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一区爱区精品无码_无码熟妇人妻AV_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最新_国产AV寂寞骚妇

黃帝內(nèi)經(jīng)太素之尺診知識簡介5篇

時間:2022-10-10 17:33:00 綜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網(wǎng)小編分享的黃帝內(nèi)經(jīng)太素之尺診知識簡介5篇,歡迎參閱。

黃帝內(nèi)經(jīng)太素之尺診知識簡介5篇

黃帝內(nèi)經(jīng)太素之尺診知識簡介1

  SW17——《脈要精微論篇第十七》自然巡航之遷斷校注釋譯說明

‖SW17—Q1002‖→‖LS74—Q0101‖遷移說明:

  1、本節(jié)與原篇《脈要精微論》前后文意不屬,顯見漏簡,宜遷出;

  2、《類經(jīng)》置于脈色類五卷二《部位》,獨立成篇;

  3、《內(nèi)經(jīng)校釋》云:“對本節(jié)經(jīng)文,有兩種解釋,楊上善與王冰認(rèn)為是按尺膚分部;馬蒔與張介賓等,認(rèn)為是按寸口分部……‘寸口分寸、關(guān)、尺三部,仿于《難經(jīng)》,馬、張諸家,以寸、關(guān)、尺釋之,與經(jīng)旨差矣?!げㄊ系姆治?,確有道理?!?/p>

  4、《太素》置于診候之二卷第十五《五臟脈診》,楊上善注曰:“從關(guān)至尺澤為尺也,季脅之部當(dāng)在尺中央兩傍,不在尺外兩傍,季脅有病當(dāng)見此處。尺中兩傍之外,以候兩腎,之有病當(dāng)見此部也……。”楊上善按尺膚分部,甚是;

  5、楊上善、王冰按尺膚分部,甚是,從之。所論為尺膚分部之反射關(guān)系,遷入本位,與《論疾診尺》主題相符,義理相貫。

  Q1002膻中:心包。

  LS04——《邪氣臟腑病形第四》自然巡航之遷斷校注釋譯說明

‖LS04—D1201→Q1605‖→‖LS74—D0101‖遷移說明:

  1、 原篇《邪氣臟腑病形》非獨立論文,湊篇之簡,當(dāng)遷出;

  2、 《太素》置于卷第十五《色脈尺診》,從楊上善尺診分類之判斷;

  3、 在前文闡述望診、色診之后,鑲嵌本節(jié),從工、明、神醫(yī)術(shù)三境界論述色診、脈診、尺診相應(yīng)關(guān)系,接著論述五臟六腑脈診與尺診對應(yīng)關(guān)系,由此導(dǎo)入診尺之論,自然順暢,與《論疾診尺》主題相符,義理相貫。

‖LS04—D1301→Q1302‖→‖LS04—Q1401‖→‖LS74‖遷移說明:

  1、 原篇《邪氣臟腑病形》非獨立論文,湊篇之簡,宜遷出;

  2、 《太素》置于卷第十五《色脈尺診》篇,從之;

  3、 隨遷至LS04-Q1401句后,與前文相互呼應(yīng),進(jìn)一步闡述五色與五臟之關(guān)系,義理相通。

  D1201問而極之:帝問“問而極之”,未見伯答,必有漏文,遷入之《移精變氣論》SW13-D0401→D0701即為解論。

  Q1201桴:fu2,鼔槌。桴鼓,即以槌擊鼓。

  Q1602賁:

  1、《靈樞懸解》卷八《邪氣臟腑病形》注:“賁,與憤同?!?/p>

  2、賁,憤也。賁而起,即憤然而起。

  Q1605參合而行之:

  1、《靈樞懸解》卷八《邪氣臟腑病形》注:“參合而行之,三者相合而行之也。”

  2、參,參考;合,綜合。參考綜合三種診法而行醫(yī)。

  SW13——《移精變氣論第十三》自然巡航之遷斷校注釋譯說明

‖SW13—D0401→D0701‖→‖LS04-Q1201‖→‖LS74‖遷移說明:

