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網小編整理的《解決問題》教案9篇(長度單位解決問題教案),以供借鑒。
《解決問題》教案1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理解生活中的百分率,掌握求百分率的方法,能正確求出百分率。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理解常用百分率的含義及計算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體會求百分率的用處和必要性,感受百分率源于生活,滲透數(shù)學來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的數(shù)學思想。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生活中常見的百分率的含義。
教學難點:正確計算常見的百分率。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探究導入
1、課件出示
看圖,回答下面的問題。
?。?)圖中陰影部分占整個圖形的幾分之幾?用百分數(shù)怎樣表示?
?。?)圖中空白部分占陰影部分的幾分之幾?用百分數(shù)怎樣表示?
2、百分數(shù)的意義
我們班有36%的學生參加了美術興趣小組。
世界總人口中大約有50%的人口年齡低于25歲。
一瓶農夫果園飲料中果汁含量大約是10%。
我們班學生的近視率是45%。
3、小剛做了10道題,錯了2道
做對的題數(shù)占總題數(shù)的幾分之幾?
做錯的題數(shù)占總題數(shù)的幾分之幾?
做對的題數(shù)占總題數(shù)的百分之幾?
做錯的題數(shù)占總題數(shù)的百分之幾?
求a是b的'百分之幾和求a是b的幾分之幾方法是相同的,都是:a÷b
4、六年級有學生160人,已達到《國家體育鍛煉標準》(兒童組)的有120人,占六年級學生人數(shù)的幾分之幾?六年級有學生160人,已達到《國家體育鍛煉標準》(兒童組)的有120人,占六年級學生人數(shù)的百分之幾?
學生獨立思考、同桌交流:嘗試計算,得出結論。
5、談話,導入新課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像這樣的百分率還有很多,如發(fā)芽率、及格率、出米率等,它可以幫助我們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
下面,讓我們共同走進百分率,探究它的計算方法(板書:百分率的計算)。
二、學習新知
1、教學例1——在具體情境中認識百分率,探究計算方法
(1)出示例1:六年級有學生160人,已達到《國家體育鍛煉標準》(兒童組)的有120人。六年級學生的達標率是多少?
(2)學生讀題,分析題意,思考達標率的含義,嘗試計算。
(3)指名板演并交流思維過程,集體訂正。
?。?)教師小結
指導學生明確達標率是百分率的一種,它的含義即“達標人數(shù)是測試總人數(shù)的百分之幾”,與“求一個數(shù)是另一個數(shù)的幾分之幾”問題的計算方法相同,因此用“達標人數(shù)÷測試總人數(shù)”就行;因為百分率是百分數(shù),計算結果應是百分數(shù)形式,所以完整的計算方法應是“達標率=達標人數(shù)除以測試總人數(shù)×100%”。
談話:《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要求小學生體質健康達標率不得低于60%,通過計算、比較,說明我們班學生的體質是達到健康標準的,這也是百分率的價值所在。
2、教學例2——掌握百分率計算方法,認識百分率的價值
?。?)出示例2:科學課上,五(2)班同學做的種子發(fā)芽實驗結果如下:
種子名稱實驗種子總數(shù)發(fā)芽數(shù)發(fā)芽率
綠豆80 78
花生50 46
大蒜20 19
?。?)學生讀題,弄清已知條件和問題,討論發(fā)芽率的含義,嘗試計算各種。種子的發(fā)芽率。
?。?)指名學生交流發(fā)芽率的含義及計算方法,板演算式,集體訂正。
(4)比較,認識發(fā)芽率在生產實踐中的價值。
通過計算我們發(fā)現(xiàn)哪種。種子的發(fā)芽率要高一些?哪種要低一些呢?講解:發(fā)芽率對于農民種田是十分重要的,他們需要根據(jù)發(fā)芽率的高低,決定種子品種和播種面積。
3、小組合作探究,尋找生活中的百分率,總結百分率計算公式。
?。?)談話,明確合作學習要求:在實際生活中,像命中率、達標率、發(fā)芽率等這樣的百分率還有很多,請小組四位同學在一起開動腦筋、積極協(xié)作,尋找生活中的百分率,寫出它的計算方法,比一比哪個小組找得最多。
?。?)小組合作,尋找生活中的百分率,探究其含義及其計算方法,寫出計算公式,教師巡視了解小組合作情況及結果。
?。?)小組代表匯報本組收集的百分率,闡明其含義,在投影儀上展示計算方法,師生共同訂正。
?。?)羅列不同百分率的計算方法,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共同點,總結百分率的計算公式:?率=量?除以總數(shù)量×100%
?。?)舉實例,加深對百分率計算公式的認識,掌握百分率計算方法。
4、某縣種子推廣站,用300粒玉米種子作發(fā)芽試驗,結果發(fā)芽的種子有288粒。求發(fā)芽率。
5、探討、交流:生活中的百分率哪些可能大于100%?哪些只會等于或小于100%?三、鞏固練習
