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網小編分享的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0篇(四年級下冊快樂讀書吧教學反思),歡迎參閱。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
模仿名師與否的糾結
拿到賽題前不久剛聽過盛老師所執(zhí)教的這節(jié)課。整節(jié)課以教給學生學會“收集信息”“整理信息”“運用信息”為主線,從聽、說、讀、寫四個方面來訓練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跟她以往的課一樣,板塊清晰,框架大氣,已經深深地烙上盛老師的標記。好吧,我雖只是一介普通教師,可也應該有自己的特色,每個人的思維方式不一樣,我的課怎么也要烙上“何氏”的標記吧。
有“我”與無“我”的糾結
“何氏”的課?適合403班學生的課?適合401班學生的課?適合602班學生的課?
在403班試教之后,甚是懊惱,整節(jié)課設計四個版塊,竟然在下課鈴響時只上了不到三個版塊!究其原因,應該是403的孩子發(fā)言積極,多請了幾個孩子復述故事造成的。再到401班試試,又在創(chuàng)編故事這一環(huán)節(jié)卡殼了。咬咬牙,到602班再試試。整節(jié)課,我鉆在自己早已設計好的教學過程和環(huán)節(jié)中出不來,滿腦子想的是,這里少叫幾個同學發(fā)言,這里不能超時,這里要把學生的回答引到我設計好的環(huán)節(jié)里去……沒有關注學生的興趣點,沒有留意到學生需要糾正的句式,沒有跟學生思維的碰撞和理解的共鳴……課堂上,我只想到“我”。
三節(jié)相同的課,是烙上了“何氏”的烙印,不錯,“表演者何氏”。驀然想到,課堂的主體是學生,舞臺上的主角應是孩子們。
如何“授人以漁”的糾結
李老師聽了我在602班的.試教課后指出:應該有學法的指導。怎么授?明確的?隱含的?想起自己聽其他老師課的感受。換位思考,就算現(xiàn)在的我去聽四年級的課,我也需要老師明確地告訴我應該用什么樣的方法來完成學習。
就這樣,在反復的糾結中,我為這節(jié)課搭起了“明確傳授學習方法”的框架的樓房,讓孩子們自己來設計裝修,烙上了405班的烙印。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2
由于這是一篇散文,在講授的過程中,我重點通過品讀來代替文章的講解。
自由讀、賽讀、配樂讀等多種形式,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能力,教會學生如何朗讀一篇文章的方法。課堂中,我先指名試著讀一讀課文中的某些段落,接著是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再安排學習小組成員之間合作朗讀相互找優(yōu)劣,并推薦其中讀得好的范讀,整堂課學生自讀有自由的讀,有嘗試的讀,有合作的讀,有在音樂配合下有語氣的讀。
讀貫穿整個教學過程,課堂上沒有煩瑣的分析,而是通過讀讓學生去品味作品語言的優(yōu)美,去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深厚功底,去領略大自然的`美好景象。
學生在課堂上積極踴躍,每一名學生都搶著讀,學習氛圍既輕松又熱烈。以讀代講打破了以往教師問,學生答的陳舊教學思想,體現(xiàn)了新課程的教學理念。
部編版四年級下冊語文《海上日出》教學反思2
《海上日出》選自當代著名作家巴金的《海上雜記》,是作者1927年1月從上海乘船赴法留學,途徑紅海觀賞海上日出奇景后寫下的觀感。這是一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短小凝煉、精湛優(yōu)美的抒情散文。教學時,要抓住課文的特點,通過探“實”、“現(xiàn)”、“形”、“寄”、“情”、“賞”、“奇”,再觀作者的藝術形象,從而凈化字里的感情,陶冶字里的情操,美化字里的心靈。對這篇課文教學的思考是:
一、著眼于“讀”
我也重點抓了“讀”這一方面。課堂上我安排了自讀和范讀等,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能力,教會學生如何朗讀一篇文章的方法。課堂中,先是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再指名讀一讀課文……整堂課自讀有學生自由的讀,有學生嘗試的讀,有學生合作的讀,有老師有層次指導的讀,有在音樂配合下的有語氣的讀。讀貫穿整個教學過程,課堂上沒有繁瑣的分析,有的只是學生們朗朗的讀書聲,。通過讀讓學生去品味作者語言的優(yōu)美,去體會作者潛詞造句的深厚功底,去領略大自然的美好景象。