  1、 所論色脈與《移精變氣論》主題不屬,漏簡,當(dāng)遷出;

  2、 《太素.知祝由》無本節(jié)文字,可輔證本節(jié)宜遷出;

  3、 《素問懸解》將D0201→Q0203段置于卷三《玉版論要》篇首,并云:“舊誤在《移精變氣論》?!睆钠溥w出,不從其遷入。

  4、 因前文《邪氣臟腑病形》LS04-D1201帝問“問而極之”,未見伯答,必有漏文。本節(jié)遷入明確作答,前后義理相貫。如此則《論疾診尺》所涉望、聞、問、切四診,俱矣。

  Q0501一:

  1、“一”者,原因,病因也。據(jù)《三部九候論》SW20—Q0201“天地之至數(shù),始于一,終于九焉”、《道德經(jīng)》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笨芍阂唬词挛镌搭^,即原因。

  2、因古人當(dāng)時未創(chuàng)“零”為起點,對起點的認(rèn)識,尚還模糊(有《六微旨大論》SW68—Q1901→Q1904為證),故而以“一”論之,然其作為“原因”之本意,昭然若揭。

  Q0601閉戶塞牖:閉戶,關(guān)門;牖,窗戶。塞牖,關(guān)窗。全句為關(guān)好門窗。

  LS37——《五閱五使第三十七》自然巡航之遷斷校注釋譯說明

‖LS37—D0101→Q0701‖→‖LS74—D0000‖遷移說明:

  1、原篇《五閱五使》非獨立論文,湊篇之簡,宜遷出;

  2、所論五色之診,遷入本位,恰形成完整的色診之論,作為論疾之導(dǎo)入,合情合理。

‖LS37—D0601(五脈…安見)‖→‖LS37—D0201(黃帝曰)‖→‖LS74‖遷移說明:

  1、 帝之兩問“五脈安出?五色安見?”原位D0601“岐伯曰”之后,后文不見伯答,顯見竄簡,當(dāng)遷出;

  2、 《甲乙》置于卷一第四《五臟六腑官》,與《靈樞.脈度》LS17-Q0109→Q0111部份合而成篇,皇甫謐對兩部份關(guān)聯(lián)之處置,甚是;

  3、 《靈樞懸解》置于卷六《五閱五使》LS37—D0201“黃帝曰”之后,黃元御處置甚是,從之;

  4、 “五脈安出?五色安見?”兩問八字,作此遷移,則遷出位和遷入位帝問伯答俱合,義理兩通。

  D0101五氣:《素問懸解》之《六節(jié)臟象論》注:“天食人以五氣:張景岳注:‘天食人以五氣者,臊氣入肝,焦入心,香氣入脾,腥氣入肺,腐氣入腎?!睆闹?/p>

  D0201五脈安出?五色安見:見遷移說明。

  Q0201明堂:據(jù)《五色》LS49-D0101可知:明堂即鼻部。

  Q0201必當(dāng)治里:

  1、《全本黃帝內(nèi)經(jīng)》作“必當(dāng)治理?!?/p>

  2、《靈樞集注》注:“如從外而內(nèi),是當(dāng)皮而絡(luò),絡(luò)而脈,脈而經(jīng),經(jīng)而臟,故曰經(jīng)氣入臟,必當(dāng)治里?!?/p>

  3、《內(nèi)經(jīng)校釋》、《內(nèi)經(jīng)注評》均作“必當(dāng)治里.”從之。即必須正確治理五臟脈。

  Q0301闕、庭:闕,據(jù)《五色》LS49-D0101可知:闕即眉心,庭即額部。

  Q0301蕃、蔽:蕃,據(jù)《五色》LS49-D0101可知:蕃即兩頰,蔽即耳門。

  Q0301方壁、高基:

  1、《內(nèi)經(jīng)校釋》注:“下腭部曰基。高基,即指下顎部位高厚隆滿。”