1、填一填
?、俚竟鹊某雒茁适?5%,是指()的千克數(shù)占()的千克數(shù)的百分之八十五。
?、诩讛?shù)是乙數(shù)的4/5,乙數(shù)是甲數(shù)的()%。
③20÷()= 4/8 =()︰24=()%
2、選一選:
種一批樹,活了100棵,死了1棵,求成活率的正確算式是()。
一根鋼管截成2段,第一段長米,第二段占全長的60%,這兩段鋼管比較()。
布置作業(yè)
1、小組合作,整理生活中常見的百分率的計算方法,寫在數(shù)學書第86頁上。
2、完成練習二十第2、3、4題。
四、課堂小結
今天你有什么收獲?生談收獲。
師總結。
《解決問題》教案2
一、教學內容
轉化是解決問題的常用策略。轉化能把新穎的問題變成已經認識、已能解決的問題,從而創(chuàng)造性地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轉化能把復雜的問題變成較簡單的問題,從而便捷地找到問題的答案。本單元教學轉化策略。
學生在過去的數(shù)學學習中經常進行轉化,已經積累了關于轉化的體驗。本單元深入體驗轉化,用于解決實際問題。編排2道例題、一個練習,把教學分成兩段進行。
例1,回顧以前進行的轉化,從策略層面上認識它,體會轉化的價值。
例2,利用已有分率進行推理,轉化較復雜的分數(shù)問題,發(fā)展思維的開放性和靈活性。
二、教材編寫特點和教學建議
1.讓學生體會轉化,感悟策略。
策略是在解決問題的活動中逐漸形成的,再認解決問題的過程,體驗其中的思想方法是形成策略的有效途徑。學生曾經進行過許多轉化,是感悟策略的寶貴資源,本單元從回顧以前進行的轉化開始,例1的教學分三步進行。
利用圖形的直觀作用引發(fā)轉化。方格紙上呈現(xiàn)兩個形狀不同的圖形,不容易直接看出面積是否相等。學生會想到把兩個圖形都轉化成長方形,再比較面積的大小。其中一個圖形平移它的一部分,另一個圖形旋轉它的兩小塊,轉化成的兩個長方形長相等、寬也相等,面積肯定相等。這個問題利用直觀情境讓學生主動轉化,初步體會轉化有助于解決問題。
回憶曾經進行過的轉化,體會轉化是一種策略。教材指出轉化是策略,讓學生回憶曾經運用轉化策略解決的問題,進一步體驗轉化。第72頁列舉了推導面積公式時轉化,計算小數(shù)乘法、分數(shù)除法時轉化,這些僅是曾經進行過的一部分轉化,學生還能說出許多。教學時要讓學生充分回憶,簡要說說怎樣轉化的,轉化有什么好處,達到體驗轉化的目的。
有意識地應用轉化解決問題。試一試計算四個異分母分數(shù)的加法,數(shù)形結合,把原式轉化成1-,能很快說出得數(shù)。練一練計算多邊形周長,在圖形啟發(fā)下轉化成求長方形周長的問題,實現(xiàn)了化繁為簡。通過這兩個問題的解答,再讓學生說說解題策略,不僅深刻體會了轉化,還能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
2.指導學生轉化稍復雜的分數(shù)問題。
例2是較復雜的分數(shù)問題,在本冊教材第一單元里,這樣的問題要列方程解答。通過轉化,能很容易地列式計算。
本單元轉化分數(shù)問題,目的在于讓學生體會化繁為簡,增強策略意識。同時,更好地理解分數(shù)的意義及相關的概念,發(fā)展推理能力。并不要求學生掌握轉化復雜分數(shù)問題的技巧,更不要求他們獨立進行轉化。例2以及練習十四里的分數(shù)問題,都是教材指點下的學生轉化。。
用原有的方法解題。教學例2,先讓學生列方程解答,這是舊知識。用原有方法解題有兩個目的,一是熟悉題目里的數(shù)量關系,理解題中的分數(shù)的意義,為轉化作準備。二是感受原來的解題比較麻煩,轉化后的解題十分方便,為比較解法作準備。
指出轉化的方向。教材說:如果把男生人數(shù)是女生的轉化成女生人數(shù)是美術組總人數(shù)的幾分之幾,就可以直接用乘法計算。在這句話里提出了轉化,指出了方向,要通過轉化題目里的分數(shù),使題目變成簡單的分數(shù)乘法問題。教學時應該讓學生仔細閱讀這句話,明白把已有的那個分數(shù)轉化成什么分數(shù),解釋為什么轉化后就可以直接用乘法計算。
學生聯(lián)系已有經驗進行轉化。轉化要應用概念進行推理,對現(xiàn)有的信息進行深度開發(fā),創(chuàng)造出新的有價值的信息。把男生人數(shù)是女生的轉化成女生人數(shù)是總人數(shù)的.幾分之幾,是進一步溝通男生人數(shù)、女生人數(shù)、總人數(shù)三者的倍數(shù)關系。由于分數(shù)與除法、比都有聯(lián)系,因而學生轉化的思路必定是多樣的,而最終的結論是一致的。
解答轉化后的問題。得出女生人數(shù)是美術組總人數(shù)的,求女生人數(shù)就很方便了,因為原來的題被轉化成求一個數(shù)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乘法問題了。讓學生列式計算,能感受方便,從而又一次體會轉化對解決問題的作用。
需要再次指出的是,練習中的分數(shù)問題也是在教材指點下的學生轉化。呈現(xiàn)圖形直觀,填寫應聯(lián)想的分數(shù),降低了轉化的坡度。學生只要在教材提供的條件下通過推理實現(xiàn)轉化。
《解決問題》教案3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shù)學》三年級下冊第99~103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1.
通過兩步計算問題的解決,初步掌握分析問題的兩種一般策略:分析法和綜合法,體驗兩種分析策略對解決問題的作用。
2.
