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一区爱区精品无码_无码熟妇人妻AV_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最新_国产AV寂寞骚妇

厘米和米的復習教學設計3篇(米厘米的認識教學設計)

時間:2022-10-28 11:45:19 教學設計

  下面是范文網(wǎng)小編整理的厘米和米的復習教學設計3篇(米厘米的認識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

厘米和米的復習教學設計3篇(米厘米的認識教學設計)

厘米和米的復習教學設計1

  認識米、米和厘米教學設計

  學習內(nèi)容:

  教材第4頁(例

  4、例5)第8頁練習一的3、4、5題。課標要求:

  在實踐活動中,體會并認識長度單位米、厘米,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能恰當?shù)剡x擇長度單位,并進行測量。

  學習目標:

  1、通過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說一說等實踐活動認識長度單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厘米。

  2、會用尺子正確地測量物體的長度。(限整米)任務評價:

  1、通過提問1米大約有多長?檢測目標1達成情況。

  2、通過量黑板的長度,檢測目標2達成情況。

  學習重點:

  認識長度單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

  學習難點:

  根據(jù)1厘米和1米的實際長度,理解解厘米和米之間的進率,知道1米=100厘米。

  教具準備:學生尺、米尺、軟尺。學習過程:

  一、談話導入新課。

  同學們,老師想知道黑板有多長,誰愿意來量一量黑板的長? 比一比,看誰量得快!

  二、探究新知。

  1、學習例4:分別找學生用不同的教具上講臺量黑板的長,其他學生認真觀察。

  展示測量的結果。

  預設1:用學生尺量黑板的長,量了很多次。

  預設2:用米尺量黑板的長,量了兩次。

  提問:“用哪種尺量黑板的長度更方便一些?”(引出米尺)

  師小結:前面我們學習了長度單位厘米,知道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可以用厘 米作單位。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場的長用厘米作單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長度單位米來量。板課題:認識米 用米量

  2、認識米尺,學會用米量。

  剛才我們用的這把尺子是米尺,它的長度正好是1米。(板書:1米)

(1)1米大約有多長呢?在自己的身上量一量、找一找有沒有1米。

  交流匯報,課件演示。

(2)把兩手臂伸直用米尺比一比,量一量自己的身高,感受1米的長度。

  3、學習例5 感受米和厘米之間的關系。(1)用手勢比劃1厘米和1米的實際長度。(2)提問:米和厘米有什么關系呢?

  預設:1米比1厘米長很多;

  預設:1米里面有很多厘米。

(3)課件出示:在米尺上看看1米里面有多少個1厘米??粗咦由系目潭龋瑪?shù)一數(shù),0~10表示從0到10是10厘米,接著是20、30、40、……….100。

  1米里面有幾個10厘米?(10個10 厘米。)

  1厘米1厘米地數(shù),1米里面有幾個l厘米?(100個)學生數(shù)后并作答。(師板書:1米=100厘米)

  4、課堂練習用米尺量教室門的高(注意:量時O刻度對準門的一端。)學生分小組合作量,交流反饋。

  5.介紹一些測量長度的工具。(小知識:你知道嗎?)課本第6頁。

  測量長度的工具除了米尺外,還有軟尺、皮尺、卷尺和測量輪,用它們都可以 測量出較長物體的長度。

  三、鞏固練習。

  1.量一量,填一填。(完成教材“練習一”的第3題)

(出示一支鉛筆。)這支鉛筆的長度大約是多少厘米?大約幾支長1米?

  一根筷子大約長多少厘米?大約幾根長1米?