  2、《說文》:“壁,垣也”,即面部;方壁,面部方正;高基,顴部隆起。

  Q0301引垂居外:《內(nèi)經(jīng)校釋》注:“連接耳垂凸露在外?!?/p>

  Q0601不見:《說文》:“見,視也。”不見,即不清晰。

  Q0601又埤其墻:埤,bei1,《說文》:“埤,增也。”城上的矮墻,《黃帝內(nèi)經(jīng).天年》作“又卑基墻”,卑取低下之意。其墻,肌肉之代稱。全句即:又兼面部瘦削。

  Q0601殆:危險。

  Q0701左右上下,各如其度:詳見《五色》LS49—D1101→Q1125所論。

  LS17——《脈度第十七》自然巡航之遷斷校注釋譯說明

‖LS17─Q0109→Q0111、D0301→Q0301‖→‖LS37─Q0107‖→‖LS74‖遷移說明:

  1、 原篇《脈度》非獨立論文,所遷部份與前后文意不屬,雜簡湊篇,均宜遷出;

  2、 《靈樞懸解》將LS17-Q0109→Q0111仍置于卷五《脈度》篇,并曰:“此與《終始》、《禁服》關(guān)格義同?!睂S17-D0301→Q0301仍置于卷五《脈度》,并曰:“帝因五臟開竅五官,而疑經(jīng)脈獨榮五臟,不榮六腑。其實陰脈榮五臟,陽脈榮六腑,兩不偏也。”

  3、 《太素》將LS17-Q0109→Q0111置于卷第六《臟腑氣液》前部,中部接《九針論》LS78-Q0412→Q0424,后部接《素問.五臟別論》SW11—D0101→Q0104,三部合而成篇;

  4、 《甲乙》將LS17-Q0109→Q0111置于卷一第四《五臟六腑官》,接于《五閱五使》LS37—Q0401、Q0501五官之論后,皇甫謐對兩部關(guān)系之判斷,甚是;

  5、 遷入本論本位,既答帝問“愿聞其五使”,補了“五使”之漏,又為前文“五官者,五臟之閱也?!鄙钊胝撌觯芍^主題相符,義理相貫。

  Q0109臭:即嗅,嗅覺。五嗅,指臊、焦、香、腥、腐五種氣味。

  Q0111關(guān)、格、關(guān)格:本經(jīng)定義如下:

  1、《靈樞.終始》LS09-C0106→C0107 “脈口四盛,且大且數(shù),名曰溢陰,溢陰為內(nèi)關(guān),內(nèi)關(guān)不通,死不治”、“人迎四盛,且大且數(shù),名曰溢陽,溢陽為外格”、“人迎與太陰脈口,俱盛四倍以上,名曰關(guān)格。關(guān)格者,與之短期。”

  2、《靈樞.禁服》LS48-D0703→D0705“人迎四倍者,且大且數(shù),名曰溢陽;溢陽為外格,死不治”、“寸口四倍者,名曰內(nèi)關(guān),內(nèi)關(guān)者,且大且數(shù),死不治?!?/p>

  3、《六節(jié)臟象論》SW09-Q1307→Q1309人迎“四盛已上,為格陽”、寸口“四盛已上,為關(guān)陰”、“人迎與寸口俱盛四倍已上,為關(guān)格。”

  SW18——《平人氣象論篇第十八》自然巡航之遷斷校注釋譯說明

‖SW18—Q0122→Q01225‖→‖LS74—Q0116‖遷移說明:

  1、 本句乃尺診之論,與《平人氣象論》主題不符,文意不屬,顯見漏簡,當(dāng)遷出;

  2、 《素問懸解》置于卷二《脈要精微論》,并云“此段舊誤在《平人氣象論》中?!睆钠溥w出,不從其遷入;

  3、 《素問直解》云:“此診尺脈而知病之所在也。自此至婦人妊子,其詞意與《靈樞.論疾診尺》大略相同。”高士宗對本節(jié)與《論疾診尺》關(guān)系之判斷,甚是,從之;

  4、 遷入本論本位,與《論疾診尺》診尺之論主題相符,義理相通。

  Q0122【亻亦】:yi4,無力。

  公眾號:其人頌經(jīng)

黃帝內(nèi)經(jīng)太素之尺診知識簡介2

  LS74—D0101黃帝問于岐伯曰:余欲無視色、持脈,獨調(diào)其尺,以言其病,從外知內(nèi),為之奈何?