培養(yǎng)學生有意識地對解決問題的過程和策略進行回顧反思的意識與習慣。
教學重點、難點:
初步掌握分析問題的兩種一般策略:分析法和綜合法。
教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形成分析問題的兩種策略
1.出示教科書第101頁練習二十三第1題,創(chuàng)設情境。
教師談話:同學們精神真不錯,看得出身體棒棒,調查一下,你們平時有哪些鍛煉身體的方式呢?
學生簡要舉例。
教師談話:身體棒棒,我們才不怕挑戰(zhàn),不僅如此,在這些活動中,還蘊藏著很多數(shù)學知識呢,一起來看看這位同學跑步的情景吧!
2.收集數(shù)學信息。
(1)提問:仔細觀察畫面,你能發(fā)現(xiàn)哪些數(shù)學信息?
教師根據(jù)學生匯報在課件上強調顯示數(shù)學信息:每天跑兩圈、每圈400米、一個星期(7)天。
(2)提問:我們要解決什么問題?
教師根據(jù)學生匯報在課件上強調顯示:一個星期(7天)跑多少米?
3.解決問題。
?。?)審題指導。
教師談話:請仔細默讀這些信息和問題,想想是什么意思,有沒有不懂的地方。
預計學生理解題意沒有太大的問題,只是讓學生感受審題這個環(huán)節(jié),養(yǎng)成認真審題的習慣。
教師談話:誰能完整地說一說已知信息和問題。
視學生狀況適時結束審題,進入解決環(huán)節(jié)。
(2)獨立思考,解決問題,回顧反思。
教師談話:能解決這個問題嗎?請每位同學獨立思考,在作業(yè)本上做出解答,做完以后根據(jù)大屏幕上的問題回想一下你的解題過程。
學生獨立解答,大屏幕顯示反思提綱:
?、倌闶窃趺聪氲??
?、诿恳徊角蟮氖鞘裁??
?、蹫槭裁匆褂眠@種運算方法?
4.提煉解題策略。
全班就反思提綱進行匯報。
(1)教師主要就①展開詳細的追問,幫助學生明確思路:
A.綜合法:“你是讀到這兩個信息就發(fā)現(xiàn)可以求……呢還是讀完以后根據(jù)問題想到要先求……?”如果學生回答是前者,則繼續(xù)追問:“哦,你是讀到……和……的時候就發(fā)現(xiàn)可以求出……,當繼續(xù)讀到……的時候你又有什么發(fā)現(xiàn)?”
課件逐步顯示框圖,教師借助框圖梳理分析方法:“原來這位同學是從已知信息出發(fā)采用邊讀邊想的方法進行分析的。當他讀到……和……的'時候就發(fā)現(xiàn)可以求出……,當繼續(xù)讀到……的時候又發(fā)現(xiàn)可以求出……?!?/p>
課件框圖舉例:
“還有沒像他這樣也是從已知信息出發(fā)來進行分析的?”……
B.分析法:“你是讀到這兩個信息就發(fā)現(xiàn)可以求……呢還是讀完以后根據(jù)問題想到要先求……?”如果學生回答是后者,則繼續(xù)追問:“你是讀完以后根據(jù)問題想到需要先求……,怎么解決的呢?”
課件逐步顯示框圖,教師借助框圖梳理分析方法。類似A的步驟。
?。?)對②的匯報一般不做追問,對③的匯報如果學生出現(xiàn)困難,教師可引導表述,例如:跑道一圈400米,兩圈就是兩個400米,求兩個400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計算。
通過表述檢查這種運算是否合理,加深運算意義的理解,但不做過多追問。
在匯報中可能會出現(xiàn)不同的解決方法,教師板書在黑板上:
方法一:400×2=800(米) 800×7=5600(米)
方法二:7×2=14(圈) 14×400=5600(米)
方法三:400×7=2800(米) 2800×2=5600(米)
答:一個星期(7天)跑5600米。
?。?)教師小結:
?。ńY合框圖進行小結)面對問題,我們可以從已知信息出發(fā),邊讀邊想:這兩個信息可以求出什么?與其它信息有什么關系?能求出什么?
還可以從問題出發(fā)進行分析:要求出這個問題需要知道哪些信息,所需要的信息告訴了嗎?如果沒有可以通過哪些信息求出來?
其實很多問題都可以用這兩種方法進行分析,這樣往往能夠幫助我們很快地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
二、初步應用分析策略,感受兩種策略的作用
1.出示教科書第99頁例1主題圖,收集數(shù)學信息。
教師談話:仔細觀察,你發(fā)現(xiàn)了哪些數(shù)學信息?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
教師提問:誰能將已知信息和問題完整地敘述一遍?
2.獨立思考,解決問題,回顧反思。
教師談話:能解決這個問題嗎?請每位同學獨立思考,在作業(yè)本上做出解答,做完以后思考大屏幕上的問題。
學生獨立解答,大屏幕顯示反思問題:你是用什么方法分析的?怎樣分析的?
3.全班匯報,感受策略。
學生匯報分析方法和解答。
4.列綜合算式。
教師談話:能將你的分步算式列出綜合算式嗎?試一試!
5.小結:剛才我們使用了兩種分析方法幫助我們迅速找到了解決問題的途徑,一種是從信息出發(fā)邊讀邊想,一種是從問題出發(fā)進行分析。同學們能不能用這兩種方法又對又快地解決下面的問題?
