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閱讀答案及解析 篇1
歧路亡羊
楊子之鄰人亡羊,既率其黨;又請楊子之豎(豎:童仆)追之。楊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眾?”鄰人曰:“多歧路。”既反,問:“獲羊乎?”曰:“亡之矣?!痹唬骸稗赏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列子.說符》)
1、解釋下面畫線字。
?。?)楊子之鄰人亡羊 ( )
?。?)又請楊子之豎追之 ( )
?。?)歧路亡羊 ( )
?。?)既反 ( )
2、補出省略成分。
既反,( )問:“獲羊乎?”( )曰:“亡之矣?!?/p>
3、翻譯。
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4、本文告訴了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參考答案:
1、結構助詞,的;代詞,羊;丟失;已經(jīng)
2、楊子 鄰人
3、岔道之中又有岔道,我不知(羊)逃到哪條路上去了,所以就回來了。
4、事物(事理)是復雜多變的,只有明確方向,才能找到正確的道路(才不致于誤人歧途)?;颍鹤鍪虏粚R?,就會一無所獲。
文言文閱讀答案及解析 篇2
司馬溫公幼時,患記問不若人,群居講習,眾兄弟既成誦,游息矣;獨下?、俳^編,迨②能倍③誦乃止。用力多者收功遠,其所精誦,乃終身不忘也。溫公嘗言:“書不可不成誦或在馬上或中夜不寢時詠其文,思其義,所得多矣?!?/p>
注釋:①下?。涸笣h代董仲舒下帷講學,三年不看窗外這件事。這里借此指讀書專心。
?、阱剩旱鹊?。③倍:同“背”,背誦。
9、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3分)
A.患記問不若人/未若柳絮因風起 B.獨下帷絕編/以為妙絕
C.迨能倍誦乃止/蒙乃始就學 D.或在馬上/或以錢幣乞之
10、請用三條“/”給文中畫線的句子斷句。(3分)
書 不 可 不 成 誦 或 在 馬 上 或 中 夜 不 寢 時 詠 其 文
11、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這則短文的主要內(nèi)容,并談一談你的體會。(3分)
【答案】
9、(3分)A
10、(3分) 書 不 可 不 成 誦/ 或 在 馬 上 /或 中 夜 不 寢 時/ 詠 其 文
11、(3分) 本文記敘了司馬光勤奮苦學的故事。啟示: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學習的態(tài)度要勤奮,讀書的方法要背誦
【解析】
9、試題分析:A中二者都是“比得上”;B:斷/消失;C:才/于是;D:有時/有人。
10、略
11、試題分析:學生亮出的觀點要明確,最好能圍繞原文觀點,理解作者的感情,從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調(diào)入手,細細品味詞句所包含、表達的思想感情。因為,文章的主旨和思想感情是統(tǒng)領全文的“神”,要品味詞句所包含、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不從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調(diào)入手,分析品位的結果就很有可能會與原文情感相悖。
文言文閱讀答案及解析 篇3
文言文閱讀(共8分)
《送東陽馬生序》(節(jié)選)
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xiāng)之先達執(zhí)經(jīng)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zhì)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shù)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huán),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余則缊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余之勤且艱若此。
小題1:解釋下列語句中劃線詞的意思。(2分)
?。?)錄畢,走送之 走:
?。?)同舍生皆被綺繡 被:
小題2: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的語句。(4分)
(1)以是人多以書假余
?。?)俯身傾耳以請
小題3:作者對同舍生優(yōu)越的條件“略無慕艷意”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2分)參考答案:
