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網(wǎng)小編收集的四川教師資格面試試講:高中語文《再別康橋》3篇 《再別康橋》教資面試真題,供大家閱讀。
四川教師資格面試試講:高中語文《再別康橋》1
2018四川教師資格面試試講:高中語文《師說》教學設計
四川教師資格面試采取結(jié)構(gòu)化面試、情境模擬等方式,通過抽題、備課(活動設計)、回答規(guī)定問題、試講(演示)、答辯(陳述)和評分等環(huán)節(jié)進行。
[高中語文《師說》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了解文章寫作背景及大意,積累常用文言實詞、虛詞及句式?!具^程與方法】
通過小組討論,學習作者議論文中運用正反對比寫作的方法?!厩楦袘B(tài)度與價值觀】
理解文章的現(xiàn)實意義,培養(yǎng)勤學好問、尊師重道的良好習慣。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學習作者議論文中運用正反對比寫作的方法。【難點】
理解文章的現(xiàn)實意義,培養(yǎng)勤學好問、尊師重道的良好習慣。
三、教學方法
朗讀法、小組討論法、多媒體輔助法。
四、教學過程(一)新課導入
利用寫作背景導入,利于學生了解作者的寫作用意:古代的選官制度各個朝代均有不同,從世襲、察舉再到九品中正制,逐漸形成了以門第取仕的形式,門閥士族逐漸壟斷政權(quán),他們不需要學習,也看不起老師,甚至到了尊“家法”而鄙從師的程度。對于這種“學風日下”的形勢,在唐德宗年貞元十八年,韓愈批判了這種風氣,提出了從“道”而學的觀點,那么他到底說了些什么,又是如何去說的?讓我們走進今天的課堂一探究竟。
(二)整體感知
1.了解作者,大屏幕出示韓愈生平介紹。
明確:韓愈,字退之,世稱韓昌黎,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蘇軾稱他為“文
起八代之衰”,明朝人將他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集》。
2.誦讀課文,結(jié)合課下注釋了解各段大意,明確中心論點。
明確:(1)老師結(jié)合課下注釋為學生疏通文意,指出常考實詞(如吾從而師之:意動用法,以??為師)、虛詞(如句讀之不知:結(jié)構(gòu)助詞,表示賓語前置的標志)、特殊文言句式(如“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為判斷句)等。
(2)本文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三)深入研讀
1.默讀文章第一段,說一說作者認為老師的職能是什么?是怎樣論述的? 明確:老師的職能,傳道受業(yè)解惑,說出學習無長幼尊卑貴賤之分,點明道是擇師的唯一標準,一反時俗,從正面論述了師和道的關(guān)系。
2.小組討論合作學習,第二段運用了怎樣的寫作手法?是從哪些方面論證師道的“存”與“不存”的? 明確:運用了對比的寫作手法,從三個方面進行論證:(1)把“古之圣人”、“今之眾人”的從師而問和不恥學師對比,指出圣人和愚者的區(qū)別是是否尊師重道。(2)把為孩子擇師而自己不學習對比,指出“小學而大遺”的錯誤觀點。(3)把巫醫(yī)樂師百工等人和士族門閥對比,批判輕視師道的風氣。
3.賞析文章第三段“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試就這一觀點談談自己的認識。
明確:作者引用孔子的例子說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yōu)勢和不足,不能自足自滿而要勤學好問。作者的觀點在當時有進步意義。
4.說一說最后一段的作者用意
明確:引用李蟠從師好學的事例,再次批判不恥從師的社會風氣。(四)拓展延伸
1.文章多處運用對比的寫作手法,說一說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態(tài)度。明確:作者運用對比從多個方面說明了從師的重要性,呼吁當時的人們要培養(yǎng)勤學好問、尊師重道的良好習慣,這對現(xiàn)如今社會也是有很大的意義的。
2.對比手法是寫作的重要表現(xiàn)手法之一,談一談它的好處以及以后如何去運用。
明確:本題較活,學生言之有理即可。
(五)小結(jié)作業(yè)
課下小練筆:結(jié)合課上所學知識,寫一篇以“師道”為主題的議論文。
五、板書設計
六、教學反思
文言文的學習對于學生來說接受起來較難,因此在課前應當先讓學生進行預習,對文章的知識有大致的了解。文章第二自然段是教學重點,因此要注意引導學生去分析文本,了解作者意圖和寫作手法的運用。本文在當今社會仍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因此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習慣。
(來源于網(wǎng)絡整理)
四川教師資格面試試講:高中語文《再別康橋》2
2017四川教師資格面試試講:高中語文《沁園春·長沙》
