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網小編收集的《比長短》教學反思6篇 比長短教案及反思,以供參考。
《比長短》教學反思1
《長短》是第二單元中的第二節(jié),教材將多少、長短、高矮作為一個單元教學,豐富了教學內容。比“長短”是學生在了解比“多少”、“同樣多”的基礎上學習的,同時又為比“高矮”作了必要的準備。教材以一幅主題畫作為教學資源,呈現出物體有長有短,通過兩枝鉛筆的比較,抽象出長短兩個概念。做一做是啟發(fā)學生用自己身邊的物體比較,進一步體驗比較的一般方法。練習一中的第5、6題,滲透比較的其他方法。本節(jié)課的教學通過引導觀察,使學生初步感知物體有長有短;通過動手操作,使學生學會比較長短的一般方法,初步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本節(jié)課采用小組合作的教學形式,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逐步培養(yǎng)學生會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中的密切聯系,體驗用數學的樂趣。
首先讓學生觀察學具袋中的物品,把觀察到的情況在組內交流,使學生初步感知物體有長有短,同時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學生可能說紙條有不同顏色等,教師在巡視中加以指導或提示。
然后通過操作探究比較長短的一般方法。比長短的方法學生可能說出以下幾種:a.看出來的。b.第二根兩頭都比第一根少一點,所以第二個短。b.把一端對齊比出來的……只要學生能從生活經驗中體驗出物體有長有短就行,表達不一定非常準確,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再出示兩枝顏色不同、長短不同的鉛筆,說明長短是比出來的,進一步加深對長短的認識,引導學生從體驗中概括出誰比誰長,誰比誰短。通過分組活動,讓學生親自體驗比物體長短的方法,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述誰比誰長誰比誰短,培養(yǎng)學生語言表達的能力。
最后通過游戲活動,讓學生體驗比長短的一般方法,進一步加深對學生對長短概念的認識。可以引導學生用自己身邊的物品進行比較,也可以提示學生:比一比每步多長,誰跳得遠等等。教師要參與到學生的游戲中去,與學生一起活動,對有創(chuàng)新的學生要給予表揚和肯定。學生結組活動,用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或自己身體的某個部位比長短,使學生初步感悟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教師安排的一組練習,可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說出比長短的多種方法,發(fā)散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
本節(jié)課的教學應注意以下幾點:
1.首先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放手讓學生操作、試說,探索新知。不要怕學生說不準,要求不宜過高。
2.要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比較的思想,放手讓學生自由活動,比什么都可以。草蟲的村落教學反思確定位置教學反思雪地里的小畫家教學反思
《比長短》教學反思2
《比長短》是蘇教版一年級數學上冊第二單元《比一比》內容中的一個部分,讓學生利用生活經驗主動進行比較,通過比較滲透重要的數學思想。重視比較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簡單的推理能力和判斷能力。
我還記得二年前我第一次任教《比長短》時,首先讓學生比較兩個孩子手中的繩子,學生有的說男孩子手中的繩子長,有的說女孩子手中的繩子長。當學生的回答出現不一致時,我馬上提出:“你有什么好辦法讓老師一眼就知道誰手中的繩子長?”這個問題一拋出,我馬上請學生同桌討論,當我一個個詢問學生辦法時,發(fā)現學生的語言表達存在了各種各樣的問題,有的是意思說不清楚,有的是詞不達意,還有的語言顛倒……而現在我就知道,學生根本就不知道應該把繩子從小朋友的手中拿下來,然后再把兩根繩子的一端對齊,拉直,看另外一端,另外一端長的那根繩子就長,另外一端短的那根繩子就短。而今年我在任教時,不是馬上進行比較長短,而是先出示兩根繩子,一端對齊的,拉直的,讓學生比較誰長,誰短。緊接著馬上出現兩根拉直的繩子,一端沒有對齊,“你能馬上說出誰長誰短嗎?為什么?”通過與之前圖的比較,在通過思維斗爭讓學生知道兩根繩子的一端要對齊,從而引出一端對齊。學生也更加能理解什么叫一端對齊,學生也能馬上用語言表達出一端對齊了。隨后我就馬上出示兩根一端對齊而沒有拉直的繩子,讓學生比較長短,“這兩根繩子一端對齊了,你能馬上比較出長短了吧?”“怎么不能比較長短?你是怎么想的?”通過一系列的問題學生知道,比較這個兩根繩子的長短還需要拉直也就是必須直直的。通過三幅比較長短的圖,總結出應該要一端對齊,要拉直后才能比較長短。最后出示書本的例題,讓學生比較兩個孩子手中的繩子,這個時候不再有以前的情況,學生眾說紛紜,而是學生很統(tǒng)一的說要把繩子的一端對齊,把繩子拉直。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比較長短,我還特意準備了兩根繩子,讓學生體會比較長短的.方法即一端對齊和拉直。通過學生操作活動,把數學思想運用其中。