小題1:(1)跑 (2)通“披”,穿。
小題1:(1)因此,人們大多把書借給我。
?。?)低下身子,側著耳朵(去)請教。
答案
小題1:(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小題1:學生對教材中的文言文的重點詞語的釋義掌握要具體、精確。
小題1:文言翻譯要求意思正確、句意完整、語句通順。注意對句子中關鍵詞的理解和重點句式的調(diào)整。如:“假、俯、傾”等。
小題1:學生提高對文本的理解能力,學會用原文理解和概括內(nèi)容。
文言文閱讀答案及解析 篇4
?。ㄒ唬?/strong>
廿二日天稍和,偕數(shù)友出東直,至滿井。高柳夾堤,土膏微潤,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于時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鱗浪層層,清澈見底,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巒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鮮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條將舒未舒,柔梢披風,麥田淺鬣寸許。
10.用朱自清《春》中的句子描述加線句子所寫的景物。(1分)
11.這段文字描寫的內(nèi)容是什么?蘊涵了作者怎樣的情感?(4分)
?。ǘ?/p>
我輩作文,必幾經(jīng)刪潤①,而后文成。聞歐陽文忠作《晝錦堂記》,原稿首兩句是:“仕宦②至將相,富貴歸故鄉(xiāng)?!痹偎母挠?,最后乃添兩“而”字。作《醉翁亭記》,原稿處有數(shù)十字。粘之臥內(nèi),到后來又只得“環(huán)滁皆山也”五字。其平生為文,皆是如此,甚至有不存原稿一字者。近聞吾鄉(xiāng)朱梅崖③先生,每一文成,必粘稿于壁,逐日熟視,輒④去十余字。旬日以后,至萬無可去,而后脫稿⑤示人。此皆后學所當取法也。
①刪潤:刪改和潤色。②仕宦:指做官。③朱梅崖:清代進士。④輒:總是。⑤脫稿:(著作)寫完
12.下列句子中,加著重號的“而”與例句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2分)
例句:富貴而歸故鄉(xiāng)
A.雜然而前陳者(《醉翁亭記》)
B.乃記之而去(《小石潭記》)
C.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D.鳴之而不能通其意(《馬說》)
13.把下面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4分)
每一文成,必粘稿于壁,逐目熟視,輒去十余字。
14.“此皆后學所當取法也”一句中的“法”具體指什么?(3分)
參考答案
10.(1分)山朗潤起來了
11.(4分)描寫滿井明媚的早春景色;蘊含了作者欣喜愉悅的感情。
?。繂?分,意思對即可)
12.(2分)B
13.(4分)每寫完一篇文章,一定把它粘貼在墻壁上,天天仔細閱讀,每次總會刪除十多個字。(每句1分,意思對即可)
14.(3分)作文,必幾經(jīng)刪潤,而后成文。
?。捎米约旱脑挶硎?,意思對即可得滿分)
文言文閱讀答案及解析 篇5
閱讀課外文言文,完成小題。(6分)
義田記
錢公輔
范文正公,蘇人也,平生好施與,擇其親而貧、疏而賢者,咸施之。方顯貴時,置負郭①常稔②之田千畝,號曰義田,以養(yǎng)濟群族之人。日有食,歲有衣,嫁娶兇葬皆有贍。
初,公之未貴顯也,嘗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既而為西帥,及參大政,于是始有祿賜之入,而終其志。公既歿③,后世子孫修其業(yè),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雖位高祿厚,而貧終其身。歿之日,身無以為斂④,子無以為喪。惟以施貧活族之義遺其子也。
注釋:①負郭:距城很近。②稔:莊稼成熟。③歿:去世。④斂:收斂尸體。
小題1:下列加點字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3分) A.咸(全、都)施之B.置(放棄)負郭常稔之田千畝
C.嘗(曾經(jīng))有志于是矣D.惟以施貧活族之義遺(留給)其子也
小題2:下面句中加點的“而”字與“公雖位高祿厚,而貧終其身”中“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3分) A.然則何時而樂耶?(《岳陽樓記》)
B.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小石潭記》)
C.擇其善者而從之。(《(論語》十則》)
D.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參考答案:
