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鶴樓教學設計 篇1
一、教學目標
?。ㄒ唬┲R與能力
1、了解這首詩的的內容,理解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2、背誦默寫這首詩,積累表達思鄉(xiāng)之情的名句——日暮鄉(xiāng)關何l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3、學習詩歌賞析的基本方法,掌握“意象”“意境”等專業(yè)術語,學會欣賞寫景抒情的詩歌。
?。ǘ┻^程與方法
1、展示交流。
學生就古詩詞相關的常識進行交流,為接下來的賞析做鋪墊。教師根據(jù)實際情況適當補充。
2、朗讀感知
(1)學生反復朗讀全詩,要求做到正確、流利、有感情。
?。?)學生談談自己初步的閱讀體驗。
3、精讀賞析
(1)教師組織學生結合詩中景物描寫的語句,組織學生對詩中的意境進行描述。
?。?)教師組織學生結合“日暮鄉(xiāng)關何l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眱删洌龑W生體會情景交融的寫法,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延伸拓展
復習學過的思鄉(xiāng)思親的名句。
?。ㄈ┣楦?、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體會作者的思鄉(xiāng)之情,樹立熱愛祖國、建設家鄉(xiāng)的觀念。
2、學習作者為實現(xiàn)理想而艱苦奮斗的精神。
3、養(yǎng)成文明出游的良好習慣。
二、教學重點
1、了解這首詩的內容。
2、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背誦并默寫這首詩,積累思鄉(xiāng)思親的名句。
三、教學難點
1、描述詩中意境。
2、學習情景交融的寫法。
四、課時安排
一課時
五、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小黑板
六、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談談你所了解的古詩詞常識。(教師可根據(jù)實際情況適當補充,特別是“意象”“意境”知識。)
?。ǘ├首x感知
1、教師組織學生進行朗讀接力,在稍顯緊張而又愉悅的氣氛中激發(fā)朗讀的興趣。
2、教師播放朗誦視頻,并組織學生從語調、停頓和情感三個方面進行評價。
3、學生就個人對這首詩初步的閱讀體驗進行交流。(教師可根據(jù)實際情況適當點撥。)
?。ㄈ┚x賞析
1、教師組織學生結合詩中景物描寫的語句,對詩中已經(jīng)進行描述。
2、重點研讀尾聯(lián),體會作者是怎樣將寫景抒情結合起來,表達自己的思鄉(xiāng)之情的。
?。ㄋ模┍痴b默寫
1、限時背誦
給學生三分鐘左右時間,力求熟讀成誦;接下來用兩分鐘左右,用上下句對接形式檢查背誦效果。
2、當堂默寫
兩名同學上黑板,其他同學練習本完成。力求讓背誦效果真正落到實處。(滿分100分,題目和作者各10分,每句各10分,每處錯一字則為零分。)
?。ㄎ澹┵Y料補充
1、關于黃鶴樓來歷的傳說。(可加入誠信、感恩教育)
2、江南四大名樓——江西南昌的滕王閣、湖北武漢的黃鶴樓、湖南岳陽的岳陽樓和安徽宣州的謝朓樓。(可加入熱愛祖國、建設家鄉(xiāng)的教育。)
?。┱n堂小結
學生就自己本節(jié)課最主要的一點收獲進行交流;教師適當歸納明確。
(七)課堂練習
完成關于思鄉(xiāng)思親的古詩詞名句上下句填空。
七、板書設計
黃鶴樓
崔顥
敘事 昔人乘鶴而去 (誠信、感恩)
寫景 黃鶴樓遙望 (熱愛祖國、建設家鄉(xiāng))
抒情 思鄉(xiāng)之情 (為實現(xiàn)理想而艱苦奮斗)
八、課后反思
這節(jié)課的設計初步一看,可能會發(fā)現(xiàn)就是常規(guī)模式,但其實在細節(jié)上極大地融入了對學情的調查,對知識的滲透,對能力的培養(yǎng)。還可以嘗試從局部著手,邊讀邊賞。
黃鶴樓教學設計 篇2
第一課時
[課時要求]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初解《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學會本課生字,(綠線里的生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會用暫時、凝視造句。
3、通過課文與詩的對照閱讀,初步理解課文內容及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與朋友依依惜別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掛圖、投影儀、投影片、小黑板
[教學設計]
一、揭示課題,解題
1、板書課題:20黃鶴樓送別
2、解釋題意:黃鶴樓在今湖北省武漢市蛇山,始建于公元223唐朝大詩人李白在這里送別他的朋友孟浩然,還寫下了一首這篇課文就是寫送別的情景和介紹這首詩的。
二、初讀課文
1、自學課文。
?。?)畫出課文中的生字詞,并在生字上端注音,特別是其中的平翹舌音、前后鼻音和三拼音節(jié)。讀準生字的發(fā)音。
?。?)聯(lián)系上下文或查工具書,理解下列帶點字及詞語的意思:
餞行、暫時、孤帆、膾炙人口、唯見、滿飲觸動、依然、佇立、凝視、惜別
?。?)給每個自然段寫上序號(最后四行詩句并入第5自然段),讀順課文。
2、檢查自學情況。
?。?)出示含帶點字的詞語。(見上)
?。?)指名讀詞語,特別注意讀準其中帶點的生字拼音兼三拼音;飲yin,前鼻音;暫zan,平舌音兼前鼻音;膾kuai,三拼音;炙zhi,翹舌音。
?。?)指名解釋詞語,教師敲定答案。
餞行:設下酒食送行。暫時:短時間里。
孤帆:指只有一只帆船。帆是掛在桅桿上的布篷,可以利用風力使船前進。(利用插圖畫面事物來理解)
膾炙人口:美味人人愛吃的意思,比喻好的詩文大家都稱贊。膾是切得很細的肉,炙是烤熟的肉,都是美味。唯見:只見。
滿飲:喝下滿杯酒。觸動:碰到。依然:還這樣。
佇立:長時間站著。凝視:聚精會神地看惜別:舍不得分別。
(4)指名5人分自然段試讀課文
三、講讀課文
1、第1自然段。
(1)指名讀。(出示“暮春三月美景”)
(2)齊讀第1自然段。
2、第2自然段。
?。?)指名讀。(板書:俯臨長江、飛檐凌空、仰望、遠眺)
(2)什么叫俯臨和飛檐凌空?請看書上插圖。(俯臨就是下面靠著的意思,飛檐是翹起的檐角伸向天空)點示:黃鶴樓高高聳立在江邊氣勢不凡。
?。?)李白和孟浩然一會兒仰望,一會兒遠眺,都有意不去觸動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別之情,這里的依依是什么意思?(形容互相依戀著)
點示:這說明兩個人只是在看景,沒有說話,各自的友情依戀不舍。
?。?)這一自然段寫了什么?
?。▽扅S鶴樓的氣勢和兩人看景)
?。?)齊讀第2自然段。
3、第3自然段。
?。?)指名讀。(板書:飲酒、話別、友誼不絕)
?。?)李白稱孟浩然為孟夫子是什么意思?自答:孟浩然比李白大12歲。古人稱老師為夫子。李白對孟浩然就這樣稱呼,是表示對他的尊敬。
?。?)李白對孟浩然的評價是什么?(人品令人敬仰、詩篇譽滿天下)人品是什么?(人品指人的品德)什么叫譽滿天下?(意思是天下的人個個都稱贊)
?。?)李白向孟浩然話別中還點出了盂浩然這次要去的地方是揚州,為什么說您就要順江東下?(因為長江水是由西向東流的,揚州在黃鶴樓東面很遠的地方,所以說順江東下,前往揚州)
?。?)孟浩然在話別時說了什么?(學生答)(出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請齊讀一下。
?。▽W生讀)問:這兩句詩是誰寫的?
