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網小編收集的讀《道士塔》有感3篇(道士塔讀后感受),供大家閱讀。
讀《道士塔》有感1
在昏黃的燈光中我又一次翻開了<<文化苦旅>>,不慎又翻到了<<道士塔>>一文,為之一顫,眼前仿佛浮現出了莫高窟,王圓錄、浮現出了外國商人一車車運走敦煌文物的情景,又一次揭開我心頭的傷痛。
確實,我承認我不但沒有去過敦煌,而且沒有看見過王圓錄,更沒有看見過外國商人運走文物的情景??墒?,不知是為什么,我總覺得似曾相識,并為其深深的傷痛......也許這就是愛國之心吧!
余秋雨先生"寧肯存放在倫敦博物館里!"其實,哪一個中國人忍心看著自己國家?guī)浊陙矸e累的文物幾乎無代價的被一車車運走而舒心嗎?但是,我不怪那些外國商人也不怪王圓錄。如果中國人知道別的.國家有"免費"換文物的事,哪一個國家會沒有人去?再者,假如大街上在"免費"送手機,你會不去嗎?我想答案是肯定的。對于王圓錄,事情其實也不能完全怪他,最多也只能怪他用錘子將完美的雕塑砸了。那么到底應該怪誰能?只能怪那些官僚,如果官僚們拿出那么一些運費,敦煌的這么多文物會落到外國商人們手里嗎?難道中國的正符和官員們真的窮到聯合起來都酬不夠運文物的費用嗎?這一切的發(fā)生都是因為官員們沒有赤腸下決心好好地將中國遺產保護好。誰也不能去怪那此外國商人,因為"無商不奸"。文物的損失,怪不得誰是國人自己毀了自己!
讓我們一起努力多做為國爭光的事吧!團結萬歲!
自己毀了自己。
讀《道士塔》有感2
的確,讀完這篇文章之后,但凡為中國人的都會有那么幾種心情交織在一起:一是驚嘆先祖留下的絕世之寶,二是無奈這些珍品竟由一個愚昧的道士來看管,三是對那些個就我“熱血青年”看來萬惡至極的一群所謂的“冒險者”(在我看來不過就是個騙子)的憤慨唾棄,四則是對當代敦煌學者的欽佩和自豪。
余秋雨先生的洋洋幾千言,我想,再如何的犀利仍是慘白的,猶如傾盆大雨沖刷那一片沙灘,無力、徒勞、無奈。那個時期的中國有著太多太多的屈辱,而這些個屈辱的源點非是外國的船堅炮利,而是普遍性的無知和平庸就如那個王圓箓一般。
窗外的.雨在下著,憂傷的藍調配著滴答的雨聲。
看著“道士塔”三個字,內心是一種蕭索,一種悲傷但又覺得可笑……笑什么呢?王道士?國人?還是……或許是一種哀嘆吧!大概是一個苦笑!也可以說是一次沉思。
余先生的見識之廣博與閱歷之豐富是我所萬萬不能企及的,我也從未去過敦煌,也不曾聽說過“道士塔”,只曉得敦煌有飛天是我國藝術的瑰寶,而我在文化潮水的渺小以致于我不知道潮有多大,水有多深,只是依稀曉得在很久之前它便開始消亡,不是很快也不是很多,僅是一點點地流逝著。
是的,只不過是失了那么一點點罷了,但我們總共又有多少呢?五千年在歷史長河中不過是一個點,它所創(chuàng)造的文化至多也就是個點,少了一點也就沒了一點,其實文化很脆弱,只有在盛世中它才會怒放,將其棄于荒野便會凋零。它的高貴,自然而然帶來它的嬌氣。
在千年的風沙中,物是人非,敦煌早已失了昨日的繁華與奇麗,雖有如生的佛像和惟肖的壁畫,也只是往日的煙霞與浮云罷了。
王圓箓、道士塔、莫高窟、斯坦因、冒險家……這些個早已遠去的故事,過了的就讓它過去吧!讓傷痛留給過去!只是今天還有什么呢?桃花依舊笑春風?