小題1:B
小題2:試題分析:“公雖位高祿厚,而貧終其身”中“而”字表轉接,A表順接;B表順接;C表順接;D表轉接。
文言文閱讀答案及解析 篇6
閱讀甲、乙兩則古文,回答后面問題(共11分)
【甲】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乙】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小題1】解釋加點的字詞。(4分)
①念無與為樂者 ②不蔓不枝
③亭亭凈植 ④相與步于中庭
【小題2】翻譯下面的句子。(2分)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小題3】語段【乙】中畫線的句子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請體會它的妙處。(3分)
【小題4】請比較以上兩篇選文。甲文運用了 的表現(xiàn)手法,寄寓了周敦頤不慕榮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tài)度;乙文運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表現(xiàn)了蘇軾被貶謫后的態(tài)度。(2分)
答案
【小題1】考慮;長枝節(jié);立;一起(各1分)
【小題2】我唯獨喜愛蓮,它從淤積的污泥里生長出來,卻不受污泥的沾染,在水里洗滌后卻不顯得妖艷。(2分)
【小題3】作者把月光比作清水,生動地表現(xiàn)了月光澄凈、空明的特點(1分),以竹柏之影與月光相互映襯,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肅穆,營造出一個月光澄碧、竹影斑駁、幽靜迷人的夜景(1分),寫出了蘇軾被貶官后達觀的心境(1分)。
【小題4】托物言志(1分);曠達樂觀(1分)
解析【小題1】
試題分析:文言實詞的考查,最常見的命題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個詞讓學生作解釋。要求解釋的詞,一般為常見實詞,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往往是命題的重點,當然也應該成為同學們備考的重點。如:“枝”名詞用作動詞,“長枝節(jié)”。
考點: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能力層級為理解B。
【小題2】
試題分析:翻譯文句是中考文言文閱讀必考題型之一。翻譯文句,應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翻譯文句時要做到字字落實,要特別注意對關鍵詞語的把握,著眼于表達原句的意思,一般用對譯法、替換法、調(diào)整法、保留法、增補法、刪削法等辦法進行翻譯。這里注意關鍵詞“濯”“妖”的理解。
考點:理解或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小題3】
試題分析:這里是從修辭角度來對語言進行賞析,學生應了解常用修辭的特點及作用如:比喻、擬人:生動形象地寫出xx事物的xx特點。學生必須結合相關語句分析。此處月光比作清水,生動地表現(xiàn)了月光澄凈、空明的特點。
考點:體會重要語句的含意,品味語言表達藝術。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小題4】
試題分析:了解常用的托物言志等寫作手法,明確每一種寫法的表達效果。學生作答時能結合具體語境進行分析,合理表述即可。一般用這里運用了……寫作手法,借助鮮明具體的形象,表達思想感情,富有感染力和藝術性。
考點:分析作品抒情手法。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文言文閱讀答案及解析 篇7
后魏太傅李延實者,莊帝舅也。永安中,除青州刺史。將行奉辭,帝謂實曰:“懷磚之俗,世號難治。舅宜好用心,副朝廷所委?!睂嵈鹪唬骸俺寄昶壬S埽瑲馔?人間稍遠,日近松丘。臣已久乞閑退,陛下渭陽興念,寵及老臣,使夜行非人,裁錦萬里。謹奉明敕,不敢失墮?!睍r黃門侍郎楊寬在帝側,不曉懷磚之義,私問舍人溫子升,子升曰:“吾聞至尊兄彭城王作青州刺史,聞其賓客從至青州者云。齊土之民,風俗淺薄,虛論高談,專在榮利。太守初欲入境,百姓皆懷磚叩頭,以美其意。及其代下還家,以磚擊之,言其向背速于反掌。是以京師謠語曰:獄中無系(”系“原作”擊“,據(jù)明抄本改。)囚,舍內(nèi)無青州。假令家道惡,腸中不懷愁。懷磚之義,起于此也?!?/p>
潁川茍濟,風流名士,高鑒妙識,獨出當世。清河崔淑仁稱齊士大夫曰:“齊人者,外矯庶幾,內(nèi)懷鄙吝。輕同毛羽,利等錐刀。好馳虛譽,阿附成名。威勢所在,促共歸之。茍無所資,隨即舍去?!毖試瘫≈跻病?出《伽藍記》)
