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網(wǎng)小編分享的北師大版一年級語文上學期《登鸛雀樓》教案11篇 小學二年級語文登鸛雀樓教案,供大家參閱。
北師大版一年級語文上學期《登鸛雀樓》教案1
知識目標:
1、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并能背誦和默寫課文。
2、通過學習這首詩,使學生初步理解詩的意境及蘊涵的哲理。
能力目標:
在本課學習中,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自學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朗讀能力和語言表達的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依據(jù)本課教學內(nèi)容和本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特點,確定本課的第一首詩重難點為通過朗讀及背誦課文,讓學生感受要想看到美麗的風景就要登高遠望,同樣的道理,我們在做其他的事情時,只要不斷努力,不怕困難,一定會走向成功。
設(shè)計思路:
本節(jié)課巧妙創(chuàng)設(shè)情境和多媒體輔助教學,來激發(fā)學生興趣,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發(fā)散想象、有感情朗讀及誦讀,既突出了重點,又突破了難點,從本質(zhì)上調(diào)動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教學準備:
本首詩的多媒體課件 1個;山水畫的投影圖若干個;配有讀詩的有關(guān)樂曲及有關(guān)大自然的音樂 。
設(shè)計過程:
一、創(chuàng)設(shè)情境
師邊放大自然的音樂邊說:同學們,今天老師帶大家一起游覽祖國的大好河山好不好?(好?。╅]上眼睛!出發(fā)!讓我們伸開幻想的翅膀:我們仿佛每人長出一對翅膀,開始起飛吧。飛呀……我們越飛越高。睜眼!看!我們來到了哪里?(師邊說邊分別出示各種大自然的美麗畫面)看!我們又來到了哪兒?(學生不時地發(fā)出贊嘆聲)
二、談話提示課題
師:大家說美不美?實際上大家想一想:一千多年前的古人是不是也和你們一樣也喜歡欣賞大自然的美景呢?(是?。┠墙裉煳覀円惭埶麄儯S他們一起去,好嗎?(好!)好!那讓我們隨唐代詩人王之渙一起先到第一站:鸛雀樓(邊說邊出示課題:登鸛雀樓)準備好了嗎?出發(fā)!
三、學習第一首詩
?。ㄒ唬?出示多媒體課件,屏幕上顯示動態(tài)的鸛雀樓山水畫面。在悠揚的音樂聲中,學生身臨其境,老師指導看圖。
?。?)師:登上鸛雀樓,這時是什么時間,你是怎么看出來的?詩人看到了什么?(指導看圖:遠處,太陽靠近山頭,慢慢地落下去。樓下,黃河水奔騰著,流向大海)
(2)師邊指圖邊繪聲繪色地介紹鸛雀樓的來歷。
?。?)師:詩人王之渙站在鸛雀樓上,氣勢磅礴的美麗景色盡收眼底,他的心情會是怎樣的呢?如果是你,你會如何吟誦這首小詩?生:(體會朗誦)
?。?)師:現(xiàn)在請同學們注意聽老師是怎樣讀這首詩的( 屏幕展示動態(tài)畫面《登鸛雀樓》和朗誦)
(5)采用多種形式的讀 。 (領(lǐng)讀、默讀、自由讀、賽讀、全班齊讀)
?。ǘ?了解課文大意:
1、指學生分別朗讀詩的前兩句: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2、出示多媒體課件,屏幕上顯示動態(tài)的鸛雀樓山水畫面。
學生邊看圖邊試著說說這兩句的意思。師肯定后其他同學再互相試著說說。
學生歸納:這兩句寫的是它的景色(師板書:景色)
3.師:眼前的景象吸引著、鼓舞著詩人,他想怎么樣?
學生分別朗讀第三、四行: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并試著說說這兩句的意思。
學生歸納:后兩句寫的是詩人的感想(師板書:感想)
4、教師講解:詩人想看到更遠的景物,就對自己說,我應(yīng)該再上一層樓。知道這是為什么嗎?(聯(lián)系登高活動,明白站得高,才能看得遠。)
5.學生朗讀課文。以不同形式反復(fù)練讀并試說全詩意思
6、啟發(fā)學生談?wù)勛髡咴谠娋渲兴磉_的思想和自己對這首詩的體會。
7、找一找:
①詩句中表示動作的詞(依、入、目、上、盡、流)。
?、谠娋渲斜硎绢伾脑~有(白、黃)。
?、墼娋渲斜硎緮?shù)量的詞有(千里、一層)。
8、總結(jié)全文,拓展延伸。
師舉例說說如何運用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首詩句并讓學生討論:在實際生活中如何運用,說明什么哲理?(板書:哲理)
四、按上面方法學習第二首《題西林壁》 ,重點內(nèi)容如下:
1.知詩人,解詩題
?。ㄒ唬?出示多媒體課件,屏幕上顯示動態(tài)的廬山山水畫面。在悠揚的音樂聲中,學生身臨其境,老師用語言描述詩的境境。
?。?)師:詩人蘇軾站在廬山上,氣勢磅礴的美麗景色盡收眼底,他的心情會是怎樣的呢?如果是你,你會如何吟誦這首小詩?生:(體會朗誦 )
(2)師:現(xiàn)在請同學們靜靜地聽錄音配樂朗誦 ( 屏幕展示動態(tài)畫面《題西林壁》和朗誦)
采用多種形式的讀 。 (領(lǐng)讀、默讀、自由讀、賽讀、全班齊讀)
?。ǘ?了解課文大意:
1、出示多媒體課件,屏幕上顯示動態(tài)的廬山山水畫面。
師:登上廬山,詩人看到了什么?并指導看圖。
并解釋題目: 題西林壁:書寫在西林寺的墻壁上。
2、學生分別朗讀詩的前兩句: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討論句意:(從正面看形成嶺,從側(cè)面看形成峰,遠近高低各不相同)
3 、把握朗讀重音
讀出氣勢,有強弱對比,如遠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讀出起伏,“遠”強一些,“近”弱一些,“高”強一些,“低”弱一些。
4 、學習3、4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p>
5 、討論句意:看不清廬山的本來面目,只因為自己身在廬山之中,看來看去,只能看到廬山的一部分。
6、指名說全詩意思
7、 想意境,悟詩情
?。?)放出示多媒體課件,屏幕上顯示動態(tài)的廬山山水畫面。 讓學生想象當時意境,領(lǐng)悟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試講3、4句詩的含義。
?。?)引伸:對于比較復(fù)雜的事物,如果不能全面客觀地進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現(xiàn)象所迷惑,不能全面、準確地認識這個事物。
?。?)提問:我們評價一個同學時,應(yīng)該怎樣看?
?。ㄊ侵豢此秉c,以此評價他呢?還是只看他優(yōu)點呢?引導學生說出看問題要從不同解度看。意思講明白即可。)
五、學生小結(jié):這兩首詩各有特色,而且前兩句都是寫景,后兩句都是寫詩人的感想。濃縮成絕句,概括貼切,都蘊含著一個深刻的哲理,使我們從中獲得啟示。
六、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體會詩情。
北師大版一年級語文上學期《登鸛雀樓》教案2
以下是小學語文說課教案《登鸛雀樓》說課稿,僅供參考!
