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網(wǎng)小編收集的《母親的恩情》教學反思6篇 母親的恩情教學設計,供大家參閱。
《母親的恩情》教學反思1
講課中,有學生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孟郊是怎么看出母親多了幾根白發(fā)的?頭發(fā)那么多,他怎么就能看出母親又多了幾根呢?就這個問題,我是這么回答他的:那是因為孟郊平時就很關心和關愛自己的母親,所以他才會注意到這些細小的變化,這個細節(jié)正是體現(xiàn)的兒子對母親的愛。
我認為,這個細節(jié)可以從兩方面來理解,既可以用上面各位的理解,也可以這樣來引導學生,孟郊所看到的可能還是原來的那些頭發(fā),只是當他想起母親連夜為自己趕制衣服的時候,心里就有一種說不出的`感情悠然而生,所以就在心里覺得母親的頭上又多了幾根白發(fā),既能體現(xiàn)母親的慈愛,也能體現(xiàn)孟郊對母親的感激。
課堂不僅僅是預設的,而且還是生成的。教材中蘊涵著豐富的創(chuàng)造性因素,在學生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時時留心,敏銳地捕捉住生成的契機,挖掘教育因素,及時引燃,巧為點撥,讓教材“增值”。
《母親的恩情》教學反思2
《母親的恩情》這篇課文是蘇教版二年級語文下冊第四單元里的第九課。今天上午我執(zhí)教這一課的第二課時,整節(jié)課講下來,發(fā)現(xiàn)有以下不足:
一、時間掌握不當,前面有點松,后面有點緊。課堂上在第一環(huán)節(jié)復習回顧里,我讓學生做完基礎達標,里面兩個題,一個是看拼音寫詞語;一個是回顧課文主要內容填空。小組匯報結果時,前進組里的那個有智力障礙的學生也積極興奮地進行了參與合作,我讓她回答了她力所能及的問題著名的“著”不是“注”時并表揚了她,全班同學也給予了她熱烈的掌聲。給予了她自信,但卻浪費了點時間。在第二個環(huán)節(jié)精讀感悟的第一個大問題上浪費了時間。由于進步組學生不能及時領悟母親的恩情除了縫衣,還涉及在生活中其他什么情誼時,組員陳美言幾次重復是縫衣,組長及其他成員也沒補充。于是我就這個問題注重了對學生的多元指導。我認為語文就是生活,就是社會。這篇課文是親情篇,體貼父母、孝敬長輩、知恩圖報本就是我國的傳統(tǒng)美德,現(xiàn)在的兒童在溫室中長大,母親對他的愛視而不見。所以我認為學習語文不能專從書本上學那點滴知識,而要聯(lián)系生活實際,讓學生聯(lián)系自己母親對自己的愛來體會孟郊的愛。因此,我就生活中的母愛進行引導學生,挖掘生活中母親表現(xiàn)出來的點點滴滴,全方位讓學生去體會母親對孟郊的恩重如山,情深似海,偉大而無私。學生對文本的理解通過小組匯報一涌而出。課堂上挖的有點深了,時間悄然無聲地從指間溜走了。
二、學習目標沒完成。本文有兩個學習目標:1.學生能夠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情感。2.理解小詩意思,畫出課文中詩句的解釋,懂得孝敬父母,知恩圖報的道理,能背誦古詩。在精讀感悟這一環(huán)節(jié)里,我按層次設計了兩個大問題,每個問題里有三個小問題。第一個大問題即對1——3自然段的理解是重點。學生對這個問題匯報得相當不錯,而且連我沒想到的,他們都說出來了,很細很透徹。讀得也十分棒!理解了母愛的偉大和無私。知道了作者熱愛母親、思念母情的情感。由于第二個問題品析第4——5自然段沒完成,所以也就沒讓學生利用書中的語句去解釋古詩的意思。也沒能讓學生互背互查古詩了。先完成了對重點段理解的作業(yè)。但我深信,學生在第一課時熟讀課文中就已經(jīng)把故事背下來了。意思也在文中能找到。只是因為我在導學案設計精讀感悟問題時不太合理造成的。