誰還記得王勃,他是什么人?(王勃是唐朝初期的大詩人)
教師解釋這兩句詩的意思:
天下只要有知己好友,哪怕遠隔天邊,也覺得就像近鄰一樣。海內指國境以內,比鄰意思是并排的鄰居。
請再齊讀這兩句詩。(學生齊讀)
提示:孟浩然話別時引用王勃這兩句詩,所以是在雙引號里套用了單引號。
問:孟浩然引用這兩句詩是要表示什么意思?
(表示彼此雖然暫時分別,可友誼是永世不絕的)
(6)這一自然段寫了什么?(這一自然段寫李白和孟浩然飲酒話別,表示友誼永在)
?。?)齊讀第3自然段。
4、第4自然段。
?。?)指名讀。(板書:楊柳依依、沙鷗點點、白帆遠去、消失藍天、佇立、凝視、春水浩蕩、流向天邊)
?。?)楊柳依依的依依是什么意思?(形容柳枝柔弱,隨風搖擺的樣子)為什么用點點來表示沙鷗的數(shù)量?(因為是遠望沙鷗,眼看只是一點一點的小東西)
(3)白帆隨著江風漸漸遠去,消失在藍天的盡頭表示什么意思?(表示盂浩然乘的船越走越遠,終于看不見了)李白此時依然佇立在江邊,凝視著遠方,只能看到什么?(學生答)請大家想象一下李白這時的心情會是怎么樣。(悵惘若失,思緒萬千……)
?。?)這一自然段寫了什么?(李白在江邊目送孟浩然登船遠觸景生情)
?。?)齊讀第4自然段。
5、第5自然段。
?。?)指名讀。(板書:吟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詩題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的之廣陵是什么意思?自答:廣陵是揚州的別名,之是到……去的意思,之廣陵就是到揚州去。
?。?)齊讀《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全詩。
?。?)這一自然段寫了什么?(寫李白心情激動,吟出著名的詩篇)
(5)齊讀第5自然段。
四、用鋼筆描紅、臨寫生字
1、教師范寫,提示注意點。
孟:餞:酒:飲暫:帆:膾:炙:孤:唯:
2、學生描紅、臨寫生字。教師巡視,糾正不正確的寫字姿勢。
3、展示寫得好的字,表揚字寫得好的同學。
五、布置作業(yè)
1、讀抄詞語,(文后練習3,暫不做造句)每個抄兩遍。
2、練讀課文,練背詩句。
3、借助看插圖,將課文有關內容和《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四句詩一一對應,理解詩句的意思。
4、練習背誦《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第二課時
[課時要求]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進一步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加深體會。
3、通過排演課本劇,讓學生能夠在邊體味文章邊指導表演的過程中,能夠進一步對照課文與詩,理解課文內容及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與朋友依依惜別的思想感情,使文章的朗讀更有感情(難點)
4、通過文章的與友惜別,觸發(fā)學生尋找相關詩文的積極性,再加以淺析性地比較,得以更深刻地體會詩人詞句的精妙傳神,同時也讓學生知道摘抄的益處與應用(重點)
[教學準備]
掛圖、小黑板、相關詩句摘抄
一、朗讀、談話導入
1、上一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黃鶴樓送別》,按自然段順序解讀了全文,初步感受到詩人話別的情景,領會到他們的友情,哪些同學能帶著他們那種依依惜別的感情讀課文呢?
讀前提示:其他同學在他們朗讀的過程中注意人物的動作、神態(tài)、語言,想想如果表演的話,該怎樣表演才能體現(xiàn)出兩人當時的心情
?。ㄖ该?人分自然段讀課文)
?。ń處煶鍪緬靾D)
2、剛才幾位同學讀得如何?(簡單評議)
[nextpage]
二、課本劇排演
(一)激發(fā)興趣,淺析劇情
1、文章能讀好不一定就能表演好,特別是文中人物的動作想做得傳神、逼真還得真要下一番功夫!如果讓你們表演,你們有信心演好這出《黃鶴樓送別》戲嗎?
2、任何表演都離不開劇本的,你能把下面的表格一口氣填好嗎?
?。ǔ鍪拘『诎澹?/p>
劇名
人物
時間
地點
事件
?。▽W生試說后,迅速指名回答)
看來你們已經(jīng)掌握了這部課本劇的基本情況了,不過,拿著這樣簡單的劇本,演員有沒有辦法出演?演員表演時主要得有什么(或問:有誰知道劇本中最主要的組成部分是什么)?
(學生回答不出時,師可適當明示:劇情,尤其是臺詞、人物動作)
?。ǘ蕚渑_詞,小組試演
1、這篇課文中已有一些現(xiàn)成的臺詞和人物的動作了,大家能不能利用這些現(xiàn)成條件,排一出簡單的課本劇呢?
2、四人小組任意搭配出兩組,每組兩人。一組先做演員,把自己對人物的體會融入要表演的人物身上;另一小組則做導演兼旁白,同時負責全程指導、評議,可中途要求停止,提出自己的看法。表演完,兩小組身份互換。至于道具問題,自己開動腦筋。
?。ㄐ〗M試演,教師巡回點撥)
(三)小組表演,全班評議8
哪一組同學愿意來表演一次,我們請全班同學做導演,看是否把李白與孟夫子之間依依惜別的感覺表演了出來?
?。ㄟ叡硌?,邊指導、評議,教師給予適當?shù)墓膭睿?/p>
?。ㄋ模Q個說法,解釋詩句
1、文章中最后一段的詩句,大家可能均把它作為現(xiàn)成的臺詞,咱們的“李白”們大都直接情不自禁地吟出。假如是在現(xiàn)代的話,李白這首詩可以怎么說呢?這段臺詞怎么改變成為現(xiàn)代的語言,讓劇本完全“現(xiàn)代化”呢?
下面就請各小組“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看哪個小組能讓“李白”同志又快又準地“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注意,可一定要說通啊,別讓觀眾聽不明白!
(學生巡視過程中,教師根據(jù)學生反應可作適當提示:看看詩句中的詞語能不能與文章前面的詞語掛上鉤呢?有沒有直接對應的詞句?)
2、哪一位同學愿意來表演成了現(xiàn)代人的李白,我們請全班同學做觀眾,看看能否聽明白?
?。ㄔu議,可再指名同學說說詩意,同學給予適當?shù)墓膭睿?/p>
你們是怎樣轉換臺詞的呢?詩句分別與文中的哪些詞句相對應的呢?能不能舉例說說?
?。ㄖ该卮穑“孤”“唯”何意?]
3、同座之間互相當一回“李白”,互相說說看
4、小結:
其實,詩句同課文中自然段意思相對應這樣的文章我們以前見過沒有?
(指名回答課名)
這種以一個生動的故事再現(xiàn)一首詩寫作情境的形式,我們稱為“文包詩”。今后我們還會遇到。希望大家能用剛才的方法,在預習的時候就可以說出全詩的大意,有沒有這個信心?
三、比較摘抄,體味詩文
1、我們這篇文章主要是講了件什么事?
文中的李白與孟浩然在分別時有些什么表現(xiàn)?說明了什么?
你們的摘抄中有沒有也是送別的詩句?那他們是不是在分別時心情也是一樣灑脫?說出來大家一起分析。
2、師分類型舉例。(可適當點評)(小黑板摘選其中一二出示)
豪爽灑脫型:萬點落花舟一葉,載將春色到江南。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送君還舊府,明月滿前川。
與君遠相知,不道云海深。
莫怨他鄉(xiāng)暫離別,知君到處有逢迎。
莫愁前路無知已,天下誰人不識君。
此別應須各努力。
莫言歸去人無伴,自有中天月正明。
兩地俱秋夕,相望共星河?!?/p>
含蓄委婉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
眼看帆去遠,心逐江水流。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p>
愁悶痛苦型: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相送巴陵口,含淚上舟行。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
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高樓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
強飲離前酒,終傷別后神。
明日隔山岳,世事兩茫茫。
臨歧別數(shù)子,握手淚再滴。
一別音容兩渺茫。
勸君更進一懷酒,西出陽關無故人?!?/p>
錐心泣血型:生人作死別,恨恨那可論!