今天我說課的內(nèi)容是《江蘇教育出版社》語文二年級上冊《登鸛 雀樓》 。下面我從教材、教法、教學過程,這幾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首先說說教材, 《登鸛雀樓》這是一首五言絕句,記敘了作者登 上鸛雀樓的所見所思。 詩的前兩句寫登樓所見,前一句寫眼見之景,詩人登上鸛雀樓劇 目遠望, 看見太陽依著連綿起伏的群山漸漸落下去; 后一句宕開一筆, 由實而虛,抒寫目送黃河遠去,想象黃河入海的開闊意境。詩人融情 于景,為后兩句析事明理作鋪墊。 “白日”指傍晚的太陽, “依” :挨 著,靠著。 “盡” :完。這里指太陽依著群山漸漸西沉,最后看不見了。 “入海流”是說黃河最終流入大海,這兩句詩的意思是:登上鸛雀樓 舉目遠望,看見太陽依著群山落下去了,黃河水正滾流向大海。 詩的后兩句寫的是登樓所思。 “欲” :想要。 “窮” :盡。 “目” :眼 睛。 “千里目”是夸張的說法,指看到更遠的地方。 “更” :再。這兩 句詩的意思是:想要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就要再登上一層樓。 這首詩融情于景,寓理于事。全詩僅 20 字,語言樸素淺顯,給 人啟迪。前兩句寫景,詩人融情于景,營造了景色遼闊,氣象雄渾的 意境, 把上下, 遠近, 東西的景物都容納其中, 顯示詩人寬大的胸襟。
后兩句寓理于事,進一步寫出詩人積極向上,高瞻遠矚的胸襟,也道 出了只有站的高才能看的遠的人生哲理。
二.學習目標 1、知識目標 (1)能夠認讀古詩,會寫“雀” 、 “樓” 、 “依” 、 “入” 、 “欲” 、 “窮” 、 “目” 、 “更” ,并按筆順描紅。 (2)能夠流利的朗誦古詩。 2、能力目標 (1)能夠正確流利的朗誦古詩,理解古詩的字詞意思。 (2)能夠默寫出所學的新字。 3、情感目標 能夠通過朗誦古詩,理解詩人的感受,并受到啟迪。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學習本課中所要求掌握的生字,讀通課文。 難點:能夠默寫出生字,會背誦課文,理解古詩意思。
四.教法與學法 在這堂課中,我們采用了創(chuàng)設(shè)情境法,情感朗讀理解法,直觀教 學的方法,引導學生理解,掌握知識。營造一個高效率的學習課堂。
五.教學過程
1.理解詩題,簡介詩人。 這首詩以事為題,樸素自然。 “登”是上的意思。 “鸛雀樓”是一 座樓閣的名字,教學時,可簡介它的故址和名字的由來。對作者的了 解只要知道朝代和姓名。
2.初讀詩句,學習生字。 教師(或錄音)范讀,學生自由練讀,指名抽讀。要求學生讀準 字音,讀通句子,讀出古詩的韻律。這一環(huán)節(jié)要讓學生充分感知,為 理解作準備。
3.解釋句意,理解內(nèi)容。 學生在初讀的基礎(chǔ)上,觀察圖畫想想詩意。不懂的詞或句提出來 大家討論??上壤斫庵攸c詞的意思,例如“依” 、 “盡” 、 “欲” 、 “窮” 、 “更” 、等,在讓學生連起來說句意。理解句子后,再讓學生把全詩 意思連起來說。解釋字句意思時,不要過多地發(fā)揮,只要求理解內(nèi)容 就可以了。
4.想象意境,吟詠背誦。 在理解詩的大意后,指導學生觀察畫面,啟發(fā)學生通過想象,讀 出詩句的氣勢。讀時可以讓學生作適當?shù)膭幼餮菔?,以幫助他們?nèi)肭?入境。只要學生能想象意境,就能很快背誦并讀出語氣。
5.建議本課教 1 課時。
北師大版一年級語文上學期《登鸛雀樓》教案3
教學實錄:
師:老師給大家?guī)砹艘蛔鶚牵ǔ鍪荆宣X雀樓。誰來叫叫它的名字?
數(shù)名學生讀“鸛雀樓”
師:因為有一種叫鸛雀的鳥經(jīng)常棲息在上面,所以叫它鸛雀樓。故址在我國的山西省,直到北宋時還在,后來被黃河水沖沒了。鸛雀樓本來不出名,就因為一個人寫了一首詩而名揚四海。這個人叫王之渙。他是唐代的大詩人。一天,詩人王之渙登上了鸛雀樓,眺望落山的太陽,奔騰的黃河,想得很多,就在樓上寫了《登鸛雀樓》這首詩。因為這首詩,鸛雀樓成為我國古文化的象征。今天我們來學習《登鸛雀樓》(板書課題)。
師:誰來讀讀課題?
數(shù)名學生讀課題
師:誰來讀讀古詩呢?
指名學生讀。
師:老師將本課生字單獨列了出來,各自讀一讀。
生各自讀一讀生字,注意讀準字音。
師:在這些生字中,哪些字的讀音要注意呢?
生:“更”要讀準后鼻音。
生:“木”不能都城“末”
師:大家說的真好!一起讀一讀。
生齊讀。
師:現(xiàn)在老師去掉拼音,你們還認識嗎?
指名學生讀,開火車讀。
師:大家都有已經(jīng)掌握了生字,我們再來讀讀古詩。
生讀古詩。
師:在每一首詩中都藏著畫面,你們能讀出來是什么樣的畫面嗎?
請同學們邊讀詩句,邊看圖,看看在圖上可以找到詩句中的哪些事物?
生:在圖上可以找到白日。
生:可以找到黃河。
生:可以找到山。
生:還可以找到大海。
師:大海離鸛雀樓比較遠,我們只能看到黃河朝著大海的方向流去,并不能看到大海。
師:請大家說說“白日依山盡”是指什么靠著什么?
生:太陽靠著群山。
師:說的真好。請大家說說,讀了“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
生:我仿佛看到太陽靠著山落下去了,黃河的水正流向大海。
生:我仿佛看到夕陽靠著連綿起伏的群山漸漸落下去,看不見了,黃河的水正滾滾地流向大海。
師:詩人短短的兩句話就讓我們看到了這么美的畫面,可是有的小朋友說,我還想看到更遠的地方呢!怎么辦?
生:再登上一層樓。
生:要想看到更遠的地方,就要再往高處爬。
師:詩人和你們想的一樣,他說: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出示詩句)。
兩千多年前,詩人登上鸛雀樓,看到了(引讀),詩人想要看到更遠的地方,于是詩人說(引讀)。這首詩主要寫詩人登上鸛雀樓看到的景物和產(chǎn)生的想法,寫詩人看到詩句是——?寫詩人想法的詩句是——?
