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網小編分享的讀《千年一嘆》有感13篇(《千年一嘆》閱讀感受),供大家參閱。
讀《千年一嘆》有感1
從歐洲至埃及,再穿越危機四伏,戰(zhàn)火不斷的中東、貧窮的印度,這樣的事恐怕沒有幾個人敢做,敢做的人中恐怕沒有幾個能成功。然而我們尊敬的一位中國學者做到了,而且不是作為探險者,而是以文明的朝圣者的身份,對人類文明發(fā)祥地的過去和未來進行了探究和思考,將每一天的心得整理成了一本書。這位學者,便是余秋雨;這本書,叫做《千年一嘆》。
我一直對古文明饒有興趣,可惜沒有機會和勇氣去親臨實地。而這本書正給了我一個直面它們的前世今生的機會。翻過每一頁中蘊含著的希望、辛酸、無助,“千年一嘆”的含義漸趨清晰。那些曾經盛極一時的文明看起來堅不可摧,卻在千千萬萬個苦難中沉睡了。為什么?最大的原因還是人類自己??!看看猶太人吧,如此堅定而有智慧的民族,卻遭受歧視和奴役,四海為家,在近代又遭到了法西斯的瘋狂屠殺,作者在書中委婉地問:為什么上天待這個民族如此不公?其實真正應該反省的是我們自己。作者在文中提到耶路撒冷被挖地三尺;幼發(fā)拉底河被掘開,伊拉克古城就這樣消失在洪水中;巴比倫被征服后,土地上被灑下鹽和荊棘的種子……文明在殘殺和吞并中消逝、中斷,留給后人無盡的失落和遺憾。文明的沖突今天仍在繼續(xù),時隔數百年,中東、北非等地發(fā)展的契機仍在慢慢被熊熊戰(zhàn)火所吞噬,許多人在為和平吶喊,然而人們何時能學會克制本性,理解和尊重自己的手足?否則現在的文明也會消失,成為奄奄一息供后人憑吊的一片悲愴。
這本書中并沒有具體寫到中國,但閱讀中我無數次聯想到中國。勤勞聰明的中國人創(chuàng)造過舉世矚目的偉大文明,中華文明的大河,不管是波濤滾滾還是細流涓涓,總算是保存了下來,這一切確是我們值得慶幸的。然而,在新紀元,我們的千年文明將面臨嶄新挑戰(zhàn)?!拔拿鞯淖畲髷橙瞬皇菓?zhàn)爭,而是遺忘?!币徽Z中的。猶太人雖歷盡艱辛,但信仰堅定,從沒有忘記過自己的民族、自己的故鄉(xiāng),因而在夾縫中生存,在重重壓力中建立了國家,保存了民族的薪火。這樣的民族,未來一定是充滿希望的。中華民族也有著千年的文化積淀,其中包含著精神、思想的精華,今天的我們一定要傳承。琴棋書畫,這些源遠流長的技藝傳到今天,可以說是奇跡,是我們驕傲的資本。至于糟粕、落后的思想,則不要害怕去更正它,甚至摒棄它,只有卸下了沉重的包袱,我們才能向著復興之路奔跑起來?,F在西方文化橫掃世界,在這樣的洪流中,我們除了積極吸收西方先進文化技術外,更要小心的保留我們自己的東西。崇洋可得進步,媚外絕不可取。
這本書當然遠不止這些。文明又豈能是寥寥數篇就可以道盡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才能切實感覺到文明的偉大和脆弱,至于余老先生,這位用足跡開辟荊棘,為后人奠基的行者,當然是值得我們尊重的。
讀《千年一嘆》有感2
《千年一嘆》確切的說是一本日記,書中既領略沿途的千古名勝,又弘揚里它的精神。以及對文明的衰落的惋惜,對當地人民的艱苦生活的痛心。
其中,令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伊拉克之旅,那里有許多的失學兒童,生活非常艱苦,那里的旅館充滿了刺鼻的味道,那里的貨幣也從一個第納爾兌換三個多美元到一千九百第納爾兌換一美元,市場的貨物因此很難買的起。估計的保存非常稀少,然而博物館里除了空缺,就是悲愴。
反思文明故園,憑吊古跡的文字,具有極強的視野角度,使文明古跡的悲寂表現的淋漓盡致,尤其是作者筆下希臘的藍、埃及的金黃、以色列的象牙色、伊拉克的灰色,代表了各自國家不同的色澤,具有極高的象征意義。
除了伊拉克,作者還介紹了希臘文明、埃及文明等古文明,發(fā)源地都普遍的貧窮,那里的人民極度的骯臟,從來不洗臉,更不必說去洗衣服了,而且喜歡光著腳在垃圾堆旁,那不僅貧窮,而且政治也非常的混亂,沖突不斷,交通事故頻繁發(fā)生,導致那里的人民都很愚笨,對戰(zhàn)爭與事故不敏感,可以忍受所有人的屈辱。
在對文明衰敗感傷的同時,作者也分析了我們中華文明可以長勝不敗的原因。中華文明早在秦始皇時期統一文字,使中國歷史存活了下來,而不像古埃及,變?yōu)椤澳灸艘痢?,導致文明歷史沒有存活下來。
法老的埃及、巴比倫的墻、希臘海濱夜,而我卻陷入了歷史的漩渦,不能自拔,不愿自拔。
作者:李晨曦
公眾號: 大張莊中學
讀《千年一嘆》有感3
今天一讀余秋雨的《千年一嘆》,頓時感慨萬千。余秋雨隨鳳凰衛(wèi)視走過亞洲,滿懷著希望和熱情,但當他一路走來,當他蕩漾于文明古國,卻見千年的輝煌已泯滅。留下的只有無休止的戰(zhàn)爭和望不盡的貧窮。余秋雨在作品中說著自己內心的焦慮與恐懼。
我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是碗》一文故事講的是大家在車上因為饑餓而驚醒,陳魯豫小姐只好拿出袋裝的方便面泡著吃,在旅館里詢問有沒有碗時,服務員竟摸不著頭腦,幾經描述,服務員才明白,但當服務員推門進來,手中拿的卻是一個塑料花盆,頓時,全場驚愕。
在這個故事中,沒有故事的趣味,卻透出重重的哀傷和悲愴,以及千年輝煌墜落的寂寥和空虛。
作者余秋雨驚悚于古文名遺言,反思與尼泊爾山麓,聞道于數萬里荒原,執(zhí)筆于最恐怖地區(qū)。看著民不撩生,水生火熱的情景,我和作者一起心酸掉淚。
當看到最后幾頁的圖片,我體味到自己是一個中國人的幸福,我們不需要被槍林彈雨擊斃,不需要匍匐在戰(zhàn)場,不需要日夜面對著斷垣殘墻,不需要驚悚于古文明已冰冷的遺體。
作品中那無數問號,無數嘆息,多少血淚,意味這什么?意味著太多太多的辛酸。因為,因為――人的生活本不該如此絕望!