19.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解釋錯誤的一項是(3分)
A.除青州刺史(授予官職)
B.副朝廷所委(丟下,舍棄)
C.百姓皆懷磚叩頭(懷揣,懷藏)
D.茍無所資(好處)
20.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意思相同的兩項是(4分)
A.威勢所在,促共歸之 公將鼓之
B.茍無所資,隨即舍去 茍富貴,勿相忘
C.懷磚之義,起于此也 四境之內(nèi)莫不有求于王
D.是以京師謠語曰 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21.用現(xiàn)代漢語寫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臣年迫桑榆,氣同朝露;人間稍遠,日近松丘。
②及其代下還家,以磚擊之,言其向背速于反掌。
22.莊帝與太傅李廷實談起當世世風“懷磚之俗”,你認為這是一種怎樣的社會風氣?請你結合文意試作簡要評析。(4分)(原創(chuàng))
23.閱讀下面這首古詩,完成(1)(2)兩小題。(5分)
初雪賞梅
無名氏
方悵秋盡草木衰,圃菊憔翠霜色白。
孰料一夜朔風緊,漫天飛雪邀梅開。
(1)一、二兩句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試具體描述。(2分)
(2)三、四兩句筆鋒一轉,意境頓出,試作具體賞析。(3分)
《伽藍記》文言文閱讀答案:
(3分)(4分,各2分)
21.①為臣的歲數(shù)已經(jīng)迫近晚年,精力如同早晨的露水,離人間漸漸遠了,一天天接近墳墓。②等到他被下任取代而回家的時候,百姓又用這些磚打他。這是說人心的向背比翻轉手掌還快。
(4分,各2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22.這是一種庸俗淺薄勢利惡劣的社會風氣。聯(lián)系材料略。
(4分。評析2分,結合材料2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23.(1)深秋天氣寒冷,草木枯落,一片肅殺,花圃中最能耐寒的菊花也經(jīng)不住秋霜的摧折,顯得憔悴不堪。描繪了一幅深秋蕭索的畫面。(2分。意思符合即可,沒有描述酌扣)
(2)三、四兩句筆鋒一轉,“孰料一夜朔風緊”,寫出一夜北風帶給人的驚喜之情,“邀”字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寫出了漫天飛雪在空中盡情歡舞向臘梅發(fā)出熱情邀請,梅花應邀而開的動人情景。表達作者對初雪降臨,大地因此充滿生機的喜悅之情。
(3分。情景、修辭、情感各1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文言文閱讀答案及解析 篇8
閱讀并回答問題。
靖郭君將城薛①,客多以諫。靖郭君謂謁者:“無為客通?!雹邶R人有請者日:“臣請三言而已矣!益一言,臣請烹。”靖郭君因見之。客趨而進日:“海大魚。”因反走。君日: “客有于此?!雹劭腿眨骸氨沙疾桓乙运罏閼颉!本眨骸巴?,更言之?!睂θ眨骸熬宦劥篝~乎網(wǎng)不能止鉤不能牽蕩而失水則螻蟻得意焉。今夫齊,亦君之水也。君長有齊陰④,奚以薛為?失齊,雖隆薛之城到于天,猶之無益也。”君日:“善。”乃輟城薛。(選自《戰(zhàn)國策》)
【注釋】①將城薛:將要修筑薛地的城墻。②謁者:主管傳達通報的官吏。無為客通:不要給納諫的人通報。③有于此:留于此,猶言留在這里繼續(xù)說。④陰:庇護,蔭庇。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詞語。
(1)益一言,臣請烹( )
(2)靖郭君因見之( )
2.翻譯下面的句子。
(1)臣請三言而已矣。
(2)鄙臣不敢以死為戲。
3.請用“/”給下面句子斷句。(斷四處)
君 不 聞 大 魚 乎 網(wǎng) 不 能 止 鉤 不 能 牽 蕩 而 失 水 則 螻 蟻 得 意 焉
4.前人在評論選文時對“海大魚”三字連連稱妙,通讀全文,你認為妙在何處?
5.請你概括總結客的諷諫藝術。
參考答案:
1.(1)增加;(2)于是
2.(1)我請求只講三個字。
(2)我不敢拿生命開玩笑。
3.君不聞大魚乎/網(wǎng)不能止/鉤不能牽/蕩而失水/則螻蟻得意焉
4.造成懸念,使靖郭君對客所講內(nèi)容產(chǎn)生了興趣,打破了進諫的限制。(意對即可)
5.用打比方講后果的方式去進諫。(意對即可)
文言文閱讀答案及解析 篇9
①君子之處世,不顯則隱,隱顯則異,而其存心濟物,則未有不同者。茍無濟物之心,而泛然雜處于隱顯之間,其不足為世之輕重也必然矣。君子處世而不足為世人輕重,是與草木等耳。草木有可以濟物者,世猶見重,稱為君子,而無濟物之心,則又草木[甲]不若也。為君子者,何忍自處于不若草木之地哉?吾于此,重為君子之羞。草木與人,相去萬萬,而又不若之,[乙]雖顯者亦不足貴,況隱于山林邱壑之中者耶?