這首詩要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呢?板書: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
生齊讀道理
師:這首詩之所以流傳至今,是因為最后兩句詩(齊讀),也是因為它要告訴我們的道理(齊讀)?,F(xiàn)在人們常用“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來勉勵自己或朋友。
同學們想更上一層樓嗎?
(指數(shù)名同學讀古詩)
為了以后我們能在學古詩時更上一層樓,現(xiàn)在我們一起總結(jié)一下古詩學法。
師領(lǐng)讀:
1、初讀,讀準字音。
2、細讀,理解字詞。
3、精讀,體會詩意。
4、賞讀,想象意境。
師:希望同學們能用這種方法學習以后的古詩,使我們的學習更上一層樓。現(xiàn)在我們一起來學寫三個字。(依、欲、更)
師:誰能說說寫這幾個字要注意什么?
生:“依”是左窄右寬的字。
生:“欲”是左右等寬的字,寫的時候要注意。
生:“更”的一撇很重要,要寫正,寫得有力。
師:同學們說得真好,下面請同學們跟老師一起書空生字,注意筆順。(課件演示)
師:下面請同學們按照筆順在習字冊上認真寫好著三個字。
教學反思
古詩《登鸛雀樓》是唐代詩人王之渙的代表作。詩人通過描寫登鸛雀樓觀看太陽西沉、大河歸海的景色,告訴人們要看得遠,就應(yīng)站得高的道理,同時也反映了詩人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通過調(diào)查,我了解到學生對古詩《登鸛雀樓》比較熟悉,有部分學生已經(jīng)能讀、能背了。但發(fā)現(xiàn)學生所謂的能背,僅僅是一種機械記憶,有些學生不但不認識詩中的一些字,而且,有的連字音也讀不準,字形也不清楚,更不明白詩意及蘊含的道理。我在教學時,充分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主體,讓他們初讀古詩,然后將生字單獨列出來,指名學生讀,并說說哪些字的讀音要注意讀準,再去掉拼音指名讀、開火車讀。
在本課中,我充分利用多媒體,激發(fā)學生的想像力,讓孩子在想像中感受美。如“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通過展現(xiàn)畫面,讓學生說一說,在圖中可以找到哪些古詩中出現(xiàn)的事物,再通過引導理解“依”的意思,讓學生說一說“我仿佛看到了。”從而理解詩句的意思。然后以“詩人想看到更遠的景色怎么辦呢?”引出“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理解。在教學中,我讓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實際,體情悟道,明白“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在本節(jié)課中,我覺得在朗讀指導上還不到位。一是時間花的不夠,二是指導方法欠妥當,應(yīng)該將古詩的朗讀節(jié)奏標示出來,便于學生朗讀。再者就是可以通過課件展示黃河奔騰不息的畫面,讓學生感受黃河的壯觀,從而讀好“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另外還應(yīng)充分發(fā)揮老師的范讀的作用。
北師大版一年級語文上學期《登鸛雀樓》教案4
作者:佚名轉(zhuǎn)貼自:轉(zhuǎn)載點擊數(shù):79
讀《登鸛雀樓》
學生對《登鸛雀樓》很熟悉,絕大部分人已經(jīng)能夠熟練背誦了。但是我想,他們的“熟練”僅僅是一種機械地背誦而已,對于古詩的意思極其蘊含其中的道理還沒有弄明白。而這一點,正是本課教學的一個難點。
要突破這一難點,再現(xiàn)詩歌的意境是關(guān)鍵。葉圣陶老先生曾說過:“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親?!比绾卧佻F(xiàn)詩歌意境,走進詩歌意境呢?課本中有精美的插圖,詩句描寫的情景,借助圖畫再現(xiàn)了出來,使內(nèi)容變得形象生動。那么在教學時,我們應(yīng)充分利用插圖,幫助學生讀悟詩意。我們可以從分析景物入手,帶領(lǐng)學生進入詩歌的意境——夕陽西沉,漸漸沒入連綿的群山,黃河奔騰,匯入浩瀚的大海。在反復(fù)朗讀中,可引導學生抓住“依、盡、入、流”等字,讓“白日依山而盡,黃河向海而流”成為一幅鮮明而完整的運動畫面定格在學生的腦海里,然后讓他們說說寫景詩句的意思,我想就不會太難了。這里,教師也可結(jié)合學生的回答輔以一些簡筆畫,以幫助學生進一步建立語言表象,體會作者開闊的視野、寬廣的胸懷。在此基礎(chǔ)上,再引導學生去品讀“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深遠蘊蓄,感受意境中詩人所表達的感情。這里的教學,我想可以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來展開。相信每個學生都應(yīng)有“登高”的經(jīng)歷,教師可以啟發(fā)學生說說自己站在高處的體會,從而感悟古詩所蘊含的“站得高,看得遠”的深刻哲理。 那么,把這個道理運用到我們的學習上就是說要想取得更大的進步,還得不斷努力。這里的感悟也可引導學生聯(lián)系前面學過的課文《小鷹學飛》、《青蛙看海》以及成語“學無止境、一往無前”等來體會。這樣,不僅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更幫助學生學會了運用、積累語言。 請使用站內(nèi)搜索引擎查找本課全部資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是:www.
