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本文是網(wǎng)友“pingchuang”分享的鴻門宴的讀后感,以供參考。
成王敗寇,這是人們一貫遵循的“真理”。然而,千年前的楚漢之爭似乎成為了一個特例。這場戰(zhàn)爭最終以項羽在烏江自盡而落幕,劉邦則成為最后的勝者。然而,后世的人們對此往往是為項羽的悲劇感到惋惜,而非為劉邦喝彩。
大家都知道,項羽自稱西楚霸王,擅長指揮和作戰(zhàn),堪稱一代梟雄。他身上散發(fā)著令人敬畏的威嚴(yán)、強烈的氣勢和天生的英雄魅力。他的每一次出現(xiàn)都讓他人顯得渺小。相比之下,劉邦出身卑微,舉止粗鄙,被視為地痞流氓。當(dāng)年,西楚霸王項羽橫掃千軍,誰能想到劉邦會如此迅速地?fù)魯∷??然而,這就是殘酷的現(xiàn)實。就像一盤棋局,項羽勇猛無畏,正當(dāng)他將劉邦逼入絕境時,劉邦卻出乎意料地逆轉(zhuǎn)局勢,最終取得勝利。
鴻門宴被視為楚漢戰(zhàn)爭的關(guān)鍵轉(zhuǎn)折點。正如宴后范增所說:愚蠢短淺之人,無法共謀大事。天下最終歸屬于劉邦,這便是天意!正如“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縱觀歷史,無數(shù)人感慨:如果在鴻門宴上,項羽果斷殺死劉邦,何至于后來的憂慮;如果項羽在敗北后渡過烏江東山再起,又何至于落得如此下場;如果……然而,我想說的是,如果這些設(shè)想都成真,那項羽也將變成另一個“劉邦”。沒錯,劉邦相比于一生征戰(zhàn)的項羽,更像個陰險狡詐的小人,但他卻擁有靈活的政治才智和團結(jié)人心的能力,這是項羽所不具備的,也是他在亂世中稱雄的有力武器。
因此,劉邦最終以自己的方式取得了勝利,不是憑借禮義廉恥和道德說教,而是靠陰謀手段和權(quán)術(shù)。這也正是馬基雅維里在《君主論》中所言:“只要目的正確,可以不擇手段。”盡管如此,后人依然盛贊項羽的正氣,而將劉邦視為狡詐的代表。然而,作為開創(chuàng)西漢王朝二百多年偉業(yè)的皇帝,令人欽佩的,與其說是可畏的。
再看項羽的最終失敗,或許這對他來說也是一種公平。以他的性格,自然無法成為真正的王者。而當(dāng)他踏上這條無歸路,勢必需為自己的仁慈與狂妄承受代價,哪怕是以生命為代價??蓱z項羽與虞姬的生死離別,不過是他悲壯結(jié)局的前奏,而項羽的傲骨與正氣必將流傳千古,只是以失敗者的姿態(tài)。
這就是歷史。
成王敗寇,劉邦與項羽也不例外。
鴻門宴的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 鴻門宴觀后感6篇
★ 鴻門宴讀后感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