②吾友朱君大涇,世精瘍醫(yī),存心濟物,而自號曰“菊隱”。菊之為物,草木中之最微者,隱又君子沒世無稱之名。朱君,君子也,存心濟物,其功甚大,其名甚著,固非所謂泛然雜處于隱顯之中者,而乃以草木之微與君子沒世無稱之名以自名,其心何耶?蓋菊乃壽人之草,南陽甘谷之事①驗之
矣,其生必于荒嶺郊野之中,唯隱者得與之近,顯貴者或時月一見之而已矣。而醫(yī)亦壽人之道,必資草木以行其術,然非高蹈之士,不能精而明之也。是朱君因菊以隱者,若稱曰:“吾因菊而顯”。又曰:“吾足以顯夫菊”,適以為菊之累,又何隱顯之可較云。余又竊自謂曰:“朱君于余,友也。君隱于菊,而余也隱于酒。對菊命酒,世必有知陶淵明、劉伯倫②者矣。”因繪為圖,而并記之。
注:①南陽甘谷之事:相傳南陽甘谷生長的菊花能使人延年益壽。②劉伯倫:劉伶,字伯倫,西晉竹林七賢之一,性嗜酒。
1、作者認為作為君子最重要的標準是“ ”。(2分)
2、對第①段的論述,以下分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ǎ?分)
A、一個人如果隨波逐流的去追求顯和隱,就不會被世人看重。
B、在世上,一個人如果不被他人看重,就連草木都不如。
C、一個人如果連草木都不如,是值得羞愧的。
D、一個人顯隱之間全無自覺,會在紛紜世間消聲沒跡。
3、作者將隱者與顯貴之人與草木的關系遠近對比,是為了強調(diào)(2分)
4、對朱君,理解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ǎ?分)
A、他并非官位顯赫的貴介,而是一個隱于民間的君子。
B、他自稱“菊隱”,包蘊了內(nèi)心孤高清芬的意味。
C、他因為疲于治病而深受其累,所以不愿意出仕。
D、他與菊之間的共同之處在于都對他人有益。
5、唐寅在《桃花庵歌》寫到“若將顯者比隱士,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將花酒比車馬,彼何碌碌我何閑。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本文卻說“隱顯則異,而其存心濟物,則未有不同者”,這兩種觀點是否存在矛盾?請聯(lián)系全文加以分析。(4分)
答案:
1、(2分)存心濟物
2(3分)A
3、(2分)只有隱士才能精通這些草木,明白延年增壽的學問。
4、(2分)C
5、(4分)第一句將顯和隱鮮明對比,強調(diào)了做官的忙碌和隱居的閑適自由,表達了看破官場的豁達灑脫。第二句表達了不論隱居和做官,提倡要存心濟物,都要對世人有補益,即使避世逃名,但也要獨善其身。
所以兩者并不矛盾,第一句中作者鮮明地強調(diào)了歸隱的觀點,從“隱又君子,沒世無稱之名”可以看出唐寅仍然提倡歸隱。本文是將歸隱后的做法更加具體化了,強調(diào)了歸隱后仍要有所作為,即使歸隱,仍然胸懷濟物之心,超越了隱居和做官的表面。
閱讀理解修辭手法答題方法
1、比喻:化平淡為生動,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具體。
2、擬人:化物為人,拉近距離,親切自然;便于對話,交流情感。
3、借代:以簡代繁,以實代虛,以奇代凡。
4、夸張:烘托氣氛,增強感染力,增強聯(lián)想;創(chuàng)造氣氛,揭示本質(zhì),給人以啟示。
5、對偶:便于吟誦,易于記憶,使詞句有音樂感;表意凝練,抒情酣暢。
6、排比:內(nèi)容集中,增強氣勢;敘事透辟,條分縷析;語氣強勁,抒情強烈。
7、反復:突出思想,強調(diào)情感;承上啟下,層次清晰;多次強調(diào),增強感染力。
唐代和宋代文學知識點
(1)、詩歌到了唐代,體裁完備,有古詩、律詩、絕句等等。李白的詩,嘲弄庸俗世態(tài),反抗權貴,充滿了追求理想的浪漫主義精神。他歌頌祖國壯麗的河山,歌頌自由生活,對于社會現(xiàn)象的不合理和自己才能的不得施展,表示強烈的憤慨。杜甫生活飽經(jīng)憂患,比較接近人民,他的詩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和人民生活的痛苦,他用“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樣的詩句揭露封建社會的貧富懸殊。他的詩富于現(xiàn)實主義精神,發(fā)揚了詩經(jīng)、楚辭、樂府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給后來的詩人開辟了寬廣的道路。李、杜以后的大詩人白居易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他寫了十首《秦中吟》和五十首“新樂府”,意在揭露當時政治的黑暗。還有像《長恨歌》和《琵琶行》等一些久為傳誦的詩。
