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網(wǎng)小編分享的雨巷教學設計一等獎5篇 《雨巷》教學設計方案,以供參考。
雨巷教學設計一等獎1
雨巷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一).知識與能力
1.通過誦讀,培養(yǎng)學生對詩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養(yǎng)良好的審美情趣。2.了解詩歌的象征意義及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3.感知詩歌的意想及特征,并嘗試新詩的寫作。(二).過程與方法
1.本詩教學按“初步感知——合作探究——互動交流——擴展升華”的過程進行。2.學生自主學習,自主質(zhì)疑、解疑及自我感悟。(三).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通過朗讀,體會詩人憂郁惆悵的情懷,理解中國20世紀二三十年代進步知識分子的可貴之處,樹立起對作家的尊重、對作品的喜愛的態(tài)度,進而激發(fā)學生關心國家、關心人民、關注自我的意識和情感?!窘虒W重難點】 1.學習象征的手法。
2.體會本詩的“丁香姑娘”、“雨巷”的象征意義?!窘虒W手段】多媒體及師生互動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方法】誦讀法、質(zhì)疑感悟法、交流式?!窘虒W過程】(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今天現(xiàn)代詩歌的學習就要落下帷幕了,一路走來,我們領略了一代偉人毛澤東的豪邁大氣,風流才子徐志摩的瀟灑飄逸,也深深地感受到了面對多難的祖國,面對多難的父老鄉(xiāng)親,詩人聞一多、艾青所發(fā)出的痛苦呼喊,今天讓我們撐一把油紙傘,一起走進戴望舒的《雨巷》,聆聽瀟瀟春雨,感受20世紀30年代知識分子的寂寞惆悵。(二)作者及寫作背景簡介
從前面的學習中,同學們懂得了讀詩得先了解詩人及其創(chuàng)作的背景,有哪位同學愿意講講你所知道的戴望舒——
明確:戴望舒,浙江杭州人,現(xiàn)代著名詩人。1925年入上海復旦大學學習法文,開始受到法國象征派的影響。1926年參加共青團,1932年留學法國、西班牙,1938年赴香港。主編《星島日報》副刊…… 那我們今天讀到的《雨巷》,是什么情況下寫出來的?
明確:此詩寫于1927年的夏天,正是“四一二”政變后不久,詩人在這首詩中表現(xiàn)了五四運動中激昂飛騰的理想同大革命現(xiàn)實相脫節(jié)的悲劇感,表現(xiàn)出詩人對理想的追求與所求不可得的惆悵。詩中所描寫的一切都是飄忽朦朧的,悠長寂寞的雨巷,頹圮的籬墻,一切都是那樣“凄婉迷茫”。詩人把大革命失敗時的那份憂郁浪漫化,營造了一種朦朧而幽深的意境,獲得了廣泛的好評,詩人也因此贏得了“雨巷詩人”的美譽。(三)研習詩歌
1.現(xiàn)代詩歌賞讀方法一:參讀
“論其詩知其人”,要了解詩人的生平、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詩人的文學主張。
(補充)戴望舒早期的詩歌多是一些低沉辛酸的回憶,反映生活的寂寞和厭倦,感傷氣息濃重??箲?zhàn)爆發(fā)后,戴望舒從憂郁的夢中驚醒。留下了一些和以前風格不同的歌頌抗日戰(zhàn)爭的詩篇,不僅抒嘆個人的苦難,而且抒發(fā)熾熱的愛國主義激情。
戴望舒早年留學法國,深受法國象征派的影響。特別是法國作家魏爾倫(板書),魏爾倫是巴黎公社時期的知識分子。巴黎公社失敗后,知識分子的沮喪失望與周圍骯臟丑惡的環(huán)境構(gòu)成了一出悲劇。
戴望舒是“五四”中走過來的青年,被“五四”激發(fā)的熱情和大革命失敗的惆悵形成了詩人特有的情結(jié),他找不出生活和理想的出路,心中的郁結(jié)就投影到他的作品中,憂傷而惆悵。2.現(xiàn)代詩歌賞讀方法二:美讀 請學生默誦一遍。
詩歌要反復誦讀。理解如何,從大家的朗讀中就可以看出。
總結(jié)學生的朗讀(僅供參考):感情基調(diào)把握很好,只是覺得軟綿綿的,無力,要知道憂傷并不等于無力,要從內(nèi)心體會。語調(diào)節(jié)奏輕重處理:如第一節(jié)最后的“姑娘”,第二節(jié)“哀怨又彷徨”,第三節(jié)“彳亍”,第四節(jié)的“飄過”等等地方要重讀,聲音要舒緩,不要急。
聽錄音自由朗誦。3.現(xiàn)代詩歌賞讀方法三:議讀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提出本組的問題,教師引導學生析疑、答疑。展開想象的翅膀,透過一幅幅畫面窺探詩人的內(nèi)心情感——【問題參考】
①.詩人為什么用“丁香”來形容姑娘?丁香般的姑娘是寫實的還是有象征意義? 提示:尋找相應的對應點:透過什么樣的意象來表達什么樣的情緒?
丁香的花是白色的,也有紫色的,它的花形很特別,一結(jié)一結(jié)的,人們習慣地稱為丁香結(jié)。古代文人常以它作為憂愁情緒的代詞,它是一種愁怨的代表,是悲傷的情緒(請同學一起看圖片)。以丁香的花蕾來象征人們的愁心,是中國古代詩詞中一個傳統(tǒng)的表現(xiàn)方法,并非戴望舒的獨創(chuàng)。李璟的《浣溪沙》中就有“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jié)雨中愁”,李商隱的《代贈》詩中也有過“芭蕉不展丁香結(jié),同向春風各自愁”的詩句。戴望舒在這些詩詞中吸取了描寫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來構(gòu)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再加上丁香開在暮春時節(jié),很容易引發(fā)文人的傷春情緒,所以丁香很自然地和感傷連在一起成為高潔、美麗、憂傷的代詞,同學們現(xiàn)在明白了嗎?