最后教師或學生邊誦邊背全文邊配放樂曲,使全體學生輕聲跟讀,在學生腦海中留下“海上日出是偉大的奇觀”的烙印。
二、入手”尾句“
在引導學生對課題和首段的分析之后,可采用“潛底反浮”的散法,直插尾句“這不是偉大的奇觀么”這牽一發(fā)而動全文的句子,引導學生理解“這”和“奇觀”各指什么。接著指出:海上日出究竟有什么“奇觀”呢?用這個懸念把學生的思維集中在“奇觀”上帶回到課文中。
三、再現(xiàn)于“形象”
圍繞“奇觀”引導學生品詞嚼句,再現(xiàn)“奇觀”之形,是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也是教學中要抓住的一個特點。教學時應把握好幾點:
1、引導學生在“動詞”上著墨,想象太陽上升時形狀及過程。
2、引導學生在“紅”字上著筆,感悟顏色的可愛。
3、引導學生在“亮”字上落筆,體會光亮的變化。
四、升華于情感
教學時要引導學生聯(lián)系課文,從這幅日出圖得出:太陽都使勁上升”、“沖破”云彩,突破“黑云”把光亮送向大地,進而引導學生體會在文章的字里行間都熔鑄著作者對光明向往的濃重思想感情。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3
本節(jié)課根據學生的年級特點和地域特點,設計了《白鵝》的教學過程。首先學生認讀了本課詞語。字詞是構建語文的基礎。識字教學在中年級閱讀教學中也是很重要的,這樣有助于讀好課文,理解內容。在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中,達到了預期的效果,激發(fā)了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其次鼓勵學生用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整體感知白鵝形象,了解白鵝特點。學生能夠說出自己的閱讀感受,也體會到作者對白鵝的喜愛。最后學生學習時通過抓重點詞句了解白鵝叫聲、步態(tài)的特點。學生表演、想象白鵝的動作、說的話。激發(fā)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把自己獨特的體驗進行交流。
在《白鵝》這篇課文中,作者重點表現(xiàn)的是白鵝性格的特點——高傲。大量運用了對比等手段從叫聲、步態(tài)、吃相中表現(xiàn)鵝的高傲。
我在教學是要求學生在體會文句之后,邊讀邊表演,幫助學生更形象地理解文中優(yōu)美詞句的意思,更準確地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同時也使原本沉寂的課堂氣氛開始出現(xiàn)生機。在理解“鴨的步調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與鵝“步調從容,大模大樣的,頗像京劇里的凈角出場”時,一位同學扮演鴨,另一位同學扮演鵝,學生都能認真地表演,模仿得很不錯。看的學生也能在笑聲中很好地把握鵝步態(tài)的突出特點。值得一提的'是,學生在表演鵝吃飯的情節(jié)時,能把鵝吃飯“架子十足”、“從容不迫”等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一個個“鵝老爺”的形象出現(xiàn)在大家面前。
學生能在理解語句的同時,運用自己的肢體語言表現(xiàn)出來,這能很好地利用學生好動的性格特點,充分展示學生的個性,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
一堂課下來,我也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不足,在第四自然段步態(tài)特點詞語的學習上,詞語的理解上還不夠深入,不夠透徹,以至于學生們不能很好地表現(xiàn)出白鵝的從容和大模大樣,也沒有表現(xiàn)出白鵝的高傲。其次,在課文的朗讀方面,也有欠缺,太過平淡,不夠生動,點到即止,要讀得妙趣橫生才好。最后,我覺得還應該改正的地方是:應盡量地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讓學生的潛能得到充分的發(fā)揮,讓我的課堂時刻充滿活力,充滿生命力。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4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是一篇說明文,文章條理清楚,材料確鑿,數據詳實,字里行間包含著強烈的憂患意識和環(huán)保意識。這單元的主題是“大自然的啟示”。結合單元主題,文本特點,以及學生的學齡特點,我將教學的目標定位為:
