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網小編整理的《教育的十字路口》讀后感3篇,以供借鑒。
《教育的十字路口》讀后感1
不知不覺,在教育這片圣土上已前行兩年。我曾感動過,幸福過,對自己肯定過;也曾彷徨過,困惑過,對自己質疑過。非常有幸的是,我讀到張文質老師的《教育的十字路口》一書,它為我指明方向。在細細品味中看出張文質先生對于教育有著怎樣的愛與抉擇,而他選擇了從尊重生命出發(fā)的教育。
“我怎么會想到自己會成為一名對教育耐心而又細致的觀察者呢?然而,一旦進入其中,我卻因為生命,因為愛而得到了真正的`力量”這是作者心靈的獨白,也是本書的意味。
縱觀許多的教育名家的書,無不是從對生命的“愛”出發(fā)。因為愛,巴學園的小豆豆如此幸福;因為愛,薛瑞萍老師將書帶給了她所有的學生;因為愛,雷夫老師25年堅守在教室里;因為愛,才有了蘇赫姆林斯基100條的建議……愛不僅是教育最原始的力量,還是教育的本質和對話的基礎。
然而愛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他依然在愛的十字路口選擇了前行,毫不猶豫。在教育生涯中,我們也會遇到諸多十字路口,希望懷著對生命的熱情、對教育的熱情,對學生的愛,一如既往,堅定信念,踏實的走好每一步。
《教育的十字路口》讀后感2
在閱讀張文質《教育的十字路口》這本書時,我的心情十分沉重,書中所描述的正是現(xiàn)在教育中應要重視得問題,作者語重心長地娓娓道來每一個教育故事,令人無法不為之思考,從而反思自己,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應該如何去走好自己的教育之路,站在教育的十字路口,迷茫時,應該選擇怎么去做。教育這條路自古以來都是任重而道遠。
十字路口對于大多數(shù)人而言,意味著迷茫彷徨,不知何去何從,也不知道自己要踏進哪條路,這往往會帶給人痛苦,我也如此,從事教育多年,在被種種教育問題充斥之后,消耗掉不僅是耐心,更是不知該如何抉擇。然而在張文質先生在書中描述道:“新的教育創(chuàng)生于十字路口。沒有傍徨,就無須選擇,無須抉斷,甚至不需要有隨時承擔責任的勇氣。十字路口意味著多元、多樣,意味著選擇的自由。如果這個世界上存在著真的愛,那么必然就會有自由,因為愛意味著自由,一定也會帶來自由?!?/p>
書中也寫到“我怎么會想到自己會成為一名對教育耐心而又細致的觀察者呢?然而,一旦進入其中,我卻因為生命,因為愛而得到了真正的力量?!边@是作者心靈的獨白,也是本書的意味。
作為一名年輕的教育工作者,在教育過程中,我不止一次的失去耐心,重復式地要求成績,從而忽略學生被愛的需要。我們日常總在書本與教室中忙碌,總是盯著孩子的未來而諄諄教導,忽視每日的當下生活,而使教育漸漸遠離人的生命所需,便有了“我們很多行為都可能意味著責任的缺席”。教育確實是“不要宏大的敘事,甚至也不要微言大義,只要細致的體會,只要用心地注視”。
所以,只有當學生在被愛關懷之后,他們的內心才能健康地成長,我們要用心的去觀察,用心去彌補他們內心的缺失。就如同我班很多離異家庭以及單親家庭的孩子,走近之后,才發(fā)現(xiàn)他們有多渴望被呵護,孩子不應該被當成附屬品,家長跟老師更不能站在自身的角度,對他們進行思想控制,他們是應要有理想抱負去實現(xiàn),前提是他們要有一顆完整而不缺失的心靈,然而這是需要用愛去堆砌的。正如書中所說“教育就是反思與行動,愛撫與照料,對話與合作,引導與建構,促進與生長,教育就是互動與相互成全。以追求完整人性為目標的.教育,以人性的不完整作為關注的起點,在這里,每一個人都以自己的獨特性而予了主體的價值,并因此成為責任的主體,主體意識的萌發(fā)恰似教育促進人的發(fā)展的基本點?!?/p>
就如同作者在書中提出的基礎教育中10個人文關鍵詞:自主、互動、開放、質疑、活力、寬容、同情、愛、覺悟、生命。人文精神是當代基礎教育革的價值背景和追求目標,在如今的教育環(huán)境中,我們要選擇反思自己是否做到了關注、尊重每一個學生,相信、善待每一個學生,用心聆聽每一個學生的心聲,這關乎著學生能夠走多遠,學生從來都是是一個擁有獨立靈魂的個體,我們的教育應該要有愛。
《教育的十字路口》讀后感3
一本近300頁的《教育的十字路口》擺在我的床邊已經有三個多月了,每天臨睡前翻上幾頁早已成了一種習慣。這本隨筆式的散文集不但表達了作者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對我國現(xiàn)行教育體制的困惑、擔憂,體現(xiàn)出了他對一線教師的理解,而且也反映了作者作為一位學生父親的無奈,里面的不少文章引起我的強烈共鳴,有些文章我甚至讀了不止一次。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必需要首先弄清楚什么是教育,認清教育的本質,這樣才能明確自己的職能和職責,才會清楚地知道自己應該做些什么,不應該做些什么。
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向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教育研究報告說:教育是“保證人人享有他們?yōu)槌浞职l(fā)揮自己的才能和盡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運而需要的思想、判斷、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p>
教育就是反思與行動,愛撫與照料,對話與合作,引導與建構,促進與生長,教育就是互動與相互成全。以追求完整人性為目標的教育,以人性的不完整作為關注的起點,在這里,每一個人都以自己的獨特性而賦予了主體的價值,并因此成為責任的主體,主體意識的萌發(fā)恰似教育促進人的發(fā)展的基本點。
書中的這兩段話揭示了教育的本質,那么誰來進行教育呢?答案當然是——教師。教師的責任就是教育。由此我也想到了一個問題:我們,新時代的教師,應該怎樣教育學生呢?