(2)、到宋代,盛行配樂歌唱的詞,詞發(fā)展到極盛時期。柳永和蘇拭的詞,對于詞的發(fā)展起了推動作用。南宋的辛棄疾和陸游是兩個愛國詩人。這兩位詩人的詞,在我國文學史上評價很高。
(3)、唐代和宋代的散文也很發(fā)達。唐代的古文運動,是一次重要的文體改革運動。這個運動的倡導者韓愈和柳宗元,主張廢棄六朝以來浮華的駢儷文,寫作切合實用的質(zhì)樸的古文。他們的文章,平正通達,雖然號稱“古文”,實際上是新體散文。到了宋代,歐陽修、王安石、蘇拭等繼續(xù)提倡這種古文。以后,“唐宋八大家”的古文就成為我國長期流行的文體。
(4)、唐代和宋代以刻畫人物為中心的有較為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的小說也發(fā)展起來了。唐代最有名的小說是“傳奇”。《柳毅傳》就是唐代傳奇中的佳作之一。這些小說;大都著力刻畫人物形象,并且有離奇的情節(jié)和完整的結構。到了宋代,小說有了新的發(fā)展。由于都市的發(fā)達,市民階層的擴大,這個時期出現(xiàn)了“平話”。
文言文閱讀答案及解析 篇10
張淳,字希古,桐城人。隆慶二年進士,授永康知縣。吏民素多奸黠,連告罷七令。淳至,日夜閱案牘。訟者數(shù)千人,剖決如流,吏民大駭服,訟浸減。凡赴控者,淳即示審期,兩造①如期至,片晷分析無留滯。鄉(xiāng)民襄飯一包即可畢訟,因呼為“張一包”,謂其敏斷如包拯也。
巨盜盧十八剽庫金,十余年不獲,御史以屬淳。淳刻期三月必得盜,而請御史月下數(shù)十檄。及檄累下,淳笑曰:“盜遁久矣,安從捕。”寢不行。吏某婦與十八通,吏頗為耳目,聞淳言以告十八,十八意自安。淳乃令他役詐告吏負金,系吏獄。密召吏責以通盜死罪,復教之請以婦代系,而己出營貲以償。十八聞,亟往視婦,因醉而擒之。及報御史,僅兩月耳。
民有睚眥嫌,輒以人命訟。淳驗無實即坐之,自是無誣訟者。永人貧,生女多不舉。淳勸誡備至,貧無力者,捐俸量給,全活無數(shù)。久之,以治行第一赴召去永,甫就車,顧其下曰:“某盜已來,去此數(shù)里,可為我縛來?!比缪咱E之,盜正灌足于河,系至,盜服辜。永人駭其事,謂有神告。淳曰:“此盜捕之急則遁,今聞吾去乃歸耳,以理卜,何神之有?”
擢禮部主事,歷郎中,謝病去。起建寧知府,進浙江副使。時浙江有召募兵,撫議散之,兵皆洶洶。每曰:“是驕悍者留則有用汰則叵測不若汰其老弱而留其壯男則留者不思亂汰者不能亂矣”從之,事遂定。官終陜西政。
【注】①兩造:訴訟的雙方。
1、下列對文中両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是驕悍者留/則有用/汰/則叵測/不若汰其老弱/而留其壯男/則留者不思亂/汰者不能亂矣
B、是驕悍者/留則有用/汰則叵測/不若汰其老弱/而留其壯勇/則留者不思亂/汰者不能亂矣
C、是驕悍者留/則有用/汰/則叵測/不若汰其老弱/而留其壯/鸮則留者/不思亂/汰者不能亂矣
D、是驕悍者/留則有用/汰則叵測/不若汰其老弱/而留其壯/訪則留者/不思亂/汰者不能亂矣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進士,參加殿試取中后才能稱為進士。殿試分三甲錄取,一甲賜進士出身,二甲賜進士及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B、十八,是古代常見的按照同曾祖兄弟的長幼次序來排行的一種稱呼。如柳永被稱為柳七,白居易被稱為白二十二。
C、御史,是古代一種官名,其職責多有變化。自秦朝開始,御史專為監(jiān)察性質(zhì)的官職,一直延續(xù)到清朝。
D、擢,是提拔、破格提拔的意思。在我國古代表示提拔的詞語還有“加官”、“升”、“超”、“拔”、“陟”等。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張淳善于斷案。審理案件不拖延積壓,百姓都說張淳斷案就像當年的包拯一樣迅速果斷。
B、張淳聰明機智。他故意放出大盜盧十八逃跑很久難以抓捕的風聲,先使其放松警惕,然后再用計,將盧十八緝拿歸案。
C、張淳體恤百姓。永康縣有很多貧窮的人生下孩子無法撫養(yǎng),張淳耐心規(guī)勸,拿出自己的俸祿給百姓,使很多人活了下來。
D、張淳料亊準確。離開永康縣之前,他告訴下屬,有個逃跑的盜賊就在附近,手下人按照他的話去抓捕,果然抓到了盜賊。
4、把文言文中両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訟者數(shù)千人,剖決如流,吏民大駭服,訟浸減
(2)此盜捕之急則遁,今聞吾去乃歸耳,以理卜,何神之有?”