讀《千年一嘆》有感4
“執(zhí)著于最恐怖地帶,問道于數萬里荒原”。在這千年之交的日子,我們的余秋雨先生,追隨鳳凰衛(wèi)視的腳步,一路向西,尋找人類古代文明。足跡遍布希臘、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約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和尼泊爾,跋涉了四萬多公里,最后終于在千年之交來臨的夜晚回到了北京。
“千年走一回,山高水有長,車輪滾滾塵飛揚,祖先透我來拜訪。我是昆侖的云,我是黃河的浪,我是涅磐的鳳凰再飛翔。法老的陵墓,巴比侖的墻,希臘海濱夜潮起,耶路撒冷秋風涼。我是廢虛的淚,我是隔代的傷,恒河邊的梵鐘在何方?千年走一回,山高水有長。東方有人長相憶,祖先托我來拜訪。我是屈原的夢,我是李白的唱,我是涅磐的鳳凰再飛翔?!薄肚曜咭换亍?,還在耳旁敲想。隨著書中跌宕起伏得情節(jié),漸漸的發(fā)覺,這不僅僅是一部日記,也不是日記體散文!而是留給我們不盡的啟迪和震撼!
千年走一回,卻有陣陣嘆息傳來,輕輕的,緩緩的,從遙遠的愛琴海面,從神秘的金字塔中,從約旦河,從恒河傳來。聽,是誰?是誰在呼喊?是誰在悲嘆?法老?佛祖?或許就是民族的靈魂。當輝煌成為寂寞,當神廟成為殘柱,當人們已經漸漸習慣了忘記,那么那陣嘆息里有多少的無奈?。哪侨祟惖墓盼拿饕宦纷哌^,貧窮,戰(zhàn)爭,饑餓……中東地區(qū),戰(zhàn)火紛紜,人類???何必殘殺自己的同胞呢?中東,在我的腦里一直都是一片模糊,哪兒有利益,哪兒就有戰(zhàn)爭啊,兩伊,阿富汗……不都是利益掠奪戰(zhàn)嗎?文明,終將興盛,也必將落幕。只是當文明已經衰落,歷史開始褪色,輕嘆一聲,我們又必將投身于新的歷史中去。
千年走一回,希臘:雅典,斯巴達,都成了過眼煙云,留給我們的只是四年一次的奧林匹亞運動會。埃及:繁華的法老時代已蕩然無存,任由許多年輕的民族一個個的超越,談到埃及,必定會想到金字塔,正如秋雨先生說,站在金字塔前,我對埃及文化的最大感慨是:我只知道它如何衰落,卻不知道它如何構建;我只知道它如何離開,卻不知道它如何到來。文明的落寞??!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這兒,每天都有沖突,每天都有不好的事件的發(fā)生。耶路撒冷,匯集了太多的歷史情感和宗教情感,使這里的空氣濃稠地教人難以呼吸。它同時是猶太教、回教和基督教的圣城。中東:世界的火藥庫??杀?!一個曾經孕育人類最早的古文明,富庶的兩河流域,卻在積年累月的戰(zhàn)爭中,給拖累地生靈涂炭,貧困不堪。印度,這個佛教大國……
千年走一回,穿越人類的古文明圣地,看到的只是殘??!正如書中所寫:全場一片哭聲!在那片茫茫的荒原,碧血黃沙。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卷起無數的塵土,它將淹沒一段過去,同時成就另一段未來!在中東,西亞這片土地上,留給我們思考的還很多很多,那是文明的落寞,戰(zhàn)亂,恐怖事件。
碧血黃沙,這些可敬的民族,這些可悲的民族,這些可憐的民族啊!記憶經久不息,而歷史終究過去,文明還得從腳下起步……
讀《千年一嘆》有感5
讀余秋雨千年一嘆有感篇一
才讀罷這本書已經是滿腹的滄桑了,隨余秋雨游歷了一邊世界上那些正在被時間、戰(zhàn)爭所吞噬的文明遺跡。那是怎樣的一種旅程?捧著這本《千年一嘆》,我的手就好象撫摸到了文明的碎片、歷史的車轍......
放下書,去細細品味的時候,才發(fā)現,我的心原來正在滴血......