1.認識8個生字:禍、乃、侵、蝕、墾、畝、營、扣。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生息繁衍”、“侵蝕”、“水土流失”等詞,借助板畫,理解“決口”、“改道”、“河床”等詞語。
2.把握課文主要內容,了解黃河發(fā)生變化的過程和原因,從中到啟示,并能將這環(huán)保意識付諸于實踐行動。
3.了解列數字、作比較等說明方法的表達效果。
4.感受黃河的美麗,初步感受中華民族的古老文明。
在教學過程中,我這樣落實教學目標: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所以,這些生字只要學生認識即可。而這篇文章中的某些詞語,對學生來說,理解還是有一定的難度,特別是“決口”、“河床”等專業(yè)術語。所以,在教學中,我采用聯(lián)系上下文以及板畫等方式幫助學生理解這些詞語。從學生的反饋情況來看,這些詞語學生都已經理解,對于“決口”“改道”“河床”這幾個詞,直觀的板畫,明確地解釋了這些詞語。
在把握課文主要內容上,我嘗試著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教學。在試教時,我出示:
請用“先......接著......然后......”的句式說說課文主要內容。(當然,你也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去概括。)
希望通過關聯(lián)詞,引導學生把握這篇文章的`寫作思路。學生運用這樣的句式,很快就梳理了課文內容。
之后,我又嘗試了另一種方式:選擇剛才呈現(xiàn)的詞語來概括課文主要內容。這樣的設計雖然將這兩個檢查預習的環(huán)節(jié)串聯(lián)在一起,但或許是引導不當或許是其他原因,學生對課文主要內容的概括,還不順暢。
對于黃河發(fā)生變化的原因以及由此引發(fā)出來的啟示,學生通過篩選概括,很快把握了變化的原因。在對比于之前美麗的黃河,而如今卻這般摸樣,從對比中,深深地體會到了黃河變化的原因所在,并為人們的行為感到痛惜,由此引發(fā)了他們保護黃河,關注自己身邊的環(huán)境,將這種意識通過實際行動得以實踐。在課后,我布置他們一個作業(yè):請仔細關注你生活的周圍,通過查閱資料或詢問爸爸媽媽等方法,了解你生活環(huán)境的變化,并記錄下來。
文章的開頭導入,以美麗的黃河圖片引入,并配以音樂。在優(yōu)美的樂聲中,那緩緩舒展的畫面,引發(fā)了學生對黃河的暢想。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再急劇呈現(xiàn)黃河的現(xiàn)狀:黃河在近20xx年間竟決口1500多次,改道26次,給兩岸人民帶來了深重的苦難。讓學生讀讀這句子,從中讀懂了什么。根據學生的回答,闡釋運用列數字這種說明方法的好處,并滲透以在今后的寫作中,也可以運用這種方法(在分析黃河泥沙之多,黃沙之重時,也同樣進行滲透)。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禍河。這鮮明的對比,引發(fā)學生的思考:為什么黃河會有如此大的變化?黃河是怎樣變化的?引出課題,進入課文的學習。
對于難點,我采用圖示法。根據學生的梳理,再一步一步出示:
通過這直觀系統(tǒng)的圖示,學生對人為(社會)因素給黃河所造成的危害之大,深有體會,從而解決了難點。
20xx年新課標,第一次提出非連續(xù)性文本這個概念。非連續(xù)性文本的簡易、直觀、明了的特點,適用于對某些概念的梳理與解釋。在這次教學中,我也采用了部分非連續(xù)性文本,比如以板畫解釋詞語,無限制開墾放牧所造成的循環(huán)危害等,這些或圖畫,或數據,或圖示,就明了直觀地解釋了這些難懂的概念以及繁瑣的循環(huán)。
當然,在本課教學中,還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比如對黃河的暢想不足,學生朗讀的時間不多等。我希望,這樣的磨練能讓自己少一些幼稚,多一些成熟。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5
在語文教學中,如何體現(xiàn)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其基點就在于情感。一個沒有激情的教師,如何能調動學生的情感,能讓學生充滿熱情地學習?展現(xiàn)給學生一個充滿激情的老師,陪伴孩子度過每一段快樂的時光。