  同桌合作進行測量和估算。(由于鉛筆和筷子的規(guī)格不同,在學生測量時建議 學生取整厘米數(shù)。)

  2.估一估。(完成教材“練習一”的第4題)

厘米和米的復習教學設計2

《厘米和米》教學設計

【教學內(nèi)容】: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shù)學》二年級(上冊)P50–52。

【教材簡解】:

“認識厘米”是“空間與圖形”知識板塊中的內(nèi)容,課程標準要求在教學中,注重所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使學生在觀察,操作等活動中發(fā)現(xiàn)知識,形成技能。

  本課是長度單位教學的開始。在此之前,學生已初步認識了線段,知道了量物體的長度,實際上就是量線段的長度,這些為本課建立長度觀念奠定了知識基礎。教材首先讓學生經(jīng)歷用不同方式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用問題情境引起學生思考,體會建立統(tǒng)一度量單位的必要性,從而引入刻度尺,指出比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單位,并通過看、猜、量等學習活動形成厘米的長度表象,能估計一些物體的長度,并進行測量。并為以后學習長度單位“米、千米、分米、毫米”以及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打下基礎。【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2、體會厘米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能結合具體情境進行估測。

  3、通過引導學生操作、觀察、分析、討論,培養(yǎng)學生合作、交流意識以及對數(shù)學的積極情感。

【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掌握1厘米的實際長度,學會用尺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2、教學難點: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設計理念】:

“優(yōu)化教學過程最根本的是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學會學習,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鑒于此,我在教學設計上著重以下幾方面考慮:

  1、充分借助形象直觀,運用多媒體的特殊功能,促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

  2、重視學生的主體參與,引導學生主動探究。

  3、重信息反饋,堅持師生間的雙向交流。

  4、堅持面向全體,發(fā)展為本。

  在教學中,本著“以發(fā)展為主旨,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教材為主源”的素質教育課堂觀,準確把握知識的層次與深度,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自主探索,通過看一看、比一比、估一估、找一找、量一量、畫一畫,想一想等實踐操作活動,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過程中,從而主動認識新知。【設計思路】:

  結合本人對教材的分析和學生的了解,本課的設計主要體現(xiàn)了:

  一、在活動中體驗——建立表象。

  從各種方法測量課桌邊的長到發(fā)現(xiàn)用尺量更好些,從認識尺到認識厘米,從量整厘米數(shù)的物體到量生活中接近整厘米數(shù)的物體的長度??都遵循了從直觀到抽象,從特殊到一般,由淺入深的認知規(guī)律,從而使學生始終處在探索—發(fā)展—再探索的氛圍中,讓學生在恰如其分的多維活動中建立表象。

  二、在應用中拓展——理解概念。

  皮亞杰說:“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作開始?!痹诒菊n的教學中,我注重創(chuàng)設多種機會讓學生動手實踐與應用。通過看一看、比一比、估一估、找一找、量一量、畫一畫,想一想等系列活動,促進學生對厘米的內(nèi)化,使學生體會到數(shù)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體會到學有所用,學有所得?!窘虒W過程】:

  一、切入問題,誘發(fā)興趣。

  1、教師激趣:“今天,我們的數(shù)學課堂里來了一位愛學習的小伙伴,它是誰呢?(課件出示小螞蟻在課桌上爬行)

  2、提問:“小螞蟻給大家?guī)砹藘蓚€問題:它爬的是哪條課桌邊?你能用各種工具幫它量一量這條課桌邊有多長嗎?”

  生:用手,大約有8拃長。

  生:用文具盒量,大約有4個文具盒長。生:用鉛筆量,大約有5枝鉛筆長???

  師:為什么大家測量同一樣物體的長度量得的數(shù)卻不同呢?你知道更好更統(tǒng)一的測量方法嗎?

  生:用尺量更好些。

  師:對,我們可以根據(jù)尺上的刻度來確定要量的物體有多長。下面我們就一起來認識一位新朋友---尺。(課件出示各種各樣的尺:學生尺、三角尺、米尺、卷尺??)