這是一本日記,寫的是在千年之交,余秋雨先生隨香港《鳳凰衛(wèi)視》考察人類文明遺跡的經歷。一個柔弱的學者、書生,數萬公里的越野行程,何等的不易?這是對人類文明的一種執(zhí)著追求、謔誠朝拜。沿著人類古代文明的路基前行,卻發(fā)現竟然有那么多路段戰(zhàn)壕密布、荒草迷離、盜匪出沒!人類正在慢慢親手毀掉自己的文明。
或許是對余秋雨先生的尊敬,我對這本書的感覺頗為良好,讀書的同時既領略了沿途的奇聞軼事、還有余先生思辯的精神、對文明衰落的厚重情感;對當地貧窮落后的現狀的痛惜;以及對當地人的愚昧、麻木的痛恨所感動。心里不禁的為余秋雨先生的此行叫好,一本在世界最危險、最有人類文明倉桑感的地方寫成的日記,大大的解決了我的饑渴。
“千禧之旅”的首站是希臘。
我不了解希臘的文化背景,也不知道希臘文化有過怎樣的宏偉歷史;初識希臘是從希臘神話普羅米修斯欺騙宙斯開始的,還有就
讀《千年一嘆》有感6
何謂《千年一嘆》?
這是余秋雨先生的一本世界文化(文明)考察日記。正像余先生所言:我只相信實地考察,只相信文化現場,只相信廢墟遺址,只相信親自到達。
《千年一嘆》記錄了在千年之交的時候,先生隨香港鳳凰衛(wèi)視的“千禧之旅”越野車隊,跋涉四萬公里考察伊斯蘭文明遺跡的經歷。當年的行跡遍布希臘、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約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尼泊爾等。
書中,作者以厚重樸實的語言,記錄了希臘、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約旦、伊拉克、伊朗等地文明的衰落,探討了造成這些文化衰落的根本原因,并且找到了中華文明之所以延續(xù)的原因。
縱觀先生一路走過的國家(地區(qū)),應該說“景象萬千”――崇拜、震撼、憂傷、悔恨、珍惜,錯綜復雜的心里感受,化作深湛的思考、化作大聲的疾呼:到底看到了(經歷)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首先是希臘。文章開篇第一個題目便是――哀希臘。似乎很沉重。殊不知,希臘也曾有過偉大的輝煌。因常年的戰(zhàn)爭,拖垮了整個希臘的經濟,再加上在自然暴力面前,不堪一擊。最終,難逃沒落的命運。然后,是埃及。金字塔已經在這片藍天下屹立了幾千年,和遠在墨西哥的瑪雅文明一樣,都是人類的未解之謎??墒?,按照余先生的思考:就是一個人過度勞累會損耗元氣,一種文明也是。埃及就是這樣,經過了長時間的修建金字塔和戰(zhàn)爭,它確實已經體力不濟,至今還沒找到文化復興的基點。今天的法老的后代子孫們,早已忘記了過去,他們終日閑散無事,只會“滔滔不絕地講話”。難怪埃及被貼上落后的標簽。別忘記,曾經的文明古國??!接下來在以色列、巴勒斯坦和約旦,作者參觀了一座大屠殺紀念館,紀念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被納粹屠殺的六百萬猶太人。這是一部文明可以成為一種點綴,但文明有最終的指向,正是一部屠殺與反抗的歷史。戰(zhàn)爭摧毀了家園,摧毀了文化。文化(文明)也走向了凋零,只留下一段深深的血印。不可思議的是在約旦的大山里居然還有缺少文字的文明存在??梢?,人類的歷史比有記載(記錄))的更長,他們一定有更多的經歷,更險的遭遇、更寂寞的輝煌。某種意義上說,這更是一種難得的文化形態(tài)。
探尋文明,離不開兩伊。他們曾是何等輝煌,可如今呢?貧窮、戰(zhàn)爭、宗教(教派沖突)等正在無情地摧毀這片土地,千千萬萬的老百姓痛不欲生!最終,正是文化的徹底覆滅!他們無能保護他們先人留下來的輝煌,即使面對他們的未來(孩子)),他們似乎都無能為力。確實正像書中寫到道:一切善良都好像是傳說,一切美麗都面臨著殺戮。間離了看,他們毫無力量,但在白天和黑夜的交接處它們卻能造成期待,正是期待,成了善良和美麗的生命線。
走過了巴基斯坦就到了印度――我拒絕說它美麗。本應該很美麗的國度,但,其實并不如此。作者來到了新德里,考察了紅堡(一座用紅砂石砌成的皇宮),接受了加藤先生的采訪,拜謁圣雄甘地墓,看泰姬陵,置身于偉大的恒河畔,觀看菩提樹和洞窟等等,最后,告別阿育王。作為文明古國的印度,似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問題:人口暴增,宗教歧途,治安堪憂。他們已經淹沒了很多精致的文明。每一處廢墟,便是一處毀滅,然而在這毀滅之前呢?恐怕沒有一絲思考,更沒有一聲疾呼。因怕玷污對神圣之地的印象,余先生沒有進一步參觀考察阿育王的首府更多的文化遺址。偉大的阿育王,別了!別了!