四川教師資格面試采取結(jié)構(gòu)化面試、情境模擬等方式,通過抽題、備課(活動設計)、回答規(guī)定問題、試講(演示)、答辯(陳述)和評分等環(huán)節(jié)進行。面試考試時間為20—30分鐘。
[高中語文《沁園春·長沙》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賞析文中重點字詞,掌握本詞的煉字藝術(shù)。【過程與方法】
通過誦讀,品味關(guān)鍵詞語,把握詞中描繪的意象,提高鑒賞詩歌的能力?!厩楦袘B(tài)度與價值觀】
理解這首詞的思想感情;感受作者博大的胸襟和偉大抱負。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通過品味意象,體會詞中廣闊的意境。【難點】
感受作者胸懷天下的偉大抱負。
三、教學過程
(一)溫故知新,導入新課
引導學生背誦有關(guān)秋天的詩詞,例如“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通過一些悲秋的詩詞引入這首詞寫于深秋的卻毫無悲情充滿斗志的詞,引起學生的閱讀期待。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朗讀,要求讀準字音,劃分節(jié)奏。
2.教師范讀,為學生正音劃分節(jié)奏,便于更好的掌握詩詞。3.學生結(jié)合課下注釋,初步了解詞中的大意以及其中蘊含的情感。明確:強調(diào)學生個性化解讀,讀出自己的感覺來。
4.將全班劃分為四個小組,討論讀過這首詞你看見了幾幅畫面?根據(jù)內(nèi)容分別給畫面各加上小標題。
要求:注意傾聽小組成員的發(fā)言,組內(nèi)形成統(tǒng)一的答案。
師生共同總結(jié):①獨立寒秋;②湘江秋景;③崢嶸歲月;④中流擊水。(三)深入研讀,體會情感
1.以“湘江秋景圖”為例展開教學。
(1)詞人在上闋當中“看”到了什么?明確:a.山、林、江、舸、鷹、魚。(2)詞人是如何具體描寫這些景物的?哪些字起到了點睛之筆的作用? a.“萬山紅遍”,“遍”寫出了紅的廣闊。b.“層林盡染”,“染”樹經(jīng)霜后變逐漸變紅現(xiàn)象。
c.“鷹擊長空”,將“擊”換為“飛”,引導學生通過換字來煉字,體會“擊”寫出了鷹的雄壯有力搏擊蒼穹的進取精神。
d.“魚翔淺底”,將“翔”換為“游”,引導學生通過換字來煉字,體會“翔”寫出了魚的自由自在不受拘束的灑脫之情。與“鷹擊長空”形成一天一地的遙相呼應,體現(xiàn)出詞人胸襟的闊大。
2.面對如此充滿生命跳躍音符的絢麗美景,作者產(chǎn)生怎樣的情感? 明確:一個“悵”字寫出了萬千,宇宙自然萬物盡收于作者之筆作者之眼作者之心,悵原意是失意,這里是用來表達由深思而引發(fā)激昂慷慨的心緒,深思的是當時千萬的人民群眾的水深火熱、是當時嚴峻的革命形勢、是祖國未來的命運。
3.“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作者要問的是什么?表達了詞人怎么樣的感情? 明確:作者看到萬物在經(jīng)歷著物競天擇的考驗,很像當今的革命形勢,作者要問的是“主”,是誰來主宰革命乃至國家的命運,同時也抒發(fā)作者對于國家命運的歷史責任感。
4.縱觀本詞,上闕重寫景,下闕多抒情,它們之間存在什么樣的內(nèi)在聯(lián)系? 明確:寫壯景,抒豪情,表凌云之志。全詞借景抒情,由實到虛,由自然情趣到人生哲理,逐層推進,表現(xiàn)了作者偉大的抱負。
(四)師生總結(jié),布置作業(yè)
這首詞創(chuàng)作于革命爆發(fā)時期,試想在那么一個不確定的
四、板書設計
五、教學反思
詩詞的教學是需要在誦讀的過程中來完成的,通過對于意象的逐層分析去體會詞中蘊含的意境,所以本首次在教學當中應當在分析之前和之后都需要讓學生進一步的進行誦讀,在課程的最后也需要學生繼續(xù)的開展誦讀,所以在后面的設計中應該加強誦讀教學。
(來源于網(wǎng)絡整理)
四川教師資格面試試講:高中語文《再別康橋》3
2017四川教師資格面試:高中語文《再別康橋》答辯題
四川教師資格面試采取結(jié)構(gòu)化面試、情境模擬等方式,通過抽題、備課(活動設計)、回答規(guī)定問題、試講(演示)、答辯(陳述)和評分等環(huán)節(jié)進行。面試考試時間為20—30分鐘。
[高中語文《再別康橋》答辯題]
一、簡要介紹本文的作者?!緟⒖即鸢浮?/p>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現(xiàn)代詩人、散文家。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學英國時改名志摩。新月派代表詩人。先后就讀于上海滬江大學、天津北洋大學和北京大學。1918年赴美留學學習經(jīng)濟,1921年赴英國留學,入劍橋大學當特別生,研究政治經(jīng)濟學。在劍橋兩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歐美浪漫主義和唯美派詩人的影響。1923年成立新月社。1924年任北京大學教授。1926年任光華大學、大夏大學和南京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為南京大學)教授。1930年辭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職務,應胡適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學教授,兼北京女子師范大學教授。1931年11月19日因飛機失事罹難。代表作品有《再別康橋》《翡冷翠的一夜》等。