南浦凄凄別,西風裊裊秋。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
此夜斷腸人不見,起行殘月影徘徊。
送君腸斷秋江水,一去東流何日歸?
人間別久不成悲。天涯相遇一魂消?!?/p>
3、你們在與實習老師分別時是什么心情?你想用什么詩句來形容呢?
4、現(xiàn)在請大家?guī)е畎着c孟浩然在分別時那種依依惜別的感覺,齊讀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p>
2、請大家?guī)е畎着c孟浩然在分別時那種依依惜別的感覺齊讀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四、背誦《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視時間而定]
1、分兩個大組,一組讀,另一組聽,再交換讀、聽一次。
2、同座二人交替背、聽各一遍
3、全班背誦。
4、指名背誦。
五、練習
1、抄寫詞語。(文后練習3)
2、能夠不看課本說出《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的意思,并會默寫該詩。
3、用暫時、凝視各造一句。
4、把摘抄的詩句與課文中的詩句比較,寫出你比較后的感受。
附板書:
25、黃鶴樓送別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黃鶴樓教學設計 篇3
一、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結合課文學會本課生字新詞(綠線中的只識不寫)。
3、通過詩文的對照閱讀,理解課文和詩句表達的意思,體會詩人和朋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
二、教學重點、難點:
1、有感情朗讀詩文。
2、領悟詩文深邃的意境;感受朋友間的深情。
3、抓住詩文的空白進行想象。
三、教學準備:
1、多媒體課件。
2、課前預習:自學字詞;讀通課文;簡單批注;提出問題。
四、教學時間:
一課時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多媒體投影:《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朗讀(師生互動)。
3、說說詩句大意。(教師簡評:說得不好不要緊,讓我們一起學完了《黃鶴樓送別》一文,我相信大家不但會理解詩意,而且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4、板書課題:黃鶴樓送別(分步板書:①板書“黃鶴樓”,介紹有關地理位置及歷史;②板書“送別”,理解意思;③讀題,指導讀出“別”味。)
二、檢查預習情況:
1、分節(jié)讀課文。(教師視具體情況加以指導)
2、結合課題,理解課文大意:
誰送?送誰?(板書:李白、孟浩然)
三、學習第一自然段:
1、速讀第一自然段(30秒)。
2、合上書本,看誰了解的信息多?(匯報、交流。)
時間:暮春三月;地點:長江邊的黃鶴樓;人物:李白、孟浩然;事件:餞行(結合語言環(huán)境理解詞義)
3、以讀促悟。(讀出暮春三月的美;讀出將要惜“別”的情。)
四、學習第二、三自然段:
1、過渡:兩位大詩人,一對好朋友就要分手了,①他們的心情怎樣?②從哪些詞句可以體會到?默讀2、3自然段。
2、討論:
?、佟啊粫骸?,一會兒……,……”(不去觸動,依依惜別)
②李白的語言;(令人敬仰、譽滿天下、何日再見、滿飲此杯等)
?、勖虾迫坏恼Z言。(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暫時、永世不絕等)
(以上三句話由多媒體出示,結合語言環(huán)境理解重點詞語,并作簡要板書,通過反復朗讀,體會詩人和朋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
3、你就是李白,你就是孟浩然會說些什么?(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礎上,鼓勵學生進行大膽的想象,因為發(fā)生在一千多年前的“話別”場面誰也不清楚,編寫教材的人也是想象的,學生也可以嘗試。)(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訓練比理解原文更重要)
五、學習第四、五自然段:
過渡:送君千里,終有一別,(教師引讀:)“岸邊楊柳依依,江上沙鷗點點——”(學生跟讀后文)
1、多媒體出示:“友人登上了船。……流向天邊……”
(在這段話中,最能反映李白惜別之情的有哪些詞?)
?。ā皝辛?、凝視”,這兩個詞表面看起來如雕塑一般,但是透過這種“平靜”,我們可以看到李白的內心怎樣?)
?。ǚ磸屠首x,想象意境,加深感悟。)
過渡:李白終于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寫下了這一膾炙人口的詩篇——
2、多媒體投影:《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學生朗讀。
3、說詩句意思。
4、朗誦《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師指導要到位)
六、拓展:
課文從孟浩然登船之后就沒有再寫到他,假如你是孟浩然會怎么想,怎么做,怎么說呢?(討論,由學生想象關于孟浩然別李白后的內容,并且完成板書。)(抓住詩文的空白進行想象)
七、學生質疑:(視質疑內容,隨機而定,教師也可適當提問。)
八、小結:(略)
九、作業(yè):
1、有感情朗讀課文;背誦《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小練筆:孟浩然別李白
黃鶴樓教學設計 篇4
《黃鶴樓》教學設計
河北省張家口市懷安縣左衛(wèi)中學 鄭愛國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及其寫作背景,積累字詞,有感情地誦讀全詩。
2、理解詩意和意境,品味語言,體會作者蘊含在詩中的感情。 教學重點:積累知識,背誦默寫古詩 教學難點:詩意和意境的把握,體會詩人的感情 教學方法:朗讀、研討。課型:新授課。教學過程:
一、釋題導入,整體感知:
黃鶴樓是位于武漢市蛇山上的一座名樓,號稱“天下江山第一樓”。當仕途失意,飄泊無依之際的崔顥登臨此樓,自然會有一種吊古傷今,人去樓空的寂寞之感,加之神話傳說觸動,蓄積在胸中的詩情便噴涌而出,面對無限的時空唱出了一曲悠遠的千古絕唱。
作者簡介:崔顥,(?—754),汴州(今河南開封)人,盛唐詩人。開元十年進士及第,曾出使河東節(jié)度使軍幕,天寶時歷任太仆寺丞、司勛員外郎等職。足跡遍及江南塞北,詩歌內容廣闊,風格多樣。詩名早著,影響深遠。著有《崔顥集》。
二、分組讀譯,概括意思:
1、自由誦讀,積累字詞
2、范讀指導,體會感情
3、小組合作,概括詩意 詩句翻譯:
傳說中的仙人早乘黃鶴飛去,這地方只留下空蕩的黃鶴樓。飛去的黃鶴再也不能復返了,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載依舊。漢陽晴川閣的碧樹歷歷在目,鸚鵡洲的芳草長得密密稠稠,時至黃昏不知何處是我家鄉(xiāng)?面對煙波渺渺大江令人發(fā)愁!
三、研讀共品,自由賞析:
1、首聯(lián)——“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古代的仙人已乘黃鶴飛去,這里只剩下一座黃鶴樓。從樓的命名由來著想,借傳說落筆。(板書:人去樓空)
2、頷聯(lián)——“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仙人駕鶴而去不回轉,只剩下白云千載浮蕩在空中?!耙蝗ゲ粡头怠?,令人深感歲月不再,古人不可見之憾。(板書:歲月蒼茫,探究:體會兩個“空”字的意思)
明確:前面的“空余”寫的是黃鶴樓,此處的“空悠悠”的“空”寫的是白云,黃鶴樓與白云相映,更突出“空”的意境,仙去樓空,唯余天際白云,悠悠千載,怎不令人生發(fā)歲月悠悠,世事茫茫的無限感慨?。ò鍟恒皭?、失落、孤寂)
3、頸聯(lián)——“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晴空下的漢水,歷歷可見,對岸的古木,那芳草茂盛的江中鸚鵡洲。寫漢陽晴川和鸚鵡洲的景致?!皻v歷”“萋萋”描繪出山川清楚分明,草木極其茂盛的狀貌。(板書:寫景抒情)
4、尾聯(lián)——日暮時思念起遙遠的故鄉(xiāng)?煙波中涌動著不盡的離愁?!班l(xiāng)愁”之情與“日暮”“煙波”之景相交融。(板書:悠長纏綿)
四、試題點睛,研討探究:
1、對詩的內容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開頭四句以傳說落筆,巧借今昔變化,抒發(fā)了寂寞惆悵之感,氣勢雄渾,感情真摯。
B.后四句想象在天晴時登樓眺望,由渺不可知的感受轉到晴川草樹的景象,文勢波瀾起伏。
C.尾聯(lián)緊承前三聯(lián),用煙波浩渺的長江烘托作者的歸思,與開頭意境相應,情融景中。
D.此詩起、承、轉、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富于變化,歷來被推崇為題黃鶴樓的絕唱。
2、“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中的“歷歷”和“萋萋”描繪出了什么樣的景致?