1、通過多種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或直觀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設懸念……激發(fā)他們的閱讀欲望和動機,創(chuàng)造“我要學”“我想學”的積極教學氣氛。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在教學《蘋果里的五角星》這篇課文時,我充分利用蘋果這一實物教具,,讓孩子親自動手操作。學生很容易地理解了兩種不同的切蘋果的方法,理解了“橫切面”、“循規(guī)蹈矩”等詞語的意思。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很高??匆姾⒆觽儗W得快樂極了,我感到教學的真正樂趣其實就在這里?!凹とぁ睒O大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學過程也就“變苦為樂”。
2、教學活動中要注重置師生于課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暗巧絼t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才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一開始課堂是沉悶的,學生在搜腸刮肚,一時無人舉手。過了片刻,終于有人站了起來,說:“書中說了豎切和橫切兩種方法,我心想,斜切會有什么發(fā)現(xiàn)呢?結果,我看到了三角形。”緊接著,另一個同學說:“有一次,在家里吃飯,有果汁,也有紅酒,我就把紅酒和果汁混在一起,結果發(fā)現(xiàn)很好喝?!比缓?,我說了一個故事,結果這個故事引出了更多的故事??吹竭@種場面,我真是欣喜萬分,覺得天賜良機,便趁熱打鐵,說:“很好。同學們,你們看,剛才你們的發(fā)言啟發(fā)了我,我的故事又啟發(fā)了你們,這就是思維的火花在碰撞呀。我們的語文課就應該這樣上,這是多么有趣、多么有魅力啊!”我如是一說,學生非常感性地明白了什么思維的碰撞,明白了一節(jié)課我們究竟應怎樣上,明白了我們究竟應該如何去思考。而這些,正是為學生的可持續(xù)性發(fā)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如果我們每一節(jié)課都能讓學生的思維激情迸發(fā),他們的思維能力必定能得到發(fā)展,思維空間得以拓展,思維的創(chuàng)造性也將得到實實在在的培養(yǎng)。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6
大概由于“初生牛犢不怕虎”吧,我在接到轉正公開課的任務時,選擇了一個略讀課作為上課內容,師傅知道了我的選擇后說我很有勇氣,但她并沒有勸我放棄,而是鼓勵我好好加油,保持年輕人的沖勁兒和干勁兒。
《漁夫的故事》這一課的課文并不難懂,主要講了一個貧窮的漁夫,到海邊去捕魚,意外地撈上來所羅門王封鎖魔鬼的瓶子。他打開瓶子,狡猾兇惡的魔鬼鉆了出來,想要殺死他。漁夫用自己的智慧戰(zhàn)勝了魔鬼,使魔鬼重新被封鎖在瓶子里。這個故事告訴人們:擁有智慧的人,才是真正強大的、不可戰(zhàn)勝的。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因此在設計這個課時,我深知要使學生“一課一得”,不僅要自主地學習課文內容,更要學會一個方法。而且這篇課文在整本書中很特別,它是最后一個單元的最后一課,所以在這篇課文中既有對本單元“故事”主題的延續(xù),又在一定程度上呈現(xiàn)出對其他單元一些要點的回顧,比如這篇課文中對人物形象的塑造就與第七單元有隱形聯(lián)系。與此同時,由于這篇課文篇幅較長,情節(jié)也比較曲折,所以我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也確定了使用“長文短教”的方法。
在確定好要上這節(jié)課后,我首先關注的是導讀的要求,在導讀中共有兩個比較明確的要求,一個是要求學生理解課文中“在比自己不知強大多少倍的魔鬼面前,漁夫是怎樣做的?”另一個是要求學會簡要復述故事內容。
一開始,我對第一個要求的設計是直接分析兩個人物形象,由我?guī)е治龅谝粋€,再讓學生自主分析第二個。后來試教一次后發(fā)現(xiàn),因為這兩個問題是平行的,所以沒有梯度,學生在上課時會感覺沒有難度,沒有成就感,自然也就比較悶。所以我將這一環(huán)節(jié)改為一個小辯論,讓同學們從文中找依據,來辯論漁夫和魔鬼誰更強大,這樣一個問題帶動整篇課文的學習,而且課堂更加開放,學生的思維也會更加活躍。
我原本預設會有一部分同學覺得魔鬼強大,一部分同學覺得漁夫強大,但是在正式上課時,幾乎所有同學都是支持漁夫的,這非??简灲處煹呐R場應變能力,我臨時做起了魔鬼的“代言人”,從辯論的主持人轉變?yōu)檗q論的一方,增加了與學生的交流與互動。在辯論環(huán)節(jié)中,因為大家都抓住了漁夫的勝利來談,所以我趁勢讓他們思考這個故事想告訴我們的道理,大家一下子就能想出來,思維的遞進非常流暢。