  黃帝請教岐伯說:我想不用色診、脈診,只分析尺膚,以言其病,從外表推測內(nèi)里,該怎么辦?

  Q0101岐伯曰:審其尺之緩急、小大、滑澀、肉之堅脆,而病形定矣。

  岐伯說:審察尺膚之弛緩和緊急、瘦小和飽滿、光滑和粗糙、肌肉之結(jié)實和脆弱,病形即確定了。

‖SW17—Q1002‖→‖LS74—Q0101‖SW17—Q1002尺內(nèi)兩傍,則季脅也;尺外以候腎,尺里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內(nèi)以候鬲;右外以候胃,內(nèi)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內(nèi)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內(nèi)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脛,足中事也。

  尺部內(nèi)側(cè)兩邊,就是季脅之候;尺部外側(cè)用于考察腎臟,尺膚內(nèi)側(cè)用于考察腹部;中部靠近上段,左外側(cè)用于考察肝臟,左內(nèi)側(cè)用于考察膈膜;右外側(cè)用于考察胃部,右內(nèi)側(cè)用于考察脾臟;上部偏上部位,右外側(cè)用于考察肺臟,右內(nèi)側(cè)用于考察胸中;左外側(cè)用于考察心臟,左內(nèi)側(cè)用于考察膻中;前端用于考察身前,后端用于考察身后;上端盡處,考察胸部、喉中狀況;下端盡處,考察小腹、腰部、大腿、膝部、小腿、足內(nèi)狀況。

  Q0103尺膚滑,其淖、澤者,風(fēng)也;

  尺膚光滑,皮膚瘀濕、潤澤,是風(fēng)病;

  Q0104尺肉弱者,解【亻亦】、安臥,脫肉者,寒熱,不治;

  尺部肌肉柔弱者,松懈無力、嗜睡,形體消瘦,是寒熱病,不治之癥;

  Q0105尺膚滑,而澤脂者,風(fēng)也;

  尺膚光滑,而油光發(fā)亮,是風(fēng)病;

  Q0106尺膚澀者,風(fēng)痹也;

  尺膚滯澀,是風(fēng)痹病;

  Q0107尺膚粗,如枯魚之鱗者,水泆飲也;

  尺膚粗糙,如枯魚鱗片,是水分流失了;

  Q0108尺膚熱甚,脈盛躁者,病溫也;其脈甚而滑者,病且出也;

  尺膚熱氣太多,其脈動狂躁,是溫病;其脈動太頻而平滑,是病將退去;

  Q0109尺膚寒,其脈小者,泄少氣;

  尺膚有寒,其脈動微弱,是泄而少氣;

  Q0110尺膚【炬】然,先熱后寒者,寒熱也;

  尺膚熱如火燒,先熱后寒,是寒熱病;

  Q0111尺膚先寒,久【持】之而熱者,亦寒熱也;

  尺膚先寒,久持時卻發(fā)熱,也是寒熱病;

  Q0112肘所獨熱者,腰以上熱;

  唯獨肘部發(fā)熱,是腰以上熱病;

  Q0113手所獨熱者,腰以下熱;

  唯獨手部發(fā)熱,是腰以下熱病;

  Q0114肘前獨熱者,膺前熱;

  唯獨手肘前部發(fā)熱,是胸膺前熱病;

  Q0115肘后獨熱者,肩背熱;

  唯獨手肘后部發(fā)熱,是肩背熱病;