詩歌描繪的美好意境是無窮的,留給我們的回味更是無盡的。突然記起師范時學《古代文學》,老師介紹歐陽修的《六一詩話》中“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這一句。在教中再學古詩,對此有了更深刻的體會。每首古詩都是一個完整的統(tǒng)一體,每首古詩都有它獨特的意境。很多時候,詩真的是只可意會,不能言傳。對于二年級的孩子來說是很難體會這首古詩的藝術(shù)感染力的?,F(xiàn)在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引導他們感受詩歌的語言美,引發(fā)他們對古詩的情感體驗。我想,隨著他們年齡的增長,閱歷的豐富,他們對此詩的感悟一定可以“更上一層樓”。
本文轉(zhuǎn)載自
北師大版一年級語文上學期《登鸛雀樓》教案5
佚名
(一)復(fù)習引入,揭示課題。
1.指名背誦《夜宿山寺》。
2.學習《登鸛雀樓》(板書課題)
(1)簡介作者。(板書:王之渙)
(2)釋題。鸛雀樓,舊址在山西省永濟縣。因常有鸛雀在那兒棲息,所以人們把這座樓取名為“鸛雀樓”,樓共三層。一天,詩人王之渙登上了鸛雀樓,眺望落山的太陽,奔騰的黃河,想得很多,就在樓上寫了《登鸛雀樓》這首詩。指名說出題目的意思。(將學生引入詩境)
?。ǘ├斫庠~句的意思。
1.學生默讀詩句,查字典理解詞語,并結(jié)合詞義自己小聲說出每句詩的意思。注意啟發(fā)學生,對每個詞加以理解后,適當添加一些恰當?shù)脑~語,再調(diào)整一下順序,把意思連起來。
2.小組討論。
3.全班交流。
4.指其中一組講給其它小組聽。
5.小組內(nèi)互講。(以上學生活動不少于15分鐘,意在培養(yǎng)學生自行獲取知識的能力)
第一、二句:理解“白日”“依”“盡”“入海流”的意思。這里教師應(yīng)向?qū)W生講清:鸛雀樓距離黃河入海處有千里之遠,在樓上是看不到黃河流入大海的。這里的“入?!笔钦f明“流”的方向。說出這兩句詩的意思。
第三、四句:理解“欲”“窮”“千里”“目”“更”各是什么意思?說出這兩句詩的意思。
?。ㄈ┓磸?fù)誦讀,啟發(fā)想象,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1.默讀思考:這首詩主要寫什么?(登上鸛雀樓看到的景物和產(chǎn)生的想法)(板書:看想)哪些詩句的內(nèi)容是詩人看到的?哪些詩句的內(nèi)容是詩人的想法?詩人看到了什么?(板書:白日 盡 黃河 流)
2.出示投影,教師指圖描述。(這就是鸛雀樓。一天傍晚,詩人登上了鸛雀樓,他放眼望去,看到了氣勢壯麗的景色:夕陽靠著山慢慢地落下去,黃河水滾滾地向大海流去。)
3.學生邊想象,邊描繪畫面。
4.小組內(nèi)互相描繪。(培養(yǎng)學生觀察、理解、想象和表達能力)
5.教師小結(jié)設(shè)問:鸛雀樓共有三層。這是詩人登上二層看到的由青山、白日、黃河構(gòu)成的氣勢壯闊的圖景,那么看著眼前的景象,詩人有怎樣的想法呢?(要想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就要再上一層樓)詩人登高遠望,寫出了“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千古名句,告訴人們一個什么道理?(板書:站得高看得遠)這兩句表現(xiàn)了詩人一種怎樣的精神?
6.指讀全詩,進一步體會詩人奮發(fā)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7.小結(jié):后兩句是千古流傳的名句,蘊含著“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哲理,至今常常被人們所引用。(引導學生領(lǐng)悟哲理,體會詩人奮發(fā)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四)指導朗讀、背誦
1.感情朗讀全詩。(自由練讀,同座互讀互評,指名讀,大家評)
2.小結(jié)。
3.背誦全詩。
?。ㄎ澹┳R記字形,指導書寫。
(六)總結(jié)。
通過學習這首詩你有什么收獲?(適時教育學生學習詩人奮發(fā)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ㄆ撸┩瓿烧n后3、4題。
七、布置作業(yè)
預(yù)習《翠鳥》一課。要求讀課文,注意字的讀音,查字典或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詞語。
北師大版一年級語文上學期《登鸛雀樓》教案6
王之渙的《登鸛雀樓》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寫景詩,堪稱唐詩中的珍品,千百年來一直深受人們的喜愛。這首詩融情于景,寓理于事,記敘了作者登上鸛雀樓的所見所思。詩的前兩句寫登樓所見。前一句寫眼見之景,詩人登上鸛雀樓舉目遠望,看見太陽依著連綿起伏的群山漸漸落下去;后一句宕開一筆,由實而虛,抒寫目送黃河遠去,想象黃河入海的開闊意境。詩人融情于景,營造了景色遼闊、氣象雄渾的意境,顯出詩人博大的胸懷。詩的后兩句寫登樓所思,寓理于事,進一步寫出詩人積極向上、高瞻遠矚的胸襟,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人生哲理。作為二年級的孩子大部分應(yīng)該比較熟悉了,所以這節(jié)課的設(shè)計之初,我就考慮到以學生為主題,課堂上指導學生通過朗讀體會詩文的思想感情,接受文化熏陶,堅持“重感悟、重積累、重遷移”的基本教學策略。教完古詩《登鸛雀樓》后,對此我有了更深刻的體會。
一、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
二年級的學生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語言積累,他們對于古詩《登鸛雀樓》已很熟悉,多數(shù)學生在課前已經(jīng)能讀、能背了。但古詩這種語言形式是一種結(jié)晶體,蘊藏著很深的智慧和哲理。根據(jù)以往的經(jīng)驗,學生所謂的能背,僅僅是一種機械記憶,有些學生連詩中的一些字還不認識,字音讀不準,字形不清楚,對于詩意及蘊含的道理還不明白。所以,在教學中我根據(jù)學生這方面的學情,結(jié)合低年級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進一步提出了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即在理解字意和詩句的基礎(chǔ)上,讀好、背好這首詩,體會古詩所蘊含的道理。
2、對學生能力經(jīng)驗的調(diào)查
二年級的學生通過以往的學習,已經(jīng)積累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已經(jīng)具備了一定的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我充分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主體,讓他們運用已有的讀新課文的方法來初讀古詩,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在自由讀詩文的基礎(chǔ)上找出生字,對于學生易讀錯的字詞進行重點指導、糾正,如:“登”“層”是后鼻音,“鸛”是三拼音,“樓”的發(fā)音要到位等等,真正把字詞教學落在實處。
二、借助多媒體課件,指導感悟,積累遷移
低年級學生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如何才能使抽象概括的文字所代表的客觀事物的圖像在學生腦海中留下明晰的印象呢?在教學中,我通過以下幾點來落實。
1、充分利用多媒體來活用課文插圖,入境悟情
課文插圖能夠幫助學生有直觀的認識,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shè)情境,讓動態(tài)的視頻與靜態(tài)的文字結(jié)合起來,讓學生身臨其境,真切感知那種美好的情境。如學習“白日依山盡”時,我讓學生學會按一定的順序看圖,讓學生形象感知到傍晚夕陽慢慢落山的美麗景色。學習“黃河入海流”時,利用視頻短片向?qū)W生展示生活中較難觀察到的黃河奔騰入海的壯觀景象,圖、文、聲立體輸出,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再進行朗讀的指導,使文字所代表的客觀事物的圖像,在學生腦海里越來越明晰,從而真切感受到黃河水流進大海的那種磅礴氣勢,這樣感悟內(nèi)化,有感情地朗讀便水到渠成了。
2、充分調(diào)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積累運用
詩文的前兩句著重于寫景,我不失時機地啟發(fā)學生進行知識的積累,聯(lián)系其他寫景的詩篇,感受古詩文語言的精妙和對祖國壯麗河山的贊美。力圖讓學生從心理上更加喜愛誦讀經(jīng)典的古詩詞作品
3、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體情悟道
體會古詩所蘊含的道理是本節(jié)課的一個難點,在教學中我指導學生聯(lián)想之前學過的一篇課文——《小松樹和大松樹》,小松樹長得埃為什么能看到很遠的地方?那是因為他長在山上,啟發(fā)學生感悟出古詩所蘊含的“站得高,看得遠”的道理。之后聯(lián)系生活實際,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進步,還要不斷努力。這樣,通過學生自身的探索、體驗,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已突破了這個難點。
北師大版一年級語文上學期《登鸛雀樓》教案7
教學目標:
1、識字8個
2、寫字3個,認識新筆畫學習筆順,先里頭后封口。
3、背誦
教學重點:
“山”的書寫,背誦《登鸛雀樓》
教學難點:
認字
教學方法:
引導法、圖示法
學習方法:
討論法、自學法、想象法
教具:
圖片、識字卡、小黑板
學具:
生字卡、識字卡、10個*卡
導學步驟:◆
導學步驟老師學生
導課
授新
讀詩
認字
寫字
談話:十月一日國慶節(jié)的時候,咱們班的小朋友都去旅游了好多地方,誰能說一說,今天老師帶大家去游一個好地方。
板書《登鸛雀樓》
放錄音:《登鸛雀樓》
出示黑板古詩
指導讀
師范讀
指導畫出會認的字
檢查的字
出示生字
1、山
2、日
抽生畫“太陽的形狀”
學習筆畫:先里頭,后封口
師用文具盒演示:
先進入,后關(guān)門。
3、板書“目”
抽生畫“眼睛”
小結(jié):以后有機會去鸛雀樓看一看。 抽生說
齊讀課題
整體感悟
畫出節(jié)奏
生自由讀,小組讀,選出好的生表演讀
生畫出會認的字
同桌互認
給卡片排隊
同桌說一說怎樣記住這些字
生用△畫出來
生觀察圖:中間高,兩邊低
口頭組詞
生畫
口頭組詞、說話
生討論寫法
北師大版一年級語文上學期《登鸛雀樓》教案8
課堂教學過程:
?。ㄕn前準備:老師在黑板上提前板書好古詩《登鸛雀樓》,詩句寫在黑板的下方,學生可以夠得著的地方。)
師:孩子們,這是今天王老師要和大家一起學習的一首古詩,請大家打開課本114面,請大家觀察觀察,除了這首古詩外,你還發(fā)現(xiàn)了些什么?