明確:晴空下的漢水,歷歷可見,對岸的古木,那芳草茂盛的江中鸚鵡洲。
寫漢陽晴川和鸚鵡洲的景致。“歷歷”“萋萋”描繪出山川清楚分明,草木極其茂盛的狀貌。
五、拓展閱讀:
欣賞李白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李白也登上黃鶴樓,放眼楚天,胸襟開闊,詩興大發(fā),正要提筆寫詩時,卻見到崔顥的詩,自愧不如,只好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崔顥題詩,使李白擱筆,崔顥從此名氣大盛。
六、布置作業(yè):
朗讀并背誦默寫這首詩。
板書首聯(lián)↘
↗人去樓空
登臨懷古
頷聯(lián)↗
↘歲月蒼茫
頸聯(lián)↘
↗晴朗明麗
寫景抒情
尾聯(lián)↗
↘悠長纏綿
——→惆悵、失落、孤寂——→思鄉(xiāng)、憂愁
黃鶴樓教學設計 篇5
《黃鶴樓》教學設計
執(zhí)教人:吉大附中 高 路 教學目標:
讀悟結合,理解詩歌大意,體會詩中所體現(xiàn)的物是人非、人生失意、歸思難禁的思想感情。教學時間:
20分鐘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今天,我們共同學習一首唐代的七言律詩——崔顥的《黃鶴樓》。
二、讀詩:1.自由朗讀;2.學生代表朗讀。
三、理解詩意:
1.結合注釋理解詩歌。 2.質疑答疑。
四、賞析詩歌:
1.這首詩是一首描寫名樓黃鶴樓的詩嗎?從何處可見?
(引導學生關注“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一句,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思鄉(xiāng)之愁。)
2.“思鄉(xiāng)之愁”積聚在內心是一種怎樣的具體感受? (孤獨、惆悵、失落??)
3.你在詩中何處感受到崔顥思鄉(xiāng)的孤獨、憂愁?結合具體字詞賞析。(重點體會兩個“去”、兩個“空”字中蘊含的情感,指導學生賞析詩歌)4.試著刪去頸聯(lián),重新組合,這樣似乎表達情感更集中、更直接。那么,頸聯(lián)是否還有寫作的必要?
(作者在頸聯(lián)中描寫了清晰可見的漢陽、鸚鵡洲的景象,與渺遠的故鄉(xiāng)汴州形成對比,表達思鄉(xiāng)之情;用景觀之美反襯思鄉(xiāng)之愁;漢陽、鸚鵡洲的一草一木引發(fā)了作者對故鄉(xiāng)的思念;體現(xiàn)了“起承轉合”的特點;“萋萋”“鸚鵡洲”用典)
5.崔顥19歲左右就中了進士,他才思敏捷,善于寫詩。本以為是前程錦繡,但實際上他宦海浮沉,終不得志,極為失意。有人說,這首《黃鶴樓》還有更豐富的情感。再讀詩歌,你覺得此刻崔顥的憂愁僅僅是鄉(xiāng)愁嗎?
(還有人生失意之愁,作者似有一種被時空拋棄的感覺。)6.律詩在篇式、句式上有一定的規(guī)格,要求頷聯(lián)、頸聯(lián)對仗,字字皆有定聲?!饵S鶴樓》并不完全符合,卻被贊譽為“唐人七律第一”,傳說李白在看過此詩后曾有擱筆的經(jīng)歷。這首詩有著怎樣的魅力呢?
(引用傳說典故、視線推移、虛實結合、對比反襯、意蘊深厚等特點)7.背誦詩歌。
五、結語:
今天,我們誦讀著崔顥的《黃鶴樓》,希望有一天你站在黃鶴樓上,能有一種巨大的歷史感和深厚的情感將你包圍。能夠擁有這種感悟和體驗,就是詩詞真正的作用!
黃鶴樓教學設計 篇6
篇1:黃鶴樓教學設計
《黃鶴樓》教學設計
姓名 任民
單位 老君臺中學
《黃鶴樓》
教學目標:
1、學會并掌握“昔、鶴、萋”等生字;
2、讀悟結合,理解詩歌大意,感悟作者的思鄉(xiāng)之愁。
3、品味感受詩歌所體現(xiàn)的物是人非、歸思難禁的思想感情,背誦并默寫這首詩。
教學重點:理解詩歌大意,感悟作者思鄉(xiāng)之愁。
教學過程:
一、講述故事,導入新課:
課前播放《煙花三月》這首歌,學生欣賞。師問:這首歌讓你想起哪位詩人的哪首詩?(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學生背誦李白的其他詩歌或者別人寫李白的詩歌,說說對李白的印象。師:是啊,后人都稱李白為“詩仙”,說“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就這樣一個才華橫溢、狂放不羈的李白,卻有一個人讓他欽佩不已。想知道這個人是誰嗎?聽老師給大家講個故事。(出示課件)里游樂,吟詩作賦?!?/p>
二、初讀古詩,感知大意。
1、(出示古詩)學生自由讀,注意讀準字音,把古詩讀熟。
2、指名學生讀,注意“昔、載”的讀音。
3、高明的朗讀者不僅能夠讀出詩歌的節(jié)奏,還能帶上一定的感情,誰再來讀讀?并相機評點學生的朗讀;如這是深沉的崔顥、這是憂愁的崔顥??
4、學生結合注釋,默讀弄懂詩歌大意 ,并同桌互相說說。
三、讀悟結合,感受憂愁。
1:在一個晴好的日子里,詩人崔顥來到了黃鶴樓。望著巍峨瑰麗的黃鶴樓,他有什么感受呢?(課件出示:“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保?/p>
學生讀。
(課件出示關于黃鶴樓來歷的傳說。)
古代武昌蛇山上有一座酒樓,老板姓辛。此人很慷慨。某日有道士來飲酒,辛老板不收其酒錢。道士為了感謝辛老板的盛情,臨別時,用橘子皮在墻上畫了一只仙鶴,誰知這仙鶴在客人來飲酒時,會跳舞勸酒。從此酒店生意紅火,辛老板也因此發(fā)了財。十年后道士重來,歌笛一曲,只見白云朵朵空中來,仙鶴隨之起舞,道士也騎鶴而走了。辛老板為紀念此事,在蛇山上興工動土,建高樓一幢,取名黃鶴樓。學生讀后,指名說說這幾句的意思。2:仔細看看,這幾句有什么特點?生:有三個“黃鶴”和兩個 “空”
說說這三個黃鶴各指的是什么?“空”是什么意思?生答。
(師生對讀。生讀一三句,師讀
二、四句的前半截“此地”“白云千載”,生讀后半截。感受那種空茫的感覺。)
3:是啊,昔日的黃鶴和仙人都已飛升而去,這里只余下了——生接“黃鶴樓、白云悠悠、動人的傳說??”其實,千百年來,飛逝的何止是仙人和黃鶴呢?朝代更迭,王侯將相,功名利祿、恩怨是非又何嘗不是“一去不復返”呢?出示:“-------------一朝去,白云千載空悠悠?!苯處熓痉墩f前半句,學生讀后半句。再由學生補充,然后再讀。(古人說“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一切都終將一去不復返,帶著這種感慨,這種空茫,再讀這四句詩)
4:詩人感慨之余,登上了這“天下絕景”的黃鶴樓,極目遠望,他又看到了什么呢?