原本在辯論后還有個分角色朗讀的環(huán)節(jié),但當時時間不是很夠,而且同學們在辯論時也將句子讀得比較到位,于是在正式上課時這個環(huán)節(jié)沒有進行,而是在點明道理后直接進入到了復述環(huán)節(jié)。我所任教的班級平時上課時對主要內容的概括訓練得比較多,這學期的課前演講也是脫稿講一個成語故事,所以他們對于講清楚故事的來龍去脈還是比較駕輕就熟的。原本想著課文較長,就讓他們從文章的四個部分中任選其一來復述,但在這個環(huán)節(jié),有超過一半的孩子復述了兩個以上的片段,近十人復述了全文。
愛因斯坦認為“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所以在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我引導學生開拓想像,將這個故事進行續(xù)寫,大部分同學都能夠依照文章呈現(xiàn)的人物性格來進行續(xù)寫,有個同學認為魔鬼是有可能被漁夫打動從而改邪歸正的,所以我也將他的正能量大力表揚的一番。
這節(jié)課總體而言,上得還是達到了預設效果的,節(jié)奏也比較適中,時間安排也卡得很準,在我喊完下課的十秒后就打了下課鈴,孩子們都對我的“未卜先知”感到和驚奇。但是作為一個新教師,我的課肯定還是有許多瑕疵的,課后的評課時間里,來聽課的老師們也給予了我許多寶貴的意見,讓我收獲良多。
一位老師說,在續(xù)寫環(huán)節(jié)后,可以簡單幾句話重新引回《一千零一夜》,讓孩子們從課本所選的《漁夫的故事》切入這本故事書,課內指導課外,進行更加深入的擴展閱讀。
一位老師說,在復述環(huán)節(jié)中,因為學情關系,可以讓孩子們在復述的基礎上演一演,這樣能夠更加生動形象,課堂也由看到讀到演,更加有梯度。
一位老師說,環(huán)節(jié)間的過渡語和學生回答問題后的點評語還需要再斟酌。過渡語要簡潔生動,既有承上啟下的功能,又要貼合孩子們的年齡特點,調動起課堂氣氛。點評語則需要從學生回答的話入手,更加精準,更加生動,更加豐富多樣,以評促學,使學生的上課狀態(tài)更好。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作為一名新教師,我需要學習的東西還很多,我需要磨練的地方也很多,我必將抱著謙虛謹慎的態(tài)度,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提升自己,爭取做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7
本課是葉圣陶先生寫的一篇游記。按照瀏覽的先后順序寫的,學生只要通讀一遍全文,對文章的結構層次還是不難理清。四年級學生已有一定的閱讀能力,在教學本課時鑒于文章的篇幅較長,不同于2課抓住某種景物寫具體,寫生動,讀起來順口,自然流暢,因此,只要在初讀時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理清文章層次,在理清文章層次的基礎上,進行逐句逐段地學習。引導學生用“選讀”或“跳讀”的方式,抓住重點字詞,用“總—分—總”的方法去歸納所描繪的景物特點。本文語言樸素,真實可感,于是我在課前孕育了寫作,為學習新課作鋪墊,“溫故而知新”。
首先“以舊促新”。課前,我將學生帶出了校園,去參觀了羊橋村的樂和家園。出發(fā)前,我初步為去參觀的目的地理了一條簡單的線路圖,“出發(fā)時間心情—一路所見所聞—目換地(樂和家園)?!币龑W生抓住“樂和家園”的房屋建設,以及文化娛樂場所,特別是“樂和家園”的建設規(guī)劃圖標,按觀察的先后順序記錄,然后進行寫作,在評講學生習作時,進行適當的寫作特點的滲透。新課時引導學生用自己的寫作方法去對比作家葉圣陶先生的著筆,學生非常感興趣,我巡視了整個教室,很大部分孩子都能作些旁批,勾畫重點字詞,我并進一步鼓勵學生,根據自己讀書的收獲,畫出簡單的線路圖,很快有學生理清了文章的結構思路:一路(美景)——洞口(寬)——外洞(大)——孔隙(險)——內洞(奇)。
我并進一步的出示要求“這些都是作者所看到的景物,通過這些景物的描寫,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在這里,我作了較難的閱讀要求:作者所看到的與所描寫的,都是文章的主要內容。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這是作者著筆的目的,也就是寫作目的,其實每位作者動筆的目的,也就是想寄予某種思想感情。則“主要內容+寫作目的=中心思想”這里,我又闡述了一般記敘文歸納中心思想的幾種模式。(這是新教材不要求的',但我認為學語文,就得學會欣賞,只有懂得欣賞,才能感覺得到語言文字的優(yōu)美與快樂!才能在自己的胸中升騰起大自然的魅力,才能在自己的生活中涌現(xiàn)一種無窮無盡的自然風光。)