生:一條黃色的河,那叫黃河。
生:一輪紅紅的太陽。
師:是紅色的嗎?再看看。
生:白色的,是夕陽,所以是白色的。
生:我還看到了遠處的山。
生:我看到了帆船,船上有人。
師:觀察真仔細。你還有什么發(fā)現(xiàn)?
生:我看到了一座樓,第一層里有兩個人。
師:你真棒。你知道這座樓叫什么名字嗎?
生:鸛雀樓。
師:大家一起說說這座樓的名字吧。
生:鸛——雀——樓;
師:知道鸛雀樓在哪兒嗎?
生:知道,在這些石頭上面。
?。ū姶笮Γ?/p>
師:是啊,鸛雀樓是建造在黃河岸邊的山上,是我國古代四大名樓之一,它在山西省,與湖北的黃鶴樓,江西南昌的滕王閣……(一生急著舉手)
生:還有河南的岳陽樓。
師:(微笑著)孩子,你是河南人嗎?
生:不是啊。
師:那你可不能把湖南的岳陽樓搬到河南去。(眾笑)
師:除了圖畫之外,你還發(fā)現(xiàn)了詩以外的文字嗎?
生:我發(fā)現(xiàn)了,在課本的角落里寫了“作者王之渙”。
師:這個小朋友好細心啊。你們發(fā)現(xiàn)了嗎?這首詩的作者是——
生:王——之——渙。
師:王之渙是唐朝的大詩人,寫了不少著名的詩。其中有一首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
生:登——鸛雀樓。
師:現(xiàn)在請小朋友自由讀讀這首古詩,注意借助拼音把字音讀準確。
?。▽W生自由大聲朗讀)
師:觀察課后的生字表,把這些生字在課文中圈出來,再讀幾遍。
?。▽W生拿出鉛筆邊圈生字,邊反復(fù)讀生字。)
師:我請圈得仔細,讀的認真的小朋友到黑板上把這些生字圈出來。
?。ㄖ该粚W生上臺用紅色的粉筆將生字圈出來。)
師:我們一起大聲讀讀這些生字吧。
?。ɡ蠋熤钢诎迳先Τ龅募t色的生字,學生一起大聲讀生字。)
師:生字的字音讀得真準確,古詩能讀好嗎?再自由練練。
(學生再次練習朗讀。)
師:哪位小朋友愿意來試試。
?。ㄐ∈秩缌郑蠋熤该齻€小朋友讀,字音讀得很準確,但是節(jié)奏和感情把握不到位。)
師:小朋友們讀的真棒,愿意跟王老師合作讀一讀嗎?
生:愿意!
師:我們一起讀題目,然后王老師一行,你們一行,注意要合作愉快哦。
(生躍躍欲試,師生一起讀課題:登——鸛雀樓)
師:白日——依——山——盡,
生:黃河——入——海——流。
師:欲窮——千里——目,
生:更上——一層——樓。
?。ㄓ^眾鼓掌)
師:合作真愉快!想不想再來一遍?
生(大聲):想!
師:白日——依——山——盡,(較之上一次,間隔更長,聲斷氣連,節(jié)奏明顯夸張)
生:黃河——入——海——流。(學生模仿老師節(jié)奏,開始搖頭晃腦)
師:欲窮——千里——目,
生:更上——一層——樓。
師:很好玩吧。我們再換個方式玩玩?
?。ㄉ鸁崃翼憫?yīng)。)
師:還是這樣的合作方式,只是我讀的聲音低,你們讀的聲音高,如何?
師:(低聲)白日——依——山——盡,
生:(高聲)黃河——入——海——流。
師:(低聲)欲窮——千里——目,
生:(高聲)更上——一層——樓。
?。ù舜魏献?,古詩的意境皆出。)
師:這樣的合作是不是更有趣啊,男女生合作一次,行么?
(男女聲模仿師生合作的方式朗讀一遍,很有韻味。)
師:就像這樣,大家一起來一遍吧。
(學生集體朗讀一次)
師:孩子們,我記得你們美文誦讀的時候啊,總是領(lǐng)誦有合誦,咱們要不要來分角色朗誦一次呢?
?。?師指名兩個學生擔任領(lǐng)誦,在黑板上的古詩上寫出領(lǐng)誦者的名字。)
( )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 )欲窮——千里——目,
( )更上——一層——樓。
師:這首古詩短了點,聽起來不過癮就結(jié)束了,老師把它加長點。
?。ɡ蠋煂?ldquo;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句劃上橫線,寫上① ② 女齊 男齊③齊)
師:明白怎樣合作嗎?