②.丁香般的姑娘是實指還是有什么象征意義? 兩種看法:
A.丁香般的姑娘存不存在?——不存在。
何以不存在?——是詩人虛構(gòu)出來的。
詩人為什么要虛構(gòu)這樣的人物?——寄托自己的情感,把它作為理想的化身。
他的理想是什么?——我覺得他那個時候心中充滿了渴求,但又不是很明確,雖然美好但又琢磨不定,所以他筆下的姑娘既美麗又飄忽不定。以上這種看法很有道理,但有人認為:
B.詩人筆下的丁香姑娘是寫實的,詩人寫這首詩時正在與一位姑娘熱戀,詩中丁香般的姑娘就是他熱戀的對象。
總結(jié):戴望舒的這首詩有些人確實把它當作愛情詩來解讀,理由正如B。
但更多的人是把它當作政治詩來解讀,我想不管是政治詩還是愛情詩,我們要懂得詩人筆下的意象有它的特殊含意,不是憑空而來。
我個人觀點:比較同意理解為政治詩。原因:大家別忘記了我們前面講到的背景知識,在白色恐怖之下的詩人有追求,但又看不到前途,失意彷徨、孤寂、苦悶,他沒有放棄自己的理想,因而筆下丁香般的姑娘是走近又飄過。
③.讀《雨巷》的感覺??——悲涼
詩人內(nèi)心的寂寞惆悵與雨巷的寂寞剛好吻合,因而給人感覺悲涼。④.注意詩人撐的是一把油紙傘,為什么?
油紙傘很容易破,這與詩人理想的破滅剛好吻合,僅僅是因為這樣?
總結(jié):寫油紙傘一是寫實的,20世紀二三十年代,大家就是用油紙傘,很普遍;二是寫虛的,雨打在油紙傘上,飄忽朦朧,與悠長悠長的雨巷剛好營造了一種幽靜朦朧的意境,換成了雨衣不行,蓑衣不行,太陽傘更不行。
另外,油紙傘給人的是一種古雅的感覺,因其古雅就形成了距離感,這種審美心理是中國古典詩歌創(chuàng)作中常見的,有著豐厚文化底蘊。有感情地朗誦全詩,嘗試背誦。4.現(xiàn)代詩歌賞讀方法四:比讀 投影戴望舒《我用殘損的手掌》)
拓展:這是戴望舒后期詩歌的代表作,詩歌的風格有很大的改變,請同學們把它抄到摘抄本上,課外查閱一下這首詩的內(nèi)容、寫作背景,體會它的情感。
(備注:本課以鑒賞《我用殘損的手掌》結(jié)束,本課也作為現(xiàn)代詩歌單元的結(jié)束課。對于作業(yè)應結(jié)合各校的實際結(jié)合下一單元的內(nèi)容進行布置。)
雨巷教學設計一等獎2
《雨巷》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和良好的審美創(chuàng)造力是語文學科的任務,高中語文第一冊即為詩歌單元,收錄了中國現(xiàn)當代的一些優(yōu)秀詩篇?!队晗铩肥谴魍娴某擅?,詩人通過典型意象營造出優(yōu)美的意境,表達了內(nèi)心的落寞、惆悵的情緒。《雨巷》編排在必修1第一單元的第二課,屬于精讀課文。學生可以借此體會、比較、鑒別不同題裁、不同風格、不同流派的詩詞,符合新課改特別關注學生多方位情感體驗要求,又契合了新課改特別關注學生多方位情感體驗,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
學情分析:
本篇課文是高一年級的新詩單元的第二篇,雖然是高一年級,但學生在初中已經(jīng)學過十多篇的現(xiàn)當代詩歌,對詩歌的誦讀技巧不陌生,所以學習起來并不吃力。高一的新生正處在學習角色的轉(zhuǎn)變期,從初中的學習內(nèi)容轉(zhuǎn)變到高中得學習內(nèi)容上,對許多課文藝術(shù)手法和藝術(shù)技巧總是處于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的狀態(tài)中,只要老師正確的引導和點撥,就能使學生們找到自己心中的答案學得正確的分析鑒賞的方法
教法設計:
說教法本課采用以誦讀法為主其它教學法為輔的綜合教學法
詩歌是情感的藝術(shù),多誦讀有助于學生很好地把握內(nèi)容理解作者情思,從而獲得自我的情感體驗。同時,誦讀有助于品味詩歌的語言美。所以,教學中我指導學生通過反復誦讀加深理解把握情感。另外,本詩教學以體驗性學習為主,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和主動性,以“四自”——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用自己的觀點去判斷,用自己的思維去創(chuàng)新,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貫穿整堂課。教師只作必要的引導提示,使學生在反復誦讀中理解與感悟,并力求激發(fā)學生個性化的理解。
學法指導:
1、加強誦讀,這是閱讀詩詞的一般方法。
2、通過意象把握情感,主要是讓學生設身處地的走進雨巷去感悟。
3、聯(lián)想比較法,通過與詩人的其他作品的比較學習,體會創(chuàng)作風格及作者情感。
教學目標:
新課標要求現(xiàn)代詩歌閱讀達到的要求;1.培養(yǎng)鑒賞詩歌和散文作品的濃厚興趣,豐富自己的情感世界,養(yǎng)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文學修養(yǎng)。2.閱讀古今中外優(yōu)秀的詩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內(nèi)涵,探索作品的豐富意蘊,領悟作品的藝術(shù)魅力。用歷史的眼觀和現(xiàn)代觀念審視古代詩文的思想內(nèi)容,并給予恰當?shù)脑u價。3.學習詩歌和散文作品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詩歌,散文各自的藝術(shù)特征,注意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發(fā)現(xiàn)作品意蘊,不斷獲得新的閱讀體驗。
根據(jù)教材的特點,結(jié)合課標的要求,我制定以下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通過誦讀,培養(yǎng)學生對詩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養(yǎng)審美情趣。(2)了解詩歌的象征意義及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3)感知詩歌的意象及特征,由此來把握意境的營造。
2.過程與方法
(1)本詩教學按“走進雨巷
煽情激趣—彷徨雨巷
熟讀頓悟—感悟雨巷
合作探究—走出雨巷
拓展延伸”的過程進行。
(2)學生自主學習,自主質(zhì)疑、解疑及自我感悟。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通過朗讀,體會詩人憂郁惆悵的情懷,理解中國20世紀二三十年代進步知識分子的可貴之處,樹立起對作家的尊重、對作品的喜愛的態(tài)度。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體悟雨巷詩情詩境
2、體會本詩“丁香姑娘”“雨巷”等的象征意義,學習象征的手法,初步學會鑒賞象征詩。
1 而后一點也是本詩的難點所在。
課時安排:
一課時
課前準備:
