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網(wǎng)小編整理的萬歷十五年讀后感范文集錦3篇(《萬歷十五年》讀后感),供大家品鑒。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范文集錦1
《萬歷十五年》是一本改變了人們歷史觀念的書,它的大歷史觀使人們對歷史的認識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該書是黃仁宇先生的成名之作,三十年嘔心力作。最早在美國出版,從1999 年第一版到現(xiàn)在,《萬歷十五年》出版二十余次,這在學術(shù)上日益邊緣化的今天無疑是罕見的。
書中介紹了受制于他人事事不能自己做主的萬歷皇帝,深諳為臣之道,處事圓滑的首輔申時行,出色的改革家張居正,孤獨的將領(lǐng)戚繼光,古怪的模范官吏海瑞,還有自相沖突的哲學家李贄。作者寫這本書時說“中國二千年來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極,這就是一切問題的癥結(jié)。寫作這本書的目的也重在說明這一點”。書中所寫的人物或身敗或名裂,沒有一個人功德圓滿,其中緣由并非其個人所致,而是當時的制度已至山窮水盡,他們只是制度的犧牲品。
對于萬歷皇帝,所有人都認為他昏庸無能,但他也值得同情。他雖貴為天子卻事事被他人壓制,群臣在立儲問題上與他針鋒相對,使他最后被迫妥協(xié)。在無奈下,他用沉默向百官反抗,開始了長達三十二年的罷工。因此,使中國的國力不斷衰敗,這讓人十分扼腕。由于成憲的不可更改,一個年輕地皇帝沒有把自己創(chuàng)造能力在政治生活中充分利用,他的個性也無從發(fā)揮,反而被半信半疑地引導進這烏有之鄉(xiāng),充當著活著的祖宗。幾百年之后,他帶著人們最強烈的印象,仍然體現(xiàn)著命運的殘酷。
在儒家的道德中做官要清廉,做人得正直,孝順。但現(xiàn)實卻是做官的貪腐,做人背信棄義。張居正想改變現(xiàn)狀,但無奈根基太深無法撼動。海瑞為官清廉與體制格格不入,最終導致了悲劇命運。當時的中國是一個以道德維系的體制,但這種道德只有圣人才能做到而大部分人都不是圣人,所以當?shù)赖屡c現(xiàn)實相差過大時,人們選擇放棄道德,成為“兩面派”,開始了明著一套,背著一套。
正是在這種傳統(tǒng)的影響下,人們雖然口口聲聲說著道德,但私底下卻沒有人這么做?,F(xiàn)代社會道德的缺失也正是如此,老人跌倒了不敢扶,以及“小悅悅”事件正是這種道德缺失的具體體現(xiàn)。只加強道德建設(shè)并不夠,還需要健全法律制度。學習西方的法律體系和法律制度,完善我國的法制,這才是改變現(xiàn)狀的必由之路。
中國以道德代替法律是一種失敗的,但現(xiàn)在很多西方人士,認為西方法律才是道德的根源,這也是不正確的。正如作者所說:西方所謂的“自由”與“民主”都是抽象的觀念,務(wù)必經(jīng)過每一個國家的地理及歷史上的因素才行得通。英國之民主即不可能與日本之民主相同,而法國的自由也和美國的自由有差別,所以要具體分析。
書中指出道德并非萬能,不能代替技術(shù),尤不可代替法律,但從沒有說道德可以全部不要,只是道德觀點應(yīng)當遠大。凡能先用法律和技術(shù)解決的問題,不要先扯上一個道德的問題,因為道德是一切意義的根源,不能分割,也不能妥協(xié)。所以,在現(xiàn)代應(yīng)加強法制建設(shè),同時重視道德作用。只不過不要把道德技術(shù)化,要優(yōu)先考慮法律的作用,這樣便不會重走以前的老路。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范文集錦2
《萬歷十五年》這本書的評價很高,作者是黃仁宇。它的重要在于,這本書提供了一種對當時的中國人來說,具有顛覆意義的敘述歷史的新方式。在此之前,國人的歷史寫作,是意識形態(tài)的一部分,是政治宣傳的一部分。幾乎所有的歷史書都是一種模式,一種口吻,一種角度,只提供了一種畫面。黃仁宇的這本書,簡直是給我們開放了另一個世界,每一位閱讀這本書的大陸人都會震驚,原來歷史可以這樣寫,原來歷史是如此的有趣、復(fù)雜、豐富,原來歷史人物并不像我們的教科書上講的那樣單調(diào)、格式化。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本書就像一道匕首,撕開了由意識形態(tài)統(tǒng)治歷史寫作的鐵幕。