這節(jié)課如果把精讀感悟的六個小問題縮成兩個有概括性統(tǒng)領文章的問題讓小組去綜合研讀,效果一定會更好?;蛘撸绻麚Q種方法來教學我想也行:先用多媒體出示《游子吟》這首詩,引出第五自然段做導入語,在精讀感悟時,只有重點研讀第1——3自然段了??梢栽谄纷x時直接用部分的語句解釋古詩的意思了,邊朗讀遍體無文本作者的情感。生生互動、組組質疑,教師點撥,共同解決疑難問題,那樣的話,效果可想可知,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
三、小組合作效果明顯,但沒有應變能力。合作中可以看出學生積極主動,善于交流、勇于探究、互幫共識。學生再整節(jié)課中處于主體地位,學生質疑也別有一番情趣。既鍛煉了學生的思維,也提高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但從這節(jié)課學生的表現(xiàn)中,我也發(fā)現(xiàn)了許多弊端:在小組站起來匯報成果時,由于一時緊張而無語時不會自救,小組長應該想別的`組進行求救,讓別的組來解決自己會而表達不出來的內容,學會應變能力。這個是非??梢缘?。只要在互相問答交流中學會知識,能夠理解實際問題,就是好樣的,這點我得培養(yǎng)學生。
我們高平教委有八年課改的宏偉規(guī)劃,我認為自己作為一線教師,應該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在課改實踐中前行;在反思中勇于改進;在改進中不斷完善自我的教學方法。不能敷衍了事。
總之,學生不僅是以家為單位的希望,更是祖國的棟梁。隨著時代的迅猛發(fā)展,課改勢在必行。為了讓新一代兒童能夠承載改革社會的重任。作為一線教師,我們應該在節(jié)節(jié)課拿出自己的實干精神,用自己的智慧去啟發(fā)引領一批時代的有創(chuàng)造能力的智慧型兒童。培養(yǎng)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任,讓他們學會自主學習、積極主動參與,勇于探究創(chuàng)新。讓課堂充滿創(chuàng)造,讓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
《母親的恩情》教學反思3
《母親的恩情》以講故事的形式,在文中巧妙自然地引出古詩《游子吟》,并提供了相關的背景知識,展現(xiàn)了創(chuàng)作本詩的具體情境。在本課的教學中,我認為做得比較好的地方有以下幾點:
1、我抓住了學生最感興趣的內容——古詩《游子吟》入手,從古詩切入課文。一開始我先引述課文主要內容,使學生一下子明白了這首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也了解了第五自然段的內容。
2、抓關鍵句,抓關鍵詞,體會母愛。在教學中,我突出重點段落和重點句子,在教學中抓住母親的行動、想法和語言,幫助學生體會母親的.恩情表現(xiàn)在哪兒。
3、說實際生活,報答母愛。在教學設計中,我設計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來說說媽媽忙著為兒女做些什么,以此體會母親的恩情。
通過這堂課的教學,我也體會到了自己的不足之處:在教學過程中,最后兩個詩句的理解還有點匆忙,教學不夠細致。
《母親的恩情》教學反思4
《母親的恩情》是一篇文包詩的文章,是以講故事的形式,交代了古詩寫作的具體背景,展現(xiàn)了本詩的具體情境。古詩對二年級的學生來說比較難理解,而且很枯燥,而本文以一個感人的故事自然引出古詩,不僅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也有助于學生理解古詩,體會詩人熱愛母親,不忘母恩的思想感情。
在接到學校的通知后,我反復讀課文,看教參,可沒有思路,不知從何下手,像這種抒情性很強的文章我一貫不擅長。特別是古詩教學,我更把握不好,平時上學校的公開課,我一般會選那種中規(guī)中矩,線索比較清晰的文章,這利于自己把握。像這種內容含量大,情感豐富,比較散的文章我從來不敢上。
周六周日兩天,我“埋頭苦干”寫出了一篇自己很好把握的教學設計,對于試上也信心滿滿。后果可想而知:沒有新意,太老套,老師講得太多,太累,學生更累,而且一節(jié)課學生都被老師牽著鼻子走,沒有生成,更看不到學生的進步在哪里,沒有體現(xiàn)“文包詩的”特點,把詩和文隔開了,朗讀指導太少……
