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網(wǎng)小編整理的舌尖上的家鄉(xiāng)作文3篇 舌尖上的家的作文,以供借鑒。
舌尖上的家鄉(xiāng)作文1
這里是應星故里,文風鼎盛,華林書院,薪火相傳,百丈禪寺,香火裊裊,這里就是我的家鄉(xiāng)——奉新。美食是我家鄉(xiāng)最亮麗的一道風景線。
黃年米果迎春節(jié)
每年春節(jié)前夕,家家戶戶的餐桌上都有一道傳統(tǒng)美食——黃年米果。這道美食還上了中央電視臺的《舌尖上的中國》呢。
這不,奶奶又忙碌起來,將米盛入筐中,任水漂洗,糯米就由亮白漸轉為透明,不能停歇,接著把糯米倒入大木甑蒸熟,當甑內(nèi)升起煙時,把早已煮好的黃色吊茄子水灑于糯米上,讓糯米浸透,轉為了嫩黃色,奶奶已經(jīng)累得滿頭大汗,但依然樂呵呵地搗弄著。
我靜靜地坐在廚房泛黃的燈光下,時不時給奶奶遞東西。奶奶招呼大家來打米果。把蒸好的糯米倒入石臼中,大家手握木槌,輪番猛搗。奶奶叮囑他們得在木槌上抹點兒油,這樣米才不會粘上木槌。熟糯米團逐漸砸散,奶奶叫大家一起來揉,要揉成長方形,再用刀切開,才開始揉形狀。心靈手巧的奶奶在黃年米果上做出了一個“福”的圖案,“嗞嗞”聲伴隨著黃年米果的香味放入鍋中一煎,待兩面呈現(xiàn)出金黃,便可撈起。
這時,屋子里的每一個角落都飄著怡人的香味。撒上一些白糖,澆上蜜水,便可以入口了。我迫不及待地咬上一口,外酥里嫩,真是回味無窮。
香甜艾餅度清明
天空如一塊藍寶石,陽光明媚地照射大地。我和奶奶上山采艾葉,翠綠的艾葉簇擁著,奶奶背著簍筐,細細地挑選著,我聞著苦澀香味的艾葉,伴著奶奶下了山。
奶奶坐在院子的小板凳上,把艾葉倒入盆中,摘取頂部嫩葉,用清水洗凈,放在滾燙的水中去掉苦味。奶奶從冰箱中取出一小罐蘇打水,加上艾葉攪拌成泥。鍋中的水沸騰,將攪拌成泥的艾葉倒入鍋中煮開,大約五分鐘后,把煮好的艾葉重新倒入盆中,加上糯米粉,和成面團,搟平。把摘好的棕葉做成方形,洗凈并放入熱水中,切好形狀的面團裹上喜愛的餡料,放在棕葉上,油已經(jīng)刷在鍋中,奶奶小心翼翼地把裹好的艾餅置于鍋內(nèi),開大火蒸。
十余分鐘后,深綠色的艾餅便呈現(xiàn)在我的眼前。伸手一抓,咬上一口,嫩嫩的餅添上別樣的餡,配上清茶,別有一番滋味。
美味蒜蓉馬齒莧
我喜歡在一個夏日的早晨,和奶奶一起去逛集市。奶奶每天喜歡做不同品種的菜,做的菜名也花樣甚多。菜藍里裝著一捆嫩綠的菜,那是我的最愛——馬齒莧。
回到家,奶奶把馬齒莧洗凈去根,切好大蒜,等水“咕咕”地燒開后,倒入馬齒莧,待水再次沸騰后將馬齒莧撈出,瀝去水分。奶奶將馬齒莧裝入盤中,加上蒜泥,再澆上少許麻油,香噴噴的美味菜肴就出爐了。
一道道家鄉(xiāng)美食在舌尖上盡情地舞動,演繹著家鄉(xiāng)的曼妙風情!我把美食裁成一片片風景,永存于心間。
舌尖上的家鄉(xiāng)作文2
浙江省桐鄉(xiāng)市洲泉實驗小學603陳思佳
開始吃年糕了,我端起白瓷盆,不由想起了那次在“年會”上看到的打年糕情景。
那是在一個年會上,鑼鼓喧天,金龍炫舞,人山人海。舞龍肯定是最吸引人的。你看,正津津有味吃著糖畫的小孩,拍手叫好的老人,還有連按手機快門的年輕人,都緊跟在“龍”身邊。
而我卻被那“咚——咚——”的響聲給吸引過去了。
我聞聲而尋,來到一個石臼旁邊。只見一個大伯時而在石臼里灑水,時而拿著個木錘,向石臼里砸去。他在干什么???一旁幫助大伯的人告訴我,這是在“熱身”呢!真正的“好戲”在那里頭。我順著他手指的方向看去,是一個“老虎灶”,鍋上是大蒸籠,跟包子店蒸包子的一樣,只是大了許多。蒸籠里熱氣騰騰的,那是什么?