培養(yǎng)學生預習課文的習慣,布置預習內(nèi)容,包括生字詞 作者簡介 寫作背景 自主質(zhì)疑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的優(yōu)化,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的改進,是語文教學取的顯著成效的關鍵,我將打破“先介紹作者、背景,再了解作品”的傳統(tǒng)教法,依據(jù)建構(gòu)主義學習理論,我設計了“走進雨巷 煽情激趣——彷徨雨巷 熟讀頓悟——感悟雨巷
合作探究--走出雨巷 拓展延伸”這四個層層遞進的教學環(huán)節(jié)。
1.走進雨巷 煽情激趣
首先介紹我的第一環(huán)節(jié),我將在上課前的三分鐘要求大家閉上眼睛傾聽音樂。教師播放流行音樂《丁香花》,接著請學生們說說聽完歌曲的感受。最后教師做總結(jié):歌曲唱出了作者的內(nèi)心的憂愁,唱出了內(nèi)心的孤獨,唱出了作者內(nèi)心無盡的惆悵。接著我請學生們打開課本,導入新課
設計意圖:《課標與教學要求》中也提出要求:“通過多種途徑引導學生閱讀和鑒賞,不斷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多媒體導入,用流行音樂營造一種與詩歌相一致的氣氛,可以拉近學生和文本的距離,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情感,為學生把握詩歌情感奠定了基礎,接下來進入我的第二環(huán)節(jié)。
2.彷徨雨巷 熟讀頓悟 《課標與教學要求》中指出:“指導學生閱讀和欣賞詩歌,散文,要重視作品的閱讀鑒賞的實踐活動,注重誦讀的指導,從內(nèi)容理解到作者情感的把握,從語言的品味到表現(xiàn)手法的品評,都離不開對文本的誦讀”。因此 我要求學生根據(jù)初中已有的知識(詩歌的節(jié)奏和停頓),誦讀詩歌。
(1)先請同學們自由誦讀詩歌,整體感知,把握基調(diào)。
學生很容易把握:這是一首優(yōu)美中充滿惆悵的詩歌。誦讀的形式很多,配樂朗讀就是一種的很好的形式,音樂促進學生對詩歌情感基調(diào)的把握,也為學生整體感知作品打下基礎。
例如:“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地/結(jié)著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教師明確
學生領悟:
①詩行的頓數(shù)基本為三頓
效果:加上詩歌語言的音質(zhì)配合,因此讀起來有舒緩悠揚的效果 ②單字頓都設置在詩的首行
效果:一開始就拉長了這個字的韻尾,起著一種強調(diào)、舒緩的效果。
(2)接著我要求三次學生品讀詩歌每一次關注的目標都不一樣,第一次關注詩歌的韻腳,第二次關注詩歌的重疊句子,第三次關注詩歌重復的詞語。教師明確:押韻復沓 疊句 重章等概念。
③復沓句式的妙用 例如:“她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撐著油紙傘像我一樣,像我一樣地默默踟躇著冷漠、凄清,又惆悵?!?“她默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嘆息一般的眼光,她飄過像夢一般地,像夢一般地凄婉迷茫?!?分析:第三節(jié):“象我一樣”“象我一樣地”.第四節(jié):“象夢一般地”“象夢一般地凄婉迷?!?這些連貫的上下句式,可以說是詩歌內(nèi)在的巧妙拉長,形成了詩歌回環(huán)疊唱的效果,使閱讀時有起勢—強調(diào)—飛躍的遞進效果。
效果:復沓也表現(xiàn)在《雨巷》首尾兩節(jié)上,從而使詩歌節(jié)奏顯得整齊和諧。④詞的重疊運用
例如:“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地/結(jié)著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分析:有時在同一行詩中,如“悠長,悠長”;有時在兩行詩的隔開處,如“哀怨,哀怨又彷徨”;有
2 時在詩節(jié)的分開處,如
二、三節(jié)間的“彷徨”。
效果:詞的重疊把時值相同的停頓復沓化了,從而形成了舒緩悠揚的節(jié)奏。⑤壓韻的位置錯綜變化
巷
娘
悵
茫
徨
(ang)
常說:讀書百遍,其義自現(xiàn),以讀帶品,以品促悟,反復感知,漸進強化。通過學生誦讀,把握了基調(diào),通過技巧的點撥品味詩歌特點,通過反復的品讀,促成學生的頓悟:原來詩歌的音樂美就是來自于復沓疊句等多種藝術(shù)手法的運用。
(3)最后,邀請學生和教師一起配樂輕聲的朗讀詩歌
至此,我完成了本課的教學重點:通過反復誦讀,把握詩歌感情基調(diào),領略詩歌的音樂美以及其成因,達到了知識與能力目標中的:通過誦讀,培養(yǎng)學生對詩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養(yǎng)審美情趣。接下來進入我的第三環(huán)節(jié)
3.感悟雨巷 合作探究
《課標與教學要求》中指出“指導學生了解詩歌的外在的形式(分行排列,句式整齊,合轍押韻,抑揚頓挫,節(jié)奏分明等)和內(nèi)在形式特征(意象,意境,象征,陰喻等),感受,領悟作者透過景與事抒發(fā)的情感,把握詩歌的情感特征” 承接上面的朗讀,我設計以下兩個問題
?詩歌中包含著怎樣的情感和情緒?
(播放流行音樂《丁香花》引導學生答出:低沉、傷感,充滿著愁緒和無奈等詞語)?這種情感和情緒是從哪里來的? 【投影主要意象所引發(fā)的感受】
引導學生發(fā)分析詩歌意象:油紙傘、雨巷、我、丁香、姑娘、太息般的眼光、頹圮的籬墻??)第一個是油紙傘。(視頻:油紙傘的制作過程來激發(fā)感受)
因為油紙傘本身就給人復古、懷舊、神秘、迷蒙的感覺。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結(jié)合起來了。時間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憑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圍,撐一傘風雨獨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獨特的環(huán)境中就能產(chǎn)生奇特的意象。
第二個是雨巷。(圖片展示來激發(fā)感受)
特點:悠長、寂寥
作者幼小時住在杭州大塔兒巷8號。他小學、中學走的都是長長的青石板路。這是種優(yōu)美的意境。小巷本來就讓人感到幽深、寂靜和寂寞,再加上蒙蒙的細雨,意境更是充滿了朦朧美。
第三個是丁香。(古詩展示來激發(fā)感受)
丁香花開花在暮春時節(jié),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顏色都不輕佻。詩人們對著丁香往往傷春,說丁香是愁品。常常贏得潔身自好的詩人的青睞。
《浣溪沙》李璟
手卷真珠上玉鉤,依前春恨鎖重樓。風里落在誰是主?思悠悠閑!