其次,和作者分享快樂。課文是按游覽的先后順序,記敘了作者去金華的雙龍洞所看到的景象。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山川的熱愛,對大自然的熱愛,葉老的著筆就像一位和藹可親的導游,和我們一起迎著溪流,聞著花香來到神奇的雙龍洞。(由看到——體驗——熱愛)。要求學生帶著這種如聞似見的感覺,再次走進文本,認真研讀“一字一詞一句”讀熟,感情到位。想想作者在記敘游覽的過程中,是怎樣找到沿途,洞口、外洞、孔隙、內洞的特點,并把這些特點寫清楚的?由此小結作者所采用的寫作特點,也是要求學生掌握的寫作方法。比如:文中作者就抓住典型景物寫出在游覽過程中的所見所聞,做到有詳有略,詳略得當,從自己的切身感受中突出景物的特點,運用設問,假設等句式和說明,比擬的方法進行具體形象地描述。
那么,怎樣按游覽的順序描寫景物?這是本課中要滲透的知識點,并要求學生要會用。一篇文章寫的好不好,順序是關鍵。有了順序才會給人留下清晰的印象,才會使事物的條理記敘的更清楚。首先弄清游記的文理線索。在《記金華的雙龍洞》一文中作者就很好地抓住了文理線索。一是作者游覽的先后順序:路上——洞口——外洞——內洞——出洞,二是水流的路線:從深黑的石洞流進內洞,再經過外洞流出洞口,然后隨著山勢流下山去。這兩條線索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使文章敘述清晰,一目了然。其次要做到有始有終,結構完整,如文中作者開篇點明游覽的時間及目的地,中間部分記敘了游覽的經過,文章結尾寫了自己游覽結束,出了雙龍洞,敘述完整,讓人印象深刻。游覽的先后順序,將長廊、萬壽山、佛香閣、昆明湖的美麗景色娓娓道來,耐人尋味。
綜合拓展也重要。每學一篇課文,都要拓展一些與課文有關知識銜接。比如:葉圣陶名言,每學一篇課文后進行類似文理訓練,力求真正做到“讀寫結合”每篇課文都有一些亮點,這需要老師引導學生去捕捉,去發(fā)現(xiàn),然后實踐訓練。如“春游”“秋游”……
說實話,本課的教學不是很理想,我說的是頭頭是道,也條條有理,但學生的感覺似霧里看花。從作業(yè)上看,基礎還是過關的,習作不好,學生寫出來的作文,從語言上“機械僵硬”,似乎在努力地完成一道填空題,根本就不會抓住事物寫具體。我在想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原因就是因為我的引入有些深了,過分地去強調了寫作的特點,特別的要求,這就讓學生產生了一種不自信的感覺,打不開思路,也敞不開心菲,連成績好的好像也無話可說了。這說明了一個問題,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以學生為本,不能強牽附會,不能要求過高,不能用作家的眼光去看待學生的生活,尊重孩子的心力承受力,否則“滔滔江水也是付之東流?!?/p>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8
這篇課文講述了一個發(fā)人深省的故事:作者和同伴在南太平洋一個海島旅游時,看到一只正離開巢穴爬向大海的幼龜被一只食肉鳥叼啄時,出于好心,不顧向導勸阻,要向導趕走食肉鳥,把幼龜抱向大海。
正當我們?yōu)樽约罕Wo小動物的善舉而沾沾自喜時,卻發(fā)生了令人震驚的一幕:原來這只幼龜是偵察兵,后面成群的`幼龜得到了錯誤的信息,以為外面很安全,就從巢中魚貫而出,結果許多幼龜成為食肉鳥的美餐。我們陷入了深深的后悔和愧疚之中。我在教學中緊緊圍繞教學目標進行教學,讓學生明白了如果不按自然規(guī)律辦事,往往會產生與我們的愿望相反的結果。
最后我在班上就“向導明明知道“我們”的想法會害了幼龜,為什么不制止,反而抱起那只幼龜朝大海走去?他這樣做你是贊同還是反對呢?”這個問題進行了討論。討論的過程令我驚嘆,他們的潛能真的是無限的。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9
《紀昌學射》是一篇寓言故事,內容短小精悍,是第八組課文的第一篇,本單元要求:簡單復述課文主要內容,體會其中的道理。文章并沒有把筆墨用在紀昌是如何學習射術,而是詳細的講述了紀昌兩次練眼力的過程,說明只有練好扎實的基本功,才能取得成功。寓意十分明顯。
一、 凸顯“實踐”,注重讀中感悟
文中兩次練眼力的目的是不同的,第一次是第二次的基礎。所以,我在教學中,把重點放在了第一次練眼力上。為了引領孩子感悟紀昌苦練的品質,我?guī)ьI孩子層層深入地品讀句子。
二、 滲透學習方法,并貫穿課堂始終