尼泊爾,是文明之旅的最后一站。小小的尼泊爾雖沒有偉大的古文明,卻有勤勞友善的勞動人民。這里遠離愚昧,遠離血腥。這里簡單自然。在喜馬拉雅山下,在幽靜的山林中,作者整理了這一路上的感觸。
千年文明,千年追尋,千年思考,千年嘆息。曾經的這些文明古國,這些偉大的文明去了哪里?同一命運即:衰敗、沒落甚至完全消失!是什么原因呢?余秋雨說了這樣的一些話:人類不可以對同類太囂張,更不可對自然太囂張。這種囂張也包括文明的創(chuàng)造在內,如果這種創(chuàng)造沒有與自然保持和諧。
除此之外,當繁衍過度、消費過渡、競爭過度、占據空間過度、心理曲折過度、口舌是非過度、文字垃圾過度、無效構建過度顯而易見,這已經構成了災難。
周游“列國”之后,該回家了。離別之后,才懂得珍惜,才能真正讀懂它。大中華,大中國,是我們祖祖輩輩的依靠,我們該為之無限自豪!可,我們有時候埋怨它、輕視它、斥責它、嘲笑它。嫌它這個不好,那個不好。這次慚愧至極!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屹立于世界而不倒。我們正努力構建和諧社會,我們提出并踐行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我們以人民為本,我們崇尚人與自然和諧。
何為《千年一嘆》?跟余先生一起,用腳丈量土地,跨越千年,橫縱對比。慶幸我們還存在,但,我們該有基本的思考和警覺!
讀《千年一嘆》有感7
千年一嘆
有人說,能給人帶來幸福感的不是物質的滿足,是精神的富足,心靈深處的情感歸屬。如果你要問國人,你的精神、情感歸屬是什么?她(他)的回答不會是圣經,不會是古希臘神話,會是唐詩宋詞、孔孟之語、老莊之言,會是烙在骨子里的文化印記,會是流淌在血液里的君子之道!
或許是在這種文化里待久了,厭煩了,期望出去走走,去探訪那荒涼的禮貌遺跡,去尋一尋殘存的千年歷史記憶!
希臘是藍色的海,閑散與優(yōu)雅并存,昔日嬌美的容顏逐漸蒼老,但心有不甘;埃及是廣袤的黃色沙海,古禮貌的輝煌與現實的失落,荒蕪與破敗之后的老淚縱橫;巴以依舊沖突不斷,塵封著一段猶太的'苦難史,呈現背負而玩弄歷史的象牙色慘狀;伊拉克是富裕與貧窮并存,灰色的沖突與恐怖,落寞的巴比倫禮貌;伊朗,塵封之下的波斯禮貌,有著蒼涼、世俗、神秘,甚至是一絲詩意;巴基斯坦是滿眼如密林的赤腳和臟亂,整體性貧窮之下還有祥和的犍陀羅佛像;印度是泰姬陵的浪漫成人童話,鹿野苑與菩提樹下的清涼與慈悲,還是路邊的乞丐與懶漢,無法定義美麗與潔凈的恒河?尼泊爾邊陲是滿眼綠色與花海,潔凈與些許詩意。
埃及禮貌的斷裂,或許是過度的極權;巴比倫禮貌、波斯禮貌與阿拉伯禮貌之間,或許是各禮貌之間的征戰(zhàn),極盛極衰的輪回,夾雜著糾纏不清的宗教極端而逐漸湮沒;印度禮貌或許是不斷地受到外族侵略而不斷分裂,過多的宗教信仰和傳統而混沌一片。亦或者是追求禮貌,反而走向了禮貌的對立面——荒昧和野蠻。
一段文化的旅程,或許不在于走過了多少路、遇到過多少人、看到了多少風景,或許是在經歷過生死的考驗而脫胎換骨,在這段旅程當中重新認識了、懂得了她——中華禮貌。我們在她的護佑下,依偎她成長,卻埋怨、責怪、輕視她,直到離開了她才懂她。她用幾千年走出了一條自己的路,極力護佑她的子孫,讓他們得以代代相傳。而我們常常恥笑她愚昧、封建,為何不走另外一條路!直到走遠了,才看見了她的全貌,才懂了,才吃驚,才羞愧難當!
“我們這一代人生得太晚,沒在你最需要的時候為你說話。我們這些人又過于疏懶,沒有及早地去拜訪你的遠親近鄰。”
千年一嘆,嘆昔日的輝煌與今朝的荒蕪,嘆往昔的禮貌與今日的落寞,嘆往日的慈悲與此刻的戰(zhàn)火,嘆你的靈魂依舊與溫婉動人!