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jié)雨中愁?;厥拙G波三楚暮,接天流。
《代贈》
李商隱
樓上黃昏欲望休,玉梯橫絕月如鉤。芭蕉不展丁香結(jié),同向春風各自愁。
總之,丁香給人美麗、高潔、愁怨、容易消逝的感覺。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許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雖美,但容易凋謝。所以,以丁香般的姑娘也是愁怨、憂愁、彷徨、凄婉迷茫的。容易消失離去的。
第四個是籬墻:(古詩展示來激發(fā)感受)
這個籬墻是頹圮的,就讓人有種哀怨、凄涼、衰敗的感覺。
《登金陵鳳凰臺》 李白
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金陵懷古》 劉禹錫
潮滿冶城渚,日斜征虜亭。蔡洲新草綠,幕府舊煙青。
興廢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聽。
第五個是“我”:我是冷漠、凄清、惆悵的。給人迷茫傷感的感覺。
詩歌是通過意象和意境來傳達情感,溝通意象和象征意義之間的橋梁就是閱讀主體的豐富的聯(lián)想和想象以及以往閱讀經(jīng)驗的遷移,因此引導學生通過聯(lián)想和想象象和以往的閱讀經(jīng)驗來正確地解讀詩歌,是我3 常用的方法。
總之 本環(huán)節(jié)采用的是分組討論,合作交流的方法學習,學會合作是素質(zhì)教育的一項基本內(nèi)容,也是信息時代對人的一種要求。心理學家認為:合作與交流,可以是學生的大腦活躍起來,有利于互相啟發(fā),能夠調(diào)動學生的思維進行積極地探索活動。意象和象征意義之間的這種聯(lián)系在小組交流中得以強化,在小組的合作中得以突破,在想象和聯(lián)想中得以溝通,使感性的認知上升為理性的認識,領略了象征主義詩歌的特點,至此完成本課教學上的難點:分析意象以及其象征意義初步掌握鑒賞詩歌的方法,同時也完成知識與能力目標中的:了解詩歌的象征意義及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感知詩歌的意象及特征,由此來把握意境的營造,接下來進入我的第四環(huán)節(jié)。
4.走出雨巷 拓展延伸(也可是課后作業(yè))
“授之與魚,不如授之與漁”為了讓學生能學以致用,突出學習重點,強化學習目標,我設計了以下的練習:
(1)“這樣美麗的意境,這些傳統(tǒng)而又現(xiàn)代的意象,怎么能不鉤起讀者的共鳴。我想在座的同學們對于作者的這種感情深有感觸。那么拿起我們自己的筆,假設我們是詩歌中的主人翁,結(jié)合詩歌中的意象,寫一段你想象中那個雨巷邂逅的場面。用自己的筆描繪出雨巷那種獨特的意境”。
(2)這朦朧的意象中,你能感受到作者究竟想要說什么?
結(jié)束語
到此,我完成了本課的教學任務,我設計了如下的結(jié)束語: “李杜文章在,火焰萬丈長”,詩人雖然遠離我們而去,但詩的語言正如星星的光輝,永遠閃耀在天際。每當細雨迷蒙的時候,每當你彷徨迷茫的時候,請你一定想起戴望舒的雨巷,請你一定記得在那發(fā)黃的詩中,有一位美麗而憂傷的姑娘。
【投影,放音樂】(學生在《雨巷》的圖片中朗讀全詩)
通過音樂的感染和教師富有抒情性的語言,學生們在悠長而又哀傷的氣氛中結(jié)束本課的學習,即獲得情感的體驗又更新的原有的知識
板書設計
雨 巷
戴望舒
意象 感受 象征意義
雨巷
——
幽深、寂靜、心境
油紙傘
——
復古、懷舊、神秘、迷蒙
籬墻
——
哀怨、凄涼、衰敗
丁香般的姑娘
——
美麗、高潔、愁怨
戀人
我——
彷徨、迷惘、寂寞
我
雨巷教學設計一等獎3
《雨巷》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和良好的審美創(chuàng)造力是語文學科的任務,高中語文第一冊即為詩歌單元,收錄了中國現(xiàn)當代的一些優(yōu)秀詩篇?!队晗铩肥谴魍娴某擅?,詩人通過典型意象營造出優(yōu)美的意境,表達了內(nèi)心的落寞、惆悵的情緒?!队晗铩肪幣旁诒匦?第一單元的第二課,屬于精讀課文。學生可以借此體會、比較、鑒別不同題裁、不同風格、不同流派的詩詞,符合新課改特別關注學生多方位情感體驗要求,又契合了新課改特別關注學生多方位情感體驗,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
學情分析:
本篇課文是高一年級的新詩單元的第二篇,雖然是高一年級,但學生在初中已經(jīng)學過十多篇的現(xiàn)當代詩歌,對詩歌的誦讀技巧不陌生,所以學習起來并不吃力。高一的新生正處在學習角色的轉(zhuǎn)變期,從初中的學習內(nèi)容轉(zhuǎn)變到高中得學習內(nèi)容上,對許多課文藝術(shù)手法和藝術(shù)技巧總是處于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的狀態(tài)中,只要老師正確的引導和點撥,就能使學生們找到自己心中的答案學得正確的分析鑒賞的方法
教法設計:
說教法本課采用以誦讀法為主其它教學法為輔的綜合教學法
詩歌是情感的藝術(shù),多誦讀有助于學生很好地把握內(nèi)容理解作者情思,從而獲得自我的情感體驗。同時,誦讀有助于品味詩歌的語言美。所以,教學中我指導學生通過反復誦讀加深理解把握情感。另外,本詩教學以體驗性學習為主,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和主動性,以“四自”——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用自己的觀點去判斷,用自己的思維去創(chuàng)新,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貫穿整堂課。教師只作必要的引導提示,使學生在反復誦讀中理解與感悟,并力求激發(fā)學生個性化的理解。
學法指導:
1、加強誦讀,這是閱讀詩詞的一般方法。
2、通過意象把握情感,主要是讓學生設身處地的走進雨巷去感悟。
3、聯(lián)想比較法,通過與詩人的其他作品的比較學習,體會創(chuàng)作風格及作者情感。
教學目標:
新課標要求現(xiàn)代詩歌閱讀達到的要求;1.培養(yǎng)鑒賞詩歌和散文作品的濃厚興趣,豐富自己的情感世界,養(yǎng)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文學修養(yǎng)。2.閱讀古今中外優(yōu)秀的詩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內(nèi)涵,探索作品的豐富意蘊,領悟作品的藝術(shù)魅力。用歷史的眼觀和現(xiàn)代觀念審視古代詩文的思想內(nèi)容,并給予恰當?shù)脑u價。3.學習詩歌和散文作品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詩歌,散文各自的藝術(shù)特征,注意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發(fā)現(xiàn)作品意蘊,不斷獲得新的閱讀體驗。