三、列綜合算式解決問題,強化鞏固解題策略
1.解決第103頁第9題。
?。?)獨立思考,列出綜合算式,不計算。
?。?)根據(jù)大屏幕的問題進行回顧與反思:你是用什么方法分析的?怎樣分析的?
?。?)小組就列式和大屏幕問題進行交流。
?。?)全班匯報。
2.教科書第101頁練習二十三第2題。
?。?)獨立思考,列出綜合算式,不計算。
?。?)全班匯報。主要匯報分析過程和列式。
四、全課小結
教師提問:這節(jié)課我們學了哪兩種分析問題的方法?這樣的分析方法有什么作用?
學生總結,教師梳理。
五、機動練習
教科書第104頁練習二十三第11題。認真讀題。獨立解決。
《解決問題》教案4
教學目標:
1、了解仰角和俯角以及方位角的概念.
2、進一步掌握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比較熟練地運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識解決與仰角、俯角、方位角有關的實際問題,培養(yǎng)學生把實際問題轉化為數(shù)學問題的能力。
3、逐步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滲透數(shù)形結合的數(shù)學思想和方法.
重點:運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識解決與仰角、俯角、方位角有關的實際問題
難點:如何根據(jù)實際問題畫出平面圖形,將之轉化為解直角三角形的問題
教學過程:
一、自學反饋
?。ㄒ唬┳詫W檢查題
1、閱讀課本P115---P116問題3,你能概括出仰角、俯角的定義嗎?
2、如圖,小方在假期中到郊外放風箏,風箏飛到C 處時的線長為20米,此時小方正好站在A處,并測得∠CBD=60°,牽引線底端B離地面1.5米,求此時風箏離地面的高度(結果保留根號)
?。ǘ┮胄抡n,梳理知識
1、第1題是有關仰角、俯角的問題,而第2題則是學生已學過的方位角的問題,借此引出相關概念:
?。?)仰角和俯角的概念
如右圖,當從低處觀測高處的目標時,視線與水平線所成的銳角叫仰角,當從高處觀測低處的目標時,視線與水平線所成的銳角叫做俯角.
?。?)回顧方位角的定義
2、通過兩個題目,總結出這類問題的本質都是將實際問題轉化為解直角三角形的問題,即畫出平面圖形,構造直角三角形。
?。ㄈ├}
例1:如圖,為了測量停留在空中的氣球C的高度,小明先在點A處測得氣球的仰角為30°,然后他沿AD方向前進了50m,到達點B,測得氣球的仰角為45°,小明的眼睛離地面1.6m,求氣球的高度.
例2:大海中某小島周圍的10km范圍內有暗礁,一海輪在該島的南偏西60°方向的某處,由西向東行駛了20km后到達該島的南偏西30°方向的另一處,如果該海輪繼續(xù)向東行駛,會有觸礁的危險嗎?
小結:這類問題的關鍵是將實際問題轉化為解直角三角形的問題,其一般步驟是:
?。?)畫出平面圖形;(2)構造直角三角形;(3)選擇適當?shù)倪吔顷P系解直角三角形.
二、獨立訓練
1、熱氣球的探測器顯示,從熱氣球看一棟高樓頂部的仰角為30°,看這棟樓底部的俯角為60°,熱氣球與高樓的水平距離為120 m.這棟高樓有多高
2、如圖所示,一條自西向東的觀光大道l上有A、B兩個景點,A、B相距2km,在A處測得另一景點C位于點A的北偏東60°方向,在B處測得景點C位于景點B的北偏東45°方向,求景點C到觀光大道l的`距離.
3、如圖,山頂有一鐵塔AB的高度為20米,為測量山的高度BC,在山腳點D處測得塔頂A和塔基B的仰角分別為60 和45 ,求山的高度BC.(結果保留根號)
三、交流合作
1、題1、2讓學生獨立完成,讓學生指出板演中存在的問題,分析原因
2、重點評講題3、4,并作如下小結:
上述題目為我們今后解決許多相關問題,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基本模型:如圖,△ABC中,已知α、β和a,求h.
(例題說明)→已知兩角一邊,求高.
四、總結
1、有些實際問題是空間三維的問題,要先把它轉化為平面問題,畫出平面圖形.
2、解有關仰角、俯角、方位角的應用題一方面要把它們轉化為解直角三角形的數(shù)學問題,另一方面,針對轉化而來的數(shù)學問題選用適當?shù)臄?shù)學知識加以解決.
3、尋找或構造直角三角形,將仰角和俯角或方位角放入直角三角形中,是解決此類問題的關鍵.
《解決問題》教案5
設計說明
根據(jù)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特點進行了如下設計:
1、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fā),突出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有效的學習就是激勵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力求使學生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主動地研究和學習,并因地制宜地從現(xiàn)實生活中提取素材,將書本上的知識與實際生活相聯(lián)系,讓學生親身感受到身邊的數(shù)學,使數(shù)學成為學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2、情境教學貫穿全課始終。
本節(jié)課的`教學根據(jù)《數(shù)學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精心設計教學情境與學生的學習活動,充分利用了多媒體教學手段,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運用所學知識解決數(shù)學問題。本節(jié)課以情境教學為主線,把教學內容清晰有趣地串聯(lián)了起來,盡可能地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教學過程緊扣教材,層層遞進,環(huán)環(huán)相扣,能根據(jù)學生的實際適時地進行引導,使整節(jié)課能夠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學生準備
小星星圖片或其他圖片若干
教學過程
引入
課件出示情境圖:三個同學在開心地折小星星,佳佳折了5個,浩浩折了6個,小芳折了7個。他們一共折了多少個小星星?