首先,初讀課文后我給學生提供了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句式進行語言訓練,目的是滲透給學生概括主要內容的方法和運用?!笆紫取⒔又?、然后、最后”這些詞語把語言組織的更有條理。學完全文后,我再次提供句式進行訓練時,就能水到渠成,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學生在課堂中表現(xiàn)得興趣盎然,對詞語的理解和對紀昌的學習品質的理解更加深刻,體現(xiàn)了語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tǒng)一。
三、 故事鏈接,激發(fā)學生學習寓言的興趣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開頭設計的`故事導入,目的是引導學生通過質疑—理解,變演繹為探究。讓學生興趣盎然的去主動讀通、讀懂文本。體會主人公的品質。就今天的課堂效果來看,學生對寓言的學習熱情還是比較高漲的。由于本課容量比較小,但個別學生對《紀昌學射》這個故事有所了解,所以在學完本課后,我將《紀昌學射》的故事講述完整。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0
《蝙蝠和雷達》這一課的教學要點是讓學生弄清蝙蝠的嘴和耳朵的作用,初步了解蝙蝠探路的方法,以及飛機夜間飛行與蝙蝠探路之間的關系。這既是這節(jié)課的重點,又是難點。為了突破難點,使學生便于領會掌握文中所要說明的道理,我通盤考慮,精心設計如下:
一、 自主學習
《蝙蝠和雷達》是一篇常識性的文章,課文用“在漆黑的夜里,飛機怎么能安全飛行呢?原來是人們從蝙蝠身上得到了啟示”這個設問句開頭,引出一百年前科學家所作的試驗,從而揭示蝙蝠和雷達之間的關系。根據文章的內容及寫作特點,我通過如下“三步”進行教學。
課文的四、五小節(jié)介紹了科學家做的試驗,是文章的重點部分,我在第一課時設計了下邊的`表格,要求學生小組合作填寫:
試驗次數
試驗方法
試驗結果
試驗結論
通過填表,學生們一下子理解了蝙蝠飛行靠的是嘴和耳朵,而且印象深刻。
學生自學后大多數學生得出結論:蝙蝠飛行探路不是靠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這一部分的學習,學生興趣濃厚,積極性高,學生自主探究,得出結論,有一種成就感。
二、突破重點
這一課的教學要點是讓學生弄清蝙蝠的嘴和耳朵的作用,初步了解蝙蝠探路的方法,以及飛機夜間飛行與蝙蝠探路之間的關系。這既是這節(jié)課的重點,又是難點。我緊緊圍繞科學家的三次試驗和由蝙蝠受到的啟發(fā),發(fā)明雷達入手,反復請同學們采用不同的讀書方式讀課文,再結合文中的相關語句說說自己的理解和收獲。并激勵學生根據課文內容繪制簡筆畫。
三、注重課外延伸
本課第一次讓學生接觸到仿生學的知識,該科學領域是極其寬廣的,因此在教學本文內容后,我讓學生交流所收集的有關仿生學的資料。例如,人們根據烏賊噴水的原理,發(fā)明了噴水船;根據海蜇的游動,發(fā)明了風暴預測儀;根據蝴蝶的外表特征,發(fā)明了迷彩偽裝……使學生對人類模仿動物進行創(chuàng)造發(fā)明有了更深的了解。這一教學設計注重培養(yǎng)學生了收集整理資料的能力。并練習小練筆:從動物獲得啟示,有所發(fā)明。
所以說課堂的有效教學不光需要教師的精心備課,更需要老師在課堂上根據學生的學習效應機智地進行教學,這樣的課堂教學才是有效的教學,一切教學只有圍繞著學生的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才是真正體現(xiàn)課堂教學的價值。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0篇(四年級下冊快樂讀書吧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 三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工作計劃模板8篇(三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工作計劃人教版)
★ 精品小學二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12篇 二年級數學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 二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計劃12篇 部編版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計劃
★ 小學六年級下冊體育教學工作計劃3篇(六年級下學期體育教學工作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