教育,就是教書育人,教書育人,必先修身。其實就是要求我們每一個做教師的要加強自身修養(yǎng),提高自身素質。所以我首先要提高思想道德素質,樹立正確的教育觀、質量觀和人才觀,要以身立教,為人師表,塑造良好的師德形象,對學生充滿愛心,對工作充滿責任心,對未來充滿信心,真正做到愛崗敬業(yè)。其次,要努力提高自己業(yè)務水平,不能滿足于已取得的學歷和掌握的知識,而應主動地進行知識的更新和“充電”,自覺拓寬知識領域,了解所教學科的發(fā)展動態(tài)和各學科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將最新的、最實用的知識和技能傳授給學生。只有教師的素質提高了,才能全面進行素質教育,才會培養(yǎng)出高素質的人才。
在如今,教師不僅是“傳道、授業(yè)、解惑”的教學人員,還應該是“求是、求真、求新”的教學研究人員。因此,我以后一定要加強業(yè)務學習,多學習一些關于小學數(shù)學教學、二期課改及班主任工作的理論知識,記好筆記,認真寫心得體會。要認真?zhèn)湔n、上課,同時要反思自己的教學,對照新課改精神,明確不足,找準差距,爭取提高。要積極主動參加校內外的教研活動,一同探討研究如何改變自己的教學方式,提高35分鐘的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我只是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選擇當教師就意味著奉獻與付出,要有充滿關愛、熱情大度的胸懷。要關注、尊重每一個學生,要相信、善待每一個學生,要用心聆聽每一個學生的心聲,要開啟每一個學生的智慧之門,而要做到這些,我就應該在以后的工作中從改善與學生的交往方式,改善與學生的對話方式,改善對學生的'評價方式開始,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寬松、和諧、有安全感的教學環(huán)境,以寬容和欣賞的態(tài)度對待學生,讓學生感到我們的班級、學校就像是一個溫馨的家,這樣學生就會喜歡你這位老師,既而喜歡上你的課,喜歡這所學校,成績也就一定會有所提高,也就必然會得到家長和學生的歡迎,從而步入一種良性發(fā)展的循環(huán)。由此可見,雖然一名普通教師的日常工作是平凡的、瑣碎的,但我們就像是一塊塊石頭,一同構筑起了中國教育這座大廈。
書中最讓我欣賞的,是作者提出了基礎教育中的10個人文關鍵詞:自主、互動、開放、質疑、活力、寬容、同情、愛、覺悟、生命。人文精神是當代基礎教育變革的價值背景和追求目標,這些名詞在教育改革實踐中被賦予了堅實、豐富、深刻的精神內涵。尊重生命,愛每一個學生,寬容地對待每一個學生,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開放、互動的學習環(huán)境,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能力、自主學習的能力,這樣我們的教育才會充滿活力。
至于本書中作者所表露的對我國現(xiàn)行教育體制的困惑,絕非是我們這種小人物所能改變的,我作為一名普通的小學教師,所能做的就是踏踏實實、認認真真、兢兢業(yè)業(yè)地干好本職工作。當教師是一種經驗的積累,一種不斷的成熟,一種不斷的進步。這是一筆無形的財富,我們只有在自己“打拼”的日子里才能感受得到這筆財富的不易。我們會在學生的成長中、進步中自然而然地體會到教師工作的樂趣。現(xiàn)在我國的教育事業(yè)正處在一個機遇與挑戰(zhàn)并存的時期,正需要我們“為教育事業(yè)快速發(fā)展而努力工作”!
《教育的十字路口》讀后感3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