(1)看到這幅圖,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出示問題:怎么列式計算?
設計意圖:以舊引新,通過創(chuàng)設與教材相同的學習情境,不僅復習了連加的實際問題,鞏固了解決問題的一般步驟,加深了對連加算理的運用,還自然地引入新知的學習,從而形成對比,為學習同數(shù)連加作鋪墊。
合作探究
1、教學教材77頁例4,在具體情境中認識同數(shù)連加問題。
(1)師:過了幾天后,他們三人又在一起折小星星了。
課件出示情境圖:佳佳折了6個,浩浩折了6個,小芳折了6個。
?、倌阒懒耸裁??還可以怎么說?
生1:佳佳折了6個,浩浩折了6個,小芳也折了6個。
生2:3個人都折了6個,3個人折的一樣多。
師小結:有3個人,每個人折了6個小星星。
?、谀阆虢鉀Q什么問題?
課件出示:他們一共折了多少個小星星?
?、墼趺戳惺接嬎??
預設
生1:6+6=12(個) 12+6=18(個)
生2:6+6+6=18(個)
師:第一個算式和我們以前學的算式相同,那么第二個算式你是怎么算的?(出示課堂活動卡)
師:這3個6分別表示什么意思?在圖上把它們圈起來。
(2)結合圖示完成表格。
?、俪鍪?個圈,提問:這個圈表示什么?(表示1個6)
?、诔鍪?個圈,提問:這2個圈表示什么?(表示2個6,2個6就是12)
③出示3個圈,提問:這3個圈表示什么?(表示3個6,3個6就是18)
教師根據(jù)學生回答完成表格:
人數(shù)
1
2
3
數(shù)
6
12
18
?、茏x表格。
師:表格中的6,12,18分別表示什么?
生:表示1個6是6,2個6是12,3個6是18。
《解決問題》教案6
教學目標
1.初步懂得從數(shù)學的角度提出問題,并能解決簡單的數(shù)學問題。培養(yǎng)學生應用數(shù)學的意識。
2.培養(yǎng)學生積極參與數(shù)學學習活動的態(tài)度,對數(shù)學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認識數(shù)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養(yǎng)成與他人合作的良好習慣。
教學內容
第19~20頁。
教具、學具準備
課件(例3主題圖,“做一做”插圖),獎品“智慧鳥”(不同顏色和大?。?。
教學設計
創(chuàng)設提問題的情境,體會提問題在生活中的應用
提生活中的數(shù)學問題,感受數(shù)學問題在生活中的存在。
1.教師:我們經常有這樣的體會,當我們遇到不懂的事情時,就會向別人提出問題。其實在日常生活中還藏著許許多多的數(shù)學問題,你能試著提一提嗎?
2.學生提出數(shù)學問題后,問學生:“你提的數(shù)學問題想請誰來回答?”(讓學生合作解答所提問題)
[根據(jù)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用親切生動的談話、提問題的活動形式引入,通過在對話活動中創(chuàng)設引人入勝的問題情境,自然過渡到本課學習的課題,為全課的教學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開端。并且在學生提問題的過程中隨意地請好朋友來回答自己的問題,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與主動參與的意識,促進了合作與交流。]
探究新知
1.教學例題,讓學生主動探索新知。
a.教師:春天來了,小樹長出了新葉,花兒也開了,大自然里美極了!小朋友們興高采烈地到公園里游玩。瞧,他們玩得可開心了!(邊說邊演示主題圖。)
提問:你看到了什么?跟你的同桌說一說。
b.小組討論:根據(jù)公園里小朋友的活動你能提出什么數(shù)學問題?你會解答嗎?(喜歡說哪個活動就說哪個。)
c.小組匯報,提問并解答問題。(引導學生既能提出關于加法的問題又能提出關于減法的問題。)
[注重讓學生自主探求問題,使小組合作學習和學生的主體地位真正落到實處。這節(jié)課里的合作學習、小組討論的學習方式,老師能根據(jù)學生的情況即時開展。這樣,小組學習活動就用的.恰倒好處,能體現(xiàn)如何進一步地面向全體,達成意見上的統(tǒng)一,資源共享互補,求同求異。這樣的合作活動才是真實有效的。]
2.借助多媒體課件創(chuàng)設情境,自主練習,鞏固所學。
a.教師:小朋友們做完游戲后,準備去參觀動物園,你們想不想一起去看看呢?看,動物園到了!(邊說邊演示“做一做”的插圖。)
教師:說一說你看到了什么?
[數(shù)學源于生活,沒有生活的數(shù)學是沒有魅力的數(shù)學。本課注意從學生喜聞樂見的逛公園、動物園的現(xiàn)實生活中挖掘素材,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形象生動的感性材料。]
b.課件演示:有17只小鳥,飛走了8只。
教師:你能提出什么問題呢?
c.課件演示:跑來了15只小鹿。
出示課件:有15只小鹿。
教師:你能根據(jù)這個條件提出問題嗎?
學生:有15只小鹿,跑了9只,還剩幾只?
有15只小鹿練習跑步,其中有6只在休息,請問跑走了幾只小鹿?