談到這本書先說說黃仁宇先生其人。黃仁宇,湖南長沙人,曾經(jīng)學過工科,在報社工作過,當過兵,后來又在美國攻讀歷史。豐富的人生經(jīng)歷使他對歷史有了自己獨特的思考??赐辍度f歷十五年》之后的感覺就是佩服作者對歷史的所用觀察視角。通常一般的作家,不管是哪類作家寫歷史總要從整個朝代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來找這個朝代的衰落過程,然后再從這些研究結(jié)果來證明這個朝代的各式人物或成或敗的原因。但是黃仁宇老先生卻不同,他是反著來。他是從各式的人物命運的起落中梳理出當朝的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脈絡(luò),是以是一種以小見大的研究方法。并且以歷史上比較有名的各式人物(如張居正、戚繼光、海瑞等)的悲劇結(jié)局來推導出當時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社會各方面所存在的問題,且里面引經(jīng)據(jù)典,用的都是在史料中有真實記載的文獻資料作為本書的大部分內(nèi)容,這就保證了它的可靠性和學術(shù)性和來源。
《萬歷十五年》的英文名直譯過來就是“1587,無關(guān)緊要的一年”,這正是這本書的獨到所在,本書也正是緊緊圍繞萬歷十五年發(fā)生的一些事一些人對從前和將來的發(fā)展展開詳細,獨到的訴述。一般來說,記載、研究歷史的書籍都大凡枯燥乏味,但此書卻不同,黃仁宇老先生的妙筆,讀起來既又不枯燥也不乏味,反而讀起來像偵探小說一樣一氣呵成,讓人深入其中。本書中最有趣的莫過于那些例子,這些例子不但聞所未聞,而且完全顛覆了我們一般在影視作品或者文學作品當中所見到的歷史。在這里歷史總是很有趣甚至是幽默甚至是不可能,根本不像是真的歷史,倒像是作者杜撰的小說。比如戚繼光也會向張居正行賄,萬歷皇帝和當時的朝臣是對立的兩派,最驚訝的莫過于當時倭寇的入侵并非單純的外敵入侵,而是由于萬歷皇帝關(guān)閉了當時的海關(guān)大門,實行閉關(guān)鎖國政策,致使原來沿海經(jīng)貿(mào)比較發(fā)達的對外貿(mào)易關(guān)系受到重創(chuàng),農(nóng)民不堪其苦便紛紛聯(lián)合海盜里應(yīng)外合反抗朝廷,萬歷皇帝的這一舉措最嚴重的后果就是導致了本來已經(jīng)產(chǎn)生的資本主義萌芽又被消滅了。這些都跟一般歷史書上的記載和坊間流傳的完全相反,但從作者對這些看似小說里才會出現(xiàn)的例子的中又可以讓我們找到史料上的出處,這些例子的確都是有文獻的真實史料,而非作者杜撰或者臆造的。
作者認為,中國二千年來,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極,這就是一切問題的癥結(jié)。寫作本書的目的,也重在說明這一看法。為了使歷史專題的研究大眾化,因而本書采取了傳記體的鋪敘方式,共分七章,每章的標題分別為萬歷皇帝、首輔申時行、世間已無張居正、活著的祖宗、海瑞——古怪的模范官僚、戚繼光——孤獨的將領(lǐng)、李贄——自相沖突的哲學家。作者在文末總結(jié),“1587年,是為萬歷15年,歲次丁亥,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無事可記,實際上我們的大明帝國卻已經(jīng)走到了它發(fā)展的盡頭。在這個時候,皇帝的勵精圖治或者晏安耽樂,首輔的獨裁或者調(diào)和,高級將領(lǐng)的富于創(chuàng)造或者習于茍安,文官的廉潔奉公或者貪污舞弊,思想家的極端進步或者絕對保守,最后的結(jié)果,都是無分善惡,統(tǒng)統(tǒng)不能在事實上取得有意義的發(fā)展。因此我們的故事只好在這里作悲劇性的結(jié)束。萬歷丁亥年的年鑒,是為歷史上一部失敗的總記錄。”“書中所敘,不妨稱為一個大失敗的總記錄。其中敘及的主要人物,有萬歷皇帝朱翊鈞,大學士張居正、申時行,南京都察院都御史海瑞,薊州總兵官戚繼光,以知府身分掛冠而去的名士李贄,他們或身敗,或名裂,沒有一個人功德圓滿……這種情形,斷非個人的原因所得以解釋,而是當日的制度已至山窮水盡,上自天子,下至庶民,無不成為犧牲品而遭殃受禍……”(作者自序) 此書重點描述了幾個的人物:萬歷皇帝,首輔張居正,申時行,模范官僚——海瑞,將領(lǐng)——戚繼光,哲學家——李贄。萬歷皇帝少年是一個有為的君主,他曾經(jīng)勵精圖治,打算開創(chuàng)一個“萬歷中興”,但由于一件件事的不能決斷,他終于無法忍受。而立儲之事就成了他的一個爆發(fā)。他終于在這件事上開始怠政。而一個王朝也由于君主的怠政而漸漸走向沒落的深淵。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范文集錦3