根據(jù)教材的特點,結(jié)合課標的要求,我制定以下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通過誦讀,培養(yǎng)學生對詩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養(yǎng)審美情趣。(2)了解詩歌的象征意義及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3)感知詩歌的意象及特征,由此來把握意境的營造。
2.過程與方法
(1)本詩教學按“走進雨巷
煽情激趣—彷徨雨巷
熟讀頓悟—感悟雨巷
合作探究—走出雨巷
拓展延伸”的過程進行。
(2)學生自主學習,自主質(zhì)疑、解疑及自我感悟。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通過朗讀,體會詩人憂郁惆悵的情懷,理解中國20世紀二三十年代進步知識分子的可貴之處,樹立起對作家的尊重、對作品的喜愛的態(tài)度。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體悟雨巷詩情詩境
2、體會本詩“丁香姑娘”“雨巷”等的象征意義,學習象征的手法,初步學會鑒賞象征詩。 而后一點也是本詩的難點所在。
1 / 4 課時安排:
一課時
課前準備:
培養(yǎng)學生預習課文的習慣,布置預習內(nèi)容,包括生字詞 作者簡介 寫作背景 自主質(zhì)疑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的優(yōu)化,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的改進,是語文教學取的顯著成效的關鍵,我將打破“先介紹作者、背景,再了解作品”的傳統(tǒng)教法,依據(jù)建構(gòu)主義學習理論,我設計了“走進雨巷 煽情激趣——彷徨雨巷 熟讀頓悟——感悟雨巷
合作探究--走出雨巷 拓展延伸”這四個層層遞進的教學環(huán)節(jié)。
1.走進雨巷 煽情激趣
首先介紹我的第一環(huán)節(jié),我將在上課前的三分鐘要求大家閉上眼睛傾聽音樂。教師播放流行音樂《丁香花》,接著請學生們說說聽完歌曲的感受。最后教師做總結(jié):歌曲唱出了作者的內(nèi)心的憂愁,唱出了內(nèi)心的孤獨,唱出了作者內(nèi)心無盡的惆悵。接著我請學生們打開課本,導入新課
設計意圖:《課標與教學要求》中也提出要求:“通過多種途徑引導學生閱讀和鑒賞,不斷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多媒體導入,用流行音樂營造一種與詩歌相一致的氣氛,可以拉近學生和文本的距離,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情感,為學生把握詩歌情感奠定了基礎,接下來進入我的第二環(huán)節(jié)。
2.彷徨雨巷 熟讀頓悟 《課標與教學要求》中指出:“指導學生閱讀和欣賞詩歌,散文,要重視作品的閱讀鑒賞的實踐活動,注重誦讀的指導,從內(nèi)容理解到作者情感的把握,從語言的品味到表現(xiàn)手法的品評,都離不開對文本的誦讀”。因此 我要求學生根據(jù)初中已有的知識(詩歌的節(jié)奏和停頓),誦讀詩歌。
(1)先請同學們自由誦讀詩歌,整體感知,把握基調(diào)。
學生很容易把握:這是一首優(yōu)美中充滿惆悵的詩歌。誦讀的形式很多,配樂朗讀就是一種的很好的形式,音樂促進學生對詩歌情感基調(diào)的把握,也為學生整體感知作品打下基礎。
例如:“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地/結(jié)著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教師明確
學生領悟:
①詩行的頓數(shù)基本為三頓
效果:加上詩歌語言的音質(zhì)配合,因此讀起來有舒緩悠揚的效果 ②單字頓都設置在詩的首行
效果:一開始就拉長了這個字的韻尾,起著一種強調(diào)、舒緩的效果。
(2)接著我要求三次學生品讀詩歌每一次關注的目標都不一樣,第一次關注詩歌的韻腳,第二次關注詩歌的重疊句子,第三次關注詩歌重復的詞語。教師明確:押韻復沓 疊句 重章等概念。
③復沓句式的妙用 例如:“她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撐著油紙傘像我一樣,像我一樣地默默踟躇著冷漠、凄清,又惆悵?!?“她默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嘆息一般的眼光,她飄過像夢一般地,像夢一般地凄婉迷茫?!?分析:第三節(jié):“象我一樣”“象我一樣地”.第四節(jié):“象夢一般地”“象夢一般地凄婉迷?!?這些連貫的上下句式,可以說是詩歌內(nèi)在的巧妙拉長,形成了詩歌回環(huán)疊唱的效果,使閱讀時有起勢—強調(diào)—飛躍的遞進效果。
效果:復沓也表現(xiàn)在《雨巷》首尾兩節(jié)上,從而使詩歌節(jié)奏顯得整齊和諧。④詞的重疊運用
例如:“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地/結(jié)著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分析:有時在同一行詩中,如“悠長,悠長”;有時在兩行詩的隔開處,如“哀怨,哀怨又彷徨”;有時在詩節(jié)的分開處,如二、三節(jié)間的“彷徨”。
效果:詞的重疊把時值相同的停頓復沓化了,從而形成了舒緩悠揚的節(jié)奏。
2 / 4 ⑤壓韻的位置錯綜變化
巷
娘
悵
茫
徨
(ang)
常說:讀書百遍,其義自現(xiàn),以讀帶品,以品促悟,反復感知,漸進強化。通過學生誦讀,把握了基調(diào),通過技巧的點撥品味詩歌特點,通過反復的品讀,促成學生的頓悟:原來詩歌的音樂美就是來自于復沓疊句等多種藝術(shù)手法的運用。
(3)最后,邀請學生和教師一起配樂輕聲的朗讀詩歌
至此,我完成了本課的教學重點:通過反復誦讀,把握詩歌感情基調(diào),領略詩歌的音樂美以及其成因,達到了知識與能力目標中的:通過誦讀,培養(yǎng)學生對詩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養(yǎng)審美情趣。接下來進入我的第三環(huán)節(jié)
3.感悟雨巷 合作探究
《課標與教學要求》中指出“指導學生了解詩歌的外在的形式(分行排列,句式整齊,合轍押韻,抑揚頓挫,節(jié)奏分明等)和內(nèi)在形式特征(意象,意境,象征,陰喻等),感受,領悟作者透過景與事抒發(fā)的情感,把握詩歌的情感特征” 承接上面的朗讀,我設計以下兩個問題
?詩歌中包含著怎樣的情感和情緒?