相機出示“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理解“晴川”。學生閉目吟哦,想象自己就是崔顥,看到了什么? 指名學生說,用自己的話來描述崔顥詩中的情景。
5:除了這樹、這川、這芳草,詩人應該還看到了什么?學生想象補充。
想象著畫面,再指名學生讀好這兩句。
6:如此美景,詩人站在樓上,不覺癡了,醉了??悄悄地,夕陽已斜,暮色漸合,詩人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出示:“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p>
生讀,回答。(看到了“煙波江上”,想到了“鄉(xiāng)關”)理解“鄉(xiāng)關”和“煙波江上”。7:“蚱蜢舟,載不動,許多愁”愁是沉重的,請讀“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薄鞍装l(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愁是悠長的,請讀“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薄白栽陲w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愁是綿密的,請讀“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睂W生感受“日暮”帶來的愁緒。
8:夜幕降臨,寂寞就會隨著暮色籠罩過來,尤其是四處漂泊的游子,那種愁緒更是深入骨髓。再讀:“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p>
9:崔顥站在黃鶴樓上,極目遠眺,看到了家鄉(xiāng)嗎?(沒有)家鄉(xiāng)汴梁,遙遙無蹤,難怪詩人才會朝著煙波浩渺的長江追問:“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難怪詩人才會朝著鸚鵡洲的萋萋芳草追問:“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難怪詩人才會朝著西斜的紅日追問:“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難怪詩人才會朝著東升的圓月追問:“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 但是晴川之后更是晴川,家鄉(xiāng)汴梁卻在茫茫崇山之后,不見絲毫的影蹤,真是“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shù)山。武昌望汴梁,游子望斷腸”?。≡僮x“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10:這可真是“日暮鄉(xiāng)關無處覓,煙波江上使人愁”(課件出示,生讀)
詩人這憂愁又僅僅只是鄉(xiāng)愁嗎?出示崔顥的資料。篇2:黃鶴樓 教學設計 教案
教學準備 1.教學目標
1、采取多種朗讀形式,感受詩中的氣韻。
2、品味感受詩歌所體現(xiàn)的物是人非、歸思難禁的思想感情。 2.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難點:
了解詩中涉及的傳說,感受作者對物是人非的感慨。3.教學用具 4.標簽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作者簡介:崔顥(704~754),汴州(開封)人。開元十一年進士。天寶中為尚書司勛員外郎。少年為詩,意浮艷,多陷輕??;后來的邊塞生活使他的詩風大變,風骨凜然,雄渾奔放。有《崔顥集》。
2、從《唐才子傳》中記載的故事入手激發(fā)學生興趣:
李白曾登黃鶴樓想題詩紀念,但當他看到崔顥的《黃鶴樓》后,自認無法超越,就此收手。只在崔詩下面題了行字,“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便飄然離去。事后對崔顥的這首詩念念不忘,曾兩次作詩模仿此詩的格調。如:在金陵鳳凰臺時寫下了《登金陵鳳凰臺》:
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山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3、黃鶴樓簡介
黃鶴樓,中國歷史上的三大名樓之一,一百年前被大火焚毀;1985 年它又重新屹立在長江之濱。昔日的黃鶴樓有“天下絕景”之稱,今日的黃鶴樓更雄偉、壯麗。據(jù)史料記載,黃鶴樓始建于三國。1700多年來,屢建屢毀,僅明清兩代,就被毀7次,重建和維修了10次。有“國運昌則樓運盛”之說。
二、多形式朗讀古詩
三、深入感知古詩
問1:詩中借用仙人故事的詩句是?引用神話傳說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傳達出詩人內心的孤寂與苦悶)
問2:描寫登黃鶴樓所見江上情景的兩句詩句是?請你用自己的畫描繪一下 問3:詩人在最后感嘆道“煙波江上使人愁”,他為何而愁?愁什么呢? 明確:詩人由黃鶴樓的名字由來想到傳說中的仙人已乘鶴而去,只留下這座樓和千年不變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漢陽城一帶,草木茂盛蒼翠;繼而想起自己的故鄉(xiāng),不禁抒發(fā)了懷舊、思想的感慨,一股世事蒼茫的愁緒涌上心頭。問4:
五、六句寫看到的繁榮景象,而
七、八兩句卻寫清冷的思鄉(xiāng)之情,運用了什么手法?傳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反襯手法,傳達出詩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對歸宿的向往。
黃鶴樓教學設計 篇7
《黃鶴樓送別》教學設計
教學要求:
1、學會本10個生字,理解有生字組成的詞語的意思。
2、正確、流利的朗讀文。
3、讀通文,初步了解文的內容。
教學重點:
1、學會本10個生字,理解有生字組成的詞語的意思。
2、讀通文,初步了解文的內容。
教學媒體:投影片錄音
教學過程:
第一時
一、導入新,初讀古詩。
1、唐代大詩人李白,大家都很熟悉,誰還記得我們學過他的哪幾首詩?
指名交流
2、今天我們一起來看他的一首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幻燈出示該古詩
3、師范讀
4、自由讀,讀準字音。、齊讀,指名讀。
6、揭題2黃鶴樓送別
7、學生針對題質疑
二、初讀文
1、提出要求:
(1)讀準字音借助拼音讀好生字。
(2)讀順文
(3)理解文大概內容,思考上述提出的問題。
2、檢查
(1)出示生字,指名認讀。
(2)出示詞語
煙霧迷蒙繁花似錦餞行飛檐凌空遠眺
敬仰譽滿天下佇立膾炙人口凝視
a、指名讀,師糾正字音
b、齊讀
(3)指名分節(jié)朗讀文。
(4)評價指出優(yōu)缺點后齊讀。
()讀后初步回答上述提出的問題。
三、識記、書寫生字
1、投影生字
2、指導識記方法和書寫注意點
“孟”字,上下結構,彎鉤起筆和出鉤處直線對齊。
“餞”字與吃食物有關是“食”字旁。
“酒”字已在生活中認識,書寫時區(qū)別于“灑”
3、根據(jù)學生提到的字進行范寫。
4、學生描紅、臨寫字(師巡視糾正寫姿)
四、作業(yè)
1、完成習字冊
2、朗讀全文
第二時
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文。
2、背誦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3、能通過文詩對照閱讀,理解文內容及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與朋友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
教學重點:
能通過文詩對照閱讀,理解文內容及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與朋友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
教學媒體:
收錄機配樂錄音投影片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同學們,今天我們繼續(xù)學習(齊讀題)2黃鶴樓送別
2、首先我想請同學把時間、人物、和事情放到題目中去,把題目更具體化。
(指名說)
3、在李白為孟浩然送別的過程中誕生了一首千古傳誦的古詩。(出示詩句)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1)請同學們讀一讀這首詩,看看針對這首古詩你有哪些問題要問?交流
二、精讀文
過渡:請同學們帶著這些問題去聽文錄音,聽的時候注意力集中,老師相信大家能在文中尋找到答案。
1、聽文錄音,思考剛才提出的疑問?
2、同學們剛才我們聽了一遍文,現(xiàn)在拿起手中的筆,把與這些問題有關的文內容圈畫出來。(學生動手圈畫)
3、以小組為單位,把你找到的答案在小組里交流一下。
(小組討論,師巡回指導)
4、針對第一句詩句,你解決了哪幾個問題?
