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以下是熱心網友“jiaobijinglucheng”分享的高三歷史教師工作總結,供大家賞析。
在本學期,得益于學校領導的有效指導,依托高三年級組的精心組織和安排,第一輪復習工作順利開展,各項教學任務均已按計劃完成,并較好地達成預期的教學目標。以下是我對高三歷史教學工作的總結:
一、強化第一輪復習,注重因材施教,打牢基礎,重視實效,穩(wěn)步推進。
結合我所帶的高三文科班(6)、(7)和(8),針對本屆學生歷史基礎差異顯著,為了提升復習效率、確保第一輪歷史復習順利進行,我精心設計了符合各班特色的教案和學案。每堂課的教學目標做到有針對性,使不同基礎的學生在課堂上都有明確的學習要求和任務?;诒緦脷v史教學組的整體規(guī)劃,我將新課與復習緊密結合,每節(jié)課都有清晰的知識目標和能力要求,對每一章設計了與近年來高考題型特征相關的檢測訓練,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努力從知識型向能力型轉變。在教學方法上,著重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充分發(fā)揮自主性和獨立性,促使學習由被動轉為主動,同時將歷史基礎知識與基本能力有機融合;注重學科內知識的歸納與綜合,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為后續(xù)的歷史專題復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構建歷史知識體系,重視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1)歷史教學應關注其發(fā)展中的連續(xù)性與階段性,需要將學生已有的知識融入歷史發(fā)展的長河,將零散的知識與歷史主線連接,從而逐漸形成知識體系網絡。這一網絡多元而豐富,高三教學應聚焦專題性知識,比如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發(fā)展、中國近現代民族資本主義工業(yè)的興衰、世界史中某國的經濟發(fā)展或政治制度變遷等。教師在教學中應突出重點,關注基礎知識的同時,重視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的鍛煉。為了幫助學生掌握完整的知識體系,復習內容可以劃分為若干單元,每一個專題亦可視為一個單元。在學生掌握基本歷史體系的基礎上,我將加強能力訓練,詳細講解歷史概念的深層內涵與外延,幫助學生探討歷史事件之間的聯系,引導他們從知到識的轉變,激勵學生自主探索歷史的啟示。在教學中,鼓勵學生進行質疑、思考及辯論,為他們預留思維空間,促使從多個角度和全方位分析問題。
(2)歷史發(fā)展的階段性使其呈現出明顯的特征,這些特征引導對歷史發(fā)展的本質和規(guī)律性的認識。從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歷史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階段性特征,例如封建社會的形成與發(fā)展時期的戰(zhàn)國、秦漢;封建繁榮的隋、唐;封建衰落的明、清。相同歷史現象在不同階段中起著不同作用,例如封建中央集權政治制度。在不同歷史時期,表現出相同的歷史現象,如農民起義,表面看似共同點,但實際上其斗爭口號和綱領呈現出不斷提高的趨勢。在教學中,應進一步強化和突出歷史的階段特征,通過對具體歷史事件的考察分析,讓學生深化對歷史的認識,獲得教育與啟發(fā),提升他們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
三、妥善處理全面復習與重點復習的關系。
在全面復習與重點復習之間,需明確二者的關系,既不能因過于強調覆蓋面而忽視全面復習,也不能對新出現的情況置之不理而簡單照搬舊有復習方法。重點復習應立足于全面復習,原先的三段式復習形式——基礎復習、專題復習和重點復習仍可沿用,但教學計劃需重新調整,側重在后兩段,以增強能力訓練的強度。
四、積極利用課外輔導,確保學生及時準確地掌握基礎知識,針對個體特點提供具體指導。
教學的核心在于知識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同時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學生基礎較弱,根本上反映出過去學習中缺乏有效的方法,而具體表現為缺乏適合個人思維特點的學習策略。
高三歷史教師工作總結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