……
[在數(shù)學學習中,提出一個數(shù)學問題比什么都重要。這一活動中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提問題,再自己解決,充分相信學生,有助于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探究、獨立思考和創(chuàng)新的精神,讓學生從中體會到獨立獲取知識的樂趣,增強了數(shù)學內容的趣味性、開放性。]
d.教師:仔細觀察這幅圖,你還能提出什么問題?
學生:有13條魚,游走了7條,還剩幾條?
左邊有6條魚,右邊有7條魚,一共有幾條魚?
……
e.教師從學生提的問題中選出若干個進行板演。
教師:你喜歡解答哪題就解答哪題,你也可以自己提個問題進行解答。
f.教師請個別學生上臺板演,其他在練習本上解答。
[在這個開放性的活動設計中,教師放手讓學生自己提問題,并且喜歡哪題就解答哪題,同時注意傾聽學生的各種信息,隨時捕捉交流中學生的數(shù)學語言,并善于組織這些信息,使之成為教與學的內容,讓學生的發(fā)現(xiàn)和再創(chuàng)造成為他們的“現(xiàn)實財富”。從設計上可以看出,尊重學生有個性的思維方式,無論學生提出什么樣的問題,用哪種方法思考都及時給予肯定。重要的是為學生提供一個充分交流、嘗試、探索、解決問題的機會。這樣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為學生提供更多展示自己的思維方式和解決策略的機會,真正實現(xiàn)不同的人在數(shù)學學習中獲得不同的發(fā)展。]
知識應用,體驗成功
1.教師:今天,哪位小朋友得到了“智慧鳥”,請你把它高高地舉起來。
真能干,有這么多的小朋友得到了獎品。觀察這些美麗的“智慧鳥”,你能不能也提出一些數(shù)學問題呢?(引導學生從顏色、大小等不同角度提出問題。)
2.觀察其中一個組的人數(shù)。提問:仔細觀察,你能提出數(shù)學問題嗎?
[這一開放性活動設計不僅把學到的知識融入游戲中,而且可以讓學生的個性發(fā)揮得淋漓盡致,數(shù)學課堂充滿生機與活力。因為,兒童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探索性學習方式,這種探索性的基本形式是活動。通過活動,促進兒童產生積極的情感和態(tài)度,調動原有的知識和經驗進行思考。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游戲中獲得愉快的數(shù)學體驗。]
小結
1.說一說:今天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
2.教師小結:今天我們學會了一個新本領,用數(shù)學知識解決了很多的生活實際問題。(邊說邊出示課題:解決問題)
[本課小結一改過去“你學到了什么數(shù)學知識?”的提問方式,更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自我感悟、自我評價和個性發(fā)展,并進一步體現(xiàn)了本課“用數(shù)學解決問題”的真正意義。]
提出課后建議,將課堂所學知識進行延伸
《解決問題》教案7
學習目標:
使學生掌握運用比例解決問題的方法,能正確運用正、反比例知識解決有關問題,發(fā)展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
學習重難點:
重點:運用正、反比例解決實際問題。
難點:正確判斷兩種量成什么比例。
學習方法:
嘗試教學法、引導發(fā)現(xiàn)法等。
學習過程:
一、舊知鋪墊
1、下面各題兩種量成什么比例?
?。?)一輛汽車行駛速度一定,所行的路程和所用時間。
?。?)從甲地到乙地,行駛的速度和時間。
(3)每塊地磚的面積一定,所需地磚的塊數(shù)和所鋪面積。
?。?)書的總本數(shù)一定,每包的本數(shù)和包裝的包數(shù)。
過程要求:
?、僬f一說兩種量的變化情況。
?、谂袛喑墒裁幢壤?/p>
?、蹖懗鲫P系式。
如:
2、根據(jù)題意用等式表示。
?。?)汽車2小時行駛140千米,照這樣速度,3小時行駛210千米。
?。?)汽車從甲地到乙地,每小時行70千米,4小時到達。如果每小時行56千米,要5小時到達。
70×4=56×5
二、探索新知
1、教學例5
?。?)出示課文情境圖,描述例題內容。
板書:8噸水10噸水
水費12.8元水費?元
(2)你想用什么方法解決問題?
過程要求:
?、賹W生獨立思考,尋找解決問題的方式。
?、诮處熝惨曊n堂,了解學生解答情況,并引導學生運用比例解決問題。
?、賲R報解決問題的結果。
引導提問:
A、題中哪兩種量是變化的量?說說變化情況。
B、題中哪一種量一定?哪兩種量成什么比例?
c、用關系式表示應該怎樣寫?
②板書:解:設李奶奶家上個月的水費是X元
8X=12.8×10
X=
X=16答:略
(3)與算術解比較。
?、贆z驗答案是否一樣。
?、诒容^算理。算述解答時,關鍵看什么不變?
板書:先算第噸水多少元?
12、8÷8=1.6(元)
每噸水價不變,再算10噸多少元。
1、6×10=16(元)
?。?)即時練習。
王大爺家上個月的'水費是19.2元,他們家上個月用了多少噸水?