  Q0116臂中獨熱者,腰腹熱;

  唯獨手臂內(nèi)發(fā)熱,是腰腹熱病;

‖SW18—Q0122‖→‖LS74—Q0116‖SW18—Q0122臂多青脈,曰脫血;

  手臂多青筋,是脫血;

  Q0117肘后粗,以下三四寸熱者,腸中有蟲;

  手肘后部粗糙,以下三四寸(6.9─9.2厘米)處發(fā)熱,是腸內(nèi)有蛔蟲;

  Q0118掌中熱者,腹中熱;

  手掌內(nèi)發(fā)熱,是腹內(nèi)有熱;

  Q0119掌中寒者,腹中寒;

  手掌內(nèi)發(fā)寒,是腹內(nèi)有寒;

  Q0120魚上,白肉有青血脈者,胃中有寒;

  手魚際上,白肉處有青血絡(luò),是胃內(nèi)有寒;

  Q0121尺炬然熱、人迎大者,當(dāng)奪血;

  尺部熱如火燒、人迎脈動洪大,當(dāng)是失血癥;

  Q0122尺堅、大、脈小甚、少氣、悗有加,立死。

  尺部結(jié)實、粗大、脈動太小、少氣、郁悶有加,立死。

  Q01221尺緩脈澀,謂之解【亻亦】、安臥;

  尺膚弛緩而寸口脈動滯澀,叫作松懈無力、嗜睡;

  Q01222脈盛,謂之脫血;

  脈動頻盛,叫作脫血;

  Q01223尺澀脈滑,謂之多汗;

  尺膚滯澀寸口脈動平滑,叫作多汗;

  Q01224尺寒脈細(xì),謂之后泄;

  尺膚有寒寸口脈動細(xì)微,叫作大便溏泄;

  Q01225脈尺粗,常熱者,謂之熱中。

  寸口和尺膚粗糙,恒常有熱,叫作熱中。

  LS74——《論疾診尺第七十四》自然巡航之遷斷校注釋譯說明

‖LS74—Q0102‖→‖LS74—Q0131‖→‖SW16‖(已遷至《診要經(jīng)終論》)

‖LS74—Q0123→Q0131‖→‖SW10—C0134‖→‖SW16‖(已遷至《診要經(jīng)終論》)

‖LS74—Q0128‖→‖SW18—Q0124(黃疸)‖→‖SW16‖(已遷至《診要經(jīng)終論》)

‖LS74—Q0132→Q0133‖≈→‖SW05—D0109‖(已遷至《陰陽應(yīng)象大論》)

  Q0110炬:《說文》:“苣,束葦燒,俗字作炬?!奔椿鹁妫詿崛缁馃?/p>

  Q1111持:

  1、《靈樞懸解》、《靈樞集注》作“大”;

  2、《內(nèi)經(jīng)校釋》作“持”,并校曰:“原作‘大’,據(jù)《太素》卷十五尺診、《脈經(jīng)》卷四第一及《甲乙》卷四第二上改?!睆闹?/p>

  公眾號:其人頌經(jīng)

黃帝內(nèi)經(jīng)太素之尺診知識簡介3

  黃帝內(nèi)經(jīng)太素之息積病

  平按:此篇見《素問》卷十三第四十七《奇病論》,又見《甲乙經(jīng)》卷八第二。

  黃帝問于岐伯曰:病脅下滿,氣逆行,二三歲不已,是為何病?岐伯曰:名曰息積,此不妨于食,不可灸,刺精為引服藥,藥不能獨治也。黃帝曰:善。

  脅下滿,肝氣聚也。因于喘息,則氣逆行,故氣聚積,經(jīng)二三歲,名曰息積,無妨于食,而不可灸,可以刺□引精并服藥,藥行不可更刺。

  平按:《素問》“逆下無“行字。“精為引《素問》、《甲乙》作“積為導(dǎo)引,袁刻作“精為導(dǎo)引。注“可以刺,袁刻“刺字在“可以二字之上,“可以下有“導(dǎo)引二字,無“精字。原鈔作“可以刺,“刺下缺一字,缺字下有“引精二字,謹(jǐn)依原鈔。

黃帝內(nèi)經(jīng)太素之尺診知識簡介4

  D0501黃帝曰:以官何候?