上課前一天,我又反復“精雕細琢”每一個細節(jié),但臨 “上陣”前,也沒有太大信心,課堂上還真的有點緊張,沒有上出自己預期的效果。
這兩天我認真地做了反思,原因可能如下:
一、沒能“輕裝上陣”,心里負擔重,
這是自己承擔過的最重要的一次教研課,第一次面對那么多重要的領導,那么多優(yōu)秀的老師,而且,這次課不僅代表個人,更代表學校向外展示,更何況還有很多的人為了我這節(jié)課而付出很多,我心里壓力太大,雖說有壓力才有動力,但我卻沒有很好地化壓力為動力。在我的緊張情緒下,學生也發(fā)揮也有點失常??礃幼樱娴闹挥薪?jīng)過大賽的磨練,心理素質才會更好。
二、課堂駕馭能力不夠。
在各位“前輩”的的指導幫助下,我的整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終于有了與眾不同的地方:“由詩入文”采用倒敘,也可以說是“詩包文”的形式,非常新穎。但我對于整個教案還是不熟,課堂駕馭能力也不夠,特別是對于這種開放式的課堂教學,總怕放開收不回,而且詩文對照,品詞析句,指導朗讀,頭緒繁多,所以整節(jié)課,環(huán)節(jié)不是很流暢。
三、課堂重在創(chuàng)新。
通過這節(jié)課,也讓我明白,課堂一定要創(chuàng)新,一定要有自己的`東西。像我平時上課就“啃老本”,不鉆研,不學習,不讀書。平時不鉆研教材,上課照本宣科。到有教研任務了,才臨時抱佛腳,怎能在課堂上收放自如呢。特別是平時上課,就把別人的一套成果拿來直接展示給學生看,很少有自己思考出來的東西。
四、缺乏應變能力和課堂機智。
如在學生初讀古詩后,我設計的問題是“你從詩中讀懂了什么?”當時學生沒有一個人回答。我就降低了難度問“你讀懂了那句詩或那個詞的意思呢?”等了很久也只有兩個同學回答了“慈母”和“意恐”的意思。這說明學生并沒有讀懂這首詩,而我卻繼續(xù)我的問題:“從第二自然段找找哪些句子寫出來前兩句詩的意思?!边@本身就是矛盾的提問,學生連詩中的個別詞都理解不透,怎么能找到與詩句意思相對應的句子呢?所以學生遲遲劃不出來句子?,F(xiàn)在想想當時應該換一種問法來降低難度,如“在一二自然段中劃出體現(xiàn)母親愛孟郊愛的句子”,這樣的句子學生容易找,而且也容易體會。
五、課堂上對學生的評價語過于刻意
所以當學生回答問題時,我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想評價語上,所以才導致環(huán)節(jié)不夠流暢,過渡不自然,另外,過多的評價語,也拖延了時間。導致拖堂。其實,評價的精彩在于恰到好處,不需要刻意。
六、時間安排不合理。
前面環(huán)節(jié)講解過細,時間浪費太多,其實,體現(xiàn)“意恐遲遲歸”的句子有兩句,當時應該把這兩句放在一起分析,然后一起指導朗讀,這樣既節(jié)約了時間,又不顯得環(huán)節(jié)拖沓。這樣,第三自然段的分析就可以透徹點,必定,第三自然段是一個重點和難點。但我在第三自然段的分析有點草率。
七、繼續(xù)研究白板。
這次上課,在同事的幫助下,我對白板功能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但還要還要繼續(xù)鉆研和學習。讓白板更好地為教學服務。
……
總之,還要感謝校領導給我們年輕人鍛煉的機會,其實學校有很多優(yōu)秀的教師,由他們來上課的話,這次活動肯定更精彩,更圓滿。但學校把機會給了我們兩個沒有任何經(jīng)驗的年輕教師,就是讓我們通過上課,盡快地成長。
“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通過這節(jié)課,我認識了自己身上的不足。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需要我們不斷地去追求,去探索,這也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最后還是要衷心地感謝各位領導和老師的幫助。