過程要求:
?、儆帽壤齺斫鉀Q。
?、趯W生獨立嘗試列式解答。
?、蹍R報思維過程與結果。
想:因為每噸水的價錢一定,所以水費和用水的噸數(shù)成正比例。也就是說,水費和用水噸數(shù)的比值相等。
解:設王大爺家上個月用了X噸水。
12.8X=19.2×8
X=
X=12
或者:
16X=19.2×10
X=
X=12
1.教學例6。
?。?)出示課文情境圖,了解題目條件和問題。
?。?)說一說題中哪一種量一定,哪兩種量成什么比例。
?。?)用等式表示兩種量的關系。
每包本數(shù)×包數(shù)=每包本數(shù)×包數(shù)
?。?)設末知數(shù)為X,并求解。
(5)如果要捆15包,每包多少本?
1、完成課文“做一做”。
2、課堂小結。
三、鞏固練習
完成練習九第3~5題。
《解決問題》教案8
教學目標:
1、會解決用除法計算的問題。
2、體會解決生活中的數(shù)學問題的樂趣。
教學重點:
正確解答用除法計算的問題。
教學難點:
通過解決具體問題,讓學生獲得一些用除法計算解決問題的活動經驗。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例4情境圖
教學過程:
一、學前準備
1、練習。
43×11=答案 32×12=答案 22×14=答案
2、出示:小明5分鐘寫了180個字,他每分鐘寫多少個字?(學生回答后,教師板書)
二、探究新知
1、教學例4。
出示情景圖。
教師談話引入新課。
根據(jù)給你的信息和觀察情景圖來解決這個問題。
組織學生討論然后請代表匯報討論結果。
在這里教師要給學生充分的空間,發(fā)表自己的想法,教師在學生說出想法后在引導、訂正。
讓學生在練習本上獨立完成例4,然后向大家匯報,教師板書。
方法一:60÷2=30(人) 方法二:3×2=6(組)
30÷3=10(人) 60÷6=10(人)
或60÷2÷3=10(人)
答:每組有10人。
教師提問:第一種方法的60÷2=30解決的是什么問題?第二種方法的3×2=6解決的是什么問題?
教師要知道例4的第一種方法是教學重點,但在這里要表揚想出第二種方法的同學。
2、指導完成“做一做”
引導學生看教材第53頁的“做一做”,教師先給學生一定的時間看題,教師可以提示學生看清楚題目要解決的.問題,通過問題再回到題中收集相關的信息數(shù)據(jù)。
提問:題中所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你收集到了哪些相關數(shù)據(jù)?
讓學生獨立在本上完成此題,展示學生解題的過程。
請學生說一說自己的解題思路。
3、鞏固練習。
引導學生看第54頁的第2題,引導學生按照“看問題—手機信息數(shù)據(jù)—列式解答”這樣一種思維順序去獨立思考,完成此題。
讓學生匯報自己的解答過程,并展示,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解決。
三、課堂作業(yè)新設計
1、用豎式計算下面各題。
660÷3= 75÷5= 198÷9= 104÷8=
2、學校圖書館共有700本書,有7個書架,每個書架有5層,你知道平均每乘層放幾本書嗎?
3、學校組織學生去植樹,共去了540人,要分成5個植樹點,每個植樹點分成9組。請計算一下平均每組有多少人。
四、思維訓練
1、某商店運來一批裝微波爐用的塑料盒,準備每個賣9元,這批微波爐盒可以賣900元。每箱里有多少個微波爐盒?
2、動腦筋想一想,從圖中你能收集什么數(shù)據(jù)信息?可以解決什么問題?
板書設計:
連除應用題的解決思路和連乘應用題解決思路一樣,應從問題入手,確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教學反思:
在實際情境中理解了連除應用題的解題思路,在認真閱讀理解題意的基礎上,分析數(shù)量關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yǎng)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解決問題》教案9
教學內容:
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六年制小學數(shù)學第四冊第31頁。結合本班學生實際,我將課本中兒童商店里購物的情景替換成一群學生在公園游玩,以此為主線貫穿全課,并結合學生即將參與的春游活動,緊密聯(lián)系學生喜愛的游樂活動創(chuàng)設情境,幫助學生理解問題的含義,引導學生用數(shù)學的眼光來觀察并解決游玩中的數(shù)學問題。激發(fā)學生興趣、主動參與探究,獲得用數(shù)學的成功體驗。使學生逐步形成用數(shù)學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應用意識。
教學目標:
1.應用學生已掌握的表內乘除的知識來解決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引導學生用數(shù)學的眼光來觀察并解決游玩中的數(shù)學問題
2.在學生會用分步列式計算解決問題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能列出綜合算式進行解答,使學生初步理解乘除混合運算的順序,會按從左到右的順序進行運算。
3.使學生會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解決問題的大致過程和結果。
教學難點:
使學生初步理解乘除混合運算的順序,會按從左到右的順序進行運算。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ㄒ唬?、創(chuàng)設情境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春天嗎?
讓我們一起去欣賞春天的美麗景色吧!(播放視頻)
在這美麗的季節(jié)里,你最想做什么?
師:同學們說的這些活動,我也很喜歡,現(xiàn)在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他們在做什么?(播放課件)
?。ǘ⑻骄啃轮?/p>
1、 課件出示:
師:來聽聽他們說些什么?你們知道了什么?
(生:他們要租6條船,10元錢可以租2條船)
我們來幫他們算算要多少錢,請寫在隨堂本上。
在學生寫完后,指名說說是怎樣算的。
(生:10÷2=5 5×6=30)
師:每一步表示什么意思?
還有不同的列式方法嗎?