(播放流行音樂《丁香花》引導學生答出:低沉、傷感,充滿著愁緒和無奈等詞語)?這種情感和情緒是從哪里來的? 【投影主要意象所引發(fā)的感受】
引導學生發(fā)分析詩歌意象:油紙傘、雨巷、我、丁香、姑娘、太息般的眼光、頹圮的籬墻……)第一個是油紙傘。(視頻:油紙傘的制作過程來激發(fā)感受)
因為油紙傘本身就給人復古、懷舊、神秘、迷蒙的感覺。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結(jié)合起來了。時間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憑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圍,撐一傘風雨獨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獨特的環(huán)境中就能產(chǎn)生奇特的意象。
第二個是雨巷。(圖片展示來激發(fā)感受)
特點:悠長、寂寥
作者幼小時住在杭州大塔兒巷8號。他小學、中學走的都是長長的青石板路。這是種優(yōu)美的意境。小巷本來就讓人感到幽深、寂靜和寂寞,再加上蒙蒙的細雨,意境更是充滿了朦朧美。
第三個是丁香。(古詩展示來激發(fā)感受)
丁香花開花在暮春時節(jié),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顏色都不輕佻。詩人們對著丁香往往傷春,說丁香是愁品。常常贏得潔身自好的詩人的青睞。
《浣溪沙》李璟
手卷真珠上玉鉤,依前春恨鎖重樓。風里落在誰是主?思悠悠閑!
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jié)雨中愁?;厥拙G波三楚暮,接天流。
《代贈》
李商隱
樓上黃昏欲望休,玉梯橫絕月如鉤。芭蕉不展丁香結(jié),同向春風各自愁。
總之,丁香給人美麗、高潔、愁怨、容易消逝的感覺。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許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雖美,但容易凋謝。所以,以丁香般的姑娘也是愁怨、憂愁、彷徨、凄婉迷茫的。容易消失離去的。
第四個是籬墻:(古詩展示來激發(fā)感受)
這個籬墻是頹圮的,就讓人有種哀怨、凄涼、衰敗的感覺。
《登金陵鳳凰臺》 李白
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倿楦≡颇鼙稳?,長安不見使人愁。
《金陵懷古》 劉禹錫
潮滿冶城渚,日斜征虜亭。蔡洲新草綠,幕府舊煙青。
興廢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聽。
第五個是“我”:我是冷漠、凄清、惆悵的。給人迷茫傷感的感覺。
詩歌是通過意象和意境來傳達情感,溝通意象和象征意義之間的橋梁就是閱讀主體的豐富的聯(lián)想和想象以及以往閱讀經(jīng)驗的遷移,因此引導學生通過聯(lián)想和想象象和以往的閱讀經(jīng)驗來正確地解讀詩歌,是我常用的方法。
總之 本環(huán)節(jié)采用的是分組討論,合作交流的方法學習,學會合作是素質(zhì)教育的一項基本內(nèi)容,也是信息時代對人的一種要求。心理學家認為:合作與交流,可以是學生的大腦活躍起來,有利于互相啟發(fā),能
3 / 4 夠調(diào)動學生的思維進行積極地探索活動。意象和象征意義之間的這種聯(lián)系在小組交流中得以強化,在小組的合作中得以突破,在想象和聯(lián)想中得以溝通,使感性的認知上升為理性的認識,領略了象征主義詩歌的特點,至此完成本課教學上的難點:分析意象以及其象征意義初步掌握鑒賞詩歌的方法,同時也完成知識與能力目標中的:了解詩歌的象征意義及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感知詩歌的意象及特征,由此來把握意境的營造,接下來進入我的第四環(huán)節(jié)。
4.走出雨巷 拓展延伸(也可是課后作業(yè))
“授之與魚,不如授之與漁”為了讓學生能學以致用,突出學習重點,強化學習目標,我設計了以下的練習:
(1)“這樣美麗的意境,這些傳統(tǒng)而又現(xiàn)代的意象,怎么能不鉤起讀者的共鳴。我想在座的同學們對于作者的這種感情深有感觸。那么拿起我們自己的筆,假設我們是詩歌中的主人翁,結(jié)合詩歌中的意象,寫一段你想象中那個雨巷邂逅的場面。用自己的筆描繪出雨巷那種獨特的意境”。
(2)這朦朧的意象中,你能感受到作者究竟想要說什么?
結(jié)束語
到此,我完成了本課的教學任務,我設計了如下的結(jié)束語: “李杜文章在,火焰萬丈長”,詩人雖然遠離我們而去,但詩的語言正如星星的光輝,永遠閃耀在天際。每當細雨迷蒙的時候,每當你彷徨迷茫的時候,請你一定想起戴望舒的雨巷,請你一定記得在那發(fā)黃的詩中,有一位美麗而憂傷的姑娘。
【投影,放音樂】(學生在《雨巷》的圖片中朗讀全詩)
通過音樂的感染和教師富有抒情性的語言,學生們在悠長而又哀傷的氣氛中結(jié)束本課的學習,即獲得情感的體驗又更新的原有的知識
板書設計
雨 巷
戴望舒
意象 感受 象征意義
雨巷
——
幽深、寂靜、心境
油紙傘
——
復古、懷舊、神秘、迷蒙
籬墻
——
哀怨、凄涼、衰敗
丁香般的姑娘
——
美麗、高潔、愁怨
戀人
我——
彷徨、迷惘、寂寞
我4 / 4
雨巷教學設計一等獎4
《雨巷》教學設計
文學院09級漢語言文學2班
王颯颯
《雨巷》的教學設計
一、學情分析
新課程改革的核心是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思考,掌握有效的學習策略,培養(yǎng)他們獨立學習和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和方法。由于初高中語文教學在內(nèi)容和要求上的差異,剛升入高一的學生對高中語文學習的適應性還未達到,這就需要老師改進教學方法,使學生能主動了解高中語文的學習特點,盡快找到合適自己的語文學習方法,培養(yǎng)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老師要高度重視學生自主意識和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加強學法的指導。高一的學生從小學開始就已經(jīng)接觸了古典詩歌,但在學《雨巷》前只接觸了前一課《沁園春·雪》這類風格的現(xiàn)代詩。學生對于詩歌很感興趣,但是對現(xiàn)代詩歌的課外閱讀較少,對于詩歌的把握還不夠,尤其是在誦讀和鑒賞現(xiàn)代詩歌的方法上有所欠缺。因此,在教學時運用誦讀的方式,老師從旁點撥指導,學生反復朗誦鑒賞詩歌之美。
二、教材分析