試題答案:
1、答案:B。
2、答案:A(一甲賜進士及第,二甲賜進士出身)
3、答案:C。(生下女孩,大多不撫養(yǎng))
4、
(1)打官司的有幾千人,(張淳)判決像流水一樣迅速順利,官吏百姓大為吃驚嘆服,官司日漸減少。(“訟者”,“剖”,“浸”,各1分,語意通順2分)
(2)這個盜賊追捕得急就逃走,現(xiàn)在聽說我離開就回來了。按照道理推斷,有什么神明呢?(“遁”,“去”,“卜勇”,“何神之有”賓語前置,語意通順1分)
文言文閱讀答案及解析 篇11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其詩以養(yǎng)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xiāng)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不使學。
余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于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李賀作詩 (李賀)七歲能辭章,韓愈、皇甫湜(當時著名文人)始聞未信,過其家,使賀賦詩,援筆輒就如素構(早就構思好的),自目曰《高軒過》,二人大驚,自是有名。
每旦日出,騎弱馬,從小奚奴(帶著小僮仆。奚,xī),背古錦囊,遇所得,書投囊中。未始先立題然后為詩,如他人牽合(牽強符合)程課(固定的格式)者。及暮歸,足成之……(母)見所書多,即怒曰:“是兒要嘔心乃已耳!”
1.從這兩則文言文中可以看出仲永與李賀的共同點是?
2.仲永的最后結局是“泯然眾人矣”,而李賀則成了我國唐代著名的詩人。他們童年 時的相同點和成年后的不同結果,給你的啟發(fā)是。
3.將下列文言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稍稍賓客其父:
(2)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3)是兒要嘔心乃已耳:
4.《李賀作詩》選段中與《傷仲永》選段中“指物作詩立就”一句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參考答案:
1.他們小時都很聰明。(意思對即可)
2.回答要點:
(1)后天努力的重要性;
(2)家庭環(huán)境及教育的重要性。(能從其它方面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3.(1)漸漸地請他父親去做客;或:漸漸地以賓客之禮接待他父親;或:漸漸地以他父親為賓客。
(2)那詩的文字和道理都有值得一看的地方;
(3)這孩子要嘔出心才會停止!
4.援筆輒就如素構。
文言文閱讀答案及解析 篇12
晏子至,楚王踢晏子酒,酒酣,吏二縛一人詣王。王曰:“縛者曷為者也?’’對曰:“齊人也,坐盜。”王視晏子曰:“齊人因善盜乎?”晏子避席對曰:“嬰聞之,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今民生長于齊不盜,入楚則盜,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王笑曰:“圣人非所與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13.解釋加下劃線字詞。
?、琵R人也,坐盜 坐:
?、破鋵嵨恫煌?其:
⑶詣王 詣:
?、鹊脽o楚之水土 得無:
14.“王笑曰”中的“笑”是 ;“寡人反取病焉”中的“病”是
15.翻譯句子。
(1)縛者曷為者也?
(2)圣人非所與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3)所以然者何?
(4)吏二縛一人詣王。
16.請簡析晏子的推理過程。
參考答案
13. ⑴犯 (2)它的 (3)到 (4)難道不是 14.自嘲的笑 沒趣,自取其辱 15. ⑴被綁著的是干什么的? (2)圣人是不能和他開玩笑的,我反而自討沒趣了。 (3)之所以會這樣的原因是什么? (4)兩個差役綁著一個人去見楚王。 16.齊人在齊不盜,人楚則善盜,因此是楚地讓齊人變得善盜了。
文言文閱讀答案及解析(錦集12篇)相關文章:
★ 女兵墓閱讀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