我的好奇心更強烈了。趁大伯打開蒸籠的時候,我探頭探腦地想一看究竟??僧斘野涯X袋伸進蒸籠,看到的卻只是一股白氣像潮水般涌了出來。大伯哈哈大笑,摸了摸自己的胡子,對我說:“小朋友,這是白白的糯米粉,你吃的年糕哇,就是從這兒出來的!”我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爐火把我的臉蛋照得通紅。
“好咯,起鍋咯!”大伯一把掀開蒸籠,縷縷熱氣白霧,夾雜著米香,迅速裹住了我。大伯和旁邊的一位爺爺對了一下眼,“嗨”的一聲,合力把大粉團子抬了出來,兩人小跑著來到石臼邊,又是“嗨”的一聲,一起把大粉團子翻進了石臼。大伯又在手上抹了些油,不停搓著大粉團子。
隨后,大伯舉起了10多斤那么重的大錘子,舉過頭頂,漲紅了臉,使勁向石臼里的大粉團子打去。粉團沉悶地“啪”了一下,大伯又趕緊拎起大錘,趁此機會,爺爺就拿著“洗帚”往粉團上甩水。甩夠了,第二錘子也正好下來了?!芭尽尽贝蠓蹐F子像一個頑皮的小孩子一樣,打一下,縮一下,不打了,又彈了回來。十幾下后,大伯已是大汗淋漓,他說了聲“不行了”,就放下錘子,換那位爺爺來打。另外兩位大伯趁這個“換班”的間隙,雙手在冷水里一浸,合力抬起粉團,猛地將團子翻過身來。爺爺開始打了了。在這錘打——甩水——翻身的完美配合之下,大粉團子變得愈發(fā)富有彈性。我趁大伯休息的時候,偷偷拔下一小坨來,一口塞進嘴里?!班?,真好吃!”我對著大伯連連稱贊。
打得差不多了,大伯便將這白嫩嫩的面團從石臼里搬出來,放在沫過水的的桌子上,另兩位大伯就開始揉搓年糕,左手翻過來,右手按壓著,反反復復,直到把面團做成長方形的年糕模樣。
最后,他們在年糕上“點花”,其實就是在年糕上用毛筆輕輕點上一朵“紅花”。紅花開在年糕上,在陽光下綻放,為新年平添了幾分喜慶。
舌尖上的家鄉(xiāng)作文3
前陣子一部以美食為主題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在央視播出,使我不禁啟開記憶,憶起百里之外“舌尖上的故鄉(xiāng)”。
我的家鄉(xiāng)湖北黃陂,古代稱之為黃國,據(jù)說是花木蘭將軍的故鄉(xiāng)。很普通的小村落,阡陌縱橫,河汊相連,溢滿江南水鄉(xiāng)的宛然與靈動。這里的水,除了滿足日常生活、澆灌莊稼外,還賜予了人們許多水鄉(xiāng)特有的美食。
野蔾蒿,便是其中一種。蔾蒿臨水而居,耐陰喜濕。陽春三月,乍暖還寒,它們見風便長。遠遠望去暗紅莖桿,一叢一叢生意盎然。
蔾蒿打回來后,一般不能馬上食用,要堆在墻角邊漚上幾天,每日灑上幾遍水,約摸三五天光景,便長出白中帶綠的嫩梢。去黃葉老梗,留翠桿新芽,掐成寸長洗凈,再割上一些半透明臘肉切成絲,爆炒三五分鐘起鍋。
盤中蔾蒿略帶幾分苦辛的清香,托著臘肉積淀了一個冬天的醇香,讓每個家鄉(xiāng)人都會為之傾倒??上У氖?,隨著周遭環(huán)境的變遷,如今野蔾蒿也越來越難找了。去年清明,小姨帶表妹從城里來踏青,閑暇之余,三天時間竟挖來滿滿一大袋,大喜,不僅飽了口福,更是一解我的相思之苦。
菱角是家鄉(xiāng)人再也熟悉不過的,生命力極強,幾乎都是野生的。每到初夏,它們便會如約從水中發(fā)出來,那一根根源于肥沃淤泥之中的細長主根,便會如約托舉起一個個菱葉盤子浮出水面,擠在一起,開出一朵朵小白花,襯著一塘一河的青綠,構成了家鄉(xiāng)特有的旖旎。
常見人們站在岸邊,將兩根長長的竹篙伸入水中,輕攪菱角根莖,再貼著水面將它們拖拽上來。在鍋中加姜蒜翻炒兩三分鐘出鍋,吃起來也是清新得很,是家鄉(xiāng)人夏天喜愛的下酒菜。
與菱角梗同生于水里的還有藕腸子,其實就是尚未長成的蓮藕,因它前頭有個像毛筆頭的鼓包,我們老家一帶都叫它藕簪。得到它一來你要會水,還要不怕冷;
二來有時還得付出被長著硬刺的荷梗劃傷的代價,更重要的是掏出一截藕腸子,實際上就會失掉一條藕,這是大人們最不愿看到的。
初夏午后,水還有些涼,我們幾個便趁著大人們困覺,或去地里干活的當口,偷偷下到荷塘里,各自覓到一枚才露尖尖角的小荷,順著荷梗一個猛子扎下去,一條白嫩細長的藕腸子便會從水底淤泥中抽出來,把它在水里擺兩下,算是洗過了,便迫不及待地往嘴里塞,那滿嘴略帶水腥泥味的清脆嫩香,真叫一個爽啊……
我離開了家鄉(xiāng),三年前,我在省城武漢買了房子。居市區(qū)之中,高樓林立,但缺了許多家鄉(xiāng)山村的靈氣。每每靜下來,思緒總不由自主地回到百里之外的故鄉(xiāng),那水、那田、那人……這些漸從我生活中逝去的家鄉(xiāng)小菜啊,沒有了你們,家鄉(xiāng)的訊息又有誰人告知?我這游子與故鄉(xiāng)之間靠誰來維系?我那濃濃的鄉(xiāng)愁又該訴與誰聽?
舌尖上的家鄉(xiāng)作文3篇 舌尖上的家的作文相關文章:
★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3篇 舌尖上的中國紀錄片觀后感
★ 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優(yōu)秀范文3篇(一部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以富有)
★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優(yōu)秀范文3篇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以上
★ 優(yōu)秀舌尖上的中國觀看心得范文7篇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作文
★ 舌尖上的中國影片觀后感2篇(《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