讀《道士塔》有感3
只有失去才能喚起人們的珍惜 ——題記
一直以來對于余秋雨先生及他的作品是有所聞,但一直沒有接觸過。上次去舅舅家,無意間看到了這本書,便產生了好奇.
土黃的書皮,還未翻開書,我便已讀到枯澀的味道。這類似于泛黃的紙張的色調,似乎已歷經歲月的沉淀,深沉的封面,左側用密密麻麻的文字堆砌成的黑色,這段“苦旅”必定是在過去歲月中的苦苦行徑吧。
這是一本值得讓人認真體會的書,所以,我利用假期的時間去翻閱了這本書,余秋雨先生淵博的知識,和他對中華文化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和評判,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而最讓我感慨的是《道士塔》那篇文章,正如所說,中國近代史,更是一部血淚史,而敦煌莫高窟,更是其中一個較為鮮明的例子
我的目光隨著書中的腳步前進著,我駐足于莫高窟下,似乎回到了當時的中國,親眼目睹了莫高窟的輝煌與落寞。
曾經有一個叫莫高窟的地方,它安靜的沉眠于那片土地,而一個姓王的道士的到來,打破了它應有的沉寂,他發(fā)現了古人留下的精美壁畫,而他卻將這些壁畫送給了來自西方的“和尚”,賄賂給那些不信佛的官員,在賄賂給更高的京官,而那一個個滿腹經綸的文官又為何在他們滔滔的奏折中對莫高窟只字不提,只是因為他們還沒有認識這片佛教圣地。
曾經的莫高窟,并沒有在文化保護之內,它不比絲綢,不比青花瓷,在一個道士眼中,那些莫高窟中的石像更不比所謂的天師與靈官,于是我們選擇了遺忘,更任由那些來自西方的“游客”將它一卷一卷,一車一車的帶走,那些人想不到,那些他們視為無價的珍品,文化的精華的字畫竟然在那個道士手中成了換來銀元的交易品。在那個道士一筆又一筆的“小買賣”中,敦煌莫高窟的文化就這樣被揮霍掉了,而他也萬萬沒有想到,這些使他沾沾自喜的買賣卻幾乎葬送了一個國家的文化,而又不得不說,沒有這些被我們稱為“掠奪者”的人,誰又能意識到它們的珍貴,又怎能喚起我們對文化的記憶。也許就像那些掠奪者所言,沒有他們,莫高窟將成為永遠的歷史,而我們能做的,只有鄙夷的稱他們?yōu)槁訆Z者。
如作者所說的那句氣話,“寧肯存放在倫敦博物館”,是啊,任何一個有血氣的中國人都會為此而感到痛心。
在外國的學者精心探索莫高窟文化時,曾幾何時,那是屬于我們中國的文化,中國的驕傲,而諾大的中國,真的容不下這片小小的土地?
這究竟是誰的過錯,是那些西洋學者,還是那個卑微的王道士,也許是我們太過于自私,我們有能力去創(chuàng)造輝煌,卻在歷史的長河中選擇遺忘,我們有能力去守護文化,卻在時間的流逝中拱手相讓,我們有能力傳播文化,卻斷送在當時無知的社會中。只因我們不懂的珍稀文化。
直到現在,當我們只能從國外買來文獻的膠卷時,當我們深感屈辱的從別人手中買回曾屬于自己的文化時,我們才意識到文化的無價,意識到文化對一個國家的重要。
而今天,為了那段歷史不再重演,我們要更加努力鉆研。更加懂得珍惜,讓那段歷史成為永久的歷史。
讀《道士塔》有感3篇(道士塔讀后感受)相關文章:
★ 文化苦旅道士塔讀書筆記塔讀后感3篇(讀文化苦旅道士塔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