【設計意圖:將情境創(chuàng)設與生活經(jīng)驗有效結合,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在量一量、說一說中,喚醒他們頭腦里的已有生活經(jīng)驗,為下面的探究過程奠定了良好的心理準備和認知基礎?!?/p>

  二、自主探索,感悟新知。

  1、認識尺。(1)自主觀察。師:請仔細觀察這些尺,你發(fā)現(xiàn)每把尺上都有些什么?(2)說一說自己的發(fā)現(xiàn)。

  生:每把尺上都有數(shù)字,從0開始從小到大排列。

  生:尺上有很多線段,有的長,有的短,長線段還對著數(shù)字。生:尺上有的寫著“厘米”,有的寫著“cm” 師:誰來說說這些數(shù)字和符號表示什么意思呢? 指名介紹,教師及時補充或指正。

  教師小結:數(shù)字0對著的刻度線是0刻度線,表示起點;“cm”表示厘米的意思;0刻度線到1刻度線就是1厘米的長度。

(3)揭題: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厘米”

【設計意圖:在觀察與交流中,引導學生自主得出尺的特征,水到渠成的揭題,很自然地將學生帶入下面的自主探索中】

  2、認識1厘米。(1)看一看

  讓學生先在尺上找到刻度0到刻度1之間表示的1厘米,再讓學生看一看,還有哪兩個數(shù)之間的長度也是1厘米,加強對1厘米的感受。(2)比一比。

  引導學生用手勢比一比1厘米的長度。(3)估一估。

  給學生提供長1厘米左右的學具,讓學生利用已有的1厘米表象進行估測,再量一量。(4)找一找。

  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5)思考:量怎樣的物體用厘米做單位比較合適?

  指出:量比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做單位。

【設計意圖:不僅在看一看、比一比、估一估、找一找等多維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及應用意識,更在合作和交流的過程中讓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俊?、認識幾厘米

  師:請你在學生尺上找一找2厘米、4厘米各有多長?

  指名學生拿尺介紹兩者的長度,同時介紹認的方法,滲透量長度的方法。

  4、探索測量方法。(1)學生嘗試獨立測量。

  師:用尺怎樣量出一根小棒的長度呢? 學生先嘗試量一量,再匯報交流。

(2)教師示范量法:小棒的左端對準0刻度線,尺放平,看小棒右端對著的數(shù)字是幾,就表示小棒長幾厘米。(3)試一試:完成例題“量一量”。

(4)“想想做做”第1題:讓學生通過觀察,判斷題中測量方法的正誤。(充分讓學生發(fā)表自己的見解)(5)練一練:

①量整厘米的物體長度;(“想想做做”第2題)②量非整厘米的物體長度。完成“想想做做”第3-4題。量文具盒的寬大約長幾厘米。指名量量老師食指、手掌的寬。量量同桌食指、手掌的寬。③延伸:你還想量什么?

  小結:食指、手掌的寬、一拃等的長都可以看做我們身上的“尺”

【設計意圖:層次鮮明的練習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認知需要,既調動了學生的參與熱情,又使其享受到數(shù)學學習的成功感?!?/p>

  5、估一估、量一量。

  師:下面,讓我們利用身上的“尺”或別的方法來估一估自己的中指長。注意啊,不能用尺量。

  學生匯報后,將估計結果填入“想想做做”第5題相應“估計”欄。追問:你是用什么方法估計的?

  師:你的估計合理嗎?大家可用尺量來檢驗一下。

  學生匯報后,再將各自量的結果填入“想想做做”第5題相應“量一量”欄。學生獨立按先估一估、再量一量的方法完成剩下的填空。匯報交流。

  6、探索畫法。

(1)嘗試畫一條3厘米的線段。

  師:你能根據(jù)剛才量的方法,畫出3厘米的線段嗎?試試看!

  學生獨立練習后,指定一名學生上實物投影儀演示,并讓其介紹畫法。(2)茄子博士介紹畫法。

  師:這個畫法對嗎?我們一起來聽聽茄子博士是怎么說的。(課件展示配音,在介紹0-3厘米方法的同時肯定多種正確的方法)(3)練一練:想想做做第6題。【設計意圖:在學生已掌握了量法的基礎上,充分放手讓學生自己去進行探索畫法、鞏固畫法,重視了新知的現(xiàn)實應用,培養(yǎng)了學生的應用意識?!?/p>

  三、拓展練習,豐富認知。

  1、我是“火眼金睛”。

  2、斷尺量小刀。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的充分討論與交流,探索出解決問題的多種策略,從而使其體驗數(shù)學學習的樂趣】

  四、總結評價,內(nèi)化延伸。

  師:小朋友們,這節(jié)課我們認識了什么?你學會了什么?還有什么問題需要和大家一起來商量的嗎?