(生:10÷2×6=30)
(如果班上沒有列綜合算式解答的,教師可引導:“能將6×4=24,24÷3=8合并成一個算式嗎?”使學生能站在更高的層面上用整體的較為簡潔的`綜合算式來解決上述問題。當然在這里并不要求每一個學生一定要列出綜合算式來解。)
<<<123>>>
引導學生比較這二種列式:
師:像這種10÷2×6把兩步運算合并到一個算式的式子,我們叫做綜合算式。
師:這道題我們應該先算什么?象這樣乘、除在一起的時候,我們就從左往右依次來計算。
計算綜合算式還有另一種格式,稱為脫式計算,請大家注意看,老師是怎樣做的。
邊說邊板書如下:
10÷2×6
=5×6 等號寫在第二排算式的前一格,
這時再計算什么?
=30 把乘號和6照寫下來,計算5×6,所得的結果在下一行寫等號及得數(shù)
師:現(xiàn)在就請同學們象這樣列綜合算式,用這樣的格式算一算。
(通過問題的解決,使學生體會,解決生活中的許多問題往往需要經過多次計算才能得到合理的結果。)
2、師:我們的同學真聰明,幫助他們解決了租船的問題,看,他們玩得多開心!(播放課件)
你們看到了什么?
(生:有6條船,每條船上有4個同學)
?。场澩甏?,他們還想去坐碰碰車。(播放課件:一群圍在售票處前,門前有一個牌子,上面寫著:碰碰車,每輛坐3人。)
讓每一位學生先觀察兩幅圖,然后在組里說圖意。
知道什么信息,要解決什么問題。在小組說題意的基礎上派代表在班上交流。
在每一位學生對題意有清楚的基礎上,讓學生獨立列式解答。
(在學生列式的過程中,老師可做適當?shù)靥崾荆寣W生主動嘗試用綜合式來解答。)
在巡視的基礎上,指名一位學生上臺列式。(在這個學生上臺板演時,讓其它的學生停下來,注意觀察這個學生是如何列式解答的,特別是他的書寫過程)
(三)、解決問題
1、師:精彩的木偶戲開始了!(播放課件:一個學生說:我們需要坐5排,另一個學生說:2排可以坐12個同學)
你能算出他們一共又來了多少人嗎?
學生獨立列式解答。
讓學生同桌互相說說是怎樣做的?
互相檢查你們的書寫格式,如果不對,請你?他指出來。
1、 師:這次出來,他們還準備了一些好吃的東西(播放課件)
們帶了些什么?(18根火腿,27根香蕉,36個蘋果)
<<<123>>>
(課件中的小朋友說:我們每人能分幾根火腿呢?)
你能幫他算算嗎?
學生列式,可能會有如下列式出現(xiàn):
18÷9
18÷3×3
18÷3÷3
18÷(3×3)
無論怎樣列式,都讓學生說說自己是怎樣想的。對于18÷3×3這樣列式的學生,讓其明白在先算3×3的情況下,要加上小括號。
師:看圖,你還能提出什么問題?能列式解答嗎?
1、 師:還有一部分同學,他們來到了快餐店(播放課件)
師:他們選擇了漢堡,如果是你,你想買什么?
師:如果讓你來給小組的同學買另一種食品,需要多少錢?請你算一算。
(讓學生自由選擇,小組內交流,然后指名說如何計算。)
課堂練習:見教學過程中。
作業(yè)安排:結合生活實際,自找作業(yè)。
附錄(教學資源及資料):教師教學用書,課本,課件。
自我問答:
根據(jù)《標準》(第一學段具體目標)要求,本單元教學,應讓學生初步學會根據(jù)除法的意義和算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教材資源(或用學生身邊的實例),為學生創(chuàng)設發(fā)現(xiàn)數(shù)學問題的情境,使學生獲得從數(shù)學角度提出問題的機會,應用已掌握的表內乘除的知識來解決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
結合本班學生實際,我將課本中兒童商店里購物的情景替換成一群學生在公園游玩,以此為主線貫穿全課,并結合學生即將參與的春游活動,緊密聯(lián)系學生喜愛的游樂活動創(chuàng)設情境,幫助學生理解問題的含義,引導學生用數(shù)學的眼光來觀察并解決游玩中的數(shù)學問題。激發(fā)學生興趣、主動參與探究,獲得用數(shù)學的成功體驗。使學生逐步形成用數(shù)學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應用意識。
《解決問題》教案9篇(長度單位解決問題教案)相關文章:
★ 《 解決問題》教案12篇(分數(shù)乘法解決問題教案)
★ 二年級數(shù)學下冊《解決問題》教案5篇(小學二年級下冊解決問題教案)
★ 二年級數(shù)學下冊第一單元《解決問題》教案2篇(小學數(shù)學二年級下冊解決問題教案)
★ 解決問題小學數(shù)學教案6篇(小學數(shù)學解決問題的優(yōu)秀教案)
★ 新人教版二年級上冊數(shù)學7頁解決問題教案文本3篇(人教版小學數(shù)學二年級上冊解決問題教案)
★ 二年級數(shù)學上冊第六單元解決問題教案最新3篇(人教版二年級數(shù)學下冊第六單元解決問題教案)
★ 二年級數(shù)學上冊認識時間解決問題教案最新范文3篇 人教版二年級上冊數(shù)學認識時間解決問題教學反思
★ 一年級上冊數(shù)學解決問題67教案2022模板3篇 小學一年級上冊數(shù)學解決問題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