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網(wǎng)小編分享的勵志文章讀后感3篇(讀勵志文章讀后感),供大家品鑒。
勵志文章讀后感1
《童年》寫于1931年,它向讀者們展現(xiàn)了高爾基童年時期在外祖父家的生活,記錄了高爾基在沙皇統(tǒng)治下的心路歷程。書里十分成功地塑造了幾個角色,尤其是外祖母這一角色,她被稱為“俄羅斯文學史上最鮮明、最富有詩意的形象之一”。小說真實地描寫了19世紀70—90年代俄國社會的面貌,展示了充滿殘酷、野蠻、愚昧、污穢的令人窒息的生活。閱讀《童年》時,我真切地體會到沙皇專制制度的腐敗、丑惡,老百姓身處黑暗而不知的奴性與麻木,和年輕一代反抗黑暗、奴役,追求自由、光明的苦難歷程。
書中形象地描繪了主人公阿廖沙悲慘的童年。主人公阿廖沙痛苦的童年生活打動著我:四歲喪父,跟隨悲痛欲絕的母親和慈祥的外祖母到專橫的、瀕臨破產(chǎn)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卻經(jīng)常挨暴戾的外祖父的毒打。但善良的外祖母處處護著他。在外祖父家,他認識了很多“安安靜靜”的親戚,其中包括兩個自私、貪得無厭的、為了分家不顧一切的米哈伊洛舅舅和雅科夫舅舅,還有兩個都叫薩拉的表哥。樸實、深愛著阿廖沙的“小茨岡”(伊凡)每次都用胳膊擋外祖父打在阿廖沙身上的鞭子,盡管會被抽得紅腫。但強壯的他,后來卻在幫二舅雅科夫抬十字架時給活活壓死了。
阿廖沙的童年是黑暗的,就像他的家庭一樣。周圍殘酷的事情太多了,有時甚至連他自己都不敢相信竟會發(fā)生那樣的事情。但好在有外祖母——全家人的精神支柱。阿廖沙也還認識很多其他的人:搬進新房子后的幾個房客、隔壁的三少爺,等等。阿廖沙從家人的一些“奇怪”的舉動中懵懂的明白了一些道理。高爾基的童年跟我們現(xiàn)在比起來,實在是太悲慘了!
和阿廖沙相比,我們的童年是燦爛的,是彩色的;是沒有煩惱痛苦的,更是無憂無慮的。我們的生活中很少有家人之間的勾心斗角,為爭奪財產(chǎn)而打架斗毆之類貪婪、兇狠的事情。更不會發(fā)生殘忍的把某個無辜的人無端地折磨致死這類想都沒想過的“恐怖事件”,等等。而現(xiàn)在的我們,更是不愁吃不愁穿。并且,還可以上學,接受更多的知識。
但擁有著這些,我們并不知足。我們總是奢求更多。的確,我們不用像阿廖沙那樣只十一歲就到“人間”獨自闖蕩。但讀過《童年》之后,我們應該悔過自己曾經(jīng)的奢侈,我們應該不再浪費,我們應該學會珍惜。
那么,就從現(xiàn)在開始吧。我們不再奢侈,不再浪費;我們開始為長輩著想,體諒他們;我們更應該開始滿足自己的幸福生活。
勵志文章讀后感2
“沉默并不是死寂,無言并不代表無心,命運坎坷的小人物也許更能從貝多芬的音樂中汲取精神的力量。即使是最卑微的人,在貝多芬的音樂中,也能宛如英雄!”它奏出的音樂,就是奏出了他那純潔無暇的內(nèi)心世界,奏出了他的巨大成就。也許,正常人不會想到的,更不可能用心靈去觸摸他的內(nèi)心世界,去傾聽他所奏的“交響曲”,去為苦難的生活做出無代價的、不求回報的貢獻。記住:不要被苦難而擊倒你以后的人生。只要堅信:彩虹就在風雨后,只需要堅強的你去做出正確的選擇,為下一步的人生奠定堅實的基礎(chǔ)!
貝多芬曾經(jīng)把自己比作“老獅子”、“一座倒了的火山”、他曾經(jīng)也認為“一株樹比一個人好”,樹可以啼聽大自然的聲音,而耳聾的他卻聽不到任何聲音,他遠離人世的喧囂和紛爭,在這里獲得了心靈的純潔與安定,他又是多么的堅強的去擺脫這一切的,勇敢的與命運斗爭,而音樂——他忠實的朋友,將永遠陪伴他,不會離開他。
這樣艱難的問題,一位平凡的人做不到,而一位殘疾人卻做到了,可見這個偉大的人,這個奇跡的出現(xiàn),都來源于他那種堅持不懈的精神。他不只是巨人,更是一個凡人,他是多么有價值,他活著,這個世界也會因它的存在而更精彩!