  黃帝問道:用五官考察什么?

  Q0501岐伯曰:以候五臟。故肺病者,喘息、鼻張;肝病者,眥青;脾病者,唇黃;心病者,舌卷短、顴赤;腎病者,顴與顏黑。

  岐伯說:用于考察五臟狀況。就是說肺病者,會喘息、鼻翼扇動;肝病者,眼周發(fā)青;脾病者,嘴唇發(fā)黃;心病者,舌頭卷縮、顴部發(fā)赤;腎病者,顴骨與額頭發(fā)黑。

  D0601黃帝曰:其常色殆者,如何?

  黃帝問道:五色正常而身體有危,會怎樣?

  Q0601岐伯曰:【五官】不辨,闕、庭不張,小其明堂,蕃、蔽【不見】,【又埤其墻】,墻下無基,垂、角去外。如是者,雖平,常【殆】,況加疾哉?!

  岐伯說:五官分布模糊,眉心、天庭擁擠,鼻子狹小,兩頰、耳門不清晰,又兼面部瘦削,顴部平平,耳垂、耳角外翻。如此面相者,雖然五色正常,通常身體有危,何況疾病相加呢?!

  D0701黃帝曰:五色之見于明堂,以觀五臟之氣。左右高下,各有形乎?

  黃帝問:五色表現(xiàn)在鼻部時,用于考察五臟病氣。五色在鼻部之左右上下,各有形態(tài)嗎?

  Q0701岐伯曰:臟腑之在中也,各以次舍。【左右上下,各如其度】也。

  岐伯說:五臟六腑在體內(nèi),各依次序分布。色部左右上下,各如色部法度。

‖LS04—D1201→Q1605‖→‖LS74—D0101‖LS04—D1201黃帝問于岐伯曰:余聞之,見其色,知其病,命曰明;按其脈,知其病,命曰神;問其病,知其處,命曰工。余愿聞,見而知之,按而得之,【問而極之】,為之奈何?

  黃帝請教歧伯說:我聽說,通過望診,知其疾病,定義為明醫(yī);通過脈謠,知其疾病,定義為神醫(yī);通過問診,知其病位,定義為醫(yī)師。我想聽聽,望診而知病,脈診而確認(rèn),問診而盡知,該怎么辦?

  Q1201岐伯答曰:夫色、脈與尺之相應(yīng)也,如【桴】鼓,影響之相應(yīng)也,不得相失也!此亦本末、根葉之出候也,故根死則葉枯矣!色、脈、形肉,不得相失也。故知一則為工,知二則為神,知三則神且明矣。

  歧伯回答:這望診、脈診與尺診之對應(yīng),就象是以槌擊鼓,槌影和鼓響之對應(yīng),不得相失!這也象本與末、根與葉出現(xiàn)之現(xiàn)象,所以根死就有葉枯了!望診、脈診、診形肉,三診不得相失。所以掌握問診一法是醫(yī)師,掌握問診和脈診二法是神醫(yī),掌握問診、脈診、望診三法就是神明了!

‖SW13—D0401→D0701‖→‖LS04-Q1201‖→‖LS74‖SW13—D0401帝曰:余聞其要于夫子矣,夫子言不離色脈,此余之所知也。

  黃帝說:我聽完先生診法要領(lǐng)了,先生所言不離色脈,這是我所掌握了的。

  Q0401岐伯曰:治之極于一。

  岐伯說:診治終極之理在于一。

  D0501帝曰:何謂一?

  黃帝問:什么叫一呢?

  Q0501岐伯曰:【一】者,因,問而得之。

  岐伯說:一,病因,問診即得。

  D0601帝曰:奈何?