新課標中明確指出:“現(xiàn)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yǎng)和科學素養(yǎng)”“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應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詩歌與青年有著天然的聯(lián)系,處在青春期的學生善用詩的語言表達豐富的情感。詩歌具有美而獨特的意象與意境,是能夠引發(fā)人豐富想象,抒發(fā)真摯情感的一種種文學體裁。詩歌語言形象、含蓄、精練,它的教學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對詩中詞句、形象、畫面、意境(作品中表現(xiàn)出來的藝術(shù)境界)的分析理解、領會能力,可以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閱讀、理解、寫作能力。《雨巷》一詩便是最佳的教學材料。新課程的背景下現(xiàn)代詩的教學既是一種知識教育,更是一種情感教育。不僅能豐富學生的文學知識,而且對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和塑造健全的人格有積極的引導作用。
三、設計思路
《雨巷》這首詩具有音韻美、意境美、情境美等特點,結(jié)合單元教學目標,《雨巷》可承擔的教學任務是“在反復朗讀是基礎上,著重分析意象,同時品味語言,發(fā)揮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學習用精煉的語言和新穎的意象來 2 表達情感”,并結(jié)合學生在預習中提出的問題,轉(zhuǎn)換成具體的教學內(nèi)容就是“有感情地誦讀詩歌,領悟作者的思想情感”“品味詩句,分析表現(xiàn)手法,理解‘丁香’‘姑娘’‘雨巷’意象的象征含義”,這兩個教學內(nèi)容也能從教學文本后編者設計的“研討與練習”中得到證實。文后的“思考與練習”題暗和了前文所分析的《雨巷》一文在人教版教科書必修第一冊第一單元的教學內(nèi)容:第一題訓練的是學生誦讀能力,旨在讓學生體會其音樂性;第四題強調(diào)對于詩歌意象的理解和意境,在想象的基礎上描述出“丁香一樣的姑娘”的形象。
學生是剛接觸現(xiàn)代新詩,可以從學過的古典詩歌的鑒賞分析方法作為切入點。以學生自主誦讀為主,進行語言的品味和情境的想象。教師在舉例說明誦讀方法后,針對誦讀有困難的學生進行個別指導;在學生討論意象含義過程中給予點播和指導;最后依據(jù)學生對詩歌的誦讀水平和對意象、意境的含義的描述來評判學生是否領悟了作者隱藏在詩歌中的情感。
四、教學目標
1.能劃分節(jié)奏、標出韻腳,通過反復朗誦讀出節(jié)奏和感情。
2.能找出意象,通過意象來把握意境的營造,分析并說出字詞(尤其是雙音節(jié)詞)中蘊藏的作者情感。
3.能分析并解釋出該詩中“丁香”“姑娘”的象征意義。 4.能指出并歸納本詩的表現(xiàn)手法,背誦課文。
五、教學步驟
1.導入新課——以古典詩詞中的意象與意境作為切入點,歸納出“丁香”意象的基本情感含義。
李商隱《代贈》:芭蕉不展丁香結(jié),同向春風各自愁。李璟《浣溪沙》: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jié)雨中愁。牛嶠《感恩多》:自從南浦別,愁見丁香結(jié)。
讓學生朗誦古典詩詞,找出其中意象“丁香”,指出該意象所蘊含的情感。2.誦讀全詩,初步感知《雨巷》的音樂美。
(1)初讀全詩。聆聽伴奏帶,劃分節(jié)奏、標出韻腳,初步感知詩歌的音樂性。3 學生小聲跟讀、模仿,通過仿讀加深對詩歌整體意境的感知。
(2)再讀全詩。將全班同學分成四個大組,分別由四位朗讀比較好的同學帶著朗誦全詩(教師課前可對四位同學的朗讀進行不足之處的個別指導)。
(3)請學生描述讀罷此詩的感受,用描述性的語言說明腦海里浮現(xiàn)出的畫面。3.三讀全詩,分析意象與情感
(1)配樂朗誦,找出找到蘊含作者情感的字詞(尤其是雙音節(jié)詞)。
(2)你認為詩人有著什么樣的情感蘊含在其中,并說明你從哪些詩句和詞語中得出的結(jié)論?
(3)展開合理的想象,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丁香一樣的姑娘”的形象。4.討論與交流:有人認為“姑娘”就是“我”,有人認為“姑娘”是“我”心中美好理想的化身,還有認為,“姑娘”就是“姑娘”,沒有其他意思。你認為這首詩中的“姑娘”是否有象征意味?若有,她有什么樣的象征含義?依據(jù)文本以及相關資料(說明出處)說出你的理由。(同時解決課后練習第二大題)。5.分析表現(xiàn)手法,進行寫作借鑒
(1)讓學生通過舉例來總結(jié)和歸納本詩的語言的特點。
(2)“芬芳、彷徨、惆悵”雙聲疊韻疊詞、大量排比的妙用有什么樣的效果?詩句的第一節(jié)和最后一節(jié),有什么特點?復沓手法的運用有什么樣的效果?
四、遷移訓練
1.自讀詩兩首中的《再別康橋》,說說它美在哪里。通過分析意象、意境以及作者的情感,寫成一段300字左右的鑒賞文字。(必做題)
2.詩歌與青年有著天然聯(lián)系,用詩的語言表達豐富的情感。結(jié)合你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與情感體驗,嘗試運用熟悉的意象,寫一首短詩,抒發(fā)某種情感。(根據(jù)單元目標所設定,選做題)
《雨巷》的教學素材:
1.人物介紹、寫作背景2.春晚舞蹈《小城雨巷》3.學者評《雨巷》:杜衡《望舒草·序》、卞之琳《戴望舒詩集·序》、余光中《評戴望舒的詩》、鄭擇魁、王文彬《望舒?zhèn)鳌獜挠晗锏缴鸪嗌柕暮!?
雨巷教學設計一等獎5
《雨巷》教學設計
學習目標 :
朗讀品味、咀嚼詩歌語言,深入意境,把握意象的象征意義。
一、導入
暮春時節(jié),煙雨江南。有道是: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漫步江南的小巷,你的耳邊安靜了下來,只有細絲般的絲雨摩挲青石板的聲音。這個時候,你的心里會涌起一種什么樣的思緒?撐一柄油紙傘,化身瘦身的江南才子,這節(jié)課我們走進戴望舒的雨巷,去品一品那番韻味。下面請大家看一看學習目標。
二、初讀,感知感情基調(diào)
1.雨巷,該是有怎樣的一番情致?大家放開聲音自由朗讀兩分鐘,不會認的字陌生的詞作好符號,待會一起解答。 2.集體朗讀,初步感知詩歌的情感基調(diào):
讀完全詩,你最強烈的情感體驗是什么? 是的,詩中沒有大江東去似的慷慨豪邁,也沒有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的輕快明麗,而是籠罩著一層淡淡的憂愁。追問:那么,我們該用怎樣的感情基調(diào)去朗讀呢? 咱們把它概括為低沉幽怨,行嗎?那就讓我們讀出這種感覺來。哪位同學愿意為大家讀一讀? 大家聽時請思考:詩中寫了什么內(nèi)容?