(1)故人“指的是誰?為什么稱為“故人”?
(2)“煙花三月”是一番怎樣的情景?板書:景
你從哪里知道的?
(幻燈出示畫面及第2段內容)
景色美不美?你能把這種美的感覺讀出來嗎?
(3)“下”是什么意思?
(4)自己把詩意說一下。、在美麗的春景中,老朋友要分離了,也許以后再也見不著了,此時此刻他們的心情如何呢?
6、指名回答板書:依依惜別
隨機出示第2節(jié)
7、自己試著讀一讀,看看誰能把他們當時這種依依惜別的感情讀出來。
指名讀,學生評價,齊讀
8、下面一段是他們的話別。板書:話
老師想請同學起來表演,表演前,請你們先把兩個人說的話讀通順,然后,同桌分角色讀。開始。
9、學生自由練讀,表演。
10、下面我們要招聘小演員了,誰想演李白?
a、你想演李白,那請你讀一下李白的話,大家認真聽,待會兒我們大家來評評看,是不是合格?(學生讀)
b、評價、好,你為什么用這種語氣讀?哪里看出?
d、不好,為什么?你能讀得比他好嗎?(確定小演員)
e、下面要挑選演孟浩然的同學。(出示孟浩然的話)讀讀孟浩然的話,從中感受到了什么?
f、“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是什么意思?
g、誰來把孟浩然的話讀好?指名讀
現(xiàn)在我們請兩位同學上臺,這樣,你們先練一遍,我們其他同學站起來,自由結對,你們也來練一練。
表演前,下面的同學有什么寶貴的經(jīng)驗要告訴這兩位同學?給他們指點一下。
開始表演。
11、剛才我們主要解決了第一句詩句,下面我們看第二句詩。
12、指名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p>
13、這句話,誰能用書上的話來解釋?、14、指名說出示第4小節(jié)
1、從這句話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16、看圖片,練讀,指名讀,齊讀。
17、這時候李白會在心中對孟浩然說些什么呢?板書:行
18、此時此刻,李白按奈不住激動的心情,隨即吟出膾炙人口的名詩。引讀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三、回顧全文,總結
1、大家看黑板,這篇從景、情、話、行四個方面體現(xiàn)出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別之情。
2、同學們今天我們學了這首送別詩,你們后還找到其它送別詩呢?(交流)
四、作業(yè)
1、抄寫詞語。
2、背誦文中的古詩。
3、用“暫時”、凝視“造句。
黃鶴樓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讀懂詩句。
?。?、理解詩意。
?。场⒂懈星榈卣b讀古詩并背誦。
?。?、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
?。怠⑴囵B(yǎng)學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語言表達的能力、自主學習的能力、想象思維的能力。
【教學重點】
體會詩境,訓練語言。
【課前準備】
?。薄W生:
?、潘鸭嘘P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谱x熟課文。
?。?、教師:
制作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程序】
一、揭題、解題
?。ǎ卜昼姟#?/p>
?。?、揭題。
?。?、讀題。
?。?、注意“孟(mèng)”的讀音及寫法。
?。?、解題,注意黃鶴樓與廣陵的位置。
?。?、“之”的意思。
二、交流搜集的有關資料
?。ǎ撤昼?。)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關系?
?。场⑦@首詩是在什么情況下寫的?
三、理解詩意
(15分鐘。)
1、學生自學古詩:
?。ǎ捣昼?。)
自學要求:以學習小組為單位,熟讀古詩,借助文后注解和字詞典,理解字詞,翻譯詩句,做好講解古詩的準備。
?。病z查交流自學情況:
?。ǎ保胺昼?。)
?、艑W生自愿或學習小組推薦同學講解古詩;
?、平處熥⒁庵更c,并點出這首詩中的幾個關鍵的不易掌握的字詞。“西辭”“盡”。
四、體會詩境
?。ǎ斗昼姟#?/p>
?。薄⒛阏J為這首詩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
?。?、想象描述“煙花三月”是一個什么樣的圖景。李白這時有心情賞春嗎?為什么?
?。?、這時長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為什么只見“孤帆”?
?。?、李白站在岸邊,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遠,心里會想些什么?
?。?、借助插圖,體會詩的意境。
6、有感情地朗讀、體會詩的意境。
五、借助詩境,訓練說寫
?。ǎ保捶昼姟#?/p>
?。薄⒁龑В?/p>
孟浩然是李白的老師、兄長、朋友,
?。病⑼?,他們生活上相互照顧,學業(yè)上相互幫助,情投意合,感情深厚,此刻分別,不知什么時候才能相見,黃鶴樓前兩人分別的情景一定非常感人,同學們想象一下,他們的分別時,會說些什么,做些什么,會是什么樣的表情。我們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當時的情景呢?要演戲,先要有腳本,請同學們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集體合作為這段情景的表演,寫一個腳本。
黃鶴樓教學設計 篇9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理解課文內容及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和朋友依依惜別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重點:抓住重點句段進行引導、探究,通過課文的學習,領悟古詩的意思和意境,感受話別的的情景。
難點:品讀文詩,深入體會意境和詩人與朋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
教學準備:
1、古箏曲《高山流水》
2、插圖投影片
3、第三自然段文字投影片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同學們,今天我們繼續(xù)學習(齊讀課題)25黃鶴樓送別
2、首先我想請同學把時間、人物放到題目中去,把題目更具體化。(指名說)(板書李白孟浩然)
3、在李白為孟浩然送別的過程中誕生了一首千古傳誦的古詩。(出示詩句)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自由朗讀詩歌,讀出古詩的節(jié)奏。
(3)交流匯報朗讀的效果。
4、合作探究:瀏覽課文,畫出課文與詩句對應的句子,有感情地讀一讀,并試著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詩句的意思。一邊默讀一邊作批注,留下你思考的痕跡。
根據(jù)詩歌的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對應的句子(劃線并在小組內交流)。
?。?)交流前兩句詩: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
哪個同學愿意把你們小組交流的結果向大家匯報以下,誰來說前兩句的意思:
暮春三月,長江邊煙霧迷蒙,繁花似錦,年輕的李白正在黃鶴樓上為大詩人孟浩然餞行。
交流后兩句“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p>
哪個同學愿意把你們小組交流的結果向大家匯報以下,誰來說后兩句的意思:
白帆隨著江風漸漸遠去,消失在藍天的盡頭。李白依然佇立在江邊,凝視著遠方,只見一江春水浩浩蕩蕩地流向天邊……
?。?)男生讀前面的詩,女生讀后面的詩意;(2)女生讀前面的詩,男生生讀后面的詩意;
5.你從這首詩中體會到了什么?誰來說說。(板書依依惜別)
出示合作探究:
自由朗讀課文,想一想李白和孟浩然之間依依惜別的深情體現(xiàn)在哪些地方,找出有關的語句,寫出自己的體會。
6、交流匯報:
出示句子:李白和孟浩然一會兒仰望藍天白云,一會兒遠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觸動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別之情。
誰來用朗讀表達這份難舍的情意?
離別是他們心底最柔弱的弦,面對遙遙無期的再次會面,他們誰都不忍心去觸動。我們一起把這依依惜別之情讀出來。
7、離愁別緒在心頭,情難啟,口難開,可有些話總得說出口,這兩位大詩人是怎樣話別的?自己讀一讀第三自然段吧!誰來說說你從中讀出了什么?
出示句子:“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詩篇譽滿天下。自從我結識了您,就一直把您當作我的兄長和老師。今天您就要順江東下,前往揚州,不知我們何日才能再見面,就請您滿飲此杯吧!”