  黃帝問:如何問診?

  Q0601岐伯曰:【閉戶塞牖】,系之病者,數(shù)問其情,以從其意。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岐伯說:關(guān)好門窗,心系患者,反復(fù)詢問患病細(xì)節(jié),以順其心意。五神得存者,能生;五神失散者,將死。

  D0701帝曰:善。

  黃帝說:說得好!

  LS04-D1401黃帝問于岐伯曰:五臟之所生,變化之病形,何如?

  黃帝請教歧伯說:五臟病之所生,變化之病態(tài),是怎樣?

  Q1401岐伯答曰:先定其五色、五脈之應(yīng),其病乃可別也。

  歧伯回答:先確定五臟色部、五種脈動對應(yīng)狀況,其病就可辨別。

‖LS04—D1301→Q1302‖→‖LS04—Q1401‖→‖LS74‖LS04-D1301黃帝曰:愿卒聞之。

  黃帝說:想詳盡聽聽。

  Q1301岐伯答曰:色青者,其脈弦也;赤者,其脈鉤也;黃者,其脈代也;白者,其脈毛;黑者,其脈石。

  歧伯回答:面色發(fā)青,其脈動弦;面色發(fā)赤,其脈動鉤;面色發(fā)黃,其脈動代;面色發(fā)白,其脈動毛;面色發(fā)黑,其脈動石。

  Q1302見其色,而不得其脈,反得其相勝之脈,則死矣;得其相生之脈,則病已矣。

  觀察到五色,卻不得相應(yīng)脈動,反得五臟相勝之脈,就要死了;得到五臟相生之脈,就要病愈了。

  LS04-D1501黃帝曰:色、脈已定,別之奈何?

  黃帝問:色部、脈動已經(jīng)確定,怎樣區(qū)別病變?

  Q1501岐伯曰:調(diào)其脈之緩、急、小、大、滑、澀,而病變定矣。

  歧伯說:綜合分析脈動之緩、急、小、大、滑、澀,病變即確定了。

  D1601黃帝曰:調(diào)之奈何?

  黃帝問:怎樣綜合分析?

  Q1601岐伯答曰:脈急者,尺之皮膚亦急;脈緩者,尺之膚亦緩;

  歧伯回答:脈動急者,尺部皮膚也急;脈動緩者,尺部皮膚也緩;

  Q1602脈小者,尺之皮膚亦減而少氣;脈大者,尺之皮膚亦【賁】而起;

  脈動小者,尺部皮膚也瘦削而少氣;脈動大者,尺部皮膚也憤然而起;

  Q1603脈滑者,尺之皮膚亦滑;脈澀者,尺之皮膚亦澀。

  脈動滑者,尺部皮膚也平滑;脈動澀者,尺部皮膚也滯澀。

  Q1604凡此變者,有微,有甚。故善調(diào)尺者,不待于寸;善調(diào)脈者,不待于色。

  這些變化,有輕微的,有嚴(yán)重的。所以善于綜合分析尺膚者,不必脈診寸口;善于綜合分析脈動者,不必望診色部。

  Q1605能【參合而行之】者,可以為上工,上工十全九;行二者,為中工,中工十全七。行一者,為下工,下工十全六。

  能參考綜合三種診法而行醫(yī)者,可用作上醫(yī),上醫(yī)診十全九;能行兩種診法者,用作中醫(yī),中醫(yī)診十全七;只行一種診法者,用作下醫(yī),下醫(yī)診十全六。

  公眾號:其人頌經(jīng)

黃帝內(nèi)經(jīng)太素之尺診知識簡介5

  黃帝內(nèi)經(jīng)太素之量氣刺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素問》卷十第六十七《行針篇》。自“或神動而氣先針行至末,又見《甲乙經(jīng)》卷一第十六。