讀《千年一嘆》有感8
很抱歉現在才寫這本書的讀后感。
看過《文化苦旅》之后,就對余秋雨的文字念念不忘?!肚暌粐@》從希臘,到埃及、以色列、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最后從喜馬拉雅國門回家。一路經過約旦河、底格里斯河、幼發(fā)拉底河,在大河文明中流淌過巴比倫文明、波斯文明、印度文明、希伯來文明、阿拉伯文明……
我對于中東的文化不甚了解,所以跟隨著余先生的步伐,在一次次入關和出關中,在每一個古跡跟前仰望、思索的過程中,更多是茫然。于是去找了鳳凰衛(wèi)視在此次旅行中所拍攝的紀錄片《千禧之旅》,二十一年前的紀錄片,分辨率只就幾百,但是就在這時代的畫質中瞥見離我甚為遙遠的遠方,古老的文明留下的嘆息,在風沙和陽光中徐徐具像為石柱、宮殿、墓碑和瀝青路。
余先生的文字便也跳動起來,每一聲贊嘆都自成畫面,每一句遺憾都留有影像。
文人的筆觸總是和我們這些習慣了粗糙的言語的人不同,每一個遣詞造句都別具韻律,所以摘記本上滿滿五頁的摘錄,每一句都恰如其分得在原文里,又頗為可愛得在摘記中。
最為感動的,是一路走下來,來到喜馬拉雅山下,在萬仞銀亮之下,在這最為氣派的國門之下,回到祖國。“我在離別之后才讀懂了它?!弊哌^那么多文明,看過許多可能與中華文明同一時期出生的古文明,如今卻慢慢被掩埋和遺忘,才回過頭來意識到我們的文明是經過了多少坎坷,才跌跌撞撞闖入新世紀的大門,拍干凈身上的塵土,慢慢地又挺直了腰桿。
我至今沒有離開過國門,但是感謝互聯網讓我看到許多外面的事情。從國家新聞看大的世界政治、經濟、社會、戰(zhàn)爭,又在不同國家留學生的頻道有幸領略不同地方的生活和風景。
所以雖然我沒有去過印度,但是我知道那里可怕的交通、糟糕的治安和或許值得一去的宗教圣地。所以雖然我沒有去過倫敦,但是我知道泰晤士河的風景,知道哪個區(qū)的治安較好而哪個區(qū)十分混亂。所以雖然我沒有去過美國,但是我知道美國的個人醫(yī)療多么昂貴,知道留學生在那兒會遇到的種種不幸。
所以我稱自己為“幸運兒”,我生在這個挺起了腰桿的國度,她有著最源遠流長的文明,和最欣欣向榮的未來。
每次在小破站上刷到國家相關的視頻,常會看到滿屏的“此生不悔入華夏,來世還在種花家”,山河無恙,國泰民安。中國的文字總是足夠浪漫,讓我們得以將滿腔的赤誠告訴這片生我們、養(yǎng)我們的土地。
如果可以的話,誰不想用雙腳丈量這片土地呢,它擁有著最絢爛的顏色,它的每一次呼吸,都跳動著屬于我們的故事。
讀《千年一嘆》有感9
《千年一嘆》追其根源,它像是馬可波羅游記一樣的日記,記錄的是余秋雨四萬八千里行程中的經歷,記錄了伊斯蘭文明、兩河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古埃及文明、希伯來文明。
然而,生命總是在不斷前行,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一切都是來也匆匆,去也匆匆。每每重拾,都會有一份揮之不去的滄桑感。就如他在《廢墟》中所說的,“我熱愛廢墟,又寄情于廢墟”.多少個王朝,反反復復,一千年一回,留下的只有一陣陣嘆息。輕輕的,從那遙遠的愛琴海面?zhèn)鱽恚瑥姆ɡ系慕鹱炙袀鱽?,從被風化的古代遺址中傳來,也從恒河畔邊傳來,當曾經的輝煌成了寂寞,當神廟已經破殘,當人們開始遺忘,那陣嘆息也只成了無奈,文明已經衰落,歷史也開始褪色了。他不畏“孤獨與艱險”,用自己的親身經歷書寫了《千年一嘆》。
“千年一嘆,一嘆千年”,我是一個沒有長途旅行過的人,什么名勝風景、文化古跡、都沒有真正的體會過。雖然他語帶鋒芒被人稱作“毒舌”,但他用“文字追述文明消逝的滄桑,用鏡頭記錄歷史遣落的懷抱。用一枝筆,記錄了10個國家的人文地理”.讓我對“旅行”有了一種認識與期望。就如他所說,不僅僅是荒原,荒原下有斷壁殘垣。他將自己的恐懼掩蓋,甘愿獨自去面對這一切。他站在那里,沉浸在眼前的只有落寞的荒涼,沒有鮮明的色彩,沒有繁華的景象,只有曾鼎一時。
于是冒險開始,抵達希臘時他所見的只有狹小、陳舊和人民的閑散。干凈。痛苦一定會被沉淀,沉淀成悠閑,悠閑是痛苦的補償,痛苦是悠閑的襯墊。今天的希臘也就是在冷落中與世無爭,閑散自如。再到埃及,它昔日的輝煌,幾經割斷,古文字無人能識,古文獻無人能懂,本體文明幾近湮滅,只有從被風化的古代遺址和金字塔中可看到一點文明古國的樣子。而古巴比倫遺址的復原,更讓人語塞,他們鏟平重建古城遺址,卻連帶著將那份強烈的歷史滄桑感也湮滅了。
“廢墟本應是進化的長鏈”而人們卻都要毫無保留的想要去鏟除廢墟。不去面對廢墟,正視它,而是一遍又一遍去改變,因而讓他再一次的語塞了……“重建古羅馬角斗場;去拋光的遠年古銅器;和去上塑宋版的圖書,因而,它們又有何價值而言那。聯想到自己,不正是這樣嗎?