生:明白。
(學生再次合作,千古名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因為角色參與的不一樣,朗讀的感情層層加濃,使整個朗誦充滿了震撼。)
師:孩子們辛苦了,我們放松放松,玩?zhèn)€小游戲吧。
師:現(xiàn)在你們觀察圖畫,看看圖上的景物,用詩歌中的詞語在旁邊寫一寫。
?。▽W生觀察圖畫,寫詞語,老師巡視。)
師:你們都寫了哪些詞語呢?讀出來吧,看誰寫得多。
生1:黃河 白日 山
生2:海流 山 白日
師:孩子,海流是什么詞語呢?我們一般說海洋或者河流,這里的海流是指向大海流去呢。(笑)
師:同學們的字寫得真漂亮。再做個小游戲吧。我來說句子,你們來接詩句,看誰最厲害。
師:夕陽靠著遠處的山邊,漸漸消失了。
生:白日依山盡。
師:滾滾黃河向遙遠的大海奔去。
生:黃河入海流。
師:想看得更高更遠嗎?那就登上更高的一層樓吧。
生: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師:好厲害的小孩子啊。哪個愿意來當老師,讓大家猜猜詩句??梢圆话凑枕樞蛘f啊,想說哪句就說哪句。
生1、我說三句,你們猜。第一句:滾滾黃河向著大海奔騰而去。
生:黃河入海流。
生1:第二句:要想擁有千里眼,就往上爬吧。(眾笑)
生: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生2:我也說三句。夕陽靠著山邊慢慢下沉
生:白日依山盡。
生2:學習有進步了,就好比——
生:更上一層樓。
師:今天我是領(lǐng)教了二(2)班小朋友的厲害了。最后還有一點要求,我不知道大家能不能讓我心服口服。會背了也明白意思了,能不能默寫下來呢?要想寫正確啊,先要做做準備。請大家觀察課后的生字表。
?。▽W生認真觀察。)
師:這首詩中最難寫的是哪幾個字呢?
生:“欲”和“樓”字。
師:請仔細觀察兩個字的筆順,伸出小手在桌面上書空書空。
?。▽W生觀察課本上的筆順表,在桌面上書空。)
師:伸出你的食指,教老師在田字格里寫這兩個字。
(學生說筆順書空,老師示范)
師:請大家先描紅兩個字,看看你們能不能寫準確。
(學生描紅,老師巡視。)
師:請將另外幾個生字也描一遍。
(學生描紅,老師巡視。)
師:(播放輕音樂)有了這些準備,我們一定能把這首詩寫正確。現(xiàn)在請小朋友拿出你們的練習紙,開始寫吧。
?。ɡ蠋煂⒑诎迳系耐暾鍟兂商羁瞻鍟?/p>
登鸛雀樓
( )依( )盡,
( )入( )流。
欲窮( ),
更上( )。
師:讓我們一起再次集體詩歌朗誦作為今天對我們的鼓勵。
?。ㄈ嗥鹆ⅲw詩歌朗誦)
師:今天的學習好開心,小朋友表現(xiàn)真棒。謝謝你們!
北師大版一年級語文上學期《登鸛雀樓》教案9
一、學習目標
1、學習8個生字,理解詩中生字的意思,學寫生字“雀”。
2、落實本課生字詞,借助圖片理解“白日”、“依”、“鸛雀”等詞語。了解即“入海流”是“流入?!保扒Ю锬俊笔恰澳壳Ю铩?。了解古詩對仗的特點。
3、在理解古詩詞句的基礎(chǔ)上,體會“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學習詩人王之渙奮發(fā)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4、背誦古詩。
二、教學重難點
1、借助詩句體會傍晚黃河的壯觀景象。
2、借助古詩體會“站得高,看的遠”的道理。
3、默寫古詩。
三、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1、出示小鳥圖和象形文字“隹”。同學們“隹”是一個象形字,單人旁就像鳥兒的翅膀,里面就像鳥兒的身體(借助“住”識記)隹指短尾巴的鳥,在隹的都上加上“小”(豎鉤變成豎)讀que,也是指短尾巴的鳥。能給“雀”組個詞嗎?
2、出示鸛雀圖,這就是鸛雀,誰來讀它的名字?
3、(課件示鸛雀樓圖)由于很久以前,鸛雀這種鳥經(jīng)常喜歡停在山西的一座樓閣上休息,人們就把這座樓稱為“鸛雀樓”。示“樓”詞,齊讀。
4、鸛雀樓初建時不怎么有名氣的。直到唐代,有位名叫王之渙的大詩人,他有一次登上這座樓,作了一首詩,從此以后,這座樓就名揚四海了,成為我國著名的四大樓之一。這節(jié)課就讓我們一起來學這首詩吧!
3、詩的名字就叫登鸛雀樓,
齊讀課題
二、初讀古詩,理解詩意
(一)初讀古詩正音
1、請同學打開書自讀古詩,注意讀準字音。(學生自讀,指名讀,正音)提醒“更”是后鼻音。
(二)識記生字
1、同學們,這些紅色的生字你認識嗎?你能記住哪個字?(指名說)
(三)理解詞義、詩句的意思
1、請同學們再讀古詩,將你的理解和疑問與同學們交流一下。(指名說)
2、出示第一句,“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边@句詩中你理解哪個詞語,或者你還有哪些疑問,我們一起交流交流。(指名說)
預(yù)設(shè)學生回答1)、白日指夕陽。
2)、依指挨著。
3)、盡指消失。
3、指名說第一行的意思。傍晚,太陽挨著連綿起伏的山漸漸消失了。
6、入指流入,這里是入海流,其實應(yīng)該是流入海。古詩為了押韻和對仗的工整常常這樣倒著表達。你能說說這行的意思嗎?(指名說)
7、誰能連起來說說第一行的意思?(指名說)黃河流入了大海。
8、出示第二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你讀懂了什么,有什么疑問?
預(yù)設(shè):1)、欲:想要。窮:盡,完。
2)、目:看。字典中有兩個意思(眼睛、看)學生選擇?!扒Ю锬俊焙汀叭牒A鳌币粯拥惯^來理解,應(yīng)理解為目千里。
9、誰能說說這行詩的意思。(指名說)想要看完遠處的景色。
10、更指再,上指登上。
11、指名說第四行。(再登上一層樓)
12、誰能說說第二句詩的意思?(指名說)想要看完遠處的景色,再登上一層樓。
13、現(xiàn)在誰能連起來說說這首詩的意思呢?請同學們先跟同桌說一說(指名說)
三、品讀古詩,深化詩意
1、請同學們在讀古詩,想象哪句是寫詩人看到的景色?(學生自讀,指名說)
2、詩人首先看到了什么?(夕陽沿著山落下了)你從哪里看出是夕陽呢?(依山盡)同學們你們看(出示圖片)你看到了什么景色?(指名說)太陽沿著連綿起伏的群山漸漸的消失。
多么美麗的景色啊,你能讀好嗎?
4、接著詩人又看到了什么呢?(指名說)黃河入海流
出示視頻,同學們你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指名說)你覺得這是怎樣的黃河?(滔滔不絕的黃河,奔流不息的黃河,雄偉壯麗的黃河。)
5、你能讀出黃河奔流不息的氣勢嗎?