  暢所欲言。

  延伸:希望同學們課后多做有心人,繼續(xù)觀察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也要用到厘米,下節(jié)課我們將繼續(xù)學習新的長度單位,請大家提前做好預習。

厘米和米的復習教學設計3

  認識線段

  教學內(nèi)容:教材第48頁例題,第49頁“想想做做”。

  教學目的:通過操作、觀察,使學生初步認識線段,知道線段的特征,會用直尺畫不定長的線段。

  教學準備:兩根線、直尺、一張長方形紙。教學過程:

  一、初步認識線段。

  1、請學生拿出一根白線,隨意地放在桌上。提問:這根線是直的嗎?(不是,是彎的)找一找:這個線有幾頭?(兩頭)

  說明:這兩頭也叫兩端。(板書)。請學生齊讀。

  2、請學生再將一根紅線拉直,看一看,這時線怎么了?(直了)

  3、揭示課題:

  這時兩手之間一段直的線叫線段。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認識線段。(板書課題)

  4、請學生觀察、比較,線段與桌上的白線比一比,有什么不同?(線段是直的,桌上的白線是彎曲的)

  5、請學生將拉緊的線豎起來,呈 性。提問:這叫不叫線段?為什么? 再將它斜拉,呈 或 性。

  提問:這叫不叫線段?為什么? 再將兩手放松,呈 性。

  提問:這是不是線段?為什么?

  6、小結:線段可長、可短,但是一定要直的,而且它有兩個端點,所以彎彎曲曲的線都不能說是線段。

  7、請學生摸一摸課桌的邊,提問:是不是直的?兩個端點在哪里?再指一指黑板的每一條邊,說說從哪里到哪里是一條線段?

  8、請學生舉一個例子:在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的邊可以看成是一條線段?

  9、完成“想想做做”第1題。

  讓學生說說圖中哪些是線段,哪些不是?

  對能說明為什么不是線段的學生給予表揚。

  二、教學畫線段。

  1、說一說:線段有哪些特點?(說明:我們可以根據(jù)這些特點來畫線段)

  2、請學生用自己的方法,并借助一些工具,畫一條線段。學生說說自己是用什么工具來畫的,是怎樣畫的?

  3、師介紹:在眾多的工具中,我們一般用直尺畫線段比較漂亮。用直尺畫線段時,先用左手將直尺固定,再用筆緊貼直尺的一邊畫線段。當然在畫時千萬不能忘記線的兩端要各點上一點,表示兩端。(師邊說邊示范)

  4、學生用直尺畫一條線段。

  三、鞏固練習。

  1、完成“想想做做”第3題。學生自己練習。

  2、完成“想想做做”第4題。

(1)老師示范折一折,請學生照樣子折一折,再展開。

  說明:中間的一條折痕就可以看作一條線段,請學生指出它的端點。(2)學生折出一條比它長的線段。(3)學生折一條比它短的線段。

  3、完成“想想做做”第5題。

(1)請學生把兩點連成一條線段。(2)集體訂正。

  4、完成“想想做做”第6題。

  四、總結。

  今天,你學到了什么?

  五、板書設計:

  六、教后反思:

  認識厘米

  教學內(nèi)容:教材第50~51頁內(nèi)容。教學目的:

  1、使學生初步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概念。

  2、使學生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長度的方法,學會用直尺畫定長線段。教學準備:直尺。教學過程:

  一、復習。

  1、下面哪些是線段?哪些不是?

  2、小結:線段必須是直的,而且還要有兩個端點。

  二、新授。

  1、引入新課:

(1)請同學們看一看自己的課桌的寬。

  提問:你們覺得這條邊有多長?再說說你是用什么方法得知的?(2)提問:想一想為什么他們說的數(shù)不同?