不敢面對一切,缺乏悲劇意識,常常將自己藏在”屬于自己的那片小天地",遇到問題,不是想著去克服它,而總是想著去逃避。常以林黛玉自喻,雖有她那般的性情,卻沒有她那般的才情。文章永遠是那種小家碧玉型的風格。只有經歷過的,面對過的,你才能身臨其境。誰都有千言萬語,誰都又欲哭無淚。是余秋雨,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我,面對挫折,屈服是最無能的對白。他把苦心鉆研所得的歷史成果慷慨地分享給世人,不做作、不扭捏。曾經的天一閣居然如此輝煌、神秘。因而是他讓我認識了一個不一樣的世界。
如果可以,我愿意像余秋雨一樣去旅行。
讀《千年一嘆》有感10
《千年一嘆》,(余秋雨著)本書主要講述余秋雨先生應香港鳳凰衛(wèi)視之邀,在20xx年這個新紀元到來之際,以吉普車為交通工具探訪希臘,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約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的古文化文明遺存,并從中總結思考這些文明消亡斷代的原因,以及對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一脈相承的考究.最重要的是:重新審視了人們(中國乃至世界人們)對中華文明的看法和成見。
(本書以日記的形式向讀者呈現)
最讓我驚奇的是,鳳凰衛(wèi)視竟然有勇氣開啟”千禧之旅”;最讓我欽佩的是,一向以文弱形象示人的余作家接受了這千里”生命’的邀約;最讓我自豪的是,這千萬里的文化考察印證中華文明不朽的傳奇;最讓我激動的是,這漫長艱辛的旅程在新紀元到來之時圓滿成功。一次次從死亡區(qū)渡過,那一串串真實的恐怖故事,對任何人來說,都是不小的心里挑戰(zhàn)。
考察在一步步艱難的進行??疾靾F看到了各個國家地區(qū)那曾顯赫一時的遺址遺存,在那神圣的光環(huán)下是一片斷壁殘垣,很多當地人不覺得稀奇,可是對于東方人來說,卻是新奇與奧妙。偉大的帝王,獨裁的法老,智慧的傳道者,殘酷的戰(zhàn)爭,復雜的宗教沖突,這一切事物都使得人類文明或受傷或輝煌。以往的學者,都以為戰(zhàn)爭對文明既有破壞又有發(fā)展作用??墒?,真正身臨其境,感受原生態(tài)的文化文明,我們不難發(fā)現,太多的征戰(zhàn),太多的殺戮使文明遺址被破壞,使文明漸趨衰落,這結局單調而干澀!戰(zhàn)爭發(fā)生了,勝利者的文化突然成為奴役別人的工具,被迫注入大量野蠻非文明的內容;失敗者的文化就會被奴役,這是一種毀滅性的摧殘。埃及的古文明,由于外族的入侵,僅僅剩下零星遺留;耶路撒冷的古文明,由于民族的爭斗,變得殘破而混雜;巴比倫的古文明,由于亞述的淹沒,城市被徹底破壞等,這一切戰(zhàn)爭的惡果,幕幕入考察團的眼,戰(zhàn)爭一切罪惡的根源,值得我們思考的是中華文明。過去,我們保守,我們封閉,在以前人們會否定這樣的做法,可是,和其他古文明的消逝相比,我們又是何其幸運??!一種幾乎封閉的狀態(tài),對經濟發(fā)展的阻礙毋庸置疑,但是,這種狀態(tài)對文明文化的保護又是不言而喻的。當然,我們古代社會的發(fā)展,也不是沒有戰(zhàn)爭,但是,我們內部的爭斗,與周邊少數民族的斗爭,異于波斯帝國的遠征,且非亞歷山大的遠征,一個相對穩(wěn)定閉塞的環(huán)境使中華文明葆有生命力。這樣的結論,如此的感慨,是在文化考察團親臨古文明發(fā)源地后著實領會的。
閱讀過后,我也深刻體會到:文明土壤的選擇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文明的生命力。希伯來文明,把宗教這種意識范疇當所自己文明的土壤,使得其沒有實際踏實的土壤,處在一種飄蕩不定的狀態(tài)中,很難建立起文明的大格局,從而很難滲透到世界較大范圍,它的衰亡是必然趨勢。波斯文明依靠居魯士,大流士來支撐,沒有一群人的力撐,這樣單薄無力的文明怎能喘息煥新。所以,不能試圖讓文明成為天才的私人的霸業(yè),而應該讓其更具群眾基礎,只有如此,文明才會顯得不那么單薄。印度河―恒河文明的衰落,宗教的迷誤使人們輕視生命,變得不負責任,厭棄人世,不積極面對現世,逐漸的,使文明的創(chuàng)造者變得腐朽,文明失去了活力,失去了尊嚴,怎能繼續(xù)傳承?如此可見,文明土壤的選擇,對一種文明的繼承與發(fā)展多么重要,文明的保護不是私人的事,更不是在迷誤中被創(chuàng)造延續(xù)!所以,對于中華文明,我們應該怎么做,我想,大家都會很清楚!
沒有親身去體味其他沒落古文明,就無法更真切的感受中華文明的偉大和輝煌。如今,既然,有考察團去到實地,親身考察了各古文明的遺跡,所以,對于《千年一嘆》這本書,大家有必要看看。
讀《千年一嘆》有感11
《千年一嘆》是余秋雨先生的力作,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是一本日記。在千年之交的時候余秋雨先生隨香港鳳凰衛(wèi)視“千禧之旅”越野隊跋涉四萬公里,這本書完全記錄了四萬行程中的經歷。在書中作者以感傷、厚重而平實,卻不失優(yōu)美的語言,記錄了伊斯蘭文化,兩河文化、阿拉伯文化、印度文明、古埃及文明、西伯利亞文明的衰落,并探討了衰落的根本原因,在對比中又逐漸找到了中華文明之所以延續(xù)的原因。
了解了各大文明古國,我看到了他們曾經的輝煌,但這些已經是過去,而我們中國卻奇跡般地存活了下來,并且比較完整的保留了我們的文明。造成他們現狀的原因是他們在古代文明與現在文明發(fā)生沖突時沒有及時采取好應對的措施,而中國造幾個世紀之后存活了下來,跟上了現狀的節(jié)拍,很好地融入了國際。我們至今仍可以學習千年以前的歷史,這可能要歸功與秦始皇早早的統一文字,要歸功于幾乎每個朝代都會命人寫史書。
思索著我們中華文明歷經五千年的風風雨雨而生生不息,生機勃勃,因為中華文化是一種樸素的文化,是一種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的文化,向往簡單和自然的文化。正是這個本質,使它節(jié)省了很多精力,使生命一直延續(xù)下去,永遠生存著,永不滅亡。
在書中作者提出了疑問:“作為我們的生命基座,中華文明也傷痕累累,卻如何避免了整體性的崩塌?”是的,盜墓者的層次不窮,每到一個名勝古跡就會做出各種不當的事?!肚暌粐@》正如歌詞匯總所寫:“千年走一回,山高水又長,年輪滾滾塵飛揚,祖先托我們來拜訪。我是昆侖的云,我是黃河的浪,我是鳳凰再飛翔?!弊x著屈原、李白的詩歌,探尋著中東古文明的輝煌,撫慰者西亞古文化的傷痛,感受著南亞歷史的喜怒憂傷,讓我們國家的文化變的更優(yōu)秀。
在讀書的同時,我?guī)最I略了沿途奇聞軼事,還有余秋雨先生思辨的精神、對文明衰落的厚重情感,對當地貧窮落后的現狀痛惜,以及對當地人的愚昧、麻木的痛惜所感動。心里不禁地為余秋雨先生叫好,一本在世界最危險、最有人類文明滄桑的地方寫成的日記。
希臘的文明我一開始是并不了解的,讀完了此書就讓我了解了各大文明古國的歷史。埃及的土地大多數是沙漠,所以它應該是金色的。埃及給人的感覺是神秘的,無論是金字塔,獅身人面像或是木乃伊。仿佛埃及法老們一生所做的便是固守在高高的位置上,讓無數人膜拜,神秘而古老。
我們要努力奮斗,讓中華文化越來越優(yōu)秀!