你來敬仰地讀一讀,還有誰聽出了什么?誰來
真是蘭舟未發(fā)已盼君回呀,面對友人的道白,面對故人的深情,孟夫子感動極了,人生能得這樣的知己,我還有什么遺憾的呢?他“接過酒杯,一飲而盡。”但畢竟他比李白年長,他得一面將自己的眷戀之情隱藏,一面安慰好自己的好兄弟。誰來帶著你的理解,用如兄長,似老師一般的口吻,安慰安慰李白。誰來,誰再來!
“王勃說得好:‘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覀冸m然暫時分別了,我們的友誼卻像這長江的波濤永世不絕。”
孟浩然引用王勃的這句詩,你能理解它的意思嗎?是呀,正如他后面講的,我們的分別只是(生:暫時的)雖然分別了,但友誼卻(生:永世不絕)
你能用表演來傳達這份依依惜別之情?先把兩個人說的話讀通順,然后配上動作,自己在下面練習表演,開始。
下面我們要穿越時空隧道來到江邊,再現(xiàn)當時的情景。誰想演李白?孟浩然誰來?老師給配上音樂。
說話時眼睛能看著對方,做著動作就更好了。誰再來!
哪兩組坐得最好,聽得最認真,哪兩組就來!一邊捧起酒杯,一邊讀。
8、剛才我們主要解決了第一句詩句,下面我們看第二句詩。
9、指名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p>
10、這句話,誰能用書上的話來解釋?
11、指名說出示第4小節(jié)。
12、不忍別,終需別。你看,那岸邊楊柳依依,江上沙鷗點點,那是在述說這千言萬語,友人登上了船,李白佇立在江邊——引讀
白帆隨著江風漸漸遠去,李白——
白帆消失在藍天的盡頭,李白——
B(師配音描述)滔滔的江水,流淌著友情,此時,在李白的眼中,就只剩下孟浩然所乘的那一只小船了,他就這樣站著,站著,看著,看著……直到白帆消失在藍天的盡頭,水天一色,他還在看什么?想什么?心里還在默默地說什么?
學生交流
多么真誠的朋友,多么真摯的友情呀,一齊滿含眷戀之情地讀:(生齊讀第四自然段)
13、朋友已經(jīng)遠行,從此人海茫茫,天各一方,這一別,不知何時才能見面啊!想到這,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了,隨即吟出了膾炙人口的名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起讀……
讓我們也一起隨著李白佇立在江邊,凝視著遠方,送一送孟浩然吧!站起來讀——《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14、如果李白生活在現(xiàn)代,他一定會用現(xiàn)代的語言來表達此時激動的心情,假如你是李白,佇立在江邊,目送著友人漸漸遠去,你能把這首千古傳誦的名詩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嗎?
學生反復誦讀、同桌討論。
三、小結全文
李白把孟浩然送走了,但是他們之間的友誼,就像那長江的波濤永世不絕。多么深厚的情誼呀?。ò鍟呵檎x深厚)
出示:作業(yè)自助餐
1、讀一讀,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向對手挑戰(zhàn)。
2、演一演,與朋友合作,改編課本劇演一演。
3、找一找,找更多的送別詩,摘抄在采蜜本上。
黃鶴樓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目標:
1、學會并掌握“昔、鶴、萋”等生字;
2、讀悟結合,理解詩歌大意,感悟作者的思鄉(xiāng)之愁。
3、品味感受詩歌所體現(xiàn)的物是人非、歸思難禁的思想感情,背誦并默寫這首詩。
教學重點:
理解詩歌大意,感悟作者思鄉(xiāng)之愁。
教學過程:
一、講述故事,導入新課:
課前播放《煙花三月》這首歌,學生欣賞。師問:這首歌讓你想起哪位詩人的哪首詩?(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學生背誦李白的其他詩歌或者別人寫李白的詩歌,說說對李白的印象。師:是啊,后人都稱李白為“詩仙”,說“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就這樣一個才華橫溢、狂放不羈的李白,卻有一個人讓他欽佩不已。想知道這個人是誰嗎?聽老師給大家講個故事。(出示課件)
聽了故事,知道是誰讓他佩服不已了嗎?(崔顥)對了,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這首讓李白自愧不如的詩——《黃鶴樓》。(學生讀題。指導寫好“鶴”字)誰來說說你對黃鶴樓的了解?學生暢談,課件出示黃鶴樓的資料及圖片?!包S鶴樓,巍峨聳立于武昌蛇山的黃鶴樓,享有“天下絕景”的盛譽,與湖南岳陽樓,江西滕王閣并稱為“江南三大名樓”。黃鶴樓瀕臨萬里長江,雄踞蛇山之巔,挺拔獨秀,輝煌瑰麗,很自然就成了名傳四海的游覽勝地。歷代名士都先后到這里游樂,吟詩作賦?!?/p>
二、初讀古詩,感知大意。
1、(出示古詩)學生自由讀,注意讀準字音,把古詩讀熟。
2、指名學生讀,注意“昔、載”的讀音。
3、高明的朗讀者不僅能夠讀出詩歌的節(jié)奏,還能帶上一定的感情,誰再來讀讀?并相機評點學生的朗讀;如這是深沉的崔顥、這是憂愁的崔顥……
4、學生結合注釋,默讀弄懂詩歌大意,并同桌互相說說。
三、讀悟結合,感受憂愁。
1:在一個晴好的日子里,詩人崔顥來到了黃鶴樓。望著巍峨瑰麗的黃鶴樓,他有什么感受呢?(課件出示:“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保?/p>
學生讀。
?。ㄕn件出示關于黃鶴樓來歷的傳說。)
古代武昌蛇山上有一座酒樓,老板姓辛。此人很慷慨。某日有道士來飲酒,辛老板不收其酒錢。道士為了感謝辛老板的盛情,臨別時,用橘子皮在墻上畫了一只仙鶴,誰知這仙鶴在客人來飲酒時,會跳舞勸酒。從此酒店生意紅火,辛老板也因此發(fā)了財。十年后道士重來,歌笛一曲,只見白云朵朵空中來,仙鶴隨之起舞,道士也騎鶴而走了。辛老板為紀念此事,在蛇山上興工動土,建高樓一幢,取名黃鶴樓。
學生讀后,指名說說這幾句的意思。
2:仔細看看,這幾句有什么特點?生:有三個“黃鶴”和兩個“空”
說說這三個黃鶴各指的是什么?“空”是什么意思?生答。
?。◣熒鷮ψx。生讀一三句,師讀二、四句的前半截“此地”“白云千載”,生讀后半截。感受那種空茫的感覺。)
3:是啊,昔日的黃鶴和仙人都已飛升而去,這里只余下了——生接“黃鶴樓、白云悠悠、動人的傳說……”其實,千百年來,飛逝的何止是仙人和黃鶴呢?朝代更迭,王侯將相,功名利祿、恩怨是非又何嘗不是“一去不復返”呢?出示:“-------------一朝去,白云千載空悠悠?!苯處熓痉墩f前半句,學生讀后半句。再由學生補充,然后再讀。
?。ü湃苏f“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一切都終將一去不復返,帶著這種感慨,這種空茫,再讀這四句詩)
4:詩人感慨之余,登上了這“天下絕景”的黃鶴樓,極目遠望,他又看到了什么呢?
相機出示“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理解“晴川”。學生閉目吟哦,想象自己就是崔顥,看到了什么?