詩歌是依靠形象來傳達思想感情的,雨巷如此凄清如此哀婉,是哪些意象共同組成了這一情境呢?試著找一下,這首詩運用了哪些意象?
三、品意象析情感探主旨
這些意象為何能表達一種憂傷哀婉的情感呢?我們下面來一起分析。
1、賞析幾個意象:
(雨巷)我的心情與活動的環(huán)境──雨巷有什么相通的地方呢?
生討論,回答:從色彩基調(diào)來看,雨巷屬于暗色調(diào),而且是在雨中,與我的心情一樣都是灰暗的、陰沉的。
師:對,非常協(xié)調(diào),那么能否用詩化的語言來描述一下這個環(huán)境呢?
細雨斜飛,暮色蒼蒼,雨聲淅瀝,煙雨朦朧中的雨巷悠長悠長,它遠離喧囂熱鬧,幽暗的青石板鋪成的街道濕漉漉的,透著寒氣,靜寂,蕭條,而又冷清
師:同學用簡練優(yōu)美的語言渲染出了沉悶、壓抑的環(huán)境氣氛。下面我們用同樣的方法描述一下我的心情。
師:濕漉漉的天氣,濕漉漉的巷道,我的心情同樣也是濕漉漉的。然后我卻希望逢著一個姑娘(意象3,板書),一個什么樣的姑娘?
引導集體朗讀第二、三、四、五、六節(jié)(提醒注意感情基調(diào))。
師:姑娘,是怎樣的姑娘呢?
師:為什么說丁香一樣呢?
師補充:整首詩說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源于丁香二字。丁香形狀像結(jié),開在暮春時節(jié),易凋謝?;榘咨蜃仙?。古代多為文人青睞,比如下面兩首詩中都寫到 :
浣溪沙 李 璟
手卷真珠上玉鉤,依前春恨鎖重樓。風里落花誰是主,思悠悠。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jié)雨中愁。回首碧波三峽望,接天流。
代贈
李商隱
上黃昏欲望休,玉梯橫絕月如鉤。芭蕉不展丁香結(jié),同向春風各自愁。
可見,丁香在古詩詞的傳統(tǒng)意象中,往往跟憂愁結(jié)合在一起。還有哪些地方體現(xiàn)姑娘的憂愁呢?
生1:像我一樣,像我一樣地默默彳亍著,冷漠、凄清,又惆悵。
生2:靜默地走近,不是呼朋引伴,不是欣喜雀躍的,而是靜靜的,默然地走近。
生3:嘆息般的眼光,充滿憂郁的、哀傷的。
師:發(fā)揮你的想象力,姑娘為何如此感傷?
也許她是為心愛的人兒離她遠去而苦惱心傷,也許她為生活的不幸而失意徘徊,也許,她是為理想受挫而苦悶彷徨。
師總結(jié):是啊,姑娘悄然飄過我的身旁,留下一聲沉重的嘆息,那一聲嘆息里有太多的憂傷,她明亮澄澈的眼眸中滿含著迷茫,然后,姑娘攜著一陣淡淡的幽香,像夢境般翩然而逝,漸行漸遠。我們仿佛聽到了詩人發(fā)自內(nèi)心的呼喊:能否能否請你駐足,生命的漂泊請將我一起帶上!然而姑娘靜默的遠了,遠了,到了頹圮的籬墻,走盡這雨巷
油紙傘:油紙傘本身就有神秘,迷蒙的特點,和雨巷很好地接合起來,時間又是暮春,正寂寥的下著小雨,憑添了一份冷漠,凄清的氛圍,撐著一傘風雨獨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于獨特的環(huán)境中能產(chǎn)生獨特的情感?;h笆墻:這個籬笆墻是頹圯的,就是讓人有種哀怨,凄涼的氛圍。
2、再次朗讀,深入意境,讀出幽怨低沉的感情基調(diào):
3、本詩主題:
《雨巷》是詩人傷感寂寞心靈的痛苦歌唱。詩人借丁香一樣的姑娘表達一種追求美好理想的愿望,以及理想幻滅后的空虛和傷感。
4、原因探究:
⑴ 失戀的痛苦:
在愛情上,戴望舒第一次的戀愛在1927年,他愛戀著同學施蜇存的妹妹,后來戀愛失敗了,戴望舒十分痛苦。
⑵ 現(xiàn)實的黑暗:
《雨巷》產(chǎn)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最黑暗的時代。反動派對革命者的血腥屠殺,造成了籠罩全國的白色恐怖。原來熱烈響應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從火的高潮墮入了夜的深淵。他們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們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們在失望中渴求著新的希望的出現(xiàn),在陰霾中盼望飄起絢麗的彩虹。四,一二政變后,他隱居江蘇松江,在孤寂中嚼味著在這個時代做中國人的苦惱。他這時候所寫的《雨巷》等詩中便自然貯滿了彷徨失望和感傷痛苦的情緒。
5、把握特色:
(學生討論后,明確)
⑴ 象征:
《雨巷》運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詩中那狹窄陰沉的雨巷(象征當時黑暗而沉悶的社會現(xiàn)實),在雨巷中徘徊的獨行者,以及那個像丁香一樣結(jié)著愁怨的姑娘(象征美好的理想),都是象征性的意象。這些意象又共同構(gòu)成了一種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傷又有期待的情懷,并給人一種朦朧而又幽深的美感。
⑵ 富于音樂性是《雨巷》的另一個突出的藝術(shù)特色。詩中運用了復沓、疊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環(huán)往復的旋律和宛轉(zhuǎn)悅耳的樂感。因此葉圣陶先生稱贊這首詩為中國新詩的音節(jié)開了一個新紀元。
雨巷教學設計一等獎5篇 《雨巷》教學設計方案相關文章:
★ 《槐鄉(xiāng)五月》第一課時教學設計一等獎2篇 槐鄉(xiāng)五月第一課時教案
★ 五年級語文教學設計一等獎5篇(語文五年級下冊思維導圖一等獎)
★ 小猴子下山教學設計一等獎3篇 《小猴子下山》教學設計一等獎
★ 圓的認識教學設計一等獎3篇(圓的認識優(yōu)秀教學設計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