(3)小結:為了更加準確,我們一般情況下用尺子來量一量最好,要量出物體的長度,首先要認識尺上的長度單位,這節(jié)課我們先來認識較小的長度單位“厘米”。(板書課題)

  2、認識厘米

(1)觀察尺上的“厘米”刻度。請生拿出自己的米尺觀察:

  講解:米尺上面一個又一個的刻度叫刻度線,刻度線的數(shù)字表示所對應的刻度長多少,看左端的刻度數(shù)字寫著“0”。聲明刻度由此開始,從0到1是1厘米。從1到2也是1厘米??每一個這么長就是1厘米。(板書:1厘米)那么從0到3的長度就是3厘米,從0到7的長度就是7厘米。(2)看刻度回答:“0”在哪里?0到1的長度是幾厘米?1到2是幾厘米?3到4呢?從刻度0到5是幾厘米?從0到10呢?(3)請學生用食指、拇指比劃一下1厘米有多長。

(4)請每位學生觀察一下2厘米、5厘米各有多長,再用手比劃出它們的長度。

  3、教學量一量。

(1)出示一支鉛筆。

(2)教師邊講解,邊示范:將鉛筆的一端與尺子的0刻度對齊,鉛筆的右邊對著刻度幾就是幾厘米。

  請學生說一說鉛筆的長度。

(3)想一想:在量的時候為什么鉛筆的左邊要對準0刻度?不對齊行嗎?(4)打開書第51頁,學生看書將例題中括號填完整。

  小結:在量物體長度時,一般要把物體的左端與尺子得刻度對齊,再看物體的右端對著幾就是幾厘米。(5)畫4厘米長的線段。

  教師示范,學生觀察。

  分三步畫:a先對著0刻度,點出一個端點。

  b從尺的0刻度開始,畫到所要的刻度4。c學生按這樣的方式試一試,畫一畫。

  提問:我們怎樣畫一條線段?

  4、完成“想想做做”第1題。指名說,要求說出不對之處。

  5、完成“想想做做”第2題。請學生自己量,指名說一說。

  6、完成“想想做做”第3題。

(1)提問:紅線長幾厘米?是整厘米數(shù)嗎?那么它接近幾厘米?為什么?藍線呢?為什么接近8厘米?

(2)小結:在我們量一條線段或物體的長度時,不一定是整厘米數(shù),只要接近幾厘米,我們就說它大約幾厘米。

  7、完成“想想做做”第4題。學生獨立完成。指導學生量一量,指名匯報結果。

  三、鞏固練習。

  1、完成“想想做做”第5題。(1)學生先估計。(2)再測量。

(3)同學間交流數(shù)據(jù)。

  2、完成“想想做做”第6題。

  四、板書設計:

  五、教后反思:

  認識米

  教學內(nèi)容:教材第52頁例題,試一試,第53頁“想想做做”第1~5題。

  教學目的:使學生初步認識長度單位米,建立1厘米、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學會用刻度量物體長度的方法。教學準備:米尺,1米和3米長的繩子各一根。

  教學過程:

  一、復習口答。

  1、量比較短的物品,通常用()作單位。

  2、量一量,我們的課本大約長()厘米,寬()厘米。

  二、新授。

  量比較短的物體,我們可以用厘米作單位,但要量教室、操場這些較大的物體,還用厘米作單位,這就麻煩了,這時就要用不厘米大的長度單位-----米(板書課題)。今天我們就來認識它。

  1、認識長度單位“米”。

(1)出示米尺。

  介紹:這就是米尺,它的長度正好是1米。(2)指名請學生將1米長的繩子拉直,試著用兩只手比劃一下1米大約有多長。再用1米長的繩子量一量課桌的長、自己的身高、以及鉛筆的長度,進一步加深1米的實際長度。