二、說一說名家對這首詩的評價?!緟⒖即鸢浮?/p>
陳偉農(nóng):《再別康橋》一個不可缺少的魅力在于它的音樂美!章景曙:(徐志摩)和林徽因在康河相識相戀后,他期盼著能生活在一起,不料當他和張幼儀離婚后,林徽因卻突然回國和梁思成結(jié)婚,一向有紳士風度的詩人,只能將往昔生活的甜蜜回憶,通過詩歌委婉而又含蓄地表達。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詩中的很多地方都有暗示。比如“夕陽中的新娘”,這作為美好生活象征的新娘,就有林徽因的影子;尋夢中的“夢”,是指兩人當年在康河感情交流的夢,向青草更青處漫溯則暗含了不淺的感情記憶,只能暗藏在心里,獨自享受。
霍秀全:《再別康橋》就是徐志摩一生追求“愛,自有,美”的理想的具體反映。詩中理想主義的情感表白是分為兩個層次的,一是對往昔劍橋留學生活的回憶,二是對當年愛情挫折的追述。
三、本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是什么?
【參考答案】
此詩寫于1928年11月6日,初載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號,署名徐志摩??禈颍从膭虼髮W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詩人曾游學于此。康橋時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轉(zhuǎn)折點。詩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經(jīng)自陳道:在24歲以前,他對于詩的興味遠不如對于相對論或民約論的興味。正是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心靈,喚醒了久蟄在他心中的詩人的天命。因此他后來曾滿懷深情地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吸煙與文化》)1928年詩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歸途的中國南海上,他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這首詩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10號上,后收入《猛虎集》。可以說“康橋情節(jié)”貫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詩文中,而《再別康橋》無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此詩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歐游的歸國途中。時間是1928年11月6日,地點是中國上海。7月底的一個夏天,他在英國哲學家羅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后,事先誰也沒有通知,一個人悄悄來到康橋找他的英國朋友。遺憾的是他的英國朋友一個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橋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過去的生活圖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現(xiàn)??由于他當時時間比較緊急,又趕著要去會見另一個英國朋友,故未把這次感情活動記錄下來。直到他乘船離開馬賽的歸國途中,面對洶涌的大海和遼闊的天空,才展紙執(zhí)筆,記下了這次重返康橋的切身感受。
四、本首詩的主題是什么? 【參考答案】
詩人以此詩寫于1928年11月6日,當時這是作者第三次故地重游,原本希望可以遇見友人,但迎接他的只有寂靜的康橋,難免內(nèi)心的失落,于是在回程的飛機上寫下了這首《再別康橋》,這也是他為康橋所寫的詩中最著名的一篇。當然也有人說,這首詩也是徐志摩在情場失意所寫下的。
作者在詩中主要表達了一種傷感的離情,從開頭“輕輕的”所表達出的動作上的輕,到后文的“悄悄的”無言,從淡淡的離情到無法用言語表達的壓抑的哀傷優(yōu)美的意象,寧靜平和的心態(tài),寫了對康橋深深的眷戀之情。
五、本課的教學目標分別是什么?
【參考答案】
知識與能力:感知《再別康橋》意境美。學會從詩歌的意象入手賞析詩歌。過程和方法:從詩歌的意象角度入手,鑒賞詩歌。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感悟、體驗的能力,以及對文學的熱愛之情。
四川教師資格面試試講:高中語文《再別康橋》3篇 《再別康橋》教資面試真題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