指名學生說,用自己的話來描述崔顥詩中的情景。
5:除了這樹、這川、這芳草,詩人應該還看到了什么?學生想象補充。
想象著畫面,再指名學生讀好這兩句。
6:如此美景,詩人站在樓上,不覺癡了,醉了……悄悄地,夕陽已斜,暮色漸合,詩人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出示:“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生讀,回答。(看到了“煙波江上”,想到了“鄉(xiāng)關”)理解“鄉(xiāng)關”和“煙波江上”。
7:“蚱蜢舟,載不動,許多愁”愁是沉重的,請讀“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薄鞍装l(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愁是悠長的,請讀“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愁是綿密的,請讀“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學生感受“日暮”帶來的愁緒。
8:夜幕降臨,寂寞就會隨著暮色籠罩過來,尤其是四處漂泊的游子,那種愁緒更是深入骨髓。再讀:“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9:崔顥站在黃鶴樓上,極目遠眺,看到了家鄉(xiāng)嗎?(沒有)家鄉(xiāng)汴梁,遙遙無蹤,難怪詩人才會朝著煙波浩渺的長江追問:“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難怪詩人才會朝著鸚鵡洲的萋萋芳草追問:“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難怪詩人才會朝著西斜的紅日追問:“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難怪詩人才會朝著東升的圓月追問:“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
但是晴川之后更是晴川,家鄉(xiāng)汴梁卻在茫茫崇山之后,不見絲毫的影蹤,真是“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shù)山。武昌望汴梁,游子望斷腸”?。≡僮x“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p>
10:這可真是“日暮鄉(xiāng)關無處覓,煙波江上使人愁”(課件出示,生讀)
詩人這憂愁又僅僅只是鄉(xiāng)愁嗎?出示崔顥的資料。
崔顥(約公元704——754年)唐朝汴梁人,公元723年進士。他才思敏捷,善于寫詩。但他宦海浮沉,終不得志,極為失意。
唐朝開科取士,每年也不過一二十人,當年白居易二十七歲的時候中了進士,他寫了這樣一句詩:“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得意之情,溢于言表,而崔顥呢,還不到二十歲就中了進士,本以為是前程錦繡了,但是卻是宦海浮沉,終不得志。你覺得此刻的崔顥,他還有什么愁?生:人生失意之愁。再讀“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p>
三、配樂誦讀,拓展升華。
(播放音樂《寒春風曲》)崔顥站在黃鶴樓上,暮色漸濃,看著眼前滔滔東去的長江,看著煙靄籠罩的鸚鵡洲,他不由地輕輕吟哦起來:(生讀整首詩)
雖然說一切都如天上那悠悠的浮云必將逝去,但是“雁過留聲,人過留名”,想著自己少年登第的得意,回首自己這些年四處奔波的`艱辛,想著自己多年未歸的故鄉(xiāng),崔顥的滿懷愁緒頓時化作五十六個字從嘴里噴涌而出:(生再讀全詩)
崔顥的這首詩雖然只有五十六個字,卻將黃鶴樓的來歷、登臨黃鶴樓所見的美景和自己的感慨緊緊地融合在了一起,被稱為唐朝七言律師的第一作品。這也難怪當年李白見了之后會擱筆而去呢!當然,李白雖然這次沒有留下什么詩作,但是不是白白走了一遭呢?
出示李白的詩作《鸚鵡洲》
鸚鵡來過吳江水,江上洲傳鸚鵡名。
鸚鵡西飛隴山去,芳洲之樹何青青。
煙開蘭葉香風暖,岸夾桃花錦浪生。
遷客此時徒縱目,長洲孤月向誰明。
學生讀,試與《黃鶴樓》比較,說說發(fā)現(xiàn)了什么?
生談:有點相似,是仿照著寫的。
師:由此可見,《黃鶴樓》這首詩對李白的影響有多深??!
四、總結談話,布置作業(yè)。
?。ǔ鍪军S鶴樓的圖片)巍峨的黃鶴樓成就了崔顥的這首千古絕唱,崔顥的這首詩在揚名天下的同時,也讓世人知道了這座千古名樓。崔顥之前之后,歷朝歷代還有許許多多的文人墨客來到了黃鶴樓,他們也紛紛寫下了自己的感受。
黃鶴樓教學設計 篇11
【設計意圖】
詩的語言的獨特性決定了,在教學古詩時,要充分感受詩的語言的魅力。如何挖掘簡單的字眼背后的東西,是古詩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因此,筆者認為,在解決重點,克服難點的過程中,應該創(chuàng)設詩中的情景,品悟詩中的蘊涵的深情。讓古詩教學既充滿靈動飄逸、灑脫不羈,又洋溢書畫香氣,且蘊涵深情,是筆者追求的古詩教學的境界。
【學習目標】
1、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感受詩歌語言的魅力。
2、培養(yǎng)學生多角度欣賞詩的能力。
3、感悟送別的不舍情結。
【課前準備】
收集寫送別的詩句。
【教學流程】
一、初步感受離別詩的情
1、喚起對離別的感受:過渡:有過與人別離的經(jīng)歷嗎?當時的感受如何?
2、學習古詩:
王維的《渭城曲》。
過渡:古人與友人相別是怎樣的感受呢?我們學過一首關于送別的詩,詩是王維寫的,詩名叫作《渭城曲》誰來背一背?
出示: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談感受:你能感受王維的心情嗎?
3、小結啟發(fā):
離別之際有千言萬語,送別總是件難過的事情!
二、揭示詩題、解題
過渡:今天我們又要去目睹兩個好朋友之間的離別。
1、出示詩題并讀詩題: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解詩題:
?、磐ㄟ^讀詩題你知道了什么?
?、蒲a充介紹“黃鶴樓”、“廣陵”的知識。
三、讀通詩句,初感詩的意境
過渡:這首詩到底寫了些什么呢?讓我們自己去讀讀!
1、單個自瀆。
2、正音朗讀。
3、齊讀。
四、再讀探索──明詩眼、尋依據(jù)
過渡:通過多次的朗讀,你讀懂了什么?
1、交流肯定所學。
2、小結提示:全文就記述了自己送別孟浩然的情景。
3、合作探索詩眼:
過渡:本詩是圍繞哪個字寫的?并說說自己的理由!
引導歸納:
⑴靜態(tài):
?、偎蛣e的時間──煙花三月。
?、谒蛣e的地點──黃鶴樓。
?、鬯蛣e的人物──故人(孟浩然)。
?、芩蛣e的情景──長江天際流。
?、菟蛣e的心情──孤。
?、莿討B(tài):
?、偎蛣e的原因──故人西辭下?lián)P州。
?、谒蛣e的經(jīng)過──孤帆遠影。
?、鬯蛣e的結果──長江天際流。
4、理解感知,配樂讀詩句:
過渡:既然詩是圍繞“送”寫,那就讓我們一起送別這樣一位故友,齊讀!
五、煉情品詩意
1、感受詩中的畫意:
過渡:喜歡這首詩嗎?能說說自己喜歡的理由嗎?
注意引導詩的美:
?、啪従徫鬓o,隨江南下,似乎讓你看到了什么?
?、茻熁ㄊ鞘裁醇竟?jié),她讓你又想到了什么?
?、枪路h去,你還能見到什么?
?、乳L江是怎樣在天際流的?
2、感受詩中的情意:
過渡:詩中有畫,詩中有情,詩中哪里讓你感受到了情?
?、啪従徫鬓o,隨江南下,那是不舍。
?、圃跓熁ㄖ兴蛣e,那是無可奈何。
?、枪路h去,那是孤獨寂寞。
?、乳L江獨自在天際流,那是悵惘,失落。
注意:可畫意先上,然后上情意,(對稱結合上),也可邊說詩中畫意邊說情意(結合)。
六、延伸鞏固入詩境
1、過渡:
這樣的別離,真的讓人難過!古詩中有很多“送別”的詩。你找到了嗎?
2、交流:
?、抛宰x:
《別董大》──高適: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芙蓉樓送辛漸》──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yún)?,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賦得古原草送別》──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⑵四人小組,合作研究一首詩,解決這是怎樣的別離!
作業(yè):將古詩改寫成現(xiàn)代的散文。
【板書設計】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黃鶴樓教學設計通用11篇相關文章:
★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設計12篇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設計
★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設計方案整理10篇(黃鶴樓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設計)
★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設計(合集15篇)(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