但當?shù)褪茁犑埽豢赏笞h論,長上檢責,或有過誤,不可便自分解,姑且隱默?!边@就是說,凡是作為小輩或?qū)W生的人,說話要做到態(tài)度謙恭、語氣和緩,不能高聲喧鬧,也不能玩笑嬉鬧,對于父兄師長的教導,應該低頭聽受、不可妄加議論。有時即便師長的教誨錯了,也不可馬上辯解,而要暫且緘默不言,這是為人弟子、做學生應有的態(tài)度。
尊師,才能重道。然而現(xiàn)在卻不是這樣,當老師、長輩為學生、晚輩指明錯誤的時候,學生、晚輩的第一個反應可能不是反省檢討、虛心接受,而是矢口否認,并找借口為自己極力辯解。即便老師、長輩有所誤解或說錯了,也不能馬上辯解、出言頂撞,而要過段時間,慢慢細心地分條陳述,將自己的本意或師長的不當之處委婉道出,這樣才不會忤逆師長,事理也可以自然明了。這種態(tài)度不僅適用于師生、長輩和晚輩間,甚至于朋友間的言談也應如此。
看到經(jīng)典里的這些論述,我們確實對古人更加生起恭敬之心,而以這種態(tài)度再看《弟子規(guī)》,也會更加珍惜,因為這部著作是李毓秀夫子從眾多童蒙養(yǎng)正的教誨之中,把人們從早到晚行住坐臥、為人處世、待人接物方方面面的規(guī)范要求,以極其簡潔明了的語言概括出來的,可以說,它是完善道德修養(yǎng)的根本、是實現(xiàn)人生幸福的保證。體會到了這點,體會到了李毓秀夫子的用心,我們再學習《弟子規(guī)》,就更能懷著一種感恩的心、恭敬的心,也會感覺到很親切,愿意受教,愿意力行了。
“泛愛眾,而親仁”,“泛愛眾”就是廣泛地博愛眾人。從哪里做起?前面說過,要從孝敬父母、敬愛兄長做起,把這種孝悌之心推而廣之,才可能有博愛、泛愛的結(jié)果。“而親仁”,這個“仁”就是有仁德的人?!胺簮郾姟笔亲屛覀儚V泛地博愛一切人,沒有選擇。但是向誰學習就要有所選擇,選擇向哪些人學習?那就是要向有仁德之心的人學習,甚至于和誰交朋友、和誰交往,也要選擇有仁德的人,孔子說過“以友輔仁”、“無友不如己者”,這都說明了擇友的重要性。親近仁德之人非常重要,荀子做了一個比喻:“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蓬草本來很柔軟、彎彎曲曲,但是如果讓它生長在筆直的麻中,那么即使不去扶它,它也會自然向上生長。
古人也說“親附善友,如霧露中行,雖不濕衣,時時有潤”,這就是說,與善良的人交朋友,就像在霧水中、露水中行走一樣,雖然打濕不了自己的衣服,但自己也能時時蒙受他德風的滋潤,這是潛移默化的結(jié)果,不知不覺中自己的品行也會提升。親近仁者,可以“德日進,過日少”,對增長德行、成就道業(yè)都非常有益。
做人,一定要誠實守信,說話算話(言出必行的說說)相關(guān)文章:
相關(guān)熱詞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