6、詩人看到如此美麗的落日不禁吟道(白日依山盡)詩人登上黃鶴樓向西望去,只見(引讀:白日依山盡)。接著詩人又向東望去,只見黃河之水奔流不息不禁吟道(黃河入海流)
7、誰能讀出詩人眼前壯觀的景象?(指名讀)
8、看著這樣的景色,詩人又想到了什么?出示第二句(指名讀)為什么想要看得遠就得更上一層樓呢?(站得高才能看得遠)
9、同學們,當詩人站在鸛雀樓的第一層時他看到這樣壯觀的景色,如果再上一層樓他會看到什么?(指名說,眼界更開闊,看得景色更多)
10、是啊,這正是王之渙想告訴我們的道理,要想懂得更多,看得更遠,就要更上一層樓,有新的進步,因此“更上一層樓”也成了千古名句。當你有進步時,老師會說祝你更上一層樓,有更大的進步,你會把這句詩送給誰呢?
四、了解古詩寫作特點,背誦并默寫古詩
1、同學們,詩的語言是凝練的,古詩中有對仗的特點,就向?qū)ψ?,你瞧白日對黃河,依山盡對入海流,千里目對一層樓。這就是對仗,相信你現(xiàn)在讀得更好(指名讀)能試著背一背嗎?能試著默寫嗎?(學生默寫)
五、拓展延伸
1、同學們鸛雀樓是我國四大名樓之一,其它三個分別是滕王閣,黃鶴樓,岳陽樓,古詩后很多詩人寫過這四座樓,其中李白寫過《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指名背,齊背
2、今天老師給大家介紹王勃的《滕王閣序》他這樣寫道“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出示圖片)這句是說,晚霞中野鴨在水面飛翔,天空和水面渾然一色。
3、岳陽樓的詩句請大家課后去搜集。
六、教學生字詞
1、(出示“雀”)這節(jié)課,我們還要來寫好這個“雀”字。
2、“雀”是上下結(jié)構(gòu),它的偏旁是下面的“隹”。
3、教師范寫說注意點。(短豎,左點,右點略高;瞥連短豎要寫長,一豎連瞥往下寫,點下四橫長短異,最后一橫拉拉長)
4、學生書上描紅,作業(yè)本上寫一個,師生評價后再寫一個。
北師大版一年級語文上學期《登鸛雀樓》教案10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 課文說明:
1、蘇教版二年級上冊第17課(第7單元);
2、五言絕句,短小平實,易于理解和背誦;
3、課后提示有三
?。?)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按筆順描紅(“欲、樓”)。
?。?)讀讀,抄抄,再聽寫。
山 白日 千里目 海 黃河 一層樓
☆ 教學準備
1、教師能做誦讀示范;
2、教師能在黑板現(xiàn)場默寫;
3、教師能熟悉課文后面所提示之內(nèi)容;
4、教師能熟悉《同步練習冊》相關(guān)題目;
5、教師能組織課堂背誦競賽場面;
6、教師能按古詩結(jié)構(gòu),分解詩句,編排誦讀內(nèi)容。
☆ 教學程序
一、初讀詩歌,熟悉詩歌內(nèi)容。
1、自由朗讀詩歌,借助拼音把字音讀準確。
2、讀生字表中的七個生字,圈出來,多練習幾遍。
3、指名認讀生字。
4、觀察圖畫,說說你的發(fā)現(xiàn)。
5、匯報交流:了解作者和鸛雀樓的信息。
二、詩歌分解指導朗讀提示
1、師生接讀設(shè)計(指導節(jié)奏)
師:白日——依——山——盡,
生:黃河——入——海——流。
師:欲窮——千里——目,
生:更上——一層——樓。
2、生生模仿接讀設(shè)計(強化朗讀節(jié)奏)
3、師生接讀設(shè)計(感受詩歌意境)
(接讀要求:老師低沉,學生稍高昂。)
師:(低沉)白日依山盡,
生:(稍高昂)黃河入海流。
師:(較第一行稍高)欲窮千里目,
生:(高昂)更上層樓。
4、生生接讀(感悟詩歌朗讀意境)
5、集體詩歌朗誦
?。I(lǐng)誦1)白日依山盡,
?。I(lǐng)誦2)黃河入海流。
(領(lǐng)誦3)欲窮千里目,
(領(lǐng)誦4)更上一層樓。
(女齊)欲窮千里目,
(男齊)更上一層樓。
(全班齊)欲窮千里目,
(全班齊)更上一層樓。
三、師生互動,體會詩歌含義。
1、師生口頭詩句連線互動
師:太陽消失在群山的盡頭,
生:白日依山盡,
師:黃河波濤滾滾奔向大海。
生:黃河入海流。
師:想讓自己看得更遠更遠更遠,
生:欲窮千里目,
師:更需要再登上一層高樓。
生:更上一層樓。
2、生生互動口頭詩句連線互動。
四、課堂默寫設(shè)計
1、觀察“樓”、“欲”的筆順,書空
2、老師示范書寫,學生描紅
3、觀察圖畫,將看到的景物用詩句中的詞語寫出來。
(黃河 白日 山)
4、將黑板上的完整板書變成填空板書。
登鸛雀樓
?。?)依( )盡,
?。?)入( )流。
欲窮( ),
更上( )。
五、再次集體詩歌朗誦,結(jié)束本課
北師大版一年級語文上學期《登鸛雀樓》教案11
教學目標
1,看拼音識字,鞏固所學鼻韻母.
2,通過看圖,繪畫理解詩的大意,朗讀并背誦古詩,讀出古詩的節(jié)奏和韻味.
3,會認7個生字,能寫5個生字,認識一種新筆畫" ",學習新筆順:先里頭后封口.
設(shè)計意圖
古詩是教材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如何使用傳統(tǒng)教材,貫徹落實《新課標》,充分體現(xiàn)新理念呢在《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1—6年級學生背誦古今優(yōu)秀詩文160篇(段).各年級對古詩的學習要求也不同.一,二年級的古詩教學只要求讀讀背背,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yōu)美.
堪稱盛唐佳作的《登鸛雀樓》被北師大版一冊教材編入第八單元,作為閱讀內(nèi)容.這首詩是唐朝詩人王之渙所著,寫了詩人登高遠望祖國山河的壯觀,表達了詩人豁達開朗的情懷.教學時,我根據(jù)年段要求和低年級學生愛讀愛背,記憶力強的特點,進行靈活處理教材,重點放在讀讀背背,學習生字,寫字上.在理解詩句時采用以讀代講,以畫促讀的教法. 一改逐句,逐詞講解翻譯的傳統(tǒng)教法.注重創(chuàng)設(shè)情境,再現(xiàn)畫中景,體現(xiàn)畫中情,讓孩子們在美的景物中,感受古詩的語言美.本課設(shè)計力求體現(xiàn)快樂學習,自主合作學習的新理念.
教學流程
一,創(chuàng)設(shè)情境,激趣導入
1,課前三分鐘交流,看誰背的古詩多.