讀《千年一嘆》有感12
望著這沉甸甸的題目,心中感慨萬千,不知該從何談起?!肚暌粐@》是一部日記體游記,作者是這一段時間非?;鸬奈幕栓D―學者余秋雨。
最早聽說余秋雨,是沸沸揚揚的封筆傳聞;最早讀過他的文章是《山居筆記》;最早開始羨慕他是中央電視臺的青歌賽。
讀《山居筆記》時,覺得這是一個淡泊的人,性子涼涼的,不急不躁,所有事情慢慢道來,不怕失敗卻也不過分奢望成功,所有的文字一個接著一個,自然流出。年輕的我不見得喜歡這種風格,因此沒再嘗試去讀他的別的作品。
幾屆青歌賽都邀請余秋雨做綜合素質的評委,讓我對他的好奇越來越濃,好感越來越多。記得不論題目出到哪個國家的哪個地方,余秋雨都能如數家珍般娓娓道來,似乎世界上沒有什么地方他不曾去過,沒有什么名勝古跡他不曾瞻仰過。“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古人的話真是哲理,學者的氣質與魅力就來源于此吧。更讓我佩服的就是那個所謂的“西部歌王”望著別國的國旗竟然說一個是日本一個是中國。啊,啊,??!一個稍有愛國心的人此刻都是不能忍受的。學者余秋雨,一個溫文爾雅的人也大怒道:“這個答案讓觀眾和評委感到痛苦?!焙?,我當時就決定要把家中余秋雨的書讀完。先是《行者無疆》,寫的是余秋雨游歷歐洲所見所聞,有意思,大開眼界。接著讀《千年一嘆》,深深地思考,甚至走火入魔地每日思索:生命之于我們究竟是什么?文明的源起、成熟、衰敗之間到底發(fā)生了哪些事情?更異想天開地希望那種時間機器能把我送回到歷史的每個瞬間,讓我去瞧瞧《荷馬史詩》中宏偉的戰(zhàn)爭場面,金字塔建造的方式,三大宗教的誕生……太多太多,我想了解想知道的事情。
余秋雨自己說他對于這本日記體的游記沒有做過刻意的修改,就是每日游覽完畢回到旅館開始寫下一日的感言?!斑@種做法有點像現代的行為藝術,一切只在行為過程中完成,不再在行為之外進行涂飾;也有點像中國的書法,大筆一揮總有諸多的遺憾,卻不宜在收筆之后東修西描?!备兄x作者,正是這樣的寫作方式帶給我們最真切的感受;佩服作者,這樣的寫作方式又是靠平日怎樣的積淀呀。至此,我真正成為余秋雨的“粉絲”.
千年一嘆,這千年中包含著人類文明的起源與毀滅。
希臘,歐洲文明的起源地,一切神話傳說中眾神居住的地方。美麗的愛琴海岸曾經佇立了多少哲人的身影;邁錫尼人的“木馬計”流傳至今;美麗的女子海倫多么令人神往;奧林匹亞,古代與現代競技體育的發(fā)源地;克里特島上先進的生活方式居然發(fā)生在蘇格拉底、孔子、釋迦牟尼誕生的一千年前!神奇嗎?敬畏嗎?人類的祖先曾經擁有怎樣的智慧與創(chuàng)造能力。遺憾嗎?痛苦嗎?這樣的文明是哪個人創(chuàng)造的?來自何方?克里特人曾經使用過的排水系統直到今天仍有不少城市建筑學家來觀摩,他們曾經使用過的浴缸即使放到今天巴黎街頭的潔具店里也不過時……可后來他們都去了哪里?他們是怎樣悄無聲息地離去了?戰(zhàn)亂,疾病,或是天災?