《萬歷十五年》是一本非常獨特的歷史類讀物,用作者的話說就是既有學術(shù)又有故事。在這本書中,作者選去了歷史上十分平淡的一個年份,萬歷十五年作為全書的北京,介紹了皇都明神宗萬歷,首輔張居正,申時行以及清官海瑞,將軍戚繼光,哲學家李贄等人的經(jīng)歷,用過挖掘這些看似風光的人物各自的經(jīng)歷中隱含的悲劇,從中的出他們所處的大明帝國表面繁榮下的無奈。
而且中令我印象頗深的一個人物是萬歷皇帝,與我們一般人認識中皇帝至高無上,說一不二的形象不同,萬歷的人生可以說是很糾結(jié)甚至是痛苦的。萬歷在10歲那年登基成為大明帝國的主宰,由于年紀尚小,其大部分的決定背后都有著首輔張居正的協(xié)助。這是的萬歷皇帝每天要上早朝,要練習書法,學習歷史,以史為鑒,還要學習儒家經(jīng)典,各種禮教。(說到這里插一句作者認為禮教是維持封建統(tǒng)治集團統(tǒng)治的極其重要的工具)同時由于他的身份特殊,身邊很少有同齡的玩伴,能一起玩的也只有一個太監(jiān)“大伴”馮保。這一切對于一個十來歲的少年來說的確是一種很強烈的束縛。
成年以后,萬歷有過兩年勤勉治國的時光,他在這兩年中意氣風發(fā),充滿激情,想要在皇帝的位置上干出一番事業(yè),甚至在京城遭遇大旱時親自步行到天壇祈雨,又觀看禁軍的訓練。但隨后由于張居正的去世,他失去了重要的輔助,更為糟糕的是張居正生前得罪的大臣們集體發(fā)難,要求清算張居正,萬歷在輿論和證據(jù)的雙重壓力下,只能痛苦萬分地在張居正死后幾年后清算了自己的老師。這件事也讓他深深認識到文官集團斗爭的陰暗所在。而在后來關(guān)于立儲的問題上,萬歷又希望廢長立幼,立自己最喜歡的貴妃的兒子當太子(他希望立其子做太子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只有太子的母親才能和皇帝同葬)。但這件事又遭到了大臣們的強烈反對,大臣們用盡各種辦法阻止他,上奏,辭職,逼得他無可奈何。(在這里中間插一個很有趣也很無奈的地方,大臣們要他立長子,他說如果大臣們一年內(nèi)不用這件事煩他他就立儲,可是差不多一年的時候有個臣子忍不住提醒了他一下,他就耍賴說不立了)
至此,他終于明白了自己這個皇帝只不過是封建禮教的一面旗幟,是文官集團所制造的符號象征,從而灰心意冷。甚至更深一層地說,他只不過是這家帝國馬車上最尊貴的乘客,而并不是他最初所想象的馬車夫,他根本無力控制這個龐大帝國的前途,他所作的決定根本什么都不能改變,即便他是皇帝,因為帝國這架馬車被一股強大到無法想象的兩千年來所積累古老的力量所挾持著向前。
他看透了這一切,可惜,皇帝是不能辭職的,于是他把自己勤勉治國的一腔熱血都咽進了肚子里,以消極的方式與文官集團對抗,不批準任何的人事變動,不出席慣例性的儀式,每日只把自己最好的時光花費在與太監(jiān)們擲錢游戲上,用最消極的也是唯一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對這個帝國的無奈。從中可見,即使是身為皇帝,在面對封建禮教所積累下來的強大的蠻橫的力量時,也只能無奈嘆息。因而,這么一個早已失去控制的腐朽的龐大的帝國機器,一步步走向終點的時刻也毫不令人奇怪了。——這也是作者想說的,在萬歷十五年,這么一個沒有大事發(fā)生的年份,我們的古老帝國的命運已經(jīng)通過這些人物的悲劇展現(xiàn)在了我們面前。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范文集錦3篇(《萬歷十五年》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范文精選20203篇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
★ 最新《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8篇(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3000字)
★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1000字左右3篇(讀書筆記800字)
★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范文集合5篇(萬歷十五年讀后感1500字)
相關(guān)熱詞搜索:萬歷十五年讀后感 萬歷十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