《母親的恩情》教學反思5
我在教學中,重點是引導學生通過學習課文來感受文章樸實語言中蘊涵的純美意境,真摯感情。課前,我一直不知道怎樣才能更好得引導學生理解古詩的意思,特別是“誰言寸草心,報的三春暉”這句。所以在設置教學目標的時候,我還把這句詩句的理解定為了教學難點。但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對這句詩的理解還是不夠透徹。我在引導學生理解時,問了這樣一個問題“沐浴著陽光的小草能夠報答太陽的恩情嗎?”,學生在沒有讀懂的基礎上是很難回答這個問題的。膚淺的回答只能是學生猜測的.結果,沒能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主動學習。感情鋪設的不足,也導致了學生在理解句子“沐浴著陽光的小草,無論怎樣都報答不了太陽的恩情啊!”發(fā)生了困難。我想在這段的教學中,我應該在充分激發(fā)學生情感體驗的基礎上再進行適時點撥,才能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這才是可取的。如在這段中的兩個動詞“撫摸”、“注視”我應該可以把它作為一個突破口,喚醒學生的情感,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中體會他人對自己的情感,自己對他人的感情,再融合到孟郊對衣服、對母親的情感,體會孟郊表面看似在撫摸衣服,注視針腳,實質表達愛母親的感情。
在教學過程中,我用了《世上只有媽媽好》的背景音樂,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說說自己的母親是怎樣關心自己的?最想對自己的母親說些什么?起到了喚醒學生感情的作用,讓學生在此基礎上道出了各不相同的但卻都是發(fā)自肺腑的心聲,這對學生來說是在心靈上受了一次洗禮,可以讓學生感悟到了母親對子女無私的關心愛護,懂得應該銘記母親的養(yǎng)育之恩。
《母親的恩情》教學反思6
《母親的恩情》是一首文包詩的課文。作為文包詩這種課型,在教學時,我主要圍繞“文與詩”的聯(lián)系來進行教學。在教學時圍繞課題展開,讓學生從文中找出哪些句子體現(xiàn)了“母親的恩情”,讀一讀,指導讀好。在讓學生找一找這些句子相照應的.詩句是什么,從而把詩與文聯(lián)系起來,理解詩意。再聯(lián)系生活實際說一說,更深一步了解“母親的恩情”。在處理課的細節(jié)時,我主要從以下幾面入手:
第一自然段里主要句子是“夜深了……一針針……她想……”這句話,抓好夜深了,一針針一線線,她想了什么,就能充分體會到母親為了孩子而付出的辛勞,對孩子的無私關愛之情。
第二自然段圍繞“不住地點頭”“為什么眼睛濕潤了?”,集中火力,串聯(lián)整個自然段,體會到孟郊的感動,其實同學也會被感動,這時候展開拓展,回憶母親平時怎么照顧自己,我覺著孩子們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了,第為下面解決難點鋪路。
三自然段處理好比喻句:母親就像太陽,母愛就像春天里的光輝,孟郊就像小草,自然就好理解了。多讀,深入體會。并抓住“撫摸”一句體會這是母親一針針,一線線縫補起來的。這衣服里包含著母親對兒子的愛。母親雖然不在孩子身邊,可是母親的愛卻永遠陪伴著孩子。
最后一個自然段了解就可以。
在課堂最后,我們一起唱了《世上只有媽媽好》這首歌,課堂氣氛達到了高潮。
《母親的恩情》教學反思6篇 母親的恩情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 小學語文優(yōu)秀教學反思10篇(小學語文教學反思與總結)
★ 一年級數(shù)學比多少教學反思5篇(小學一年級上冊數(shù)學比多少教學反思)
★ 認識100以內的數(shù)教學反思12篇 100以內數(shù)的認識教學反思簡短
★ 100以內數(shù)的認識教學反思10篇 100以內數(shù)的認識數(shù)數(shù)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