(3)出示米尺,觀察刻度。

  數(shù)一數(shù)米尺中厘米的刻度,看一看1米是多少厘米。提問:1米是多少厘米?(板書:1米=100厘米)說明:1米是100厘米,也就是100厘米等于1米。

  2、教學試一試。

(1)出示第1題量一量。

(2)請學生用米尺量一量黑板的長,注意在量的時候:應從物體的端點開始,一直量到另一個端點,尺子要擺平,這樣才能量出長度。(3)量一量教室的長度。

(4)出示第2題,先估計,再測量。

  三、鞏固練習。

  1、完成“想想做做”1。學生張開雙臂,比劃一下。

  2、完成“想想做做”2。

  學生自己說一說,在集體交流。

  3、完成“想想做做”4。

  學生填寫,想一想實際物體,觀察看應該用厘米還是米。

  4、完成“想想做做”5。教師提醒看清單位名稱。

  四、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認識了什么長度單位?它有多長?用手比劃一下,在通常量哪些物體的長度時用米做單位?

  五、板書設計:

  六、教后反思:

  量一量

  教學內(nèi)容:教材第54~55頁。

  教學目的:通過對常用尺的認識以及一系列的測量活動,使學生加深對米和厘米的認識,初步感知長方形的特征,培養(yǎng)學生的操作能力、空間觀念和探索意識,激發(fā)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增強學好數(shù)學的信心。

  教學準備:學生尺一把、一張長方形紙、一把常見的其他形式的尺。教學過程:

  一、認識各種各樣的尺。

  1、請學生介紹一下課前準備的尺。

  2、著重介紹學生尺、米尺和卷尺。

  二、認識自己身上的尺。

  1、提問:如果要量一量一乍有多長,你覺得用什么尺量?一步呢?

  2、學生分組合作測量,再匯報測量結果。

  3、介紹:根據(jù)所測量的一乍、一步的長度,我們可以利用它們來測量一些物體的長度。

  三、用學生尺量。

  1、用學生尺量一量一張長方形紙的邊。

(1)學生量一量,并填在書上。在量時先找到什么?(0刻度)

(2)反饋測量的數(shù)據(jù)

(3)組織討論:通過測量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長方形的邊有什么特點?(4)小結。

  2、這張長方形紙任意折一次,再打開,用學生尺量一量折痕大約有多少厘米?學生量好,匯報各自測量的結果。

  學生四人一組討論、交流:怎樣折?折痕最長?大約多少厘米?你用什么尺量的?

  3、想一想,這么一張長方形紙,如果用米尺或卷尺來量方便嗎?為什么? 說明:根據(jù)所要測量的物體的大小,選擇合適的測量工具。

  四、想辦法量。

  1、學校的籃球場很大,如果要測量出它的長,你覺得用哪種尺量比較好?為什么?

  2、如果給你一根3米長的繩子,你會用繩子量籃球場的長度嗎? 小組討論:具體的方案,指名說一說。想一想如何能在球架下面量出球架的高?

  運用所學的知識,認識的測量工具,還可以量出球場上哪些線段的長度?

  五、板書設計:

  六、教后反思:

厘米和米的復習教學設計3篇(米厘米的認識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我們的祖國真大教案及教學設計3篇 《我們的祖國真大》教案

我是什么教學設計熱門43篇 《這是什么》教學設計

學年第一學期二年級語文上冊第六單元教學設計3篇 二年級語文教案部編版上冊第六單元教案

認識厘米教案3篇(厘米毫米的認識教案)

最新的秋天的懷念教學設計3篇(《秋天的懷念》教學目標設計)

《兩位數(shù)加一位數(shù)進位加法》教學設計3篇(兩位數(shù)加兩位數(shù)進位加法課堂實錄)

微課教學設計3篇(教師微課設計)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美術課堂教學淺談3篇 如何進行新課程教學設計背景下的美術課程教學設計

最新《雷雨》教學反思范文3篇 《雷雨》教學設計和反思

《百分數(shù)的認識》經(jīng)典教學設計12篇 分數(shù)的認識的教案設計