古希臘曾給后世帶來多少精神上的財富,但無情的時間還是將它掩埋,沒有歷史的記載,只有神殿、石柱、體育場、廢墟見證著她昔日的輝煌。如今的希臘只是立在曾經的希臘的肩上,文明早已中斷,留給人們的是一片未知的世界,去探索。
埃及,金字塔、獅身人面像是它的代名詞。常從電視中看到的畫面是這樣的:在夕陽的余暉中,茫茫無際的金色沙土上矗立著一座座挺拔的.金字塔,沒有鼻子的獅身人面像似乎在落日中微笑。多么美,多么神往。余秋雨的筆下這美麗的地方是什么樣的呢?破舊的開羅城,毫無保障的人身安全,號稱四星的旅館相當于一個小招待所,沒有可口的食物。這就是金字塔的故鄉(xiāng)如今真實的模樣。
希臘位于經濟發(fā)達的歐洲,屬于小國、弱國。埃及的經濟更是落后。難道說這些曾經雄霸于世界的文明古國在如今的世界,除了擁有古人的墳墓之外一無所有了嗎?余秋雨筆下的希臘人閑散,埃及人更閑散。不在乎約定的時間,不努力地工作,連房子都只蓋一半,莊稼是由著性子亂種,收獲只夠糊口即可。
“我們也許不必嘲笑他們這種生活態(tài)度……使我困惑的是,如果金字塔基本可以肯定是這個人種建造的,那么,他們的祖先曾經承受過天底下最繁重的忙碌,最周密精確的長期勞役,難道,今天相反的生態(tài)正是那場辛苦后的大喘氣,一喘就回不過神來?”
縱觀幾大文明古國,在近代都曾被外國列強奴役壓迫過,包括我們中國?,F在這些文明古國更多代表著落后與貧窮,難道祖先的智慧與創(chuàng)造力沒有遺傳下來?
讀《千年一嘆》有感13
《千年一嘆》是余秋雨先生所著力作之一。在千年之交的時候,余秋雨先生隨香港鳳凰衛(wèi)視“千禧之旅”越野車隊跋涉4萬公里,并以日記的形式完全記錄了4萬公里行程中的經歷。在書中作者以感傷、厚重而平實,卻不失優(yōu)美的語言,記錄了伊斯蘭文明、兩河文明、阿拉伯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埃及文明、希伯來文明等文明的衰落,并探討了衰落的根本原因,在對比中又逐漸找到了華夏文明之所以延續(xù)的原因。
我很喜歡這本書,就在于寫作的真實,從字里行間能夠體會到作者寫作時的心情。作者每天在奔波旅途之余還要熬夜寫作,在這樣一個歷險過程中每天寫一篇日記,太不容易了,因為途徑之地可能戰(zhàn)火紛飛、可能恐怖活動猖獗肆意,在很多地方根本無法正常寫作,作者只能趴在車上寫,蹲在路邊寫,沒有資料可供查證,沒有時間琢磨文句,未及修改的文稿當天就要通過衛(wèi)星傳送到萬里之外去發(fā)表。余秋雨先生曾在序言中寫道:“我們是去尋找人類古代文明的路基,卻發(fā)現竟然有那么多路段荒草迷離、戰(zhàn)壕密布、盜匪出沒。吉普車的車輪緊貼著地面一公里、一公里地碾過去,完全不知道下一公里會遇到什么,所知道的只是一串串真實的恐怖故事”。同時余秋雨先生也很感慨這種寫作境遇,在序言中曾說:“與筆端相比,我更看重腳步;與文章相比,我更關注生命;與精細相比,我更傾情糙糲”。正是這種真實,才使得讀者更能沉浸其中,身臨其境。
第一次看到《千年一嘆》,我便在想余秋雨先生究竟在嘆什么?從希臘到埃及,轉而以色列、巴勒斯坦,再到約旦、伊拉克、伊朗和巴基斯坦,然后是印度、尼泊爾,最后返回中國。這一路走過的并不是什么現代城市,而都是具有古代文明的國家。但在游歷的過程中,有的國家仍然戰(zhàn)火紛飛,可謂是危險重重,所以這一路丈量到的絕不僅僅是各地文化的積淀。反觀這些文明古國的歷史,我們可以思考歷史究竟是何物?文明又究竟能影響我們多少?的確,歷史已經成為過去,它以文字,畫卷的樣子悄然流逝,永不回頭。文明是抽象的,面對金字塔我們可以說這是文明;面對《漢謨拉比法典》我們可以說這是文明。但是他們只能說是文明的產物,并不能代表文明。文明是一個廣義的概念,他的意義很廣泛。究竟是人類創(chuàng)造了文明,還是文明孕育了人類?昔日的文明發(fā)源地現在卻在向世人展示著它的脆弱與無力。漫天飛揚的泥沙,赤腳失學的兒童,眼神空洞的乞討者,這還是文明的產物嗎?幾千年前文明從這里開始,幾千年后文明已從這里走上了衰敗的道路。我們又用什么去衡量所謂的文明呢?是看這個地方有多少林立的高樓么?當我合上書,回想余秋雨先生走過的4萬公里的旅程,那些文明是人類用自己的雙手和智慧創(chuàng)造的文明,但最后摧毀文明的也是人類自己。此時作者也只能一聲嘆息。
幾千年的發(fā)展,幾千年的思索,幾千年的漫漫長路,文明一路走來,潤澤了我們,哺育了我們,我們卻眼睜睜地看著它一步步走向消亡。從作者的游歷中,我們可以看出創(chuàng)造文明的是人類,毀滅文明的也是人類。然而,在人類文明高度發(fā)達的今天,在很多地方,還有人正在用戰(zhàn)爭、暴力等毀滅自己創(chuàng)造的文明。為了人類文明的發(fā)展延續(xù),我們需要的是和平。此刻,我深深為自己作為一個中國人而感到驕傲,為中華文明感到驕傲。
讀《千年一嘆》有感13篇(《千年一嘆》閱讀感受)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