  黃帝問于岐伯曰:余聞九針于夫子而行之百姓,百姓之血氣各不同形,或神動而氣先針行;或氣與針相逢;或針已出氣獨行;或數(shù)刺乃知;或發(fā)針而氣逆;或數(shù)刺病益劇;凡此六者,各不同形,愿聞其方。岐伯曰:重陽之人,其神易動,其氣易往也。

  夫為針之法,以調(diào)氣為本,故此六者,問氣之行也。

  平按:《甲乙》無“黃帝問至“各不同形二十八字;“病亦劇作“病益甚;“重陽之人作“重陽之盛人。

  黃帝曰:何謂重陽之人?岐伯曰:重陽之人,熇熇蒿蒿,言語善疾,舉足善高,

  重陽之人,謂陽有余也。熇,相傳許嬌反。熇熇蒿蒿,言其人疏怳也。

  平按:“熇熇《甲乙》作“矯矯?!拜镙铩鹅`樞》作“高高。注“怳,袁刻作“恍。

  心肺之臟氣有余,陽氣滑盛而揚,故神動而氣先行。

  五臟陰陽者,心、肺為陽,肝、脾、腎為陰,故心、肺有余為重陽也。重陽之人,其神才動,其氣即行,以陽氣多也,故見持針欲刺,神動其氣即行,不待針入,其人與之刺微為易也。

  黃帝曰:重陽之人而神不先行者,何也?

  自有重陽,要待針入,其氣方行,故須問之。

  平按:《甲乙》無此一節(jié)。

  岐伯曰:此人頗有陰者。黃帝曰:何以知其頗有陰也?岐伯曰:多陽者多喜,多陰者多怒,數(shù)怒者易解,故曰頗有陰,其陰陽之合難,故其神不能先行也。

  欲知重陽仍有陰者,候之可知。但人多陽者其心多喜,多陰者多怒,仍有數(shù)怒易解,即是重陽有陰人也。重陽有陰人,其氣不得先針行。

  平按:“合上,《靈樞》、《甲乙》有“離字。

  黃帝曰:其氣與針相逢奈何?岐伯曰:陰陽和調(diào)而血氣淖澤滑利,針入而氣出,疾而相逢也。

  陰陽和平之人,以其氣和,故針入即氣應(yīng)相逢者也。

  黃帝曰:針以出而氣獨行者,何氣使然?岐伯曰:其陰氣多而陽氣少,陰氣沉而陽氣浮,沉者藏,故針以出,氣乃隨其后,故獨行也。

  多陰少陽之人,陰氣深而內(nèi)藏,故出針后,氣獨行也。

  平按:《靈樞》“針以出作“針已出;“陽氣浮,沉者藏作“陽氣浮者內(nèi)藏,《甲乙》同。

  黃帝曰:數(shù)刺乃知者,何氣使然?岐伯曰:此人之多陰而少陽,其氣沉而氣注難,故數(shù)刺乃知也。

  知者,病愈也。其人陰多陽少,其氣難宣,故數(shù)刺方愈也。

  平按:“氣注難《靈樞》、《甲乙》作“氣往難,據(jù)上文經(jīng)云:“其氣易往,恐系“往字傳寫之誤。

  黃帝曰:針入而氣逆者,何氣使然?岐伯曰:其氣逆,與其數(shù)刺病益甚者,非陰陽之氣、浮沉之勢也,此皆粗之所敗,工之所失,其形氣無過焉。

  刺之令人氣逆,又刺之病甚者,皆是醫(yī)士不知氣之浮沉,非是陰陽形氣之過也。

黃帝內(nèi)經(jīng)太素之尺診知識簡介5篇相關(guān)文章:

《內(nèi)經(jīng)》選讀學(xué)習(xí)心得3篇(黃帝內(nèi)經(jīng)讀書心得)

大學(xué)生《黃帝內(nèi)經(jīng)》讀后感3篇(讀黃帝內(nèi)經(jīng)有感)

《黃帝內(nèi)經(jīng)》讀后感_《黃帝內(nèi)經(jīng)》讀書心得五篇 閱讀黃帝內(nèi)經(jīng)的心得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