曾經的我覺得比較長短不就是很簡單的事情嘛。而現在我知道,對于一年級的學生老師需要慢慢地扶著,慢慢地滲透知識點,讓每個學生都能理解知識。
《比長短》教學反思3
整節(jié)課以學生活動為主,讓學生通過親自體驗,實驗操作,感知以小組合作形成“長短、高矮”的概念,同時實行開放性教學,讓學生自主參與,互相交流,培養(yǎng)學生樂學、積極探索的學習態(tài)度。反思本節(jié)課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激發(fā)興趣,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課伊始,我設計了一個問題:“你們想知道紙袋里裝的是什么嗎?”使學生產生了用學具袋里的東西進行活動的心理需求。這時課堂氣氛異常活潑,進而高興并自然進入新知的學習。之后,我在學生探尋到比的方法之后,安排了比長短的游戲,讓學生自由比,學生參與活動的興趣一下子提高。最后,又安排了排隊游戲,讓他們用學到的知識解決問題,體驗成功的快樂,使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
二、學生主動探索,體現了解決問題策略多樣化
我在教學時,把探索比長短比高矮方法的“任務”交給各小組完成,每個學生在小組內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得出比的方法,并由此產生了不同比法,這正體現了《標準》中提倡的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同時在交流匯報中,讓學生不斷體驗成功,感到“我真棒”“我能行”,有助于大大提高他們的自信心,整節(jié)課課堂氛圍活躍,教學效果較好。
不足之處:
由于在課堂對比長短的起點有給予強調,故在作業(yè)中也完成得較好,但發(fā)現在比高矮中,起點不同比的方法不同,結果也不同這一點完成得較差,所以在下一節(jié)中綜合練習要注重這一方面的強化。
《比長短》教學反思4
這節(jié)課我組織了數學活動《比長短》,本次活動的重點是通過三個活動環(huán)節(jié),讓幼兒感知的長短,學著比較長短,能正確的運用長,比較長,最短等語詞。并理解物體長或短的相對關系,初步嘗試物體從長到短或從短到長的有序排列,本次活動難點是將物體從長到短或從短到長的有序排列。
在活動開始時,我首先拿出兩根鉛筆,請小朋友觀察比較,哪根長,哪根短,接著再拿出中等長的鉛筆放在中間,請小朋友反復觀察,并能夠完整的說出這根鉛筆比長的那根要短,比較短的那跟要長。這一環(huán)節(jié)結束后,我選擇三位高矮有明顯差異的小朋友上臺按高矮順序站好,以幼兒的高矮來代替長短,這一直觀察現象引來幼兒的興趣,并能準確說出誰高,誰矮,誰最矮,誰比誰要高,誰比誰要矮等短語。
我認為本次活動設計比較好的是讓幼兒上臺來比較高矮的這個環(huán)節(jié)。在這個活動前期,我本想在中間部分運用圖片的形式,引導幼兒學習按長短排序,但從之前的活動中,我發(fā)現我們班的有幼兒,對觀察圖片注意力的集中時間不是很長,很容易分散,畢竟現在還是小班的小朋友,并非于中大班的小朋友,所以幼兒都很好動,尤其是做在后面的小朋友,可能離老師有點距離,更是一種事不關己的態(tài)度,于是經過考慮,我嘗試讓幼兒做教具的方法,既請個別幼兒上來,大家比一比,誰高,誰比較矮。誰最矮,這一方法,讓幼兒作為活動的主體,比起圖片來更直觀,且讓幼兒自己來比較,更能激發(fā)幼兒的學習興趣。 活動結束后,我認為幼兒都能正確分辨物體的長短,能找出一組物體中最長和我最短的物體,能將物體按長短排序,但在第一環(huán)節(jié),對彩帶進行比較時應該讓幼兒在多以些觀察,多一些討論,來加強幼兒對長短概念理解。再次,是我在整個活動過程中,對數學語言使用的不太規(guī)范,使得整個活動多了幾塊瑕疵。
通過上課,反思,我意識到本次活動有不足之處。首先我應該讓幼兒去完成《幼兒用書》的操作,不應過多的去牽著幼兒走,讓他們獨立完成,這樣才能看出幼兒對本次活動的掌握差異,以對個別沒掌握的幼兒進行鞏固輔導。此外還存在一些問題,整個活動運用的時間過長,這是我準備工作不夠充分的原因,在本次活動中,我的語言組織不夠生動有趣,導致一小部分幼兒注意力分散,于此同時更要對幼兒的常規(guī)教育做一步的強化,這些都是以后教學中不能忽略的地方......