上帝如此的公平,他給予了我么更多的財富,而我們并沒有珍惜,這已經(jīng)是錯上加錯了。人的外貌不是上帝賜予的,它僅僅給了我們一次選擇的機會,只是看你是否把握了、珍惜了,是否做出了正確的選擇。也許,你在恨上帝,其實,真真正正可恨的人卻是沒有把握,而埋怨別人的那個蠻不講理的人。即使你有俊俏的容顏,卻驕傲自滿,不卑不亢,最終,你將會變成被別人所拋棄的人。如果你懷著一顆常人的心去面對現(xiàn)實,那么,終點,到了,就在你的眼前,足以看到。那也將是下輩子你的幸福站,就是成功的彼岸,是你最輝煌的時刻,最精彩的一瞬間,你將成為凡人眼中的凡人,巨人眼中的巨人。將會改變別人對你的態(tài)度。
貝多芬——巨人!貝多芬——凡人!貝多芬——非同尋常的人……
貝多芬——堅強;貝多芬——偉大;貝多芬——我們心中的巨人;貝多芬……
貝多芬,我們的驕傲!貝多芬我們的自豪!貝多芬……
勵志文章讀后感3
維克多·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似乎只有卡西莫多和艾斯美拉達的愛情是人們所歌頌的,而副主教弗羅洛卻被釘上了道貌岸然、陰險毒辣、心理扭曲的恥辱柱。
但我眼中的弗羅洛,卻是一個可悲的人。
“你會毀了我,你會毀了我,我早該預見,在那第一天第一夜。”“我的罪,我狂熱的欲念執(zhí)迷,折磨我嘲弄我,糾纏我撕裂我,我只有一個愿望,看你歌舞時裙子飛揚的模樣。”其實,就算弗羅洛有再多的錯誤,當我們讀到上面的內(nèi)心獨白時,怎能懷疑他對艾斯美拉達的愛呢?怎能懷疑他在多少個日日夜夜里所經(jīng)受的折磨與痛苦呢?怎能不認為這個男人是值得同情的呢?
壓抑了太久的東西會在某一天噴涌而出,宛如熾烈的巖漿從火山口噴發(fā)——就如弗羅洛對艾斯美拉達的愛。
熱焰以吞噬一切的氣勢燃燒著,即使有黑色教袍冰冷的纏裹,也無法阻擋熱焰的瘋狂。
我們不能這樣單一地評價副主教:一個道貌岸然的偽君子,心理扭曲的壞人。因為,副主教弗羅洛也是一個悲慘的受害者。
弗羅洛不是一個天生的壞人,細讀他的經(jīng)歷,他的所行所為,你會發(fā)現(xiàn),他具有太多優(yōu)秀的品質(zhì)。他出身貴族,兒時就被父母送到學院“讀著彌撒和經(jīng)書長大”;他是“一個憂郁、莊重、嚴肅的孩子,學習勤奮、敏捷”,從不大聲喧嘩、酗酒鬧事,與其他學生相比簡直是兩個極端;在這位優(yōu)等生心中,人生的唯一目的就是求知,“19歲以前他的世界只有書本、科學和知識”。
19歲那年,巴黎的瘟疫幾乎奪去了他所有的親人,只剩下襁褓中的弟弟約翰。他發(fā)誓為了弟弟的幸福和命運獻身神職。不僅如此,他還出于深切的憐憫和“為弟弟進行功德投資”的想法收養(yǎng)了眾人厭惡、唾棄的卡西莫多,保護他、教他說話并讓他當了圣母院的敲鐘人。對善良、嚴肅、憂郁又熱愛知識與親人的副主教弗羅洛而言,雖然約翰不成器,一次又一次辜負他的期望,但他的生活是安靜而幸福的。作為副主教,他主管靈魂;作為一個人,他充滿道德崇高感。此時,“道貌岸然”“偽君子”一類名號與他毫無關(guān)系,他就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君子。
可是,艾斯美拉達出現(xiàn)了。
弗羅洛的愛情在誕生之初就是痛苦的。身為神父貪戀紅顏,產(chǎn)生這種情感違背了他的道德準則,而偏偏情感又不易控制,這種糾結(jié)與抉擇必然導致痛苦。與費比斯、卡西莫多甚至其他所有人相比,副主教的最大痛苦在于他的愛情受到嚴格的宗教與道德限制。他本是道德天堂的國王,現(xiàn)在卻要被一個女人拉入“地獄”,怎能不痛苦?
他曾試圖把自己更深地埋在書本與科學中,卻沒有成功;再試著讓艾斯美拉達遠離圣母院,“眼不見為凈”,也沒有成功——“我見到過你第一次、第二次,就想再見到你第一千次,想永遠見到你!”宗教的禁欲枷鎖當然不能束縛人向往自由、美好、愛情的天性。在第一次“絞死”艾斯美拉達后,已經(jīng)走上墮落之路的弗羅洛心中仍存有對美好生活的渴望:“他想象著他本來可以擁有充滿祥和與愛情的生活?!?/p>
這一切都告訴我們他內(nèi)心有多糾結(jié),有多痛苦。對費比斯與艾斯美拉達“愛情”的強烈嫉妒,對費比斯的鄙夷,以及因自己所愛至深卻一無所獲而產(chǎn)生的不公、怨憤,愛上一個人卻得不到的痛苦與狂躁終于使他的理智蕩然無存。
強烈的嫉妒心與占有欲,再加上失去理智控制的頭腦,以往的善良天性與“崇高”的道德準則,也再不能約束他瘋狂和變態(tài)的行為;對美好愛情的向往,也無法使他改邪歸正——既然已站上通往地獄的斜坡,又有什么好畏懼的?
走向瘋狂的同時,弗羅洛也在走向自己可悲的末路,收獲的必然是可悲的恥辱。罪惡已不可阻擋,悲劇已不可逆轉(zhuǎn);弗羅洛的可悲,已不可改變。
隨著弗羅洛一句“誰也別想得到她”,絞索升起,絞死了他曾經(jīng)的圣跡、愛情、希望;絞索落下,將弗羅洛本人也放入了他親手為自己建造的地獄,綁上了親手為自己豎起的恥辱柱。
得不到便要毀滅,這不是愛。弗羅洛產(chǎn)生愛沒有錯,只是他的愛太過殘忍,需要這么多生命去祭奠。
可悲的人。
勵志文章讀后感3篇(讀勵志文章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 秘密花園讀后感優(yōu)秀文章3篇(《秘密花園》的讀后感)
★ 有關(guān)于激勵大學生向上的勵志文章3篇 大學生積極向上的文章
★ 關(guān)于職場心靈雞湯勵志文章3篇 職場 心靈雞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