過渡:同學們背的古詩可真不少,今天我們再學習一首唐朝詩人王之渙寫的《登鸛雀樓》
(板書課題).
2,讀課題(正音,讀準"登"字,強調(diào)后鼻韻母).
3,鸛雀樓是什么樣的呢 (播放課件鸛雀樓圖景,配樂解說:鸛雀樓是我國古代四大名樓之一.它共有三層,位于山西省永濟市,在這樓上能看到雄偉的中條山和浩浩蕩蕩的黃河,是游覽勝地.因為常有一種鸛鳥停棲上面,所以得名鸛雀樓.)(板書:中條山和黃河的簡筆畫.)
4,在一千多年前的一天,詩人登上鸛雀樓,你們想不想知道詩人看到了什么 請同學們翻開課本p44,一邊看書一邊聽詩人吟誦.(播放錄音朗誦).
過渡:多美的詩句啊,請同學們也放聲讀讀吧!
二,自讀詩句,識字學詞
1,同桌互讀(要求:不會讀的互相幫一幫,會讀的互相夸一夸.)
2,游戲:"闖關(guān)爭星".第一關(guān):我會讀.
(出示認讀的生字:黃,海,流,千,更,
層,樓,要求:讀準生字字音,讀通詩句).
學生借助拼音,自由小聲讀詩句,并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識記生字.
交流自學情況,(課件出示,制成卡通機器人的生字卡,會說話:小朋友,你們認識我嗎 請準確地叫出我的名字,我就成為你的好朋友.)
如:
a.請會讀的同學當小老師帶讀生字,讀后找一找哪些生字帶有后鼻韻母.
b.說說自己用什么方法牢記生字朋友.
c.交換多種方式讀生字(帶拼音齊讀→開火車讀→加大難度,去掉拼音讀.)
d.會讀的小朋友拿出爭星卡給自己畫上一顆星.
過渡:我們和生字交朋友,不僅要會認讀,還要會寫.怎樣才能把字寫好呢
3,闖第二關(guān):我會寫
出示田字格生字:山,日,目,入,千(靜態(tài)觀察,找出關(guān)鍵筆畫).
師范寫(提示容易誤寫的筆畫筆順,結(jié)構(gòu)比例.)
學生書空筆畫筆順(認識" "和"日"的筆順規(guī)則).
④學生仿寫:山,日.
?、菡宫F(xiàn)學生書寫情況.(對比觀察,欣賞評議.)
?、薇辉u為寫得好的小朋友,拿出爭星卡給自己畫上一顆星.
過渡:我們認識了生字朋友,它們回到課文中,你還認識嗎
三,圖文結(jié)合,讀懂詩句
1,請一位同學讀一讀課文,其它同學邊聽邊想,他讀得好不好
2,評一評(他讀得怎樣 好在哪里 相機指導古詩朗讀的停頓和重音處理.)
3,讀了詩句,想一想詩人站在鸛雀樓上看到了什么 請把詩人看到的景象畫出來.
4,展示學生的畫,并問你從哪幾行詩句中知道的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5,詩人看到眼前的景象,想到了什么詩中哪兩行寫詩人的這種想法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6,從詩人的想法,你明白了什么 (聯(lián)系日常生活,登高望遠的活動談感受.)
過渡:是啊!想看到更遠的景象就再登上一層樓吧!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登高望遠的道理.(板書:登高望遠)
四,朗讀成誦,演一演,背一背
1,同學們,請看書上的插圖(多媒體課件放映并配音:日落西山,晚霞滿天,滔滔的黃河水東流而去,多么壯麗的景象!)
過渡:看到這么美麗的景象,此時,你們想不想像詩人一樣吟誦這首詩.
2,學生扮演詩人誦讀(先小組讀,再個別打扮成小詩人表演讀.)
過渡:真不錯,多像一位小詩人呀!讀到這里,會背這首詩嗎 誰來試一試.
3,學生背誦(個別背,男,女生打擂臺,齊背等形式)
五,注重積累,擴展延伸
課件出示:王之渙寫的《涼州詞》,讓學生讀一讀,回家背一背,并收集有關(guān)王之渙的其它詩.
登 鸛 雀 樓
唐 王之渙
山
日
(男,女生擂臺賽,營造學習古詩的氛圍,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低年級語文教學力求做到入情入境.在課的伊始,用課件展示鸛雀樓和教師聲情并茂的解說,把學生帶入詩的意境中.)
(給學生充足的讀書時間,讓孩子們在合作中自讀自悟,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把枯燥的生字學習化為有趣的闖關(guān)爭星游戲,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有競爭,有獎勵,才有學習的動力.)
(讓學生當小老師帶讀,形成人人爭當小老師的局面.這樣即可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又可讓他們在成功的體驗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采用"引導觀察—教師范寫—體驗臨寫—對比欣賞",讓學生在觀察探究的基礎(chǔ)上,通過教師示范講解,用最直觀的手段向?qū)W生展示寫字過程,讓學生從中領(lǐng)悟?qū)懽值囊c,最后欣賞評議同學作業(yè).使學生在自主,輕松,活潑的氛圍中寫好字,初步感受漢字的筆畫美,結(jié)構(gòu)美,形體美.)
(對于一年級的孩子,學習古詩,不必逐詞,逐句地深刻理解詩句,只要求讀懂大意即可.因此,讓孩子自讀詩句,以讀代講,在讀中悟;以畫代說,創(chuàng)設(shè)情境,在畫中感受詩的意境.通過聽,讀,評,領(lǐng)會如何讀出古詩的節(jié)奏和韻味.讀畫結(jié)合,既體現(xiàn)了學科的整合,又理解詩句.)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聯(lián)系生活,引導學生體會千古名句蘊含的深刻道理:登高才能望遠,要望遠就得登高的的道理.
(再次欣賞夕陽西下,滔滔黃河水的景象,引出學生觸景生情,然后扮演詩人身臨其境地體驗情感.)
(讀讀背背,注重積累,以達《新課程標準》提出的要求:小學階段學生要背誦古今優(yōu)秀詩文160篇.)
登高望遠
北師大版一年級語文上學期《登鸛雀樓》教案11篇 小學二年級語文登鸛雀樓教案相關(guān)文章:
★ 小學一年級語文《小白兔和小灰兔》優(yōu)質(zhì)教案模板5篇 一年級上冊語文園地一小白兔和小灰兔教案
★ 二年級上學期語文兒童小故事3篇(數(shù)學小故事最簡短的二年級)
★ 初一語文課文《竹影》教學教案7篇(課文竹影教學設(shè)計)
★ 八年級上冊語文《湖心亭看雪》教案11篇 初三上冊語文第12課湖心亭看雪
★ 部編本二年級語文下冊《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教案10篇 二年級下冊第十五課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 小學一年級語文《雪孩子》教學設(shè)計模板11篇 一年級語文雪孩子教案
★ [語文教案]三年級語文上冊《富饒的西沙群島》教學設(shè)計9篇 三年級語文18課富饒的西沙群島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