《比長短》教學反思5
《比長短》是通過實際活動讓學生初步學會比物體長度的問題,一年級的學生思考問題還是比較片面的。所以為了不讓學生產生思維的定勢,讓學生知道不同的情況下要選擇不同的方法進行長度的比較。又一次讓學生體驗到了靈活運用方法對長度進行比較的重要性課的最后向學生介紹了一種數格子的比較方法,學到了更多比較方法。
本課教學學生的起點知識是學生在生活中積累的點點滴滴的比較的方法,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從而讓學生從小養(yǎng)成積極主動地探索、解決數學問題、好習慣。
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述能力差,只簡單地說出說“長”和“短”,不能完整地說出:誰比誰長,誰比誰短。對于“長”和“短”不是固定不變的,要根據比的對象來分析,這一問題仍有些同學不理解。
《比長短》教學反思6
《比高矮、比長短》是北師大教材一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第二課時,在實際生活中,長短、高矮聯系較為緊密,而且學生在生活中已經積累了一些高矮的經驗,一般他們都會進行直接判斷。教學中,我充分利用教學資源,組織了一個個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發(fā)現和解決問題,獲得成功的體驗。主要體現在如下兩方面:
一、以游戲激趣,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
教材所呈現的情境由兩個活動組成,第一幅情境圖安排的內容是通過觀察比較高矮;第二幅情境圖是通過笑笑和淘氣比高矮,引出研究比較的方法。在處理教材的過程中,我把兩幅情境圖交換了順序,以游戲的形式,請上兩位同學代替笑笑和淘氣比高矮,孩子們的積極性很高。后來,我以公平(兩人在同一高度比)和不公平(一人站在椅子上,一人站在地上比)的游戲,讓孩子們自己總結出了比較高矮的基本方法(兩個物體比較,需要在同一個起點下進行)。緊接著在教室中組織學生開展比高矮的模擬活動,在比的過程中,讓學生一邊比一邊說“誰比誰高,或者是誰比誰矮”,讓每個學生更進一步的體會到比較高矮要在同一起點下才能進行。于是,我就趁熱打鐵,出示第一幅情境圖,由于學生已經掌握了比較的方法,再加上生活中積累了一些高矮的經驗,這一環(huán)節(jié)很順利的解決了。在學生探尋到比的方法之后,結合教材和教室中的情境,安排學生比高矮(長短)的游戲,讓學生“自由結合,想比什么就比什么,愿意比什么就比什么”,這使學生感到新奇,“老師讓我們自己玩”,學生活動的興趣高,主動積極地選擇各種比的對象,全力投入比一比的活動中,并認真比出高矮(長短),體會嘗試成功的快樂。最后,引導學生用完整的話來敘述兩樣物體進行高矮(或長短)的比較方法。
二、放手探索,體驗學習成功的喜悅。
教學中,我把探索比長短、比高矮方法的“任務”交給各組來完成,充分相信學生,做到完全放手。孩子們積極動手操作、討論。然后,向全班同學介紹,展示本組的研究成果。雖然有的孩子的語言還很稚嫩,還有點結巴,但是每個學生都能通過剛才直觀的活動,說出比高矮(長短)的方法,小組合作的方式增強了學生之間的交流。在交流各組研究成果之中,學生不斷體驗成功,欣賞自己的發(fā)現,感到“我行”,欣賞本組、全班的成果,感到“我們全班同學都很聰明”。這樣,有助于學生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增強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體驗成功的喜悅,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在教學中還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參與意識,有意識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生提出問題的意識。同時還給予學生自主探索、獨立思考的空間,為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提供了方向。
不足:在利用教材和教室的情境做游戲的時候,完全放手了,沒有給出一定的時間和范圍讓學生操作,為了肯定每個小組的發(fā)現,要耐心、認真的傾聽孩子們的發(fā)言,所以在時間安排上不合理,導致了部分練習題沒有當堂解決。 無處不在的精品-
《比長短》